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课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9120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13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课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课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课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课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课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课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课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课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课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校党组织派到各年级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层干部。

一般一百二十名学生中配备一名政治辅导员,根据工作需要和具体情况选拔政治觉悟高,作风正派,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政治工作能力,热爱学生工作,有朝气,有干劲,年龄较轻,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教师、干部和高年级的学生中的共产党员担任(兼职)。

政治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是:

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工作;

关心学生的学习,解决学生思想问题;

引导学生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发现和培养学生骨干,配合党团组织做好发展工作;

参与和执行学生的奖惩。

2.官方最新的诠释

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十六号文件,200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辅导员、班主任的配套文件指出: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因此,目前辅导员集高校德育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成长指导顾问几个角色于一身。

3.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辅导员(counsellor)欧美、日本等国的大学普遍存在着“counsellor”这一角色,他们多是一些经验丰富的学生事务工作者,对学生提供专业的辅导咨询(counseling)服务。

“counseling”一词在我国的台湾地区一般被翻译为“辅导”、“咨商”,在香港地区,相关的专业人士也都使用“辅导”的译法。

因此,在港台地区从事辅导工作的人都被称作辅导员。

如此一来,我国大陆地区的辅导员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辅导员便产生了概念上的冲突。

前者主要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学生事务的工作,一名辅导员必须对一个班级或者楼负责。

后者则无需对任何学生实体负责,而是专心致志为学生的成长成材提供各类辅导咨询服务。

我们认为,两者的工作本质上都是高等教育规律的要求,目的是为了给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和辅导,是全面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翻译的角度来说“辅导员”和“counsellor”可以说是对等的。

二、辅导员的产生和发展1.发达国家和地区辅导员的产生和发展美国的辅导员制度至今约100年的历史。

从美国辅导员协会(ASCA)对辅导员工作的解释来看,之所以需要辅导员,是因为辅导咨询这种处于教学外围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当教学、课程、硬件、管理等高等教育环节越来越完善的时候,一些外围的改革却跟不上,这些外围的工作包括心理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等。

由此可见,美国的辅导员是随着高校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对辅导顾问工作诉求的时候才产生的。

1908年,美国心理学家帕森斯在波士顿成立了第一家辅导中心,专门辅导青年去认识自己的志向、能力和兴趣以便寻求合适的工作。

这项服务在美国大受欢迎,帕森斯也因此被称为“辅导之父”。

与此同时,美国的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也促进了辅导的发展。

辅导运动在美国各地兴起,学校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设立了心理辅导的学科,并且也开始由学校的任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职业辅导,最初任课教师的兼职辅导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经验性谈话上。

后来,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欧美各国高校都建立了完整的辅导体系,辅导工作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获得了与学术教育相对等的地位。

各高校设置“学生人事服务处”或者“心理辅导中心”,由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员为学生的个人成长提供测评、咨询服务。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辅导工作的目标逐渐从矫正和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

辅导的内容也逐渐从纯心理领域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生涯发展拓展,辅导的本质也就从心理工作转变为一项学校育人工作了。

2.我国辅导员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高校设立辅导员已经有50多年历史。

政治辅导员最为本职的工作是政治工作,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学习。

但与此同时,政治辅导员进行学生管理,包括学生的毕业分配工作、在校的生活、学生干部的培养等内容。

这体现了辅导员角色并未脱离学生事务管理的客观规律来进行,也决定了我国辅导员早期的工作的管理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事务的拓展,各方面对辅导员的要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辅导员的工作属性也开始由单纯的管理工作向教育和管理双重属性拓展,这使得辅导员工作成为了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近些年来高校扩招,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和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逐渐被各高校所重视。

学校开始通过“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职业发展中心”等组织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高校辅导员的职能也开始向这些方面拓展。

学校层面的心理和职业服务机构开始注意对辅导员的培训,使辅导员拥有一定的心理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知识,配合他们做好对学生的服务工作。

于是,我国的辅导员逐渐发展为思想政治育人和管理、服务育人的复合角色。

三、理解我国的辅导员角色

我国高校辅导员在理解上至少有六种思路。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二是班级学生事务服务者,三是德育教师,四是辅导咨询顾问,五是班级(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六是国家和地方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

正是由于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上的复杂性,很多辅导员在逻辑上都很难辨别清楚自己的职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性质。

从全国范围来看,大部分辅导员能扮演好班级学生事务工作者和班级领导者、管理者的角色,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德育教师和辅导咨询顾问的角色则扮演得不够好。

另外,只有极少数重点高校的辅导员认同辅导员制度是培养国家、地方和高校自身后备干部的重要手段。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并使其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这个角色是最初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的思路的延续,是党和国家加强对高校的政治领导和确保学生培养政治方向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全国范围内许多高校都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培养点,这体现了我国对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重视。

国家和地方都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会,探索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前沿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方向和向导。

十六号文件明确规定:

“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2.班级(楼)学生事务服务者班级学生事务服务,主要体现在辅导员学生事务性工作职责的履行,是我国高校班级授课制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辅导员也承担了部分教学辅助性工作。

班级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15—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描述。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进步,教育不断普及;

教育规模也不断扩大,班级授课制这种组织形式就逐步发展为t8.19世纪欧美各国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

我国最早的班级诞生于清朝末年的京师同文馆,并没立“正提调”、“副提调”等专职人员,管理班级,辅助教学。

由此可见,班级这种组织形式是为了服务于教学的需要才产生和发展的。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在实行完全学分制后,就不存在班级这样的组织了。

不过,班级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组织既然存在,所产生的事务就需要人来完成,辅导员作为管理学生事务的人员自然当仁不让。

随着国内高校对学分制的尝试和改革,以及学生生活园区的发展,有不少高校开始通过楼来对学生进行管理,突破了班级的界限。

随着高校扩大招生,辅导员所带人数增多,学生事务的工作量也逐步增大,辅导员的工作越来越繁忙。

其事务性一般包括:

提醒和检查学生注册、通知学生相关事务、检查寝室卫生、繁琐的签字工作、配合教务员和任课教师的工作、学生违纪时的出席教导、组织班级评奖评优工作等,这些工作占据辅导员工作时间比例太高,于是形成了辅导员工作事务化的倾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辅导员应当提高处理学生事务的技能技巧,提高效率;

另一方面,辅导员也应当鼓励学生,通过班级学生自治,给学生更多锻炼的机会,完成更多的事务性工作。

3.德育教师

我国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德的培养,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教师,必须将德育工作作为超越普通学生事务的工作来对待。

十六号文件指出:

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人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国高校都普遍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道德教育贯穿到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中去,所有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承担起一定的育人责任。

大学生道德教育也是青年研究和高校学生事务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一。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公民的道德教育比其他国家更为重视。

从2001年,中共中央就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了道德教育的内涵所在。

因此,辅导员首先要做好的工作就是引导大学生深刻学习和领会《纲要》的主要精神,并且引导他们实践《纲要》提出来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

其次,辅导员要明确自己作为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做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配合学校、联系家庭、互动社会,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道德教育的一体化。

辅导员作为对班级负责的德育教师,要认识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全校的德育工作中,学校承担联络各方的责任,在班级德育工作中,则必须由辅导员承担起推动各方互动,形成班级层面的德育开放系统的责任。

4.辅导咨询顾问

我国辅导员制度建立之初就期望辅导员承担起大学生“政治领路人”的角色,即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政治上的导师。

辅导员通过政治思想工作,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通过考察、建议和道德评定,对学生的就业分配产生重大的影响。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这种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学生的人生进行咨询和顾问的作用。

在经历了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后,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职业辅导,并且开始通过学校层面机构的推动,发动院系辅导员参与到这些辅导工作中来。

但是,从目前来看,高校对辅导员的主要期望,还是希望其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班级的稳定,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的稳定。

因此,从目前来看,辅导咨询顾问的角色认同主要产生于辅导员自身。

有相当多的辅导员从承担工作开始,就将帮助学生成长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职业发展问题给出适当的建议,做好辅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的辅导员在对自己进行人生规划的时候,希望自己在经过几年的工作以后,成为专职的心理辅导员或者职业辅导员。

近些年来,不少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自身开始注重考察国外学生事务工作状况,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对我国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和认同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

5.班级(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我国的辅导员与国外辅导员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我们的辅导员必须对一个特定的班级负责,而他们只需做好学校层面的工作就行,这个差别源于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体制与其他国家的差别。

班级作为学校基层的一个教学单位,楼作为高校学生的住宿单位,是高校的细胞,学校对班级和楼都具有行政管理的权力,带班或驻楼的辅导员就是代表学校和院系对班级或者楼进行管理的人员。

因此,辅导员是班级或者楼的管理者,他向班级或者楼传达学校的指令,并且确保这些指令的实施。

与此同时,班级和楼又都是高校学生在基层的自治组织,它们有着自身的组织目标,也有着自身的组织结构、组织制度和组织文化。

辅导员在其中不仅发挥着管理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引领组织目标的设定,影响组织结构和组织制度的设立和变化,并通过指导班级形成一定的组织文化,达到育人的效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辅导员不仅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还是班级的领导者。

6.国家、地方和高校自身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

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制度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经验,也是高校为自身培养党政后备干部,并为国家和地方输送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途径。

不少高校的辅导员制度都培养了符合自己学校需要的高质量干部人才,也向高校所在地方政府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有不少甚至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1963年,在总结清华大学“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经验的基础上,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在一次党员干部学习会上说:

“政治辅导员制度不仅是我们培养学校党政骨干的主要方式,而且是学校为国家培养党政干部的有效途径,将来在清华的毕业生中会出现一批部长、省委书记。

”事实证明,从清华大学的辅导员队伍中,走出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走出了许多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这是因为,辅导员工作岗位的特性要求从业人员政治素质过硬,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很强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丰富的知识积淀,无私奉献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优秀的辅导员必然是素质全面的人。

重点大学的学生辅导员更是面临着如何教育、领导和管理未来社会栋梁之才的挑战。

因此,高校辅导员岗位的设置既是高等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和高校培养干部人才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还没有获得与学术事务相对等的权力。

但是,高等教育的规律表明,育人工作仅仅靠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是远远不够的。

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经验表明,在对学生的培养的过程中,以辅导工作为核心的学生事务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十多年来,辅导员队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基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道德、心理、生活、生涯等方面的专业辅导在高等教育中必然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我国的辅导员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第二节我国辅导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辅导员制度的产生

1952年,经过全国各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高校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同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规定要在高等学校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在学生中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带领学生进行政治学习。

上世纪50年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在青年团团委具体指导下进行的。

许多团干部本身就是政治辅导员,一身二任。

1953年,清华大学向高教部、人事部请示设立学生政治辅导员,我国的辅导员制度最早也就在清华大学出现。

他们在高校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是:

在教师和学生中建立一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保证。

而学生辅导员正是这样一支非常重要的工作队伍,它保证了党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领导。

清华的学生辅导员一般由品学兼优,又有一定组织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担任,这部分学生在求学期间就能够参与实际的校园管理,他们有着很高的工作热情,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学习,管理学生事务。

因此这种制度一方面能够保证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这部分学生既进行专业学习又参与社会工作,政治素养又高,具备了党政干部的基本素质。

因此,当今中国各级党政机构中有不少的领导人出自清华并非偶然。

这种制度后来就在全国各大高校中进行推广了。

二、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和变化

1.六十年代的短期发展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暂时受挫

1961年,经中央庐山工作会议讨论,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通过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该条例明确指出:

“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一定政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

同时,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

”在中共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要在高等学校设置专职政治辅导员,这是第一次。

1964年6月1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高等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立政治工作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

报告提出,在高等教育部和直属高校设立政治部.确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高等学校建立政治部的试点学校。

同时提出在二、三年级内配齐班级的政治工作干部。

其编制为平均每100名学生至少配备1人;

干部来源主要从高校毕业生中选留解决。

1965年3月1日,高等教育部政治部通知各直属高校迅速建立政治部,并大力充实政治工作队伍.并且对编制、干部来源也作了明确的规定。

同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该条例对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和学生工作等一系列问题又作出了明确规定。

至此,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建立并逐步完善政治辅导员制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夺权和整人的工具,这严重破坏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败坏了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声誉,这个时期政治辅导员遭到批判,政治辅导员制度也被取消。

2.八十年代的恢复和发展

197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恢复了统一高考制度。

教育部起草修改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条例明确规定: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一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在一、二年级设立政治辅导员。

”“挑选政治觉悟高,作风正派,联系群众,有一定政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定期轮换。

政治辅导员一般半脱产,既做思想政治工作,又担任业务工作。

”“文化大革命”前的辅导员由于多种原因,大多已经转岗,新选拔的政治辅导员多数是青年教师,由于是半脱产,还要考虑本身的业务工作,考虑自身教师职称的晋升,他们将工作重点放在各自业务工作上,而不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非常不利的一面。

1980年,报据党中央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指示,教育部与团中央共同提出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文件提出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一支坚强的有战斗力的政治工作队伍。

不仅专职、兼职的政工干部要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业务教师特别是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也要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

文件提出:

“各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或班主任制度。

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应从政治、业务都好的毕业生中选留或从教师中选任。

他们既要做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坚持业务学习,有的还要担任一部分教学任务。

学校领导要从政治上和业务上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落实政治学习和业务进修计划。

”同时明确指出:

“高等学校的学生政治工作干部,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

他们和教学人员一样,都是办好高等学校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要求各校党委在看文件和听报告方面给予照顾,对政治辅导员评定教师职称和福利待遇问题也作了相应规定。

1981年7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中又进一步提出:

“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一支又红又专、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队伍。

要选拔政治觉悟高、作风好,具有一定思想理论水平、政治工作能力的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于部、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在第一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辅导员,可按一百二十名左右学生配备一名。

”并提出:

“中青年教师要积极承担并努力做好班主任或兼职政治辅导员工作。

要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列为教师考核、晋级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教师兼任辅导员期间,要保证有一半左右时间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期满后给予一年左右的脱产进修时间。

兼任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教师、干部,每月发给一定数量的岗位津贴。

”同时对高年级大学生或研究生半脱产担任政治辅导员的人员,规定“任期一般两年,边学习,边工作,学习时间可以延长一年。

任职期间每月发给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费。

毕业年限、工龄按同届学生计算。

毕业后不再有见习期,可以留校,也可以另行分配工作。

1983年,教育部回顾了建国以来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肯定工作成果的同时,指出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大力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数量不足、思想不稳、后继乏人,思想和业务水平也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亟需加强队伍建设。

因此,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用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第二学位生和研究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

1984年,在南开大学等12所院校开始招收本科生,在清华大学等7所院校招收第二学位生,进行考试,并摸索办学经验。

到1986年,全国已有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三十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思想政治专业。

相当一部分政治辅导员和共青团团委、团总支骨干修凑该专业,毕业后返回高校,成为学生思想政治队伍的生力军。

1986年5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做出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

这个《决定》对学生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了学生中有不少人缺乏远大理想,学习不努力,个人主义严重,极少数人盲目崇拜国外,向往资产阶级自由化。

《决定》针对高校从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方面明确指出:

“从高等学校长远建设出发,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教授和理论家。

除了积极提高现有人员水平外,要抓紧选拔培养新的人才。

今后选拔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当选拔那些政治品质好,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策水平、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强的组织活动能力的人。

因此,一定要舍得将一些优秀教师、品学兼优的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选拔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

”要求尽量配齐班级的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指导教师。

这类人员,少量是专职的,原则上是专职的。

兼职的实行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双肩挑,定期轮换。

在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可以回去搞业务工作,有的经过工作的锻炼,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继续做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德才兼备的党政干部。

该文件对政治辅导员的选拔、培养、使用和今后发展方向作出明确的规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同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还发出《选拔品学兼优的应届毕业生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通知》、《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