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2218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3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通病防治控制措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检楼板、屋面板外墙阳角处放射性钢筋直径、数量、长度。

3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的设计厚度一般不应小于120mm。

检查混凝土现浇楼板设计厚度。

4

现浇板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20,也不宜大于C30。

核对现浇板混凝土强度设计。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现浇板混凝土应采用中粗砂。

严把原材料质量关,优化配合比设计,适当减小水灰比。

监理应在审查施工作业指导书中提出具体意见。

对用砂实施见证取样,根据复试报告判定用砂种类。

板混凝土搅拌时,对照配合比设计通知单检查施工配合比,水灰比必须根据试验室出具的数据进行。

严格控制现浇板的厚度和现浇板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特别是板面负筋保护层厚度,不使负筋保护层过厚而产生裂缝。

混凝土施工前,检查现浇板钢筋保护层厚度,重点检查负弯矩筋保护层厚度。

雨蓬等悬挑现浇板的负弯矩钢筋下面,应设置间距不大于500mm的钢筋保护层垫块,在浇筑混凝土时保证钢筋不移位。

双层双向钢筋,应设置钢筋撑脚,钢筋撑脚纵横间距不大于500mm,应交叉分布,并对上下层钢筋作有效固定。

监理在图纸会审阶段提出,对于配筋要求设计在图纸中写明。

混凝土浇筑前检查保护层垫块与钢筋撑脚的间距及是否绑扎牢固。

现浇板中的线管必须布置在钢筋网片之上(双层双向配筋时,布置在下层钢筋之上),交叉布线处应采用线盒,线管的直径应小于1/3楼板厚度,沿预埋管线方向应增设φ6@150、宽度不小于450mm的钢筋网带。

严禁水管水平埋设在现浇板中。

监理在图纸会审阶段提出线管钢筋网带的设置要求。

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作业指导书及质量通病防治文件中写明具体措施,监理验筋时检查线管的布置位置(单层网片之上、双层网片之间),检查交叉处是否设置线盒、尺量检查钢筋网带宽度及固定情况。

5

现浇板浇筑宜采用平板振动器振捣,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二次压抹。

监理应要求施工单位在工器具报审中准备平板振动器,根据气候条件检查二次压抹时间。

6

现浇板浇筑后,应在终凝后进行覆盖和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d;

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性能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夏季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以提高抗裂性能。

审核施工单位报送施工方案中有关养护的措施,在实施时检查养护方式、时间及养护记录。

7

现浇板养护期间,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2MPa时,不得进行后续施工。

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0MPa时,不得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

吊运、堆放重物时应减轻对现浇板的冲击影响。

使用回弹仪进行跟测,审核施工方案中对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期间,在楼板上放置物品或作业项目安排的措施。

8

现浇板的板底宜采用免粉刷措施。

监理应在板底模板安装时认真检查模板底部是否洁净、接茬处是否安装牢固并密封完好,且在绑扎钢筋前必须粉刷脱模剂。

9

工程实体钢筋保护层检测时,应对悬臂构件的上部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测。

监理应要求施工单位邀请的试验单位对悬臂构件上部钢筋保护层厚度进行检查

墙体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墙体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建筑物顶层和底层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窗台梁,高度不宜小于120mm,纵筋不少于4φ10,箍筋φ6@200;

其他层在窗台标高处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

窗口底部混凝土板带应做成里高外低;

房屋两端顶层砌体沿高度方向应设置间隔不大于1.3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

板带的纵向配筋不宜少于3φ8,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

检查施工图中是否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窗台梁或混凝土板带,核对配筋情况及混凝土强调等级。

对混凝土板带的内外高差应有说明。

对门框与柱距离小于300mm的门垛及小于360mm窗间墙,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

核对门框与柱距离及窗间墙尺寸,建议采用混凝土浇筑

宽度大于300mm的预留洞口,应设钢筋混凝土过梁,并伸入墙体不小于300mm。

宽度大于300的预留洞口(如电缆沟入口等),检查过梁设置及伸入墙体尺寸。

墙体内的埋管密集区域,宜采用混凝土浇筑。

在墙体内埋管集中处,核定准确无误的前提下,建议采用混凝土浇筑。

顶层圈梁高度不宜超过240mm。

顶层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7.5,底层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10。

建议顶层圈梁高度不宜超过240mm,根据部位审查说明中对砌筑砂浆强度等级的强度要求。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轻质隔墙,应增设间距不大于3m的构造柱,每层墙高的中部应增设高度为120mm与墙体同宽的混凝土腰梁。

当使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筑的轻质隔墙,检查是否设置构造柱及混凝土腰梁,并核对构造柱间距及腰梁高度。

顶层框架填充墙当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材料时,墙面应采取满铺镀锌钢丝网粉刷等必要的措施。

当顶层框架填充墙当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时,抹灰时应加入满铺镀锌钢丝网

寒冷、严寒地区建筑物外墙宜采用复合保温材料等外墙外保温措施。

检查设计对复合保温材料等保温性能要求。

墙体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砌筑砂浆应采用中砂,严禁使用山砂、石粉和混合粉。

砌体工程所用的材料应有产品的合格证书、产品性能检测报告。

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材料。

监理对原材料进场的合格证、检测报告、复试报告等进行重点检查,不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的都要禁止使用

混凝土及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龄期不应小于28d。

监理检查砖的出厂日期、进场日期进行跟踪,注意对混凝土及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龄期的检查。

应严格控制砌筑时块体材料的含水率。

砌筑时块体材料表面不应有浮水,不得在饱和水状态下施工。

材料进场后,浇水湿润8小时候才允许使用。

观察检查,注意应浇水而不是用水泡,防止饱和。

填充墙砌至接近梁底、板底时,应留有一定的空隙,填充墙砌筑完并间隔15d以后,方可补砌挤紧,或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嵌填密实;

补砌时,双侧竖缝用高强度水泥砂浆嵌填密实。

检查填充墙砌至接近梁底时是否留有空隙,检查板底补砌挤紧处理时间及方式,检查微膨胀混凝土外加剂填充量或高强度水泥砂浆的配比情况。

砌体结构宜在砌筑完成后60d后再抹灰,并不应少于30d。

建议砌筑完成60天后进行抹灰施工。

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应一次浇筑完成。

监理检查施工作业指导书

框架柱间填充墙拉结筋宜采用预埋法留置,应满足砖模数要求,不应折弯压入砖缝;

梁底插筋应采用预埋留置。

建议拉结筋采用预埋方式留置及模数控制,不弯折压入砖缝,观察及尺量检查。

梁底插筋应在混凝土施工前做好预留。

严禁在墙体上埋设交叉管道和开凿水平槽。

竖向槽须在砂浆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用机械开凿,且在粉刷前加贴满足抗震要求的镀锌钢丝网片等材料。

发生墙内埋管遗漏情况,严禁在墙体内交叉或水平开凿,对竖向开槽的应在砂浆达到设计要求强度后进行,抹灰时检查对开槽处采取防裂措施。

观察检查。

楼地面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楼地面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除有特殊使用要求外,楼地面应满足平整、耐磨、不起尘、防滑、防污染、隔声、易于清洁等要求。

依据“两型一化”标准,地面多为细石混凝土或地砖,均能符合平整、耐磨、不起尘、防滑、防污染、隔声、易于清洁等要求,注意对超标地面材料的控制。

处于地基土上的地面,应根据需要采取防潮、防基土冻胀、湿陷,防不均匀沉陷等措施。

根据不同地质条件、不同使用需求,询问设计关于地基土的处理,且明确承载力或压实系数要求。

浴厕和其他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地面必须设置防水隔离层。

核对厕和其他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地面设计及相关说明,是否设置防水隔离层。

厕、室外楼梯和其他有防水要求的楼板周边除门洞外,向上做一道高度不小于200mm的混凝土翻边,与楼板一同浇筑,地面标高应比室内其他房间地面低20~30mm。

监理应要求设计在图纸中给出厕、室外楼梯和其他有防水要求的楼板周围混凝土翻边的做法及高度。

楼地面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采用的材料应按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选用,并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进场材料应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性能检测报告,重要材料应有复验报告。

检查进场材料合格证和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设计及国标要求。

防水层施工前应先将楼板四周清理干净,阴角处粉成小圆弧。

防水层的泛水高度不得小于300mm。

对需做防水层的楼板四周进行观察检查,应用砂浆处理成小圆弧状,尺量检查防水层的泛水高度。

地面找平层向地漏放坡1%~1.5%,地漏口应比相邻地面低5mm。

找平层施工时水准仪或水平尺检查坡度及坡向,尺量检查地漏与附近地面面层高差。

找平层、面层施工前,基层应清扫、冲洗干净,并与下一层结合牢固,无空鼓、裂纹;

面层表面不应有裂纹、脱皮、麻面、起砂等缺陷。

找平层、面层施工前均应进行观察检查基层情况,每层施工后敲击检查是否存在空鼓,观察检查是否存在裂纹。

面层施工后观察检查是否有裂纹、脱皮、麻面、起砂等缺陷。

有防水要求的地面施工完毕后,应进行24h蓄水试验,蓄水高度为20mm~30mm,不渗、不漏为合格。

监理对蓄水过程实施见证,记录时间,尺量记录蓄水高度,观察下层是否有渗、漏现象。

卫生间墙面防水砂浆应进行不少于2次的刮糙。

卫生间墙面每次刮糙后尽力进行检查确认。

室内外回填土必须按设计要求分层夯实,分层见证取样试验,试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尺量或水准检查分层厚度,并对压实后取样实施见证,试验合格后转入下道工序施工。

整体面层的抹平工作应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压光工作应在混凝土终凝前完成。

并应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

根据气候条件控制整体压光时间,检查并记录养护条件及时间。

外墙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外墙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外墙立面应简洁,减少凹凸形状。

图纸会审阶段建议减少凹凸形状。

外墙涂料层宜选用吸附力强、耐候性好、耐洗刷的弹性涂料。

建议采用弹性涂料。

外墙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外墙抹灰应使用含泥量低于2%、细度模量不小于2.5的中粗砂。

严禁使用石粉、混合粉。

水泥使用前应做凝结时间和安定性检验。

检查砂复试报告中应有含泥量、细度模数的检测数据,检查水泥复试报告中应有凝结时间和安定性的检测结果,并对进场砂按规程要求进行见证取样,并要求保证砂场供给的质量稳定,严禁使用石粉、混合粉。

抹灰粉刷前应将基层表面的尘土、污垢、油渍等清除干净,并提前1d洒水湿润。

抹灰层与基层以及各抹灰层之间必须粘结牢固,无空鼓、裂纹。

抹灰前现场检查基层是否洁净,监督洒水润湿,每层抹灰施工后小锤敲击检查是否存在空鼓、裂纹等。

墙面抹灰砂浆要抹平、压实,砂浆中宜掺加适量的聚合物来提高砂浆的拒水、防渗、防漏性能。

建议使用聚合物,但须同设计单位沟通。

尺量检测抹灰砂浆平整度。

外墙施工应采用双排脚手架,不得留置多余洞眼。

外墙脚手孔应使用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分次塞实成活,并在洞口外侧先加刷一道防水增强层。

审核脚手架施工方案及现场观察,观察检查施工后脚手孔的封堵措施及防水措施,留有数码照片。

外墙抹灰必须分层进行,刮糙不少于两遍,每遍厚度宜控制在6~8mm;

面层宜为7~10mm,但不应超过10mm。

两层间的间隔时间不应小于2~7d。

室外气温低于5℃时,不宜进行外墙粉刷。

审核施工方案中的相关内容的,施工过程中控制挂糙遍数、深度;

面层施工厚度及间隔时间。

根据气候条件控制外墙粉刷时间。

雨篷等部位必须粉出不小于2%的排水坡度,且靠墙体根部处应粉成圆角;

滴水线宽度应为10~20mm,厚度不小于12mm,且应粉成鹰嘴式。

观察检查雨篷等部位排水坡度及墙根处圆角处理情况,现场试验。

滴水线尺量检查宽度、厚度及形式。

留存数码照片。

门窗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门窗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应明确门窗抗风压、气密性和水密性三项性能指标。

其性能等级划分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的规定。

审查施工图纸时的要求设计说明中明确要求三项指标符合国家现行规范的规定。

塑钢门窗型材必须使用与其相匹配的衬钢,衬钢厚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并作防腐处理。

用卡尺检查衬钢厚度

外门构造应开启方便,坚固耐用;

手动开启的大门扇应有制动装置,推拉门应有防脱轨的措施;

双面弹簧门应在可视高度部分装透明的安全玻璃。

审查施工图纸时,按照要求对设计所采用的门提出要求。

门窗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门窗安装前应进行三项性能的见证取样检测,安装完毕后应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现场检验。

施工阶段,监理现场对进场的窗实施见证取样。

门窗框安装固定前应对预留墙洞尺寸进行复核,用防水砂浆刮糙处理,然后实施外框固定。

固定后的外框与墙体应根据饰面材料预留5—8mm间隙。

对门窗口尺寸进行复核,检查是否进行刮糙产后处理,检查固定后的外框与窗口间距。

门窗安装应采用镀锌铁片连接固定,镀锌铁片厚度不小于1.5mm,固定点间距:

门窗拼接转角处180mm,框边处不大于500mm。

严禁用长脚膨胀螺栓穿透型材固定门窗框。

检查门窗框与墙体间的固定方式,应采用镀锌铁片,严禁采用长脚膨胀螺栓穿透型材固定门窗框。

尺量检查镀锌铁片厚度、间距。

门窗洞口应干净、干燥后施打发泡剂,发泡剂应连续施打、一次成型、充填饱满,溢出门窗框外的发泡剂应在结膜前塞入缝隙内,防止发泡剂外膜破损。

发泡施打前检查门口是否干净、干燥。

检查发泡施打的连续性、是否填充饱满、是否有溢出门窗框外的发泡剂,检查发泡剂外膜有无破损。

门窗框外侧应留5mm宽、6mm深的打胶槽口;

外墙面层为粉刷层时,宜贴“┴”型塑料条做槽口。

内窗台应较外窗台高10mm,外窗底框下沿与窗台间应留有10mm的槽口。

用塞尺检查门窗框外侧是否留5mm宽、6mm深的打胶槽口,用水平尺及卷尺检查内外窗台的高度。

尺量检查外窗底框下是否留10mm的槽口。

打胶面应干净,干燥后施打密封胶,且应采用中性硅酮密封胶。

严禁在涂料面层上打密封胶。

密封胶施打前检查打胶面是否干燥、干净。

观察检查密封胶施打质量。

检查是否施打在涂料面层上。

窗扇的开启形式应方便使用,安全可靠,易于维修、清洗;

当采用外开窗时,窗扇固定的措施应可靠。

组合窗中拼缝应采用专用密封材料进行防水处理。

现场实际操作检查窗扇安装及固定情况。

观察检查组合窗检查防水处理情况。

屋面质量通病防治设计措施

屋面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屋面宜设计为结构找坡。

屋面坡度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平屋面采用结构找坡不得小于5%,材料找坡不得小于3%;

天沟、沿沟纵向找坡不得小于1%。

施工图会审阶段核对屋面找坡形式及坡度、坡向是否符合通病防治要求。

铺设屋面防水卷材的找平层应设分格缝,分格缝纵横间距不大于3m,缝宽为20mm,并嵌填密封材料。

找平层当采用水泥砂桨时,其强度不得小于M10,当采用细石混凝土时,其强度不得小于C20。

检查图纸中对找平层的说明,应设置间距不大于3m、缝宽为20mm的分格缝。

核对找平层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标号要求。

对于体积吸水率大于2%的保温材料,不得设计为倒置式屋面。

图纸会审阶段要求设计明确对保温材料吸水率的要求。

不得设计为倒置式屋面。

柔性材料防水层的保护层宜采用撒布材料或浅色涂料。

当采用刚性保护层时,必须符合细石混凝土防水层的要求。

柔性材料防水层建议采用撒布材料或浅色涂料作为保护层。

采用刚性保护层,应按细石混凝土防水层提出要求。

屋面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措施

屋面防水工程施工队伍应具有相应资质。

施工前必须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经监理审查确认后方可组织施工。

审查施工单位是否具有屋面防水施工资质,审核施工方案方案。

埋入屋面现浇板的穿线管及接线盒等物件应固定在模板上,以保证现浇板内预埋物保持在现浇板的下部,使板内线盒、线管上有足够高度的混凝土层,并在接线盒上面配置钢筋网片,确保盒、管上面的混凝土不开裂。

检查穿线管及接线盒的固定方式及部位,检查上部是否设置钢筋网片。

(网片设置应与设计沟通)

屋面防水层施工前,基层必须干净、干燥,并做好隐蔽验收记录。

保温层、防水层不得在雨、雪天及(五级及以上)大风天气施工。

跟踪天气情况,天气雨、雪天及(五级及以上)大风天气不能施工。

施工前观察检查基层是否干净、干燥。

在屋面各道防水层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基层的含水率。

防水层施工前观察检查基层干燥程度。

屋面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应进行蓄水试验或淋水试验。

对屋面蓄水试验或淋水试验进行见证。

蓄水试验屋面的坡度不宜大于0.5%,蓄水屋面蓄水深度宜为150-200mm,淋水试验时间2小时以上

栏杆、台阶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栏杆、台阶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室外台阶与建筑物墙面结合处应设变形缝。

观察检查是否设置,尺量检查设置深度、宽度。

室外金属栏杆接地应简洁美观。

观察检查室外金属栏杆接地处理工艺、连接形式及是否可靠连接。

不锈钢栏杆构件之间的连接应满焊,焊缝应进行抛光处理。

观察检查不锈钢栏杆构件焊接质量及是否经过抛光处理。

构支架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钢构架需采用热浸镀锌,镀锌后的高强螺栓力学性能不低于设计要求,设计应提供螺栓的紧固力矩。

审核设计图纸中是否有对钢构架防腐、高强螺栓力学性能的要求,是否有紧固力矩的要求。

构支架和设备支架杆头板的尺寸、高度、方向、螺栓孔距应能满足设备安装和二次引下管要求,避免现场二次开孔和焊接;

接地端子的位置、数量、朝向、螺栓孔距应满足相关规定要求,接地端子底部与保护帽顶部距离以不小于200mm为宜。

核对构支架和设备支架杆头板的尺寸、高度、方向、螺栓孔距与设备底座、二次引下管的关系;

核对接地端子的位置、数量、朝向、螺栓孔距与规范是否相符,且应与场区标高、保护帽(底部与保护帽顶部距离以不小于200mm)相协调。

钢构支架底部垂直接地扁铁与钢柱之间宜留间隙或加设绝缘材料,以方便接地电阻试验。

审查钢构支架底部垂直接地扁铁与钢柱之间距离或采取的隔离措施

构支架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构支架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严格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构支架加工,未经同意不得随意代用钢结构材料,防止因材料的机械性能、化学成分不符合要求,导致焊接裂纹甚至发生断裂等事故。

检查构支架出厂质量证明文件,所用材料是否以设计一致,抽查构支架组件的几何尺寸。

钢构支架镀锌不得有锈斑、锌瘤、毛刺及漏锌。

钢构支架出厂装车前应对运输过程中宜磨损部位进行成品保护,并采用专用吊带进行装卸,严禁碰撞损伤。

观察检查进场钢构支架外观质量

对进场构件进行严格检查,按照规范及供货技术合同要求检查构件出厂保证资料是否完善、齐全、规范。

构件表面观感、外径、长度、弯曲度不满足要求的拒绝接收。

检查构支架出厂质量证明文件,所用材料是否以设计一致,抽查构件的几何尺寸。

钢梁组装时按照钢梁设计预拱值进行地面组装。

拉线钢尺检查预拱值是否复核设计要求。

(注:

吊装就位后,起拱高度会降低,应明确是否留有起拱余度)

主变、电容器等主设备基础、保护帽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主变、电容器等主设备基础、保护帽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主变、电容(抗)器基础应进行沉降验算。

根据地基要求设计设置沉降观测点及沉降观测方案

外露基础阳角宜倒圆,倒角半径20~30mm。

建议基础阳角采用倒圆角处理。

基础埋件应采用热浸镀锌处理,不得采用普通铁件。

检查设计图纸对埋件的防腐要求,应为热镀锌处理。

主变、电容器、等主设备基础、保护帽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预拌混凝土进场时按规范检查入模塌落度,塌落度值按施工规范采用。

监理现场检测预拌混凝土塌落度,留有照片

基础施工应一次连续浇筑完成,禁止留设垂直施工缝,未经设计认可,不得留设水平施工缝。

审核施工方案,明确基础一次连续浇筑完成,严禁留设垂直施工缝,施工前当客观条件受限不能一次浇筑需留设施工缝的,必须征得设计同意。

运输过程中,应控制混凝土不离析、不分层、组成成分不发生变化,并能保证施工所必须的稠度。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30、温度不高于25º

C时运输不得超过210分钟,高于25º

C时运输不得超过180分钟、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30、温度不高于25º

C时运输不得超过180分钟,高于25º

C时运输不得超过150分钟。

监理观察检查混凝土外观质量。

设备预埋螺栓宜与基础整体浇筑,如采取二次浇筑应采用高强度等级微膨胀混凝土振捣密实。

审核施工方案,建议预埋螺栓与基础整体浇筑。

基础混凝土浇筑时,应派专人进行跟踪测量,保证预埋铁件与混凝土面平整,埋件中间应开孔并二次振捣,防止空鼓。

埋件应采用热浸镀锌处理,不得采用普通铁件。

审核施工方案中对保证埋件与基础平整度、防止空鼓的控制措施。

观察检查埋件的热镀锌处理情况。

构支架吊装完毕后,杯口及管内二次灌浆应浇筑密实并保证管内混凝土浇筑高度。

审核施工方案中杯口二次灌浆控制措施,施工时尺量检查混凝土浇筑高度。

保护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