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的改革方向和方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9929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大学的改革方向和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大学的改革方向和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大学的改革方向和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大学的改革方向和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大学的改革方向和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大学的改革方向和方法.docx

《中国大学的改革方向和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大学的改革方向和方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大学的改革方向和方法.docx

中国大学的改革方向和方法

中国大学的改革方向和方法

摘  要

 

    目前,中国大学的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学而不用、用而不学和教书不育人。

    所有这些问题导致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数学分数这么高,却没有数学家?

为什么我们出了这么多的高考状元,却没有几个有出息的?

为什么知识越来越不能改变命运了?

为什么在世界上我们的大学和大学生数量第一,却没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

为什么没有一所进入世界一流的大学?

等等。

    其结果,违背了为社会服务的宗旨,所以需要改革,以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服务。

本文从目前大学教育现状、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社会的需求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导出相应的教育改革方向和方法。

 

    关键词:

学而不用,用而不学,服务社会,改革创新。

一:

目前大学教育的现状 

1 学而不用

    在学校里学的课程和内容,到了社会(主要由企业组成,我们暂且用企业来代替),基本上能用上5-10%左右,那么大部分时间学习的知识是无用的,无用也罢,就像家里放置着好多东西,有很多是无用的,无用就无用了,只不过多占一些地方而已。

    可问题是学习无用的知识,学生还是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这就导致了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有用的知识和本领,最后到了社会才去学和练,直接导致了学而不用。

就其原因:

企业中所有的技术(know-how)绝大部分人很快都能学会,如果只有少部分人能学会的,这家企业就无法正常运行,因为企业中大部分是实用性技术。

由于大学课程理论化太强,太教条,难度高,没有考虑社会的实用需求,而大部分企业不是科研机构,就此导致了闭门造车的现象。

 

2 用而不学

    那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组织,当他们给了员工工资后,需要他们为其服务,为其工作,并创造价值,它不像慈善机构,是不考虑回报。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首先,是需要敬业的态度。

    就是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作为家庭的成员,承担家庭的责任。

    这是精神和意识层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显然和社会教育有关。

    比如:

70后大学生以前的职业人他们的责任感要高于80后,然而70大学生在他们的大学里同样也没有教育学生如何以厂为家,以事业为重的内容。

显然这是社会教育的结果。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独生之女时代的到来,社会教育严重缺失和不理想,这件事,就自然需要落到大学教育的份上,因为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这个重任势必由大学来承担,否者就会产生会脱节。

也就是说,随着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的大学教育没有实质的变化。

    其次:

它需要有能力的人才。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能力分为硬能力和软能力,就像一个民族的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和一台电脑的配置可分为软件和硬件等一样。

    那么人的能力可分为软硬能力吗?

答案是可以的。

    硬能力:

学习文凭、资格证书、分数成绩、书本知识和体力体魄等;

    软能力:

敬业精神、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策划能力、写作能力、亲和力、动手能力、洞察力、执行力、号召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说服能力等等。

    在企业里,为了达致其经营理念和方向,企业在正常运作过程中需要的是职业人的各种软能力,也就是说到了企业,文凭和证书越来越不重要,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软能力越来越重要,因为这些才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基础。

    那么,我们的大学有没有考虑企业的需求,为其企业提供合格的产品(产品就是我们的学生)?

显然,答案不能让人满意。

    导致此问题的原因是:

随着时代的变化,尤其是独生之女时代的到来,我们的大学教育没有改革和创新,没有与时俱进,墨守成规,缺乏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3 教书不育人

    其实前面已经谈到的一些,目前的大学教育,除了教书不会去教育学生如何有敬业意识,如何去做人做事,如何建立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如何建立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如何去提高他们的各种软能力,即:

生存能力。

原因是:

第一:

大学教育大纲没有这个要求;

第二:

我们的教授自己也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因为大学里教授没有一个在企业里呆过;

第三:

我们的教授同样也不知道用如何方法去教导学生去如何做人,因为他们自己也没有这个体会,显然,底气不足。

                               二:

 目前大学学生的特点

 

2.1 缺乏创新意识,

    大部分学生只会读书和背书,缺乏创造力。

我们的“鸭子教育模式”(小学赶鸭子、初中填鸭子、高中烤鸭子和大学板鸭子)教育出来的孩子就像工厂中流水线加工出来的产品:

一模一样,没有自己的个性。

     笔者在一所大学里讲课时,曾经问过课堂上的同学们一个问题: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什么?

大部分学生说:

勤劳、勇敢、聪明和重礼仪等,几乎和书本上讲到一字不差,没有自己的一点儿想法和观点。

那么,如此的“鸭子教育”,我们国家如何从制造时代进入创造时代?

那么,我们如何达到江泽民主席在十五大所倡导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的境界?

    原因:

学校教育环境中灌输和填鸭式模型所致,当然,从大的方面讲,也和社会的单一化体制很有关系。

2.2 个人思想单一

    他们所有讲的话和发表的观点几乎都能从媒体和过去的历史上找到,而其相似度极高,缺乏独特的见解。

另外,还喜欢找标准答案。

其实很多没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不过是合理性和准确度高低而已。

原因:

应试教育模式习惯于找标准答案。

2.3 知识面点狭窄

     目前的学生,只知道游戏、玩乐、聊天和死读书等,对历史、文学、经济、政治、哲学(哲学不仅仅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只占世界哲学领域的一小部分)和教育等知识匮乏。

    同时,也不知道现在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不知道如何按主次之分来安排时间。

久而久之,把宝贵的时间悄悄地送走。

2.4 自我意识强烈

    凡事老是以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作为对事情判断的依据,缺乏换位思考能力和服务意识。

总认为自己是很行很好很对,要错就错在家长、同学、老师和社会等,接下来就怨天尤人。

2.5 个人心态浮躁

    需要指出的是整个社会心态也浮躁,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伦理观趋向世俗。

大学生是组成社会的个体,免不了存在这种心态。

    基本的表现形式是:

急功近利(付出了立刻想得到回报,恨不得还没有付出先得到)、目光短浅(只顾现在不顾将来;只顾得到不顾付出;只顾结果不顾过程等等)。

可问题是,大学生在同龄人中算佼佼者,也算少数群体。

那么他们也世俗,也浮躁,也随大流,那还称得上佼佼者?

2.6 缺乏合理信仰

    说他们没有信仰是不正确的,信钱也是信,信物也是信,拜金主义也是信仰。

可问题是钱物是一个哲学概念,你越信它,结果越远离它,将来会更痛苦。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整天想着钱,不想他(她)的职业和事业过程,结果哪,他(她)没有钱;还有一种他(她)不想钱的,他(她)只关注自己的过程,结果哪,他(她)不缺钱。

    钱或物是人生过程或职业过程的结果,结果是由过程决定,所以没有把精力和时间放在过程中,或者没有精彩的人生或职业过程是不会有钱的。

就是再信钱,那么目标是达不到的。

    这里讲的信仰是以精神为导向的,不仅仅是信教信佛,也可以是信真、信善、信美、自由和民主,也可以是信自己的爱好、职业和事业等。

    有精神信仰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可以说即对得起生活又对得起生命。

只有物质信仰的人生,最多只能对得起生活。

    有信仰的人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于不怕死;没有信仰的人既怕苦,又怕累,更怕死。

    虽然这个教育责任不是大学教育能承担得了,牵涉到社会教育问题,但是前面讲过,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还是需要努力引导学生有合理的信仰。

   最近,有媒体报到,在美国有一位中国的留学生,博士毕业后,到了地铁公司当售票员。

人家问他,为什么读了博士还要当售票员?

他说这个工作,收入高,待遇好,有休假,又稳定,尽管不太喜欢,但是还是去做了。

可想而知,他的信仰或理想是什么?

美国的博士生会不会这样做?

 

     其他的一些特点,如:

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过分自卑和过度自负等不再赘述。

 

三:

社会的需求

 

1 以敬业为导向

    其实前面已经有所描述,企业所做的事情是需要支付员工的报酬,然后由员工付出他们的劳动,并为企业创造价值。

企业的价值积累就是企业的发展过程,在这过程中,也势必会导致员工的职业发展,两者应该是双赢局面。

    所以对员工的首要条件是敬业。

不敬业的员工就是能力再强也不是企业所欢迎的。

那么对还没有走上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敬业教育,甚至于敬业培训,是尤为重要的。

就业前的准备是需要的,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2 以能力为基础

     在敬业的基础上,员工的各方面软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因为员工在企业做事过程中需要合作,需要严格实施,需要发现问题,需要解决问题。

     因为世界上没有一家企业没有问题的,只不过问题的形式不一、内容不一和时机不一而已。

那么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职业人各方面的能力来解决的,尤其是前面提到的软能力。

如果大学能做到一点对学生这方面能力教育和培养,做好职业准备,是相当必要的。

 

四:

教育改革方向和方法

 

1 弱化政治因素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换一只灯泡需要多少名学生?

  答案是76名。

其中,1名学生换灯泡;50名举行集会,争取不换灯泡的权利;另外25名则举行反要求的集会。

  这是一则在美国流传甚广的笑话。

笑话背后,调侃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太过自由”的学术气氛。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素有“激进主义的温床”之称。

但在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鲍林格眼中,这没什么好笑的:

“我们一直都崇尚辩论和言论自由。

    2009年9月24日,哥伦比亚大学不顾美国政界的反对,做出了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惊人举动,邀请正在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的伊朗总统——“美国的敌人”艾哈迈迪·内贾德到学校发表演讲。

此前,纽约市议会议长克里斯蒂娜·奎因曾致信哥伦比亚大学校长,要求校方取消对内贾德的邀请,共和党总统竞选人和参议员约翰·麦凯恩也发表声明反对哥伦比亚大学对内贾德发出邀请。

    哥伦比亚大学就是这样一个自由与宽容的言论场。

在这样自由与宽容、崇尚辩论的学术氛围中,哥伦比亚大学培养了无数世界级的人才,这其中包括3名美国总统、88名诺贝尔奖得主。

不少取得重大成就的中国人也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留下过求学的脚印,如胡适、闻一多、徐志摩和李政道等(摘自网络信息)。

    在中国历史上,最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朝代也就在春秋战国。

那时诸子百家,文人墨客,各怀绝技,发挥及至。

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多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和军事家等。

这是因当时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人才流动比较活跃,思想比较开放的结果。

    如果在那个时期有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恐怕国人早已光顾。

    然而,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坟书抗儒后,产生了文字狱,形成了专制体制,完成了单一的政治思想体系,最后导致了今后的几千年,中华民族就再也没有了像样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也就是说,政治尽可能和大学教育脱钩,减少行政干预,让他们独立,让社会办学和监督,形成一个多元化的自由思想体系,这样才有可能提高我们民族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有可能把我们国家从制造时代推向创造时代,才有可能达致江泽民总书记所讲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的境界。

    弱化政治因素的目的:

开放学生们的多元化思想,提高创新能力。

2 降低毕业门槛

    众所周知,我们的大学是严进宽出。

其实宽出也不完全正确,因为我们大学里的专业课程难度系数是不低的,而且越来越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