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常用方剂整理教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8602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常用方剂整理教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常用方剂整理教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常用方剂整理教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常用方剂整理教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常用方剂整理教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常用方剂整理教材Word格式.docx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常用方剂整理教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常用方剂整理教材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常用方剂整理教材Word格式.docx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

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

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

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半夏(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7.贝母栝蒌散(《医学心悟》)

 

贝母一钱五分(4.5g) 

瓜蒌一钱(3g)花粉茯苓橘红桔梗 

各八分(各2.5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

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来源】《医林改错》

【处方】黄耆4两(生),归尾2钱,赤芍1钱半,地龙1钱(去土),川芎1钱,桃仁1钱,红花1钱。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来源】《内外伤辨惑论》

【处方】黄芪18g、人参(去芦)6g、白术6g、灸甘草9g、当归身(酒洗)6g、升麻6g、柴胡6g、橘皮6g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久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10.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组成】陈皮(醋炒)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香附4.5克

【用法】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功用】疏肝解郁。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方解】柴胡疏肝散证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气郁导致血滞,故见胁肋疼痛诸症。

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11.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来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120g荆芥120g白芷60g羌活60g甘草60g细辛30g防风45g薄荷240g

【用法】为细末,每服两钱,食后清茶调下,常服清头目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12.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120知母120熟地黄(酒蒸)180龟板180

【用法】上为末,猪脊髓蜜丸

【功用】滋阴降火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嗦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13.大柴胡汤(《伤寒论》)

【来源】金贵要略

【组成】柴胡15g黄芩9g芍药9g半夏9g枳实9g大黄6g生姜15g大枣5个

【用法】上八位,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心下痞鞭,大便不解或邪热不利,舌苔黄,脉玄有力。

14.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鞕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古法:

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本方煎煮方法亦应注意,原书是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最后下芒硝。

因硝、黄煎煮时间短,可以增强泻下作用。

15.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30克)当归(6克)

【用法】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用】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

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

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气虚血亏的面色萎黄,神疲体卷。

[1](本方可用于妇人经期、产后发热等属血虚阳浮者,以及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属血虚气弱者。

16.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组成:

当归9g芍药30g茯苓12g白术12g泽泻15g川芎9g

用法用量:

上为散,每服方寸匕,酒和服,日3次。

功效:

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健脾利湿。

主治:

妇人妊娠,肝郁气滞,脾虚湿胜,腹中疠痛。

现用于妇女功能性水肿、慢性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妊娠阑尾炎,以及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进等属脾虚肝郁者。

17.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3克)、通草二两(6克)、大枣二十五枚(8枚、擘[bo])、炙甘草二两(6克)。

【方诀】当归四逆桂枝芍,细辛甘草木通着,再加大枣治阴厥,脉细阳虚由血弱,内有久寒加姜茱,发表温中通经脉,不用附子及干姜,助阳过剂阴反灼。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18.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

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各等分)竹叶(6克)

用法:

上药为末,每服三钱(10克),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现代用法:

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

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

心经火热证。

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

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19.地黄饮子(《宣明论方》)

【处方】人参(去芦)生干地黄(洗)熟干地黄(洗)黄耆(蜜炙)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枳壳(去瓤,麸炒)石斛(去根,炒)枇杷叶(去毛,炒)泽泻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主治消渴。

口燥咽干,面红心烦,小便频数。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00毫升,煎取120毫升,去滓,临卧温服。

20.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白果21枚(去壳,炒黄色,分破)麻黄款冬花桑皮(蜜炙)各9克苏子6克,法制半夏(如无,甘草煎汤,泡七次)9克杏仁(去皮、尖)黄芩(微炒)各4.5克甘草3克

上药锉碎。

用水45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服150毫升,不拘时,徐徐服之。

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风寒外束,痰热壅肺,哮喘咳嗽,痰稠色黄,胸闷气喘,喉中有哮鸣声,或有恶寒发热,舌苔薄黄,脉滑数。

2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钱(各15g)、白茯苓三钱(9g)、甘草炙,一钱半(4.5g)、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上药呚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

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功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22.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处方】防风半两,川芎半两,当归半两,芍药半两,大黄半两,薄荷叶半两,麻黄半两,连翘半两,芒消半两,石膏1两,黄芩1两,桔梗1两,滑石3两,甘草2两,荆芥1分,白术1分,栀子1分。

【用法】每服2钱,水1大盏,生姜3片,煎至6分,温服。

【主治】风热怫郁,筋脉拘倦,肢体焦萎,头目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肠胃燥热结,便溺淋闭;

或夜卧寝汗,咬牙睡语,筋惕惊悸;

或肠胃怫郁结,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而但为小便多出者;

或湿热内郁,而时有汗泄者;

或因亡液而成燥淋闭者;

或因肠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湿而泄;

或燥湿往来,而时结时泄者;

或表之,阳中正气与邪热相合,并入于里,阳极似阴而战,烦渴者;

或虚气久不已者。

或风热定注,疼痛麻痹者;

或肾水真阴衰虚,心火邪热暴甚而僵仆,或卒中久不语,或一切暴喑而不语,语不出声,或喑风痫者.或洗头风,或破伤,或中风诸潮搐,并小儿诸疳积热,或惊风积热,伤寒疫疠而能辨者;

或热甚怫结而反出不快者,或热黑陷将死:

或大人、小儿风热疮济及久不愈者,或头生屑,遍身黑黧,紫白斑驳,或面鼻生紫赤风刺瘾疹,俗呼为肺风者,或成风疠,世传为大风疾者;

或肠风痔漏,及伤寒未发汗,头项身体疼痛者,并两感诸症。

兼治产后血液损虚,以致阴气衰残,阳气郁甚,为诸热症,腹满涩痛,烦渴喘闷,诸妄惊狂,或热极生风而热燥郁,舌强口噤,筋惕肉瞤,一切风热燥症,郁而恶物不下,腹满撮痛而昏者。

兼消除大小疮及恶毒,兼治堕马打扑伤损疼痛,或因而热结,大小便涩滞不通,或腰腹急痛,腹满喘闷者。

【功效】疏风退热,泻火通便,解酒,解利诸邪所伤,宣通气血,上下分消,表里交治。

23.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处方】防己一两[12g]黄芪一两一分[15g]去芦甘草半两[6g]炒白术七钱半[9g]

【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15g),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主治】风水或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24.甘草干姜汤(《伤寒论》)

【处方】甘草12克(炙)干姜6克

【用法】上二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主治】温中益气。

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咽中干,烦躁吐逆;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

25.葛根芩连汤(《伤寒论》)

【组成】葛根30g,黄连5g,黄芩20g,炙甘5g

【用法】先煮葛根,水煎服。

【功效】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

身热,下利臭秽,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26.归脾汤(《正体类要》)

【组成】白术1钱,当归1钱,白茯苓1钱,黄耆(炒)1钱,龙眼肉1钱,远志1钱,酸枣仁(炒)1钱,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参1钱。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主治】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食,怔忡惊悸,自汗盗汗,吐血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心脾血虚者。

现代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功效】养血安神,补心益脾,调经。

27.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

【处方】桂枝芍药生姜各9克甘草6克大枣12枚龙骨牡蛎各9克

【用法】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功用】平补阴阳,潜镇固摄。

【主治】虚劳阴阳两虚,夜梦遗精,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象极虚芤迟,或芤动微紧;

亦治下焦虚寒,少腹拘急,脐下动悸之遗尿证。

28.桂枝汤(《伤寒论》)

【处方】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

12枚(擘)

,更作服;

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用法】上五味,с咀三味。

以水700毫升,微火煮300毫升,去滓。

适寒温

【功用】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

缓或浮弱。

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等上述症状者。

【禁忌】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表实无汗

29.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处方】厚朴(姜制)橘皮(去白)各30克甘草(炙)草豆蔻仁茯苓(

去皮)木香各15克干姜2.1克

【用法】上为粗散。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

【功用】温中理气,燥湿除满。

【主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

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禁忌】服药期间,忌一切冷物。

30.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三两[9g] 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g] 生姜六两[18g] 大枣十二枚[12枚](一方有人参)。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血痹。

阴阳俱微,外证肌肤麻木不仁,如风痹状。

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

〖功效〗调养荣卫,祛风散邪;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本方立法:

以益气通经,和血通痹为立法。

]

31.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异名】竹茹汤(《医学入门》卷七)、陈皮汤(《证治准绳·

类方》卷五)

【组成】橘皮12克竹茹12克大枣5枚生姜9克甘草6克人参3克

【用法】上药六味,以水一升,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三次服。

【主治】久病体弱或吐下后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呕吐,舌嫩红,脉虚数。

【各家论述】1.《医方考》:

橘皮平其气,竹茹清其热,甘草和其逆,人参补其虚,生姜正其胃,大枣益其脾。

2.《成方切用》:

此胃虚而冲逆为哕,然非真元衰弱之比,故以参、甘培胃中元气,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温,下其上逆之气,以姜、枣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阳渐畅而下达,谓上焦因受气于中焦,而中焦亦禀承于上焦,上焦既宣,则中气自调也。

32.栝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

【组成】瓜蒌实一枚(24g)、薤白半升(12g)、白酒七升(适量)。

【用法】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功用】通阳散结,豁痰下气:

用于胸痹,证见胸背疼痛、痰多喘闷、气短不得卧,苔白腻而滑,脉沉弦者。

【方歌】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喘息短气时咳唾,难卧仍加半夏良。

【各家论述】《王旭高医书六种·

退思集类方歌注》:

“薤白滑利通阳,瓜蒌润下通阴,佐以白酒熟谷之气,上行药性,助其通经活络,而痹自开。

胸中阳也,而反痹,则阳不用矣。

阳不用则气上下不相顺接,其津液必凝滞而为痰,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等证见矣,脉紧沉迟为阳虚之验,故主以通阳。

33.栝楼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

【功效】行气解郁,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药物组成】栝蒌实12克,薤白、半夏各9克,白酒70毫升(非现代之白酒,实为黄酒,或用醪糟代之亦可。

【方歌】栝蒌薤白半夏汤,祛痰宽胸效显彰;

三味再加酒同煎,宽胸散结又通阳。

【主治】痰盛瘀阻胸痹证。

症见胸中满痛彻背,背痛彻胸,不能安卧者,短气,或痰多粘而白,舌质紫暗或有暗点,苔白或腻,脉迟。

【药方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成人常用剂量:

5剂)

34.理中丸(《伤寒论》)

理中丸【源】《伤寒论》 

【组成】人参 

干姜 

白术 

炙甘草各90克。

【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服9克,日二至三次,白开水送下。

亦可作汤剂,用量参照原方酌定,水煎温服。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

症见腹痛喜温喜按,泻利清稀,腹满食少,呕吐,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或脾胃虚寒引起的失血,小儿慢惊,喜唾涎沫,胸痹 

霍乱等。

3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大黄朴硝甘草栀子薄荷连翘黄芩竹叶

【用法】上药为粉末,每服6-12g,加竹叶3g,蜜少许,水煎服,亦可作汤剂煎服。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胸膈热聚,症见身热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36.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处方】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甘草6克

【用法】上药水煎服,温服。

【功用】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37.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处方】羚羊角(先煎)桑叶川贝(去心)生地钩藤菊花茯神生白芍生甘草淡竹茹

【功用】凉肝息风,增液舒筋。

【主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

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至神昏,舌质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38.六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功用】健脾止呕。

【主治】脾胃气虚,兼有痰湿。

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胸脘痞闷,大便不实,或咳嗽痰多稀白。

3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处方】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

【用法】上药水泛为丸,3g/次,3次/日。

【功用】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虚火牙痛,或牙齿松动、口舌生疮。

40.六一散(《伤寒直格》)

【处方】滑石六两甘草一两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服9-18g,包煎,或温开水调下。

【功用】祛暑利湿。

【主治】感受暑湿。

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41.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处方】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甘草当归生地柴胡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

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

42.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处方】麻黄制附子细辛

【功用】助阳解表。

【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43.麻黄汤(《伤寒论》)

【处方】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44.麻杏甘石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四两(今9克),杏仁五十个(今9克),炙甘草二两(今6克),生石膏半斤(今24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今1400毫升),煮麻黄,减二升(今4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今400毫升),去渣,温服一升(今200毫升)。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身热不解,咳嗽喘逆,气急鼻扇,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方论】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郁热致喘之主方,病变重心在邪热壅肺。

若表证仍在,乃用麻黄宣肺,以发散在表之寒。

汗出而喘,为里热所迫,故用石膏清肺,清在里之热。

杏仁辅麻黄以平喘。

甘草助石膏以生津。

至此里热清,表邪解,则汗自止,喘自平。

45.麻子仁丸(《伤寒论》)

【处方】麻子仁杏仁白芍大黄厚朴枳实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外感风邪。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痛,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

46.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处方】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去毒)各等分

【用法】上药均生用,共为细末。

每服3克,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中风口眼歪斜。

47.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组成】西洋参[5g]、石斛15g]、麦冬[9g]、黄连[3g]、竹叶[6g]、荷梗[6g]、知母[6g]、甘草[3g]、粳米[15g]、西瓜翠衣[30g]。

【用法用量】将上药浸入清水中,水位高出药品约2厘米,浸泡半小时。

微火煎煮约半小时,去滓,空腹温服。

量之多少,临病斟酌,也可少量频服。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

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48.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15克)、元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丹参(6克)、黄连(5克)、银花(9克)、连翘(6克)。

【用法】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现代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