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8481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汇编文档格式.docx

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嫌星星们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

  ⑾“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

”妹妹说。

  ⑿我们都没有了话说。

我们深深懂得大人的威严,又深深可怜起星星了:

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多么有精光灵气;

月亮出现了,它们就变得这般猥琐了。

  ⒀我们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低了头走到门前的小溪边,要去洗洗

手脸。

  ⒁溪水浅浅地流着,我们探手下去,才要掬起一抔来,但是,我们差不多全看见了,就在那水底里,有着无数的星星。

  ⒂“啊,它们藏在这儿了。

”妹妹大声地说。

  ⒃我们赶忙下溪去捞,但无论如何也捞不上来。

我们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不能在天上,就偷偷躲藏在这里了。

我们就再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让它们静静地躲在这里好了。

  ⒄于是,我们都走回屋里,上床睡了。

却总是睡不稳——那躲藏在水底的星星会被天上的月亮发现吗?

可惜藏在水底的星星太少了,更多的还在天上闪着光亮。

虽然它们很小,但天上如果没有它们,那会是多么寂寞啊!

  ⒅大人们又骂我们不安生睡觉了,骂过一通,就打起了鼾。

我们赶忙爬起来,悄悄溜到门外,将脸盆儿、碗盘儿、碟缸儿都拿了出去,盛了水,让更多更多的星星都藏在里边吧。

(作者:

贾平凹选自《读者》2009年第23期,有删改)

13、理清选文思路,请将“我们”活动的相关内容按顺序填写在下面的空(2分)

发现星星————议星星——捞星星——

14、请说说第(11)段“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

”这句话的含义。

(2分)

15、请根据所提供的语境,仿写下面画线的

句子。

(3分)

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挑担的,也有提着灯笼跑的。

花园再也不是冷清的了,花儿们都在那里欢笑,,,

16、作者在选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17、请你以星星的口吻对月亮说几句心里话(字数30左右)。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7题。

(15分)

古藤

(1)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

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2)这

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

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

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

怎么能是一棵藤呢?

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3)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4)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

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

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

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

半生弄得不知所措。

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花颜月貌,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5)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估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

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

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6)藤,木热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7)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

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

而看这藤,乃真气色。

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

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8)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

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

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9)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

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

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

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

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

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10)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

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

它没有根吗?

没有头吗?

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

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

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11)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

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王剑冰,选自《时文选粹》第2辑,有改动)

13.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

14.请品析第(6)段划线的句子。

(4分)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15.“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这是一个___________关系的复句。

16.请你谈谈第(8)段在文中的作用。

17.作者在第(5)段写“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第(8)段却写“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这两种生存方式你更造成哪一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7题(14分)

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

(1)我的父亲在河南开封长大。

父亲一直在奋斗,考上了武大,来到武汉——一个全然陌生的城市。

他在这里读书,工作,结婚,生了我。

他的奋斗,换来了一所理想的大学、一个合适的职业和一个幸福的家庭。

这也许就是别人眼中我平凡的父亲——离家游子。

他的心也许一半是黄河,一半是长江。

(2)我仍记得,父亲那晚接我放学后带我直奔前往开封的列车,夜色如墨,列车摇晃着我疲倦的神经,懵懂的我从未读懂过父亲那晚的表情,他一直看着窗外,眼里似乎闪烁着什么,但不是眼泪是一种难于言说的情感……火车哀鸣着停止了摇晃,我从父亲的怀里惺忪醒来,又是一段颠簸的汽车行程后,父亲拽着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赶往乡村,黄河的风凉湿了父亲的手心。

(3)沉沉夜色,静默村庄,木门一开,黑漆漆的夜色被老屋里的灯光穿透,我有些晕眩,模糊的视线里烟雾缭绕,纸钱的火苗摇摆在黑红的棺材前,父亲嚎啕着,跪地不起……

(4)那时的我的确太小,奶奶去世,我竟没有一滴眼泪。

长大了一点儿,我才明白,和自己深爱的人离别,心有多么痛。

对于父亲也是,造就自己、牵着自己长大的人,走了,并且是永远地走了……

(5)我一直单纯地认为这就是父亲全部的痛苦。

(6)现在我知道,其中还夹杂着一丝恐慌,他也许在奶奶身上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7)奶奶是中秋节去世的。

几年之后的一个中秋节,刚搬进新房不久,父亲在奶奶的照片前点了一炷香,慢慢的鞠了个躬,缓缓坐下,然后静静地注视着照片。

良久,父亲看着我,轻轻地说:

“今后别再让你妈生气了。

(8)也许他在遗憾自己小的时候没有好好报答自己的母亲,现在没机会了。

不知道天下有没有人不想出去闯一番事业然后衣锦还乡的?

不知道最后的回家在终日等待面前是否显得渺小。

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父母再也等不到儿女回家的那一天?

(9)可是,谁又能改变这一切?

也许最深的母子之情只能属于童年,因为那时,孩子一无所有。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离家后,天下将会有多少老无所依的父母。

(10)父亲那眼神中,也许还有责任。

父亲的母亲已经将全部交给父亲,我懂得有一天,父亲也会将全部交给我,虽然我极不愿那一天的到来。

但我知道,这个轮回终会由我接下去!

(11)那晚,窗外的夜色似乎被满月稀释过一般,我和父亲静静地坐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他害怕失去的,不只是他的母亲,还有他的孩子。

他知道,有一天他的孩子也会离家的。

(12)父亲一直在弥补,他总是一有时间就带我和母亲回开封看看,摇晃的火车不再让我疲倦,如墨的夜色早已被家的灯光照耀的温暖、明媚!

父亲总是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我总是握着母亲还未衰老的手,渐渐意识到:

该轮到我了!

(作者:

马家越选自《读者》2012第11期,有删改)

13.通读全文,你认为文中“我”所领悟到的父亲表情和眼神中的“难于言说”的情感包括哪些?

14.写出第11段“窗外的夜色似乎被满月稀释过一般”这个句子加点词的词性并解释它在句中的含义。

15.第7段划线句子运用何种人物描写方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16.请品析第8段划线的句子(3分)

17.春晚一曲《常回家看看》温暖了万千家庭;

也有人说,父母、子女之间,身体与身体的距离不等于心灵与心灵的距离。

读完上文,请结合你和父母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7题。

柳信

①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踌躇、迟疑,乍暖还寒,翻来覆去,仿佛总下不定决心。

但是路边的杨柳不知不觉间已绿了起来,绿得这样浅,这样轻,远望去迷迷蒙蒙,像是一片轻盈的、明亮的雾。

我窗前的一株垂柳,也不知不觉在枝条上缀满新芽,泛出轻浅的绿,随着冷风自如地拂动。

这园中原有许多花木,这些年也和人一样,经历了各种斧钺虫豸之灾,只剩下一园黄土、几株俗称“瓜子碴”的树,还有这棵垂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

②少年时候,每到春来,见杨柳枝头一夜间染上了新绿,总是兴高采烈,觉得欢喜极了,轻快极了,好像那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

曾在中学作文里写过这样几句:

③“嫩绿的春天又来了,看那陌头的杨柳色,世界上的生命都聚集在那儿了,不是吗?

那年轻的眼睛般的鲜亮啊……”

④老师在最后一句旁边打了密密的圈。

我便想,应该圈点的,不是这段文字,而是那碧玉妆成绿丝绦般的杨柳。

⑤抗战期间在南方,一个残冬,我家的小花猫死了。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死。

它躺着,闭着眼。

我和弟弟用猪肝拌了饭,放在它嘴边,它仍一动也不动。

“它死了。

”母亲说,“埋了吧。

”我们呆呆地看着那显得格外瘦小的小猫,弟弟呜呜地哭了。

我心里像堵上了什么,看了半天,还不离开。

⑥“埋了吧,以后再买一只。

”母亲安慰说。

⑦我作了一篇祭文,记得有“呜呼小花”一类的话,放在小猫身上。

我们抬着盒子,来到山坡。

我一眼便看中那柳伞下的地方,虽然当时只有枯枝。

我们掘了浅浅的坑,埋葬了小猫。

冷风在树木间吹动,我们都穿得十分单薄,不足以御寒。

我拉着弟弟的手,呆呆地站着,好像再也提不起玩的兴致了。

⑧忽然间,那晃动的枯枝上透出的一点青绿色,照亮了我们的眼睛,那枝头竟然有一点嫩芽了,多鲜多亮啊!

【A】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

杨柳绿了,杨柳绿了,我轻轻地反复在心里念诵着。

那时我的词汇里还没有“生命”这个字眼,但只觉得自己又有了精神,一切都又有了希望似的。

⑨时光流去了近40年,我已经历了好多次的死别,到1977年,连我的母亲也撒手别去了。

我们家里,最不能想象的就是没有我们的母亲了。

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一句话:

“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

”这房子里怎能没有母亲料理家务来去的身影,怎能没有母亲照顾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人的呵责和提醒!

然而母亲毕竟去了,抛下了年迈的父亲和她的儿女。

⑩两个多月过去,时届深秋,园中衰草凄迷,落叶堆积。

我从外面回来,走过藏在衰草和落叶中的小径——这小径我曾在深夜里走过多少次啊。

请医生,灌氧气,到医院送汤送药,但终于抵挡不住人生大限的到来。

我茫然地打量着这园子,这时,侄儿迎上来说,家里的大猫——“狮子”死了,是让人用鸟枪打死的,已经埋了。

⑪这是母亲喜欢的猫,是一只雪白的狮子猫,眼睛是蓝的,在灯下会闪着红光。

这两个月,它天天坐在母亲房门外等,也没有等见母亲出来。

我没有问埋在哪里,无非是在这一派清冷荒凉之中罢了。

我却格外清楚地知道,再没有母亲来安慰我了,再没有母亲许诺我要的一切了。

深秋的冷风将落叶吹得团团转,枯草像是久未梳理的乱发,竖起来又倒下去。

我的心直往下沉,往下沉……忽然,我看见几缕绿色在冷风中瑟瑟地抖颤,原来是那株柳树。

在一片萧索中,柳色有些黯淡,但在一片枯黄之间,它是在绿着。

“这容易生长的、到处都有的普通的柳树,并不怕冷。

”【B】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佛得到了支持似的。

⑫清明时节,我们将柳枝插在母亲骨灰盒旁的花瓶里。

柳树并不想跻身松柏等岁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尽量绿得长一些,就像一个普通母亲平凡清白的人生一样。

⑬柳枝在绿着,这些丝丝垂柳,是会织出大好春光的。

(选自《读者》2012第15期,作者:

宗璞)

13.通读全文,请概括作者围绕“柳”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14.请结合文意,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5.请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⑪段划横线的句子。

16.第⑧段【A】处“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

第⑪段【B】处“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佛得到了支持似的”。

请任选一处,结合原文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17.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曾说: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请你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生命的感悟。

(3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7题。

(15分) 

红花衣与日记本

①我们家里小孩多,布票远远不够用,母亲就买回一大匹极便宜的粗麻布给我们做衣服。

衣服做好后,男孩子的全部用染料染成黑色,只有我的那一套没有染。

我记得裤子是紫色的底子上起花朵,上衣是大红底子起绿小叶。

我一点都不喜欢这种色彩搭配,觉得怪扎眼的,难看死了。

可是没有别的衣穿,只能穿它们。

我穿着这身衣服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马上就听到了议论。

“乡下人……”女孩们说。

有一个长得像洋娃娃的同学还特地到我跟前来问:

“你怎么穿这种衣服啊?

”我答不出,我的脸发烧,恨不得钻进地里去。

②那一天,大家都不愿和我玩游戏,嫌我乡里乡气。

不过毕竟是孩子,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他们就忘了这事,又和我玩起来了。

当然,我知道她们当中有几个是从心里瞧不起我的。

想想看,一个奇瘦的女孩,脸色苍白,穿着那种母亲用手工赶制的,硬邦邦红彤彤的大花衣,同样硬邦邦的紫色花裤子,那会是什么样子,当然土得掉渣了。

我是不敢同人比穿的,我的最大的愿望是不要引起别人的注意。

一来我瘦骨伶仃,穿衣服撑不起,二来我的所有衣服全是便宜布,母亲粗针大线缝制的,上不得台面。

③尽管样子难看,尽管从来出不了风头,尽管老师也因为我的“出身”而对我有异样的眼光,我却并不消沉。

现在回想起这事来有点怪,或许是我体内超出常人的活力给了我某种自信?

我总是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从来没有一刻消沉过。

荡秋千我能荡得最高,短跑我能跑得最快,作文我能写得最好,算术总是第一。

当然我做这些事也远比别人认真,花费的劳动也比别人要多。

④老师让我们每天写日记,交给他批改。

他要求我们每个人买一个正式的日记本,外面有塑料壳的那种。

⑤星期六,父母带我上街去买本子。

我们来到百货店的文具柜,我看中了柜里的好几种,红的黄的,有花儿的,我激动得一颗心在胸膛里“怦怦”直跳。

可是他们叫营业员拿出来翻了翻,又退回去了,说“太贵了。

”我大失所望。

后来又去第二家,又看了一通,还是说“太贵。

”这时我已经很不高兴了,但还抱希望。

第三家是大百货公司,里头什么日记本都有,简直看得眼花缭乱。

我觉得那本鹅黄色的、厚厚的最合我的意。

我眼巴巴地看他俩商量了很久,最后,父亲居然叫营业员拿出一个深墨绿色的,马粪纸的外壳,然后再要了一个小小的写字本,将那简易写字本往马粪纸的外壳里头一套,说:

“好!

这不就是日记本吗?

”我站在那里,眼泪几乎就要夺眶而出!

我脑海里不断地出现同学们那些花花绿绿的塑料包皮的日记本,委屈得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⑥于是我就在这个日记本上写日记了。

我的字迹端端正正,我几乎每隔几天就发誓,要努力锻炼自己,将自己改造成一个更好的人。

当老师将全班人的笔记本放在讲台上时,我看见我的墨绿色的小本子缩在那一堆花花绿绿的豪华本里头,那么不起眼,那么害臊!

⑦当我长大起来后,再去看父亲给我买的日记本时,就发现了他深藏的一番苦心。

本子的纸张十分好,一点都不是低档货;

而墨绿色的外壳更是大方朴素,很有格调,确实是比那些塑料本本好看多了。

我那个时候看不出,是因为我还没修炼到他那个份上吧。

啊,那种压抑,不是于无形中打掉了我身上的轻浮之气吗?

回想这一生,的确从未真正轻浮过,主要还是得益于老谋深算的父亲的影响吧。

⑧母亲让我穿难看的红花衣是为了省钱,维持家庭的收支平衡,父亲给我挑日记本则是于无言中教会我什么是朴素之美。

那一次的委屈刻骨铭心,是不是就因为这,我的小说里头才从来容不得花哨的形容词,也容不得轻浮呢?

(文/残雪 

选自《读者》2014年第2期,有删改) 

13.这篇叙事散文主要有两个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分) 

14.阅读第③段划横线的句子,请从结构和内容方面谈谈它们的作用。

(3分) 

15.赏析文章第⑥段划横线的句子。

16.文章第⑤段写到“我眼巴巴地看他俩商量了很久”,父母是怎么商量的?

请联系上下文,合理想象父母当时的对话。

17.文中的“我”最终成为了知名作家。

请就全文说说“我”成才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

在你的寻梦路上,最能促使你成功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请谈一谈。

(4分) 

(二)乡野高人15分

我行走在山野,迷路了。

问道于田间一位老汉。

此刻江南的天空烟雨迷蒙,他穿蓑戴笠,躬身插秧。

当他直起腰时,愣愣地,看了我半天。

突然说,要不,去我家坐坐?

对于他的邀约,我感到好奇,也特别愿意。

  

他的村庄,坐落在河边,一条浅浅的河,盈满清亮的溪水,河床散落大小参差的麻石,一座古朴的石桥高高架起,沟通两岸。

农妇捣衣声从桥下传出,在空寂的山野发出响亮的回声。

跟随老汉来到他家。

他站在客厅靠墙的一只方桌前仰望正面的墙壁。

墙上,相框里两位老人面容慈善,挂着永恒的微笑,看堂屋里的人走来走去——想必是老汉的父母了。

老汉坐着,一直盯着相框看。

我一时无言,沉默。

突然,他指着相框,说:

“你瞧,这像是我画的。

;

我愣在那里,半天不知道如何反应。

突兀的一句话,仿佛是对我心理的突袭,我的确猝不及防,因为那画画得太好了。

他背对着我,似乎心中有所料定,笑了,然后急促地去了房间,拿出一叠纸,冲着我,拍一拍,真的是我画的,这些都是我画的!

这回我相信了,但还是惊愕未消。

老汉异常兴奋,此刻话语已如小河流水,绵绵不断。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几乎人迹罕至、与世隔绝的。

山里的人,不知山外有城。

见过世面的,只有几个村干部。

那时的老汉尚年轻,心里却一直埋着一桩心思。

看日渐衰落的爹娘,想给他们留个影,做身后的纪念。

打听好了去城里的车与路,下了排除万难的决心。

这时爹娘却先后病倒在床,难以长途跋涉了。

某天,老汉扛着锄头上山挖树桩,遇见了一位写生的画家。

一枝铅笔,一袋烟的功夫,就将眼前的东西搬到了纸上。

老汉觉得太神奇了,讷讷地向他请教,画家说这可不是一日之功啊,但还是教了他一些基本的训练方法。

于是,回家练。

开始,握惯了锄头的手握铅笔,戳出满纸筛眼一样的小窟窿。

老汉不放弃,见纸就画。

终于,有一天,他看见鸟在纸上飞,小鸡小鸭在纸上奔跑戏水,门前的河和屋后的山都在纸上安妥了。

他开始画父母。

刚画,不是画丢耳朵,就是画斜了眼睛。

爹娘忘了疼,咧嘴微笑,让他照着画。

而他满脑子,除了庄稼,就是画,梦里,一只手还在空中握笔飞舞。

几年后,他把画好的像给爹娘看,爹娘边照镜子,边看画像,大笑,笑得嘴就一直没有合上。

说到此,眼前的老汉,神情由亢奋而黯然:

像画好没多长时日,爹娘就相继走了。

我这一辈子最不孬的地方,就是把爹娘的样子留下来了,一模一样,没有走模子。

看一张张画,家禽、飞鸟、村庄、树木、河流、山川写意纸上,虽不求章法,但传神、生动,我一直处在惊愕中。

当我称他为“高人;

时,老汉同样惊愕,他在误解中澄清:

村里人都说我个子矮。

回去的路上,我被绿色包围,四周的田畴是绿的,空气也是绿的,人似乎在一杯绿茶中沉浮。

世事也怪,我接触到的有些人,大半辈子都在揪着自己的头发往上拔,刻意想成为高人,终究还是庸人。

有些人,只是想达成生活中的某种朴素愿望,一不小心,却成了高人。

(《青年博览》2014年第21期)

1、体会领我看画过程中,“老汉”的心理活动,按顺序填在空格处。

料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