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牌大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1077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纸牌大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纸牌大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纸牌大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纸牌大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纸牌大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纸牌大厦Word文档格式.docx

《纸牌大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纸牌大厦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纸牌大厦Word文档格式.docx

这次危机与老式的危机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过是债务和债权集中湮灭行为。

大量企业或个人陷入债务之中难以自拔,必然对应少数企业或个人拥有大量的债权。

金融机构夹在中间,既有债务也有债权。

当大量企业或个人无力偿还这些债务,金融机构自有资产亦无力承担损失时,危机就爆发了。

大量债务和债权在短时间内湮灭,一家银行的负债可能是另一家银行的资产,一家银行倒掉,可能会拖累另一家。

由于金融全球化,危机通过错综复杂的金融网络,迅速向世界范围扩散。

整个金融大厦轰然倒下。

金融机构把债务和债权关系社会化了。

张三欠李四的钱,李四拥有张三的欠条,彼此的关系是很清楚的。

金融机构出现以后,这种关系模糊不清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人陷入债务危机,必然有人拥有大量债权。

债务和债权的对应关系是不会改变的。

每次繁荣之后,曲终人散,大家结算,只要现金,总会有人陷入债务之中。

因为总会有人盈利。

有人盈利必然有人陷入债务危机。

除非投资高潮之后,全社会消费水平提高,否则全面扭亏,永远是不可能的。

危机期间,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变得不再可靠,这些资产可能是贷款,可能是商品存货,也可能是证券。

债权变得不可靠,债务却无法抵赖,以债权为基础的各种资产可能在一夜间贬值,无法收回,甚至根本无法出售,变得一文不值。

债务却无法抵赖,负债一旦超过所有者权益,企业就将破产。

因为贷款涉及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很难逃脱金融危机。

充当金融掮客的投资银行本来不必持有这些债权,危机期间也不必承担风险。

不要把不良贷款放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高杠杆的金融企业,尤其不应该这样。

尽管这样利润很高,却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

次贷危机之前,为了获得超额利润,雷曼兄弟等投行牢牢抓住债权(住房抵押债券)不放手。

当这些债权失效时,投行就不得不承担相应的债务。

这就是这次危机中,五大投行只有两家幸存的原因。

市场经济之中,财富总是不断汇聚。

少数人控制稀缺资源,就能把所有其它人榨干净。

在这样的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中,多数人注定难以改变长期贫困的经济地位。

近几十年来,绝大多数美国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停滞不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那些在危机中失去住房的美国家庭不是不需要住房,而是无力购买住房。

住房抵押贷款给了他们购买他们本无力支付的住房的机会,最终他们透支未来收入也无力偿还贷款。

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社会化的市场,私人占有各种稀缺资源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这种情况下,经济要么长期低迷,要么在短暂的繁荣之后积累大量的债权和债务,然后发生剧烈的危机。

危机是暴烈的清算过程,债务的湮灭伴随财产的转移。

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只要出现繁荣就必然出现危机。

住房抵押贷款债权是一种金融创新,销售者不必承担责任,购买者并不知道风险。

于是,所有金融机构一拥而上。

如同所有的自由竞争的投资高潮,虽然带来了短暂的繁荣,繁荣过后则是猛烈的崩溃和长期的萧条。

任何不触及分配制度的刺激政策,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无非是饮鸩止渴。

靠政府增加开支创造的繁荣,最终也同样会遭遇危机。

既然有人在不断发财,那么总会有人陷入债务之中,政府也不例外。

如果政府使用印钞机,牺牲币值解决债务,就必然推动通胀和资产泡沫。

最终,政府难免陷入两难的困境中。

美国政府长期推行低利率政策,放松金融管制,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是一种变相的刺激政策,造就了2001年后长达5、6年的繁荣。

次贷危机则是刺激政策的必然结果,是繁荣之后的必然经历的结算过程。

这就是本书对危机和刺激政策的解释。

阅读本书的读者要放弃“自由市场万能”的信条,牢记市场是强者恒强的丛林,是资本的舞台。

自由市场主导的社会是由金钱统治的金字塔式的社会。

多数处于中下层的劳动者和中小资本,注定是金钱的奴隶。

上帝关上一扇门,他们也无力推开另一扇窗。

阅读拙作《卢瑟经济学》对阅读本书有很大帮助,熟悉资产负债表和银行贷款业务对阅读本书亦有很大帮助。

《纸牌大厦》第一编货币的故事第一章货币进化史(货币的起源、发展)

纸牌大厦2014-03-2810:

27字数:

6652阅读量:

272

第一编货币的故事

第一章货币进化史(货币的起源、发展)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

最早的人类社会没有货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货币,后来逐步进化出价值符号、信用货币。

金融业也从无到有,进化出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央行。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渔猎为生,不需要货币:

当天采集的食物大多数当天吃掉,极少数被风干或腌制。

奴隶社会货币的作用也很有限。

奴隶种粮食,奴隶主饲养奴隶,每一个奴隶庄园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经济循环。

(沿海的庄园由于水运便利,可能发展成生产单一经济作物的庄园,这样的社会之中,货币的用处就比较大。

因为奴隶主要卖掉经济作物,买进粮食饲养奴隶。

)封建社会地主取代奴隶主,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定期缴租。

最初,地主占有最好的土地,给农民一些自留地,农民每年要有若干天在地主的地里无偿劳动。

这是劳务地租。

后来,地主发现农民在地主的地里干活出工不出力,在自留地却拼命干活,而且如果遇到灾年,地主也要承担损失。

于是,地主索性把所有土地都租给农民,农民每年上缴一部分农产品。

这是实物地租。

农民和地主所有的吃穿用,都是从土地里收获的,基本不需要买东西。

偶尔去市集里拿出一部分土产品交换盐、铁,就可以了。

内地游牧地区,需求多一点,比如茶砖。

最早的集市交换很简单,不过棉布换盐、麦子换铁、兽皮换茶叶之类。

这种情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改变,交换成为社会经济的常态。

《国富论》最开始的部分讲分工,分工生产效率高。

但是,如果一个作坊只生产扣针的话,这个作坊的老板和工人便都需要大量购买各种商品,既包括生活日用品,也包括生产原材料和设备。

所有人生产别人需要的东西,所有人都需要购买别人生产的东西。

这时,一对一的交换会非常混乱和艰难,需要一种大家都需要的商品。

所有商品都与这种商品交换,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交换其它产品。

这种商品能确定各种商品之间的交换比率,能为需要其它商品却暂时不能用自己的商品进行交换的人提供支付手段,能为暂时不需要其它商品的人提供贮存手段,还可以支付跨国贸易。

这种商品成为货币。

成为货币的商品必须易于贮存和携带,有稳定的价值,为大家乐于接受。

粮食、布匹、贝壳、兽皮、盐等商品都曾经承担过货币的作用。

货币最终确定为金银。

金银作为货币有天生的优越性。

金银是同质的,可以无限分割,分而复合,其他商品绝大多数都不具备这样的潜质。

用二两银子买五头猪。

每头猪卖四钱银子。

一次买五头猪,给二两银子就可以,一次买一头猪,给四钱银子。

如果只卖一条猪腿,甚至一斤猪肉,也都有对应的价格。

理论上白银无限可分,可以分割到最小的原子。

用其它实物做货币就很麻烦,五头猪对应两匹马,如果只想要一条猪腿怎么办呢?

显然不能把马肢解了——大多数马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吃肉的。

如果一头猪对应八双靴子,那么有马的人怎么买靴子呢?

有马的人出售一匹马可以换得很多商品,但是这些商品未必是他现在就需要的,这些零碎商品怎么保存?

他一次只能出售一整匹马,不能出售半匹马。

此外,碎银子只要稍微熔炼,就可以变成整银,而且价值不变,也不影响使用价值。

五十块一两碎银的价值基本等于一块五十两元宝的价值。

相比之下,钻石价值超过金银,但是切割后的价值小于未分割时的价值。

两粒五克拉的钻石的价格,远远小于同样品质的十克拉的钻石。

此外,每块钻石纯度、色泽都不完全相同,价值与重量没有绝对正相关联系。

金银价值高且易于长久保存。

贮存谷物会腐烂,牲畜会死亡,钢铁会锈蚀,金银则不易腐蚀。

我们今天看埃及法老的黄金制品仍然璀璨生辉,仍然与当年无异。

金银难开采,数量少,很小的质量就有很大的价值,便于流通。

生产一两白银需要的劳动与生产几十斤铁相当,用几十斤铁才能支付价值一两银子的商品。

白银的价值相当于铁的几百倍,更便于携带。

如果用黄金的话,就更少了。

由于地壳中的银元素稀有,获得白银的劳动从未像获得铜、铁、铝的劳动那样大幅减少。

地壳中有丰富的铁元素,曾因局限于科技水平难以开发,铁器价格一度与金器相当。

后来,冶铁技术普及,铁器价格便一落千丈。

相比之下,黄金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价值却一直没有降下来——自然界中天然就存在不需冶炼的高纯度金粒,但是不论冶炼技术怎么发展,开采黄金的劳动都是很艰辛的。

金银用途广泛,可以用于制作各种高级用具。

但是,金银也有麻烦。

首先,金银纯度仅靠视觉和手感难以确定,而纯度直接影响价值。

其次,对小额交易不好分割。

再次,巨额交易时,比如整箱金银购买整船商品,仍然太重。

这时,如果有人能统一金银的标准,并且提供对应更灵活的交易手段就好了。

于是,就出现了银行券[1]。

在英国,人们把金银保存在金铺,金铺给人们开具收据。

这种收据,对应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金银。

有金匠作担保,这样的金银的数量和质量就很规范了。

数量很大的金银,一张纸就可以代替了。

拥有这些纸,就意味着拥有这些金银,人们随时可以兑换。

原先交易需要交割真金白银,现在彼此之间的交割收据就可以了。

于是,交易就很简单了。

后来这种借据规范化,每张代表固定数量的金银,这就是银行券的雏形。

在中国,这就是银票。

最早出现在北宋。

成都商人把铜钱交给铺户,铺户开具收据。

商人随时可以用收据提现。

提现时,每1000文收30文的保管费。

后来,人们发现直接交割收据更简便,不必反复提现——毕竟每提一次损失3%。

银票就有了货币的资格。

这些银行券(银票)就已经是信用货币了。

这时,流通的并不是具体的商品(比如金银),而是收据。

收下这些银票,就意味着钱庄(票号、铺户、金铺)欠银票持有人若干数量的金银铜。

事情并没到此为止,那些金匠发现自己手里总能握有一定数量的金银,这部分的金银永远没有人来赎取——只要金匠信誉良好的话。

这些金匠就开始逐渐把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投资或者超量发行银行券。

银行券的数量多于库存金银,但是仍然保证见票即兑。

这就是最早的部分储备制。

这是点纸成金,绝对的暴利。

开始超量发行一点,没有什么事情,于是胆子就越来越大。

忽然某一个时刻,某些金匠发行的银行券多到一定程度,大家突然质疑这个金匠手里有没有这么多金银的时候,大家都会要求兑现金银。

这就是最早的挤兑。

现在金匠面临两个选择:

拿不出足够的金银,金匠直接关门大吉,财产清算,人进监狱;

找同行秘密借金银,应付过难关,先把大家情绪稳定下来,以后再慢慢想办法逐步收回超发的银行券。

第一种方法,就是银行破产的雏形。

第二种方法,也叫同业拆借,要付利息。

(这种利息的利率发展到现代就是同业拆借利率,比如上海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和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

随着业务发展,金匠在外地开了分号,客户可以支付一定手续费在异地提取金银。

这就是汇兑业务。

最初,因为某些分号提现多于存储,或者存储多于提现,必须定期调剂各个分号库存金银。

后来,这种调剂越来越少,金银存在总号的地窖,流通的只是银行券。

这些金匠也对外进行借贷,贷出一定量的银行券或者黄金。

借贷方到期偿还对应数量的金银或者银行券。

金匠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给对方银行券而不是金银,毕竟库存金银是有限的。

比如,张三向金匠借钱。

金匠完全没有必要给他金银,反正自己的银行券也能和金银一样使用。

张三借5个金币,给张三一张5个金币的银行券。

几个月以后,张三还回来5个金币的银行券并支付利息。

这是最早的银行贷款。

如果张三无法顺利偿还贷款,金匠也不能抵赖对应的银行券。

这张银行券可能已经属于李四了,金匠不能拒绝李四提现的要求,只能自己承担损失。

金匠贷出的且无法顺利收回的银行券太多,存款超出库存金银太多,自有财产不足以弥补损失,就离被挤兑不远了。

这时,金铺可以存贷、汇兑、同业拆借,主要利润不再来自保管金银的手续费或者加工金银的手工费,而是来自各种利息差。

这时的金铺就应该称为银行,银行券也就名正言顺了。

需要注意的是,银行的雏形在很多地区以多种方式出现过。

比如,圣殿骑士团可以办理异地汇兑、存储和信贷业务。

后来,骑士团被法国国王干掉了,中途夭折了。

比如,中国江南的钱庄和山西的票号。

再比如,英国一些有闲钱的经营大规模商品贸易的商号。

只要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有大规模的商品流通,对货币就会提出标准化的要求,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也会出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对称。

这时,就会出现类似银行的机构。

银行成为全社会的司库、出纳和账房先生,大量的交易不再进行现金的交割。

大量的金银尘封在银行的金库里,永远没有人动用。

少量的金银偶尔进入流通,也会很快被再次存回来。

甲、乙在银行开户,银行欠甲、乙账户上的金银数目。

甲支付乙500个金币,交易过程只是双方账户数额的变化,500个金币则一直在银行金库中。

这时,金银进入休眠,流通在市面上的是它们的影子(银行券)或者彼此账户上的数字的增减,交割的是能随时能兑换成金银的银行欠储户的债务。

早期的银行可以发钞,可以放贷,也可以撮合有闲钱和急需用钱的客户。

现代金融业,这三项业务由央行、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别承担。

早期的银行有自主发钞权。

可以根据自己库存的金银总量灵活发行银行券。

银行间很容易出现利率的恶性竞争。

贷款同样是有风险的事情。

开展贷款业务的银行,必然实行部分储备制。

贷款(比如前面提到的张三借贷5个金币)是银行凭空创造的流通手段,并不存在对应的库存金银,但是可以和其他人账户中的存款余额一样流通,只要按时偿还,就不会有任何问题,属于广义货币。

对银行来说,贷款越多,利润越丰厚。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贷款违约的概率越大。

大量无法收回的贷款可以导致银行被挤兑。

如果所有银行都同时遇到类似情况,就会出现同业拆借利率暴涨。

数量比较大的不良贷款可能破坏整个银行的存贷循环,造成银行破产,甚至危及整个金融网络。

经济危机使这种风险全面暴露。

每次投资高潮之后,都会有一大批不良贷款收不回来。

这时,面临挤兑风险的不是某一家经营不善的银行,而是所有开展存贷业务的银行。

平时银行之间彼此可以同业拆借,现在大家都钱紧,谁也帮不上谁。

一旦某家银行被怀疑,马上就会被挤兑。

其它银行以兔死狐悲的心态看着这个倒霉的同行,爱莫能助。

谁用自己库存的金银伸手援助被挤兑的银行,谁就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挤兑的目标。

这时,需要有一家不怕挤兑的银行,给所有银行提供应急的支援。

此外,银行业也有兼并和集中。

最终,某一个私人银行家可能控制整个国家的金融,操纵全国经济命脉(皮尔庞特·

摩根就曾经是这样的人)。

这时,客观上需要出现一家公共机构,把各个银行的金融行为规范化。

这家机构统一发钞权,统一清算,统一规定利率,统一规定贷款相对存款的上限,充当最后的贷款人。

1694年,英格兰银行挂牌成立,主要业务是为英国政府垫款。

换句话说,政府可以用国债去英格兰银行换钞票。

这样,英国政府打仗时钱不够用时,就不必一棵树上吊死,雪地跪求巴林银行或者罗思柴尔德家族了。

1833年,政府给予英格兰银行的钞票无限法偿的资格——既然是政府借走用于流通的,政府应该认账。

1928年,英格兰银行成为英国法定唯一发钞行,统一了发钞权。

其它商业银行如果想发钞,都要1:

1的比例向英格兰银行,存入英格兰银行的钞票。

商业银行的发钞权控制在英格兰银行手中,英格兰银行的发钞权控制在英国政府的手中。

英国政府垄断了发钞的利润。

当然,让民间商业银行主动放弃这样的利润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经济危机造成的银行挤兑风潮,使得民间商业银行不得不主动归顺央行,放弃发钞利润。

英格兰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央行,对各个银行开展业务,是“银行中的银行”。

各个银行在英格兰银行开户,成为“央行的客户”。

央行统一发钞,统一银行之间的结算业务,规定利率和法定准备金(规定存贷比),规范操作方法。

发钞和放贷从此分离,央行负责发钞,商业银行负责放贷。

客户需要资金,银行有两种融资方式。

一种是贷款,也称间接融资。

比如:

给甲开户,然后将甲的100万存在进银行金库。

乙贷款100万美元,银行也给乙开户。

银行库存100万现金,甲、乙的账户上都有100万,都可以用来购买商品。

于是,银行增加了一笔资产(即100万的应收贷款),也增加了一笔负债(即乙账户上的100万存款)。

另一种是金融机构凭借名声、信誉和社会关系撮合有闲钱和缺钱的双方,当金钱的掮客,也称直接融资。

银行最清楚储户的账户情况,很容易撮合有闲钱和缺钱的客户。

皮尔庞特·

摩根就是做这种生意的。

摩根向甲募集100万美元,转手借给乙这100万。

摩根收取手续费,甲拥有乙的债券或股票,不能再使用这100万了。

这种方式和民间的借贷没有本质区别。

乙出问题,甲自认倒霉,手续费已经落袋为安(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其实也是直接融资)。

两种业务并行,很容易出问题。

银行很容易发放一些高风险贷款,然后把这些高风险贷款做成债券卖给投资者。

购买者并不清楚贷款风险,只能观察利息,所以风险越高的贷款,利息越高,卖价越高。

次贷危机之前,美国的金融机构,把各种贷款打包成债券出售,钻了政策的空子。

购买这些债券的投资者,都吃大亏了(因为贪婪持有这些贷款债券的投行也在劫难逃)。

还有的银行为炒股者提供贷款,推动股市暴涨,加剧股市风险。

一旦股市暴跌,银行极易倒闭。

1929年大股灾之前,大量银行为股民提供贷款。

后来股市崩溃,大批银行倒闭。

所以,为了降低金融业的整体风险,多数国家要求两种融资方式分开,把这些高风险的业务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

于是,银行分成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

商业银行可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创造广义货币,但不许经营债券、股票。

投资银行可以经营债券、股票,但不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创造广义货币。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业务有四点显著区别:

第一、创造了信用货币,可能直接刺激通胀。

第二、银行的信用牵扯其中,如果乙不能顺利偿还那100万贷款,银行就要面临100万的坏账。

第三、客户必须在银行开户并大规模使用账户交易而不提现,才能玩这种十个坛子两个盖子的游戏,所以这种业务是商业银行(或者地下钱庄)的特权。

创造信用货币并将银行信用牵扯其中,是商业银行被挤兑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第四、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存贷款息差,投资银行的利润来自为客户筹资的手续费。

至此,央行、商行、投行各就各位。

现代货币流通终于彻底规范了。

在金属货币的时代,贵金属本身就是货币。

到银行券和银票的时代,银行券和银票是金银的影子,是银行的债务。

到了央行为政府垫款的时代,流通的货币成了什么东西的影子?

国债的影子。

最早的国债是指定用金银偿还的,这时,以国债为储备的央行钞票,理论上还是金银的影子。

不过欠债方由商业银行变成了国家。

理论上,国家可以无限借债。

今年借100万,明年借200万,后年300万。

只要不断借新还旧,就可以不断获得资金。

谁也不能说政府没有还钱,谁也不能阻止政府把新的货币不断加入到经济循环中去。

债务人可以无限创造的货币的债务,不是债务——你要我还钱,我给你印就是了。

与金匠铺不一样,政府不怕挤兑。

35美元一盎司黄金。

美元数量多到一定程度,联储库存的黄金就不足以应对发行的美元了。

这时,持有美元的国家要求用美元换黄金。

美国则拒绝对方用美元提取黄金。

其它国家打不过美军,拿美国没辙,只能接受这个结果。

所以,政府印刷的纸币,并没有上限。

一旦政府宣布法币与贵金属摘钩,法币就不再是银行券了,而是价值符号了,其内在的价值就是未知数了。

金银是有价值的,因为开采金银是需要劳动的。

如果金银流通的价格低于其所含金属的价值,开采活动会减少,金银会被熔铸金银制品。

但是,国债就不好说了。

100美元的国债究竟对应多少价值?

美元的价值显然不是纸浆的价值。

这样的货币的购买力由商品和货币数量的比率和流通速度决定,只能算是价值符号。

100美元能购买多少东西,要看社会流通中有多少广义的美元,美元的流速和多少商品。

与金银相比,这样的货币是不受欢迎的,能够流通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暴力的支撑。

央行不能拒绝国家塞过来的国债,个人不能拒绝国家用央行的钞票买东西。

拒绝法币是最严重的罪行。

一旦政权崩溃,该政权的法币马上就失去价值——暴力机关不存在了,法币后面的暴力不存在了,谁还要一张纸片?

这样的事情多次发生。

军票、旧日元、帝国马克、卢布都曾经历过。

对升斗小民来说,这是无耻的劫掠。

一个政权越稳固,它的暴力越能说到做到,其价值符号越受追捧,比如美元。

有些货币连国债储备都不需要。

比如日本军票,就是日军的白条。

总量究竟有多少,鬼子毫不关心。

在中国沦陷区,除了日本人,谁也不敢不要——军票不能兑换日元。

用几张废纸或一点零钱,敛走一大包商品,把抢劫伪装成购买。

世界上最无耻的事情,莫过于此。

法币是国家暴力的体现,是暴力的符号。

暴力权威统一时,就存在价值符号流通的基础。

暴力权威四分五裂时,金银就会重新登场。

一个国家法币能够流通的区域就是这个国家暴力能够覆盖的区域。

抗战期间,国民党理论上是国家的合法政府,但是势力范围仅仅覆盖西南一隅。

所以,法币仅仅流通在西南。

沦陷区和边区需要法币,不过是为了套取国统区的商品。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所以美元取代金银成为国际货币。

人民币能否国际化,也要看解放军能否国际化。

我们怎么区分金属货币、银行券和价值符号呢?

说起来好像很简单。

金属构成的就是金属货币。

商业银行发行的纸币就是银行券,国家直接发行或者通过央行发行的就是价值符号。

那么,国家发行的金币算什么呢?

有时按照国家法令一块重0.8盎司的金币可以购买1盎司的黄金对应的商品,这算什么呢?

五铢钱、金错刀、皮币算什么呢?

当年许多国家的法币都可以到银行兑换成固定比例的金银,这些货币算什么呢?

民间接受银行券是因为可以随时提取票面规定的金银且比金银更方便,接受价值符号则是国家暴力强迫。

所以,货币属性的最终标准是能否自由兑换成否固定比例的金银。

不足量的金属硬币是价值符号,不能按固定比率自由兑换金银的纸币也是。

足量的金属硬币与贵金属无异,能自由兑换金银的纸币,即使是国家发行的,也不需要国家暴力强迫。

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的美元和今天的美元都是美国的法定货币,但前者是银行券,后者则是价值符号[2],两者的运行规律完全不同。

[1]银行券是纯金属货币和价值符号之间,存在的一种过渡形态。

银行券可以百分之百按照票面规定兑换金银,又具有纸币的轻便。

银行券有纸质的材质和金属货币的属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