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彖传》《象传》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9568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彖传》《象传》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从《彖传》《象传》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从《彖传》《象传》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从《彖传》《象传》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从《彖传》《象传》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彖传》《象传》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色Word文档格式.docx

《从《彖传》《象传》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彖传》《象传》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色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彖传》《象传》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色Word文档格式.docx

《象》者,卦之上下兩象,及兩象之六爻,周公所繫之辭也。

依朱子之說,周公除了對每一卦的六爻繫之以辭(即爻辭)之外,並對每一卦的上下兩象有所說,但此周公所繫之《象辭》無見,而相傳為孔子所作的《象傳》是否有取於周公的說「象」資料?

《大象傳》以上下卦象推衍出道德原則的方法,是否在周公的時代已然?

  《象傳》的來歷,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就《象傳》的流傳而言,《左傳‧昭公二年》載韓宣子讀到魯國太史所提供的易學著作《易象》與《魯春秋》,感慨地說:

「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據此,可知《易象》等古籍反映了周室所以王天下與周公的德性,顯示《易象》與西周王室有密切的關係。

  周公之子伯禽封於魯國,自然保存了一些重要的王室資料,周公重視修德,而《易象》言為政者如何修德,故伯禽帶備《易象》等典籍到新封之國是完全可能的。

周公對安定政局有大貢獻,得到成王等的敬重,這可從《尚書‧金縢》的記載反映出來,而《禮記‧明堂位》、《史記‧魯周公世家》等載成王命伯禽世世以天子禮樂祀周公,都反映了魯國得到周初王室的特殊禮遇。

  韓宣子所見,當為魯國由封國開始一直流傳下來的西周初年文獻,否則韓宣子的讚歎便告落空。

李學勤教授說「《易象》的思想內容,當時認為是對文王觀點的一種闡述」,放在這一背景上說則是對的。

文王因商紂無道,遂研《易》以避咎。

周室早已將《周易》視為言德之書,即使周公沒有作《易象》之類的文辭,但亦當為商末周初的周室史官,根據周室的修德傳統而展開對八卦大象的德性推述。

孔子晚年用心研《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改變了對《周易》性質的體認,這應當與孔子讀到《易象》之類的周室易學文獻有關。

因此,孔子說文王用《易》,在於參透德義,以期儉德避難。

  《易象》反映了商末周初周室用《易》的觀點,而周室的憂患亦表現於用《易》的態度上,《繫辭下》言: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之後連接的「三陳九卦」,是以修德角度體會九卦卦名的道德涵義。

以德說《易》實始於商末周初的王室成員及其史官系統,而《易》用以占筮的傳統功能在周王室以外的地方繼續流行。

孔子自言說《易》「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塗而殊歸者也。

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

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稀也。

」孔子以德說《易》,體會到《周易》的修身效果是「剛者使知懼,柔者使知剛,愚人為而不忘〔妄〕,慚人為而去詐。

」這應是孔子有得於《易象》之類的文獻,再加上孔子自己深厚的道德意識,才成就其晚年研《易》的特色。

孔子自言「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

」可見以德治《易》在孔子之時還是處於伏流階段,而周室雖然早在商末周初已經建立起以德說《易》的方法,但始終是王室的用《易》傳統,而未公之於眾,由韓宣子這樣高級的晉國官員要在魯國太史處才可得睹,便知周室易學是秘而不宣,如非魯國與周室的特殊關係,恐怕亦不能保有《易象》這樣的典籍。

以德說《易》展現在《易象》這樣的王室易學中,而未形成易學傳統,孔子則本於周室易學的方向,而開出義理易學的弘規,使《周易》不囿於占筮一途,而能針對人生的方向與境界立說,為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可貴的修德寶典。

  《大象傳》總用「君子」(出現53次)、「后」(出現3次)、「先王」(出現7次)、「大人」(出現1次)、「上」(出現1次)等等有政治份位的人為受事者,很明顯《大象傳》的作者(或編者)是有政治份位的人。

  「君子」一詞在《大象傳》是有份位的統治者,例如:

Ø

《師卦》:

君子以容民畜眾。

《賁卦》:

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豐卦》:

君子以折獄致刑。

孔子則常以「君子」為修德人格的指稱,其涵義多指修德之人,這個意義的「君子」在《論語》中用得最多,例如:

子曰: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子路慍見曰:

「君子亦有窮乎?

」子曰: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在《大象傳》中,如《泰卦》、《姤卦》、《復卦》等都用「后」字表示王者。

《論語‧堯曰》有「皇皇后帝」之語,那是孔子引用古籍之文,孔子的時代已經不以「后」指稱王者,因此,以「后」為王的意義適足以反映《大象傳》是孔子以前的文獻。

「后」字的襲用,反映了編《大象傳》的孔門後學是沿用古籍遺文,而這些古籍遺文的時代必在孔子之前。

  「大人」則指大德之人而有最高的政治份位,如《乾卦》九二與九五爻辭均言「利見大人」,《萃卦‧卦辭》亦言「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

」這都反映出「大人」是具有君位的統治者。

《離卦‧大象傳》言「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所言「大人」之義與經文同。

屬於孔子教說而為孔門後學編訂的《乾文言》,對「大人」的體會是道德踐履方面純乎其純的人格: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

況於鬼神乎?

這與孔子偏向修德而略政治份位的「君子」用法相同,而與《大象傳》的用法相異。

  《大象傳》以先王份位為受事者的有下列諸卦:

《比卦》:

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豫卦》:

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觀卦》:

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噬嗑卦》:

先王以明罰郲法。

《復卦》:

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妄卦》:

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渙卦》:

先王以享于帝,立廟。

從上述《大象傳》的內容分析,作者(或編者)的身份應與周王室有密切關係,或許是周室史官,若為孔子語,則《豫卦》與《渙卦》的《傳》文便非孔子作為士的身份所應說的。

如果《大象傳》為孔子所作,則對有位者的稱謂(先王、君子、大人、后)都不容易對應春秋時代的政治與文化實情。

  六十四卦《大象傳》的用辭與句義既不合春秋時代的政治與文化實情,因而只能說這是古籍遺篇,非孔子的撰述。

孔子所說卦爻之義,皆就其道德內涵作發揮,如孔子論《損》、《益》二卦,總是闡發損益之義對修德的重要;

由《文言》、《繫辭》以至帛書《易傳》等所載有關孔子的說《易》資料,都屬發議性質。

借《周易》卦爻辭發議是孔子說《易》的特徵,這與《大象傳》嚴整的結構及齊一簡要的表達方式大異其趣。

  此外,曾子引用《艮卦‧大象傳》「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之文。

《論語‧憲問》有云:

子曰: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曰:

「君子思不出其位。

不論曾子之言是前無所承,單獨作一章,還是應和孔子的說話,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曾子所言並非孔子的教說,而是古語,此當為《艮卦‧大象傳》的前身,或即韓宣子所見的《易象》。

《大象傳》的基本內容在孔子以前已經存在,故曾子引此古語以證成孔子的思想。

因此,學者論《大象傳》與《易象》的關係,應是《大象傳》源於魯太史所藏的《易象》。

這個結論當與歷史真實距離不遠。

《大象傳》應當源出商末周初的周王室,而保存於魯國太廟。

孔子曾入太廟,應該讀過《易象》,這對於孔子以《周易》為言德之書的確認應該是有啟發的。

八卦大象與八卦德性的關係

  卦象與卦德是密切相關的,八卦的大象及德性表列如下:

經卦

卦德

大象

  八卦大象是八經卦的基本象,八卦德性則是八經卦的本性。

大象與卦德孰先孰後的問題,應由象出原則還是由原則出象決定。

如果八卦大象先於八卦德性,就是說德性由大象出,但以象推德,象意無窮,如乾天之德為剛,但天象不止於剛,高、明等亦為天之德。

至於巽卦風象,何以其德為入,則不易說明。

若八卦先立卦德,就是先建立原則,再用原則連屬卦象,則問題便迎刃而解。

因此,巽卦德性為入,而風能透過任何隙縫吹入,這是一種生活上常見的現象,因而巽德的大象以風為代表。

  八卦德性的建立當從三爻位置推斷出來。

陰爻與陽爻兩個符號已帶有某些象徵內容,如陰陽爻分別對應剛柔、動靜、男女、明暗等相對的情狀。

然後依此為解,由卦中一爻與其他二爻的關係推斷出該卦德性。

例如:

乾卦(

)由三陽爻組成,陽爻剛,三陽重疊,則極剛,故乾卦之德為剛。

坤卦(

)由三陰爻組成,陰爻柔,三陰重疊,則極柔,故坤卦之德為順。

坎卦(

)一陽居二陰之中,則陷於柔中,有入險之象,故卦德為險。

離卦(

)一陰居二陽之中,外明內暗,有照明之象,故卦德為明。

震卦(

)一陽在二陰之下,陽主動,靜而生動則動之始,故卦德為動。

(震艮二卦有消息之象。

艮卦(

)一陽在二陰之上,陰主靜,動而入於靜,故卦德為止。

巽卦(

)一陰在二陽之下,與二陽通感,以柔入剛,故卦德為入。

兌卦(

)一陰在二陽之上,陽遇陰而有悅,故卦德為悅。

  由此可見,卦德是根據對陰陽爻上下位置的意義判斷而建立的,這種思維特徵與《大象傳》的推述方式是相同的。

  至於八卦取象的途徑,除了卦德決定大象之外,卦德還決定各經卦所取之象。

卦象並非由卦德無故推衍出來,乃因占筮斷事,事繫於卦,故以事象入卦而為解說,這亦是以《易》卦占算的基本方法。

因此,卦象如《雜卦》所敘者,當為各經卦曾繫之象的歸納,而非同一時地某些人的共同創造。

這些卦象,亦必然是從占而有驗的事例中取出。

  試觀今日社會,文明大進,種種科技器物,大非昔日八卦之象所能包涵,故術者出於實際占斷的需要,以科技器物繫卦而為象。

起卦斷吉凶,以卦德把占問事情的基本因素套入卦中,再就卦爻關係判斷吉凶。

因此,占筮疑情,判斷吉凶,是卦象生起的直接原因。

《大象傳》以上下卦象推說道德

  經卦是繫象的基礎,別卦是《易》象的運用,因此就《易》卦與《易》象的關係而言,經卦為《易》象之載體而別卦則供《易》象之運用。

  別卦由上下經卦組成,自然形成兩個八卦大象的重疊,由上下大象的配合而推衍出道德踐履的方向,這是《大象傳》的道德推述方式,並由此體會出很多做人處事的大道理。

當然,作者自己必須具有深厚的道德意識,才能對修德有多向度的析述。

《大象傳》作者(或編者)透過卦象、卦德為道德推述的基礎,反映了商末周初周室對統治者德性的高度重視。

現以八卦德性為序,簡述《大象傳》推衍道德的特徵。

〈i〉乾剛天象:

剛毅果決

  天象代表剛健,四時輪替,日月代明,是天象的自然屬性,由此產生剛健不息的道德性體會。

人的生命,應奮進如天。

《乾卦‧大象傳》云: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行」即天道,「健」即乾,帛本《易經》、《易傳》作「鍵」。

由於周人對天人之間的內在聯繫有特殊的體會,因此以人的道德生命來說天道,「自強不息」表現了道德的應然,而行事態度,應果敢正直。

具有天象剛決之義的卦如:

天地不交——否。

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天與火——同人。

君子以類族辨物。

火在天上——大有。

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天下有山——遯。

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雷在天上——大壯。

君子以非禮弗履。

上述諸卦《大象傳》所要求於君子的,是以強毅的態度作道德踐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遏惡揚善」、「不惡而嚴」、「非禮弗履」等都不是優柔闇弱的人可以表現出來的。

〈ii〉坤順地象:

包容廣大

  《中庸》有云:

「博厚,所以載物也……博厚配地」,大地有兼容並包的氣象,故坤象具有博厚的精神。

《坤卦‧大象傳》云:

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

「地勢」由西向東斜,順勢而往,故言地勢一則表現坤順之義、再則顯出地象包容之義。

具有地象順從而有容的卦如:

地中有水——師。

地上有水——比。

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澤上有地——臨。

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風行地上——觀。

地道的載物,表現為寬容的人文精神,由是有「容民畜眾」、「建萬國、親諸侯」、「容保民無疆」、「觀民設教」等的政治施為。

〈iii〉坎險水象:

小心謹慎

  人處於危險境地,自然會加倍謹慎,行事自須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由此,言行舉止都要謹遵禮義,慎守常道。

《坎卦‧大象傳》云:

水洊至——坎。

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常」與「習」是用以避免蹈入險境的方法,對為政者而言,自身的德行有常則政令不乖,而教事嫻熟則少出錯誤。

具坎險之象而有小心謹慎意義的卦如:

雲雷——屯。

君子以經綸。

天與水違行——訟。

君子以作事謀始。

水在火上——既濟。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火在水上——未濟。

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上述諸卦《大象傳》所表現出來的「經綸」、「作事謀始」、「思患豫防」、「慎辨物居方」等都表現出「慎」的精神。

〈iv〉離明火象:

光明磊落

  《離卦》之德為明。

明如太陽普照,萬物皆得其利,故修德務於去暗,暗去則明來。

居位之人以明德感化天下之人,使人人同臻道德之域。

《離卦‧大象傳》云:

明兩作——離。

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明兩作」,「繼明」就是明而又明的意思,指德性昭如日月,無絲毫暗昧。

「大人」是居於君位而有大德的統治者,但能彰顯自身的德性以照於四方的,實非居天子之位者不能為。

具離象而有明昭天下意義的卦如:

雷電——噬嗑。

明出地上——晉。

君子以自昭明德。

明入地中——明夷。

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澤中有火——革。

君子以治歷明時。

山上有火——旅。

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上述諸卦《大象傳》或顯或隱的點出「明」的意義。

《晉卦‧大象傳》顯示太陽在大地之上,普照萬物,喻君子要彰顯自己的德性,「昭」已涵具修德的工夫義。

「明德」之「明」以太陽為喻。

《大學》所言之「明德」義同於此,「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之語實與「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同義。

《明夷卦‧大象傳》的「用晦」,是「明」有不容於世,故為政者此時當韜光養晦,不與世同流,此為保存「明」的方法之一。

〈v〉震動雷象:

恐懼修省

  雷有威懾的效果,修德須具備行雷震驚百里的嚴毅,才能遷善改過,德有所成。

《震卦‧大象傳》云:

洊雷——震。

君子以恐懼修省。

《震卦》上下皆震,雷聲不斷,由此領會恐懼修省的意義。

具雷象而有克己復禮意義的卦如:

風雷——益。

君子以見善遷過,有過則改。

雷風——恆。

君子以立不易方。

以上諸卦《大象傳》,俱以雷象帶出「恐懼修省」的基本涵義,而展現為「非禮弗履」、「見善遷過,有過則改」、「立不易方」等道德要求。

〈vi〉艮止山象:

克己復禮

  山象有堅定不移的象徵,故孔子有云:

「仁者樂山」、「仁者安仁」。

必有不動如山的心志,才能抵受種種非禮的誘惑。

《艮卦‧大象傳》云:

兼山——艮。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上下皆山,有強制不為的意思。

艮止的修德意義是「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的素位原則。

具艮止之象而有克己復禮意義的卦如:

山下有澤——損。

君子以懲忿窒欲。

山上有澤——咸。

君子以虛受人。

天在山中——大畜。

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山上有水——蹇。

君子以反身修德。

以上諸卦《大象傳》所言「懲忿窒欲」、「以虛受人」、「反身修德」、「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等皆具有止義,此正有取於艮卦的德性。

〈vii〉巽入風象:

居賢善俗

  《巽卦》有感化風行之象,為政者應先樹立自身的道德,才會有上行下效的結果,而收感化之功,《巽卦》德性的「入」,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言,必然表現出行事者與受事者兩個方面。

《巽卦‧大象傳》云:

隨風——巽。

君子以申命行事。

具有「申命行事」意義的卦,即涵具教化之義,如:

山下有風——蠱。

君子以振民育德。

天下有風——姤。

后以施命誥四方。

山上有木——漸。

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孔子所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因此,上行下效的關鍵在於自己是否修德。

具風象自修意義的卦如:

風行天上——小畜。

君子以懿文德。

澤滅木——大過。

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無悶。

風自火出——家人。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地中生木——升。

君子以慎德,積小以高大。

以上諸卦《大象傳》的道德要求,關乎個人的如:

「言有物而行有恆」、「見善遷過,有過則改」,處理政治問題的如:

「獨立不懼,遯世無悶」、「立不易方」等等都是慎德的表現,這樣才能修文德而來遠人。

切磋琢磨

  《兌卦》的愉悅之象含有相互尊重,切磋琢磨的意義。

《兌卦‧大象傳》云:

麗澤——兌。

君子以朋友講習。

「朋友」表示志同道合的人,「講習」言互相研討,由此得到他山之石的的效果,這種由講學修德而使人生境界上昇的愉悅,即是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種同心同德的喜悅。

人雖志同道合,而仍不免有分歧,故君子須和而不同。

具有兌象此義的卦如:

上火下澤——睽。

君子以同而異。

「以虛受人」、「以同而異」就是避免黨同伐異,和而不同,而得到真正的切磋琢磨之益。

結語

  《大象傳》的內容與《易象》密切相關,而《易象》又與西周王室的用《易》傳統相關。

中國傳統文化所言道德,是以孔子的思想教說為大宗,而孔子的思想源於西周時代的禮樂文明。

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德性傳統,當以文王、周公為源頭代表。

至於以德說《易》的周王室易學,則以《易象》為代表,而《易象》的內容則從《大象傳》反映出來。

《大象傳》藉卦象、卦德推衍道德原則的過程及方法,反映了《大象傳》作者(或編者)具備成熟的形象思維與深邃的道德意識,而後能提出德性表現的不同方向。

《大象傳》的宗旨雖然是成就賢君良臣的德性,但只要是人,就應以修德為本,《大學》所云: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正指出不論身份為何,修德是人努力異於禽獸的自覺行為,而我們國家現在提倡的以德治國,這與《大象傳》的精神實互為表裡,故今天重新標舉《大象傳》的道德理想,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六十四卦《彖傳》是了解《易經》哲學的重要門徑。

就《易經》哲學而言,《文言》、《繫辭》是非常重要的文獻,屬於孔子的《易》說資料。

《彖傳》與《大象傳》則為孔子以前的易學文獻,其產生時間可上溯至西周時代。

《大象傳》純就六十四卦的上下卦象發揮推演人事應然之理,條理井然;

《彖傳》則對六十四卦卦辭有所解釋,並有引申發揮,義理更為綿密。

《彖傳》對天道人事深邃的哲學體會,使其成為中國最古老而又最有系統的哲學著作。

《彖傳》是《周易》哲學的重要負載者,也是象數易學的根本文獻。

因此,從《彖傳》中可以找到象數易學與義理易學尚未分判時的形態。

本文對《彖傳》作初步分析,用以揭示《周易》哲學初始形態的特色,及由此反映出中國傳統哲學的特殊性格。

第一、重視天道的體認

1.消息盈虛

  《彖傳》作者觀察天道與人事,深信兩者具有內在的關係,人事應以天道的律則為準。

天道律則之一是消息盈虛,所謂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日往月來,寒往暑來等等即是,由這循環不息的自然規律,使人體會到處於天地之中的人在自處與行事方面皆不能違背此義。

《泰彖》:

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否彖》:

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

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豫彖》: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

《蠱彖》:

「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臨彖》:

「臨」,剛浸而長。

……「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觀彖》: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剝彖》:

順而止之,觀象也。

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復彖》:

「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疾,朋來咎。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

「利有攸往」,剛長也。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豐彖》: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人於人乎?

陰陽消息既為天道律則,光明與晦暗的交迭便不可免。

以此,人事也有順逆吉凶,故泰否二《彖》分別道出君子與小人的道長道消。

這種消長之情,就如四時的循環,沒有停息之時。

《彖傳》所言,正示宇宙間一切皆不能自外於陰陽消息,天地日月如此,人如此,鬼神也如此。

在消息盈虛之中,陽剛有所發展是好事,故《泰彖》言內君子而外小人,則君子道長而小人道消,《復彖》言一陽來復,讚之為「見(現)天地之心。

」《彖傳》強調宇宙萬物不能離開陰陽消息的支配。

2.天地交感通氣而生養萬物

  除了消息盈虛之義之外,對天道的第二層的體認是「感通」。

「泰,小往大來,吉亨。

」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

大往小來。

」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

《咸彖》: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睽彖》: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

睽之時用大矣哉!

《歸妹彖》:

「歸妹」,天地之大義也。

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

歸妹,人之終始也。

《彖傳》由人事而推本於天道。

天地交感而萬物化生,否泰二《彖》以天地交感與否言萬物的通塞,《咸彖》直言天地感而萬物化生,《歸妹彖》則云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

因此,萬物之能否生生相續,就其根本而言則在於「感通」。

「感通」不在感官可見可聞的層次,而是在不睹不聞、形而上的陰陽交感互應。

故天與地大大不同,而同生萬物,男與女身心俱異而互相愛慕,萬物形相千差萬別而表現相類(如飲食情慾悲喜等)。

因此,治理世間而能使天下和平,其根本則在於感知人心。

由此可見「感」是宇宙萬物生現發展的真正原因,也是實現仁政的根本條件。

  生而有養,才有情有義。

《彖傳》作者體認天地相感而化生萬物,進而體會天地養萬物的天德玄義。

《頤彖》:

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頤之時義大矣哉!

《益彖》:

天施地生,其益方。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在《彖傳》作者的宇宙觀中,沒有《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通行本第五章)的「冷」,而是體會到「天地變化草木蕃」(《坤六四爻.文言》)、「贊天地之化育」(《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