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清代文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10204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编清代文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八编清代文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八编清代文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八编清代文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八编清代文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编清代文学Word下载.docx

《第八编清代文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编清代文学Word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编清代文学Word下载.docx

第一节洪升的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略)

二、创作

洪升既是戏曲作家,又是一位诗人。

他的戏曲作品,考知的有传奇九种、杂剧一种,今存传奇《长生殿》与杂剧《四婵娟》。

另有诗集《啸月楼集》、《稗畦集》等。

第二节《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长生殿》分上下两部,共五十出,全剧的情节略与《长恨歌》和《长恨歌传》同。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有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即所谓爱情主题和政治主题。

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长生殿》),可见全剧的题旨主要还在政治方面。

以李、杨爱情生活为社会背景,寄托了作家的民族意识和家国兴亡的感伤情绪。

《长生殿》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在题材的处理上是爱情生活描写同政治斗争的描写相结合。

上部真实地描写了封建统治者荒淫腐朽、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倾轧、人民群众的不幸遭遇,基本上用现实主义的方法。

下部则通过幻想的方式,表现李、杨天上人间、生死不渝的爱情,主要采用浪漫主义的方法。

《长生殿》以李、杨爱情为经线,以社会政治的演变为纬线来结构全剧,让两种不同内容的戏剧场面交替出现,体现着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创作意图,而爱情生活又以钗盒为经、盟言为纬纺织起来,这样就形成了既波澜起伏,又曲折有致,既宏大又精巧的结构。

《长生殿》曲词典雅清丽,富于诗情画意,既有抒情性,又有形象性。

第三节《桃花扇》

一、孔尚任的生平(略)与创作

孔尚任著作除《桃花扇》外,还有《湖海集》、《岸堂稿》、《岸堂文集》等。

二、《桃花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桃花扇》四十四出,分上下两本。

《桃花扇》概括了从明亡前夕到福王政权垮台这一时期政治舞台上的重大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

它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复社文人与阉党余孽之间的斗争为主要冲突,展示了明末社会的广阔历史画面。

剧本反映了当时民族的、阶级的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复杂尖锐的矛盾,揭示了南明王朝必然灭亡的命运。

它曲折地表现了作家的民族意识,表达了在太平盛世下人们的沉闷和痛苦。

《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首先,《桃花扇》对南明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及政治上的腐败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其次,《桃花扇》在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的同时,以极大的同情和崇敬歌颂了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等歌妓艺人。

再次《桃花扇》对复社文人的态度,反映了作家的政治理想。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善于对历史事件进行集中提炼,构成戏剧冲突,然后在冲突中刻画出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

《桃花扇》善于描绘同一类型人物的不同性格,又善于写出某一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结构。

全剧整体构思是以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波折作为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然后再围绕这一条中心线索来展现南明王朝一代兴亡的历史画卷。

《桃花扇》的情节既细针密线,又转换灵活,就全剧而言,情节发展,前后照应,通体布局,无懈可击。

《桃花扇》的曲词和宾白都刻意求工,安排周密。

思考题

一、怎样理解《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二、谈谈《桃花扇》在艺术结构上的突出成就。

第二章 清代其他戏曲

第一节李玉与《清忠谱》

李玉是明末清初创作剧本最多的戏曲作家,所著传奇约四十种,现存十八种,其中《清忠谱》是其代表作。

《清忠谱》通过对苏州市民暴动这一历史事实的艺术加工,歌颂了以周顺昌为代表的东林党人的正义斗争和崇高气节,表彰了颜佩韦等下层市民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的高贵品质,深刻地反映了明末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

由于作家第一次把如火如荼的群众斗争搬上舞台,塑造出了五个反抗性很强的市民领袖形象,使这个剧本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清忠谱》在艺术上突出的成就就是把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场面直接搬上舞台,填补了戏曲史上的空白。

《清忠谱》的艺术结构严密紧凑,主线清楚,详略得当,布局合理,一洗明人传奇头绪纷繁、结构松散的通病。

《清忠谱》的语言,克服了明人传奇过于典雅华丽的缺点,比较注重语言的舞台效果,曲词流畅,宾白通俗易懂。

另外《一棒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也是李玉的成名作,世称一人永占,并以〈《笠庵四种》〉的名称刊行。

第二节李渔与《风筝误》

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戏剧创作的剧作家,他的传奇《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风筝误》、《凰求凤》等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几乎全是喜剧。

《风筝误》取材于家常事,透过荒唐可笑的喜剧情节和喜剧人物,隐藏着一个严肃的主题,那就是揭露和讽刺当时普遍存在的以假乱真、以丑充美的社会现象。

《风筝误》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构思精巧,情节新奇,全剧以风筝为线索,通过巧合、误会组织情节,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

结构严谨,针线细密,主线突出,不蔓不枝。

《风筝误》的宾白很有特色,既通俗又有机趣;

既生动活泼,又合人物身份。

李渔在戏曲理论上的贡献要比戏曲创作上的贡献大得多。

他的《闲情偶寄》中〈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中的部分内容,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著作。

李渔戏曲理论比较全面而系统。

在编剧方面,他提出了“结构第一”的观点。

在艺术结构方面提出“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等一系列观点。

在语言方面,李渔认为戏曲语言要有机趣,不要堆砌典故,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在题材的选取、情节的安排方面,李渔认为必须强调“奇”与“新”,但又不能荒诞不经。

这些理论都填充了中国戏曲理论的空白。

第三节清代的地方戏

清代地方戏在戏曲艺术形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音乐上突破了昆山腔和弋阳腔的曲牌联套的结构形式,创立了一种名为板式变化体的新的戏曲艺术体制。

昆山腔、戈阳腔等声腔是把许多首乐曲按照一定的宫调类别和排列次序组成套数,通过曲牌的更迭来实现旋律的变化,属于多曲体结构形式。

梆子、皮簧等地方剧种中的板式音乐,则以一首乐曲为基础,运用各种拍节(即板)的变化,将每一首乐曲作种种不同的变奏发展,属于单曲体结构形式。

其音乐结构体制更为单纯、通俗,更能充分发挥戏曲音乐的戏剧性功能。

剧本也突破了过去传奇尽可能完全按照音乐套曲来分出、分折的局限,主要依据冲突的发展来安排场次,使戏剧结构和声韵结构得到了统一,从而把戏曲艺术的综合性、戏剧化和表现力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思考题:

一、《清忠谱》在戏曲发展史上有什么特殊的地位?

二、结合《风筝误》谈谈李渔喜剧作品的特点。

三、清代地方戏在体制上有什么特点?

四、简述“花雅之争”。

第三章《聊斋志异》

第一节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一、生平思想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他生活于由动乱到安定的清初。

青年时代是寒门仕子,中年(40岁)以后父亲(弃仕经商)去世,兄弟离散,他自己又不会务农经商,使生活陷于困顿(几个孩子抢粥吃),只好受聘本地西铺村毕家为塾师。

因东家待他很好,生活渐有改善,晚年子成,薄有田产,臻于小康。

先生大半生锐意仕进,只在19岁时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以后却连试不第,困于场屋。

“可怜一世无成就,共做白头会上人。

”为了重整旗鼓,做过半年县衙幕僚,余则闭守乡村,靠舌耕笔耘度日,其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书、教书、著书。

所交多缙绅、名士。

封建的文化教养、塾师的职位,使其思想比较保守,儒家的正统观念很浓,七十一岁时援例出贡,还要请求县令挂匾。

但个人品质很正直,不事权贵,不搞歪门邪道的关系。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他对文化典籍的广泛涉猎,对民间文艺的浓厚兴趣和自身的实际感受,不使其世界观中带有与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大相径庭的因素,这就造成了薄松龄思想中严重的自我矛盾现象。

二、蒲松龄的著述

从文学上说,蒲松龄才华横溢,兴趣广泛,在创作上作过多方面的尝试、探索,著述颇多。

诗、词、骈、散、杂论、婚丧嫁娶应时应景文字、无所不写。

计有文四百余篇,诗九百余首,词一百余阕,杂著数种,戏三出,通俗俚曲十几种,而使他垂名于世的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其中收短篇491篇。

第二节狐鬼世界的内涵

《聊斋志异》,内容复杂,瑕瑜互见,客观地说,能代表本书精华的优秀作品不过二百多篇,总的看来,特别是就那些优秀的篇什所描写的现实人生图画和非现实的幻想景象来说,它触及了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在暴露社会黑暗,鞭挞丑恶现象,或是在昭示现实中人的美好品格、情操和理想方面,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首先,揭露了官府黑暗,官贪吏虐,豪绅为富不仁的现实,展示了封建社会末期政治的腐败,国家机器衰朽的景象。

如《席方平》、《促织》、《梦狼》、《红玉》诸篇,有的直指朝廷和皇帝,触及重大的政治问题,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刻认识。

第二,对科举弊端的批判,其中多数篇章揭露了考官的昏庸和考试舞弊风。

如《贾奉雉》、《司文郎》等,嘻笑怒骂,妙趣横生,辛辣之极,有些篇章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如《王子安》、《叶生》等,虽格调不同,或显示其可笑可卑,或显示其可怜可悲,但都开掘甚深。

第三、赞美纯真的爱情,讴歌美好的心灵。

书中描写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篇什最多,而其中最使读者感兴趣的是那些人间男子与狐鬼花妖之女相亲近,相爱恋,相婚配的故事。

那些狐鬼花妖幻化的少女,虽性格各异,但大都秀外慧中,善良无私,不图富贵,不慕权贵,以才德取人,爱其所当爱者,且历经患难灾祸而不渝。

她们来去自如、随心所欲,没有封建礼教戒规所造成的拘泥、矫情、虚伪、死气沉沉等弱点,这与本书中所写的现实社会的妇女迥异,与作者所信奉的道德观念大相径庭。

在这里,作者陷入了不可自拔的矛盾境地。

[①生活环境与艺术世界的矛盾;

②对现实的认识与对理想的追求的矛盾。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总之,《聊斋志异》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正直的农村中下层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体察、感受以及他的是非观和审美情趣。

《聊斋》的主要精神是积极的,但由于作者的思想和时代局限,也存在着许多消极落后的东西:

1、相信迷信,宣传因果报应、地狱轮回和宿命论思想。

2、宣扬佛教色空观念,如《画壁》、《绩女》等。

3、肯定封建伦理道德,鼓吹妇道、妇德、愚孝、贞节。

如《珊瑚》中歌颂对凶暴的婆婆逆来顺受的“妇德”,《邵女》中肯定一夫多妻制下的嫡庶观念,《金姑夫》中对寡妇再嫁颇有微辞。

4、以描写色情为佐料,有损作品的光辉

第三节《聊斋》对小说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聊斋》继承和发展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人传奇小说所形成的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艺术传统。

鲁迅称之为: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和六朝志怪相较,《聊斋》不是单纯地记录奇闻异事,而是借志怪传奇的形式和手法,充分发挥艺术创造中的想象和幻想的能动性,造奇设幻。

这与六朝志怪有本质的不同,与唐人小说也有显著的差别。

(鲁迅《小说旧闻钞》)引邹弢《三借庐笔谈》卷十云: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谈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

偶闻一事,归而粉事之。

如是二十余寒暑……”按《聊斋》作于留仙生计极蹇时,及初设帐授馆之十年间,无暇作此类调查研究工作,如不谬,亦落搜奇辑异之嫌。

《聊斋》之志怪传奇,既不是为了显示作者博闻多识,也不是要“发明神道之不诬”,而是借以表现作者的现实感受和认识,表达作者对部分生活理想的追求,以“成孤愤之书。

《聊斋》之选奇设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鬼狐的世界是现实社会的折光、延伸,离奇的情节是现实感受和爱憎的升华,其中包孕着和曲折地反映着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

因此,可以说《聊斋》是表现作家主观认识的艺术,而不是再现客观世界的艺术。

具体地说,《聊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意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现实世界的多样化决定了人物性格的多样化,而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又往往突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2、善于、精于、巧于编织故事,形成曲折离奇的情节,造出引人入胜的竟界。

“处处为惊魂骇魄之文,却笔笔作流风回云之势”,大起大落,有如瀑布飞泉,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3、善于写景状物以烘托人物性格。

如《婴宁》。

4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法多变。

作者在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学语言的同时,适当吸收提炼了当代口语方言,在单行奇句中,间用骈词俪语,错落有致,典雅工丽,增强了作品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表现力。

(见《聊斋选》88页《红玉》开头一段,又《邵女》中媒婆与邵妻对话,见《聊斋选》391页倒数第四行)。

《聊斋》选讲:

席方平

作品《席方平》魂入冥府,为父伸冤所经历的痛苦遭遇。

揭露了地主恶霸、狱役、城隍、郡司、直到冥府最高统治者冥王,串通一气,狼狈为奸,残害无辜人民的罪行。

在那里,公理被阉割,正义被强奸,有的只是拜金主义。

正如二郎神所判:

“金光盖地,因使闫摩殿上尽是阴霾;

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

”这正是人间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

在艺术上,本篇也是《聊斋》中的上乘之作。

首先,塑造了一个无所畏惧,不屈不挠的复仇者的形象。

席方平为了替屈死的父亲伸冤报仇,魂入冥府,层层上告,他不畏强暴,敢于一次次忍受杖笞、火床、锯解等酷刑,他不贪富贵,断然拒绝城隍、郡司、冥王许诺的千金之产、期颐之寿,面对贪官污吏,酷刑不能摧其志,利诱不能动其情。

即使在火床上被烙烤得“骨肉焦黑、苦不得死”,但只要“大冤未伸,寸心不死”,就坚持“必讼”,后来虽转世再生,但因大仇未报,贪官酷吏未受到惩罚,所以“愤啼不乳,三日遂殇,魂摇摇不忘灌口”。

直到贪暴酷虐的冥王,贪赃枉法的城隍、郡司、为虎作伥的隶役和为富不仁、狡诈狠毒的羊某被惩处以后,方才罢休。

席方平的性格,体现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意志。

其次,想象奇特,情节曲折。

本篇故事本身并不复杂。

但在作家笔下,却一波三折,奇景迭出。

生人赴冥鸣冤,本作奇想,阴司治狱,一如阳世,乃平中见奇;

火床、锯解,以奇显酷;

分解之身,竟不丧生,推全复合,尚能行走,一条表彰孝行的丝带,使解体之伤痛顿消,更是奇中之奇。

其情节之曲折,先是成功地运用了“三迭法”,第一次告于城隍,不意被贿赂染黑了心的城隍驳回;

第二次告到郡司,“迟至半月,始得质理”,郡司干脆利落,将案子批回了原单位,这就必定导致“备受械梏”。

席方平不服,第三次上告到冥王那里,冥王立拘质对,表面看来,雷厉风行,似乎沉冤可望招雪,不料羊某于王前各有函进,二次升堂,不容置词,命笞二十,席不得不提出抗议,然愈是抗议,刑罚愈是残酷。

即使如此,席也未被制服。

但他在毒刑折磨下,看清了阴曹之暗昧尤甚于阳间的现实,变得聪明起来,开始讲究策略,终于上诉到二郎神那里,惩奸雪恨,报了冤仇。

第四章儒林外史

第一节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1、吴敬梓的生平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秦淮寓客,又号文木老人,安徵全椒县人。

出身官僚地主家庭。

吴敬梓23岁进学(秀才),同年继父吴霖起去世。

吴敬梓性格豪爽,仗义疏财,不善治家,未几而遗产殆尽。

乡试“文章大好人大怪”,屡试不第,为本族富户所歧视,吴敬梓不堪冷眼,于33岁客居南京,又联合同道修葺雨花台先贤祠,因费用不够,卖掉了全椒老屋。

晚年生活日益困顿,靠买文和朋友接济度日,以至以书易米。

冬季苦寒,与朋友汪京门,樊圣谟等夜晚到城外绕行,歌吟啸呼,谓之“暖足”54岁逝于扬州。

2、思想

吴敬梓生活于康、雍、乾年间,正值清王朝控制思想的政策取得效果,人民反清情绪受到压抑,科举八股深入人心的时代,吴在苏、皖地区广交士大夫,且本人在穷达、升沉之间有过长期、痛苦的思想斗争。

加之家庭破败,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的真面目有所了解,他越来越蔑视八股取士制度而最终彻底打消了向上爬的念头。

他不顾流俗的非议,忍受着穷苦的煎熬,冲决了八股科举的罗网,由这种制度的忠臣肖子变为了二臣逆子,表现了初步的民主思想。

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看不到也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只能把古代的儒家学说理想化,企图以此来挽救世风,这种不切实际的复古主张,于时无补,于世无益。

3、创作

垂世名作《儒林外史》为作家十数年心血之结晶,(49岁时已脱稿),现存嘉庆八年刊印的卧闲草堂本为较早行世者,五十六回,光绪年间有增补的齐省堂本六十回。

据吴氏好友程晋芳等人记载,原书仅五十回。

有人说为五十五或五十六回,今尚无确论。

另有《文木山房集》,收吴氏40岁前的诗、词、赋。

第二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明清科举,考作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又叫制艺、时艺、制义、时文)代圣立言,束缚思想尚在其次,毒害人心,霉坏世风,有甚于鸦片。

一、深刻提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毒害。

作品开宗明义,一开头就借元末名士王冕之口说:

“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只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预言了科举制度可能造成的危害。

接着通过周进、范进两个腐儒的悲喜剧,写出了科举时代的社会环境,写出了读书人在科举制度引诱和逼迫下不分是非,丧失理智,麻木不仁而又不自知的情形以及社会上根据科场成败而涨落升沉的人情世态。

周进考到60岁还是个童生,受尽了年轻秀才和权势举人的嘲弄侮辱,后来连借口糊口的塾师也做不成,只好去给商人管帐,但科举考试仍象贾瑞手中的风月宝鉴一样,时时吸引着他,因此要求去参观贡院,结果“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

醒来后满地打滚,号啕痛哭,直哭到嘴里吐出鲜血来。

一旦考中,平步青云,“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

申祥甫在薛家集敛钱买礼物来贺喜,当初做学堂的观音庵里供上了周大老爷的长生禄位牌,他以前写的对联也被揭下来仔细装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范进进学,丈人来贺,一串钱,一副猪大肠。

乡试时向丈人借盘缠,被骂了个狗血淋头。

乡试回来,家中已饿了三天。

到平生梦寐以求的举人喜报送到家中时,竟承受不住这一喜讯的冲击而几乎完全疯掉,幸亏胡屠户冒天下之大不韪打了一记嘴巴,才恢复了理智。

范进中举后街坊邻里乃至乡绅县官,一反常态,反映出当时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使人哭笑不得,有恨而已。

此外,象马二先生那样,把科举八股看作人生唯一的金光大道;

象鲁编修那样,将八股文选奉若神明;

象匡超人那样,在八股举业引诱毒害下,蜕化变质沦为流氓无赖等,这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把科举制度毒害下的烂疮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

二、通过描写科考及第的读书人,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政治的黑暗。

如第八回写南昌太守王惠念念不忘“三年穷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一上任就打听:

“地方人情,可还有什么出产,词讼里可也略有些什么通融?

”搞得满衙门里都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满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爷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这样一个恶魔般贪婪残暴的害民贼,却成了上司眼中的第一能员,升了南赣道。

高要县汤知县为博“清官”名声,枷死回教老师傅,引起回民鸣锣罢市。

严贡生横行乡里,强圈王大的猪,打折王大的腿,无中生有、讹诈钱财,命子枪夺二房产业等,无恶不作,却满口仁义道德。

三、揭露科场败将自鸣风雅,沽名钓誉,趋贵附势,招摇撞骗的丑恶行径,解剖了科举僵尸上的赘瘤。

如杨执中参加乡试十六七次不中,只好在一家盐店管帐,亏了七百多两银子,于是他在一张纸上抄了半首元人诗,居然使阔少娄氏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替他还了七百两银子的亏空。

八至十六回还写了娄三娄四因功名失意,满腹牢骚,在家招徕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吹牛撒谎,丑态百出。

匡超人学作歪诗,打秋风,甚至在赌场抽头,伪造印信,冒名顶考,真是丑态百出。

牛浦郎假冒名士牛布衣之名招摇撞骗。

这一切说明当时儒生追逐名利不择手段,已影响到了社会各个阶层。

第三节理想文士与市井奇人

一、塑造了一些轻视功名富贵,具有一定叛逆性格却又带有封建阶级正统气味的所谓“真儒”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杜少卿慷慨好施,轻视功名,鄙弃富贵,不事科举、逍遥自在。

他变卖产业,拒绝征聘,反对多妻,称赞靠刺绣、卖文为生的沈琼枝。

在南京一手持金酒杯一手携妻游清凉山,谈笑风生、旁若无人。

杜少聊的同道迟衡山,提倡“礼乐兵农”,倡议修泰伯祠,想以此挽回世道人心。

虞育德善于“以德化人”,对中庸之道推崇备至。

庄韶光不肯屈节权贵,不交官场中势利之徒,他们品德虽好,却只是作者主观理想的图解。

正表现了作者思想中的落后面。

二、赞扬了部分功名富贵圈以外善良淳朴或有一技之长的市井小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的进步倾向。

如开小香蜡店的牛老爹、开米店的卜老爹,演员鲍文卿、修理乐器的倪老爹、不贪钱不慕势的穷书法家季遐年、卖火纸筒的棋手王太,开茶馆而喜书画的盖宽等。

第三节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从鲁迅始,《儒林外史》一向被称为讽刺小说,指出其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具体地说说《儒林外史》用了如下一些讽刺手法:

一、据实摩写,情伪毕现。

如十七回,一群斗方名士辩论做官与做名士孰优孰劣,作者写来,无一贬词,却把当时文士们内心的空虚、生活的无聊揭露得十分深刻。

二、对照法。

把人物前后相悖的语言行为相对照。

在不经意中显现其真面目。

如范进打算考举人时,胡屠户先是训斥范进为“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赖蛤蟆想天鹅屁吃”。

后来范进中了举,则又称之为“贤婿老爷”,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两次贺喜,前面凶神恶煞,极尽训斥之能事,因提了一幅猪大肠、一串钱,范进母子“千恩万谢”,“胡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范进中举后,骂儿子捧姑爷,手里攥了银子“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态度前倨后恭,活画出一个嫌贫爱富的势利小人的嘴脸。

第四回,范进同张静斋到汤知县那里打秋风,范进不肯用银镶杯箸和磁杯象箸,而拣大虾元子送进嘴里,生动地暴露了范进内心的矛盾虚假做作的丑态。

四十七回(《儒》547页)写大盐商方六送其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