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高考高考命题常设误区汇总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7921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接高考高考命题常设误区汇总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对接高考高考命题常设误区汇总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对接高考高考命题常设误区汇总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对接高考高考命题常设误区汇总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对接高考高考命题常设误区汇总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接高考高考命题常设误区汇总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对接高考高考命题常设误区汇总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接高考高考命题常设误区汇总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接高考高考命题常设误区汇总9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uSO4溶液

CuSO4·

5H2O晶体

C.MnO2

Cl2

D.C6H6

硝基苯

因为HCl极易溶于水,所以制备HCl时,用固体氯化钠与浓硫酸,而非氯化钠饱和溶液,否则不利于HCl的挥发,A错误;

Cu与稀硫酸不反应,B错误;

MnO2应该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氯气,稀盐酸还原性弱不与MnO2反应,C错误;

制取硝基苯,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及脱水剂,D正确。

D

3.(2011·

上海南汇模拟)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相符的是(  )

A.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C.某无色溶液中加Ba(NO3)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生成沉淀且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

D.在含FeCl2杂质的FeCl3溶液中通足量Cl2后,充分加热,除去过量的Cl2,即可得到较纯净的FeCl3溶液

A项,乙醇与水互溶,不能用作萃取剂;

C项,如果溶液中含有SO

,也可以出现相同的现象,因为在Ba(NO3)2溶液中加入盐酸后等于有了硝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SO

氧化为SO

D项,FeCl3溶液加热时促进Fe3+水解,会生成Fe(OH)3。

B

4.(2011·

潍坊模拟)下列实验或叙述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研制乙醇汽油代替汽油作汽车燃料

B.采用银作催化剂,利用乙烯和氧气制取环氧乙烷

C.在萃取操作的演示实验中,将CCl4萃取溴水改为CCl4萃取碘水

D.用铜和稀HNO3反应制取Cu(NO3)2

铜和稀HNO3反应产生有毒气体NO,不符合要求。

5.为测定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设含杂质碳酸氢钠),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对实验方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称量所需要的仪器是托盘天平

B.样品放在蒸发皿中灼烧

C.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0.76

D.如果灼烧后的样品放在空气中冷却,会造成实验结果偏大

托盘天平不可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

灼烧应放在坩埚中,而不是蒸发皿中;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0.892;

灼烧后的样品放在空气中冷却,碳酸钠吸水,会造成实验结果偏大。

6.(2011·

福州模拟)小明同学在学习“硫酸及其盐的某些性质与用途”的过程中,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一] 探究浓硫酸的氧化性,将实验室常用的药品放入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后,加热装置甲。

(夹持和加热装置省略)

(1)该装置设计上存在明显缺陷,请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装置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乙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 探究某硫酸亚铁盐固体是否变质

(3)请你帮助小明同学完成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结论

(1)制气装置不能在封闭体系中进行,否则易引起爆炸,因此尾气吸收装置乙中的广口瓶不能加瓶塞。

(2)根据品红溶液可推测发生装置中生成了SO2气体,因此可选用Cu与浓硫酸反应或C与浓硫酸反应。

(3)检验硫酸亚铁盐固体是否变质即检验样品中有无Fe3+,检验Fe3+最灵敏的试剂是KSCN溶液。

(1)装置乙中的广口瓶不应加瓶塞

(2)Cu+2H2SO4(浓)

CuSO4+SO2↑+2H2O或C+2H2SO4(浓)

CO2↑+2SO2↑+2H2O,(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NaOH溶液

(3)实验操作:

往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固体样品,加水溶解,再滴加几滴KSCN溶液 预期现象和结论:

若溶液变为红色,说明该固体已变质;

若溶液未变为红色,说明该固体没有变质

[提能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2011·

广东高考)某同学通过系列实验探讨Mg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将水加入浓硫酸中得稀硫酸,置镁片于其中探讨Mg的活泼性

B.将NaOH溶液缓慢滴入MgSO4溶液中,观察Mg(OH)2沉淀的生成

C.将Mg(OH)2浊液直接倒入已装好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洗涤并收集沉淀

D.将Mg(OH)2沉淀转入表面皿中,加足量稀盐酸,加热蒸干得无水MgCl2固体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熟练运用能力以及对实验的简单设计与评价能力。

浓硫酸稀释时,应将浓硫酸沿玻璃棒缓慢加入水中以防止液滴飞溅,A项错误;

将NaOH溶液与MgSO4溶液混合即可得到Mg(OH)2沉淀,B项正确;

过滤时,应使用玻璃棒引流,C项错误;

对MgCl2溶液直接加热,Mg2+易水解,不能得到MgCl2固体,D项错误。

2.某氯碱厂利用废铁皮制取净水剂FeCl3,最合理的生产途径是(  )

A.Cl2

FeCl3

FeCl3溶液

B.Cl2

盐酸

FeCl2溶液

C.Cl2

D.

→FeCl3溶液

C、D项Cl2与H2光照时发生爆炸,不能用此法制HCl;

B比A步骤多,原料利用率低;

所以最合理的生产途径是A。

3.

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是(  )

A.图1锥形瓶中滴入浓盐酸后充满黄绿色气体,试管中出现浅黄色浑浊

B.图2放置一段时间后,饱和CuSO4溶液中出现蓝色晶体

C.用玻璃棒蘸取某溶液做焰色反应实验,火焰呈黄色不能说明该溶液中含有钠元素

D.蒸馏时,将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做焰色反应实验,火焰呈黄色能说明该溶液中含有钠元素。

C

4.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增强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能力,用稀盐酸将高锰酸钾溶液进行酸化

B.欲制备Fe(OH)3胶体,向盛有沸水的烧杯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并长时间煮沸

C.用稀盐酸洗涤盛放过石灰水的试剂瓶

D.欲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ZnSO4溶液,将10gZnSO4·

7H2O溶解在90g水中

高锰酸钾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A不正确;

长时间煮沸得到的是Fe(OH)3沉淀而不是胶体,B不正确;

10gZnSO4·

7H2O溶解在9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10%,D不正确。

5.(2011·

广州模拟)有下列两种转化途径,某些反应条件和产物已省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途径① S

H2SO4

途径② S

SO2

SO3

A.途径①反应中体现了浓HNO3的强氧化性和酸性

B.途径②的第二步反应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大O2浓度来降低成本

C.由途径①和②分别制取1molH2SO4,理论上各消耗1molS,各转移6mole-

D.途径②与途径①相比更能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是因为途径②比途径①污染相对小且原子利用率高

途径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S+6HNO3(浓)===H2SO4+6NO2↑+2H2O,属于浓硝酸和非金属单质的反应,产物中无盐生成,因此浓硝酸只表现氧化性而不表现酸性,A错。

6.(2010·

宿州模拟)用铁制备较纯净的三氧化二铁,下列实验方案最好的是(  )

A.使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缓慢氧化

B.铁在氯气中燃烧,加水溶解,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然后充分加热分解

C.使铁溶解于稀硫酸,然后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然后充分加热分解

D.使铁与足量稀硝酸反应,然后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然后充分加热分解

A项,最终生成铁锈(氧化铁水合物);

B项,Fe

Fe(OH)3

Fe2O3,方案合理;

C项,Fe

FeSO4

Fe(OH)2,Fe(OH)2在空气中加热时部分氧化为Fe(OH)3,分解产物中既有FeO,又有Fe2O3等;

D项,Fe与HNO3反应产生大气污染物NO。

7.下列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不符合的是(  )

A.能证明非金属性S>

C>

Si

B.能组成Zn、Cu原电池

C.实验室制取Cl2

D.白色沉淀为BaSO4

A选项,由实验可得酸性H2SO4>

H2CO3>

H2SiO3,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越强,其非金属性越强,实验能证明非金属性S>

Si。

B选项,符合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C选项,需要加热。

D选项,SO2溶解于水呈酸性,在酸性条件下NO

能氧化SO2。

8.现给你提供以下试剂:

①蒸馏水;

②铁粉;

③浓硫酸;

④浓盐酸;

⑤烧碱;

⑥浓氨水;

⑦Cl2。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

从电子工业上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后的废液中回收并制取纯净的FeCl3溶液。

在方案中需选用上述试剂中的(  )

A.①②④⑦       B.①③④⑥

C.②④⑥⑦D.①④⑥⑦

电子工业上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后的废液中含有FeCl3、FeCl2、CuCl2,先用过量的铁粉将Cu2+还原为Cu,过滤,得到FeCl2溶液,滤渣用盐酸溶解后过滤,将两次滤液合并,再向滤液中通入Cl2即制得纯净的FeCl3溶液。

9.为比较铁和铜金属活动性强弱,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一些方案,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方案

现象或产物

①将铁片置于CuSO4溶液中

铁片上有亮红色物质析出

②将铁丝和铜丝分别在氯气中燃烧

产物分别为FeCl3和CuCl2

③将铁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热浓硫酸中

产物分别为Fe2(SO4)3和CuSO4

④将铁片和铜片分别置于稀硫酸溶液中

铁片上有气泡,铜片上不产生气泡

⑤将铁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连接

铁片溶解,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能根据以上各种现象或产物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的方案一共有(  )

A.2种B.3种

C.4种D.5种

①铁能置换铜,证明铁比铜活泼;

②不能说明;

③不能说明;

④铁置换出稀硫酸中的氢,铜不能,证明铁比铜活泼;

⑤铁与铜形成原电池,铁作负极,铜作正极,证明铁比铜活泼。

共有3种方案能证明。

10.下列实验设计能够成功的是(  )

A.检验亚硫酸钠试样是否变质:

试样

溶液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B.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

混合液

溶液分层

得上层液体

C.证明酸性条件下H2O2氧化性比I2强:

NaI溶液

溶液变蓝色

D.鉴定盐A的成分是FeBr3:

HNO3能将BaSO3氧化生成BaSO4,A错误;

乙酸能与Na2CO3反应,故上层是乙酸乙酯,B正确;

在NaI溶液中加HNO3酸化,可认为是HNO3氧化I-,C错误;

同样,向FeBr2溶液中加HNO3酸化的AgNO3溶液时,Fe2+可被氧化为Fe3+,不能说明盐A溶液中含有Fe3+,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11.(12分)(2011·

衡水质检)某课外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测定Na2CO3样品(含NaCl杂质)的纯度。

请根据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方案一:

沉淀法。

(1)将wg样品在烧杯中溶解,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并用玻璃棒搅拌。

(2)________(填操作名称)、洗涤、干燥,称量沉淀的质量为mg。

(3)

根据以上数据得出Na2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方案二:

气体法。

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完成实验。

(4)根据上述实验装置可知,乙中所盛试剂为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

丁的作用是________。

(5)学习小组通过测量丙装置实验前后的质量,确定Na2CO3的含量,但计算结果总是比实验值偏低,试分析可能的原因(装置气密性良好):

A:

________;

B:

________。

(6)

在此方案基础上,有同学提出测量气体体积的方法确定Na2CO3的含量。

请依据此设想,补充完整实验装置。

(画出实验装置图并注明所用试剂)。

分析题意可知,洗涤沉淀前的操作是过滤。

沉淀的质量即为BaCO3的质量,由Na2CO3~BaCO3,n(Na2CO3)=n(BaCO3)=m/197mol,w(Na2CO3)=(106m/197)/w。

乙装置可用浓硫酸干燥CO2气体;

丁装置是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CO2进入装置丙对实验造成干扰。

造成误差的原因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是装置中残留有CO2,没有被充分吸收;

其二是通入的CO2气流过快,没有被完全吸收,造成CO2损失。

用测量生成CO2气体体积的方法确定Na2CO3的含量,需要用排液法,可采用排饱和NaHCO3溶液的方法,但要注意“短进长出”,即进气管要短,排液管要长。

(2)过滤 (3)106m/(197w)

(4)浓硫酸 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丙

(5)A:

装置中残留二氧化碳没有被丙中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气流过快,二氧化碳没来得及被丙中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6)如图(答案合理即可)

12.(12分)已知S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其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镁和钠的化学性质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氧化铜和氧化铁都是碱性氧化物,其化学性质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三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别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研究,其方案如下:

Ⅰ.第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如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镁粉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类似于制取二氧化碳,在下列物质中选择合适的试剂制取二氧化硫:

A.10%的硫酸 B.80%的硫酸 C.浓盐酸 D.稀硝酸 E.亚硫酸钠固体 F.亚硫酸钙固体 G.饱和亚硫酸钠溶液

(2)反应后,发现B管壁中有固体粉末产生,取反应后B管中的固体粉末溶于稀盐酸中,产生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写出B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该装置是否有不足之处?

如果有,请写出改进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无,此空不答)

Ⅱ.第二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来探究氨气的还原性。

(4)分别注明所用试剂:

甲:

________,乙:

________,丙:

氧化铜,丁:

确定反应已发生的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Ⅰ.

(1)浓盐酸易挥发,稀硝酸具有氧化性会将SO2氧化,故均不能用作制取二氧化硫的试剂;

因为SO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故应选用80%的硫酸;

因CaSO4微溶于水,若选用CaSO3固体,则生成的CaSO4附在固体的表面阻止反应进行,故实验室制取SO2应选用试剂B和试剂E。

(2)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SO2与CO2的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推知镁也能与SO2发生类似的反应。

所不同的是S的非金属性比C的强,加热时,生成的S还能与Mg进一步化合生成MgS。

(3)图Ⅰ吸收尾气的试管C是密封的,且导气管插入到NaOH溶液下面,一是会造成C中压强增大,可能会发生爆炸;

二是水蒸气会进入B中。

故可以将C试管的塞子换成双孔塞,另一孔插入一根直导管或直接将C试管的塞子拿走;

在B、C之间加一个干燥管。

Ⅱ.(4)实验目的是探究氨气的还原性,A装置用来制取氨气,可用浓氨水与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或碱石灰反应制得;

丁是用来吸收未反应的氨气,可以用水作吸收剂;

B中发生的反应为2NH3+3CuO

3Cu+N2+3H2O,所以观察到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粉末,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即能确定反应已发生。

Ⅰ.

(1)BE 

(2)2Mg+SO2

2MgO+S,Mg+S

MgS (3)有 将C试管的塞子换成双孔塞,另一孔插入一根直导管或直接将C试管的塞子拿走 在B、C之间加一个干燥管 Ⅱ.(4)浓氨水 生石灰(或固体氢氧化钠或碱石灰) 水 B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粉末,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13.(13分)(2011·

山东高考)实验室以含有Ca2+、Mg2+、Cl-、SO

、Br-等离子的卤水为主要原料制备无水CaCl2和Br2,流程如下:

(1)操作Ⅰ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所用主要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

(2)加入溶液W的目的是________。

用CaO调节溶液Y的pH,可以除去Mg2+。

由表中数据可知,理论上可选择的pH最大范围是________。

酸化溶液Z时,使用的试剂为________。

开始沉淀时的pH

沉淀完全时的pH

Mg2+

9.6

11.0

Ca2+

12.2

c(OH-)=1.8mol·

L-1

(3)实验室用贝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并收集CO2气体,下列装置中合理的是________。

(4)常温下,H2SO3的电离常数Kal=1.2×

10-2,Ka2=6.3×

10-3,H2CO3的电离常数Kal=4.5×

10-7,Ka2=4.7×

10-11。

某同学设计实验验证H2SO3酸性强于H2CO3:

将SO2和CO2气体分别通入水中至饱和,立即用酸度计测两溶液的pH,若前者的pH小于后者,则H2SO3酸性强于H2CO3。

该实验设计不正确,错误在于________。

设计合理实验验证H2SO3酸性强于H2CO3(简要说明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仪器自选。

供选择的试剂:

CO2、SO2、Na2CO3、NaHCO3、Na2SO3、NaHSO3、蒸馏水、饱和石灰水、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pH试纸。

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和分离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实验的设计和分析能力。

(1)操作Ⅰ为萃取、分液,有机层在下层,则选择的试剂为四氯化碳,所用主要仪器为分液漏斗。

(2)加入溶液W是为了除去SO

,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当11.0≤pH<12.2时,Mg2+完全沉淀,而Ca2+没有开始沉淀.酸化溶液Z时,使用盐酸不会引入其他杂质。

(3)贝壳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且用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时,导管应“长进短出”,因此选择b、d。

(4)该实验设计的错误在于二者的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同,可以利用反应:

SO2+NaHCO3===CO2+NaHSO3,或比较同浓度的NaHCO3溶液和NaHSO3溶液的碱性等验证H2SO3的酸性强于H2CO3。

(1)四氯化碳 分液漏斗 

(2)除去溶液中的SO

 11.0≤pH<12.2 盐酸 (3)b、d (4)用于比较pH的两种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不相等

三种参考方案如下:

配制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HSO3和NaHCO3溶液,用酸度计(或pH试纸)测两溶液的pH,前者的pH小于后者,证明H2SO3酸性强于H2CO3;

将SO2气体依次通过NaHCO3(或Na2SO3)溶液、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品红溶液不褪色,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H2SO3酸性强于H2CO3;

方案三:

将CO2气体依次通过NaHSO3(或Na2SO3)溶液、品红溶液,品红溶液不褪色,证明H2SO3酸性强于H2CO3。

14.(13分)(2011·

上海第二次联考)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金属的冶炼以后,对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实验非常感兴趣,他们查阅有关资料后分析:

(1)学生对相关装置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这些装置既有各自的优点,同时也发现各个装置中均存在一些不足,具体看下表:

人教版、广东版、山东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化学教学杂志

现象明显、有环保意识

现象明显、有环保意识且尾气得以利用

不足之处:

①反应结束滞留在装置中的一氧化碳无法处理;

②进入硬质试管中的气体所含杂质没有处理;

③经实验发现尾气点燃时有时燃烧有时不能燃烧,而且安全性差

(2)根据高三拓展教材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要求,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学生设计了相对更为合理的实验,重点避免了上述三个不足。

其中一氧化碳的制备是利用甲酸和浓硫酸共热到60~80℃可发生脱水反应:

HCOOH

CO↑+H2O

请根据以下各图进行选择形成一套相对较为合理的实验装置图(某些装置可重复使用)

回答以下问题:

①合理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是(写小写字母)________。

②在反应时强调先产生一氧化碳气体,一会再点燃加热氧化铁的酒精灯,原因是(  )

A.因为一般反应从左到右进行

B.排除体系内的空气,使反应过程更安全

C.甲酸与浓硫酸反应可以产生大量的CO气体

D.此反应加热时间长有利于产生CO

③请说出你所选择的第一个石灰水洗气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由________色完全变为________色时停止加热,然后继续________,原因是防止铁被氧化。

⑤硬质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该实验的一个优点是把实验过程中的尾气利用排水法收集起来,收集的气体前后有几瓶,若分别先后编号,点燃各个瓶中的气体,中间编号的集气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