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设计论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7709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设计论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设计论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设计论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设计论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设计论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设计论证Word格式.docx

《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设计论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设计论证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设计论证Word格式.docx

但校本并不是完全由学校自身对所有事情进行裁决、实施,应该聘请外来的专家和学者为学校的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建设进行指导和评价,才能使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更加科学合理。

校本的出发点是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校本教材开发的目的是改进学校的工作,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

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

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

国家在作课程计划时应该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

校本课程设计和开发是20世纪70年代盛行于欧美等西方国家,一直代表着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的主流传统,体现着课程的主流价值观。

由于学校在课程开发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上基本上是以学校为本位进行的,比较关注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比较重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课程开发的有关知识的构建注重哪些决策、方法、模型、模式、程序、评估等操作性知识。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试图在国家课程的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两个方面找到相通点,以期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功效,积累了大量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成果。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

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权力和职责,鼓励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当前,广大学校及教师已经认识到校本课程对学校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真正尝到开发校本课程“甜头”的学校不多,有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任务,或者是为了“赶时髦”,“为科研而科研”,而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发校本课程。

其原因既有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比重小、地位低的原因,也有国家课程、必考课程任务重、压力大的原因,致使校本课程实践在学校中处在一个“时冷时热”的“尴尬”境遇之中。

据《西南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知,开发校本课程的大部分学校能够按照规范的程序开发校本课程并付诸实施,但也遇到了时间、精力、经费、资料不足,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术欠缺,专家指导不够等困难。

要发挥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正确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为此,正确认识并真正理解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2、选题意义

a)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

b)可以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不足,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我国是一个经济和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因地制宜,它可以更好、更具体的满足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需要,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c)可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宗旨的课程,尤其是要帮助那些学困生获得充分的发展并有一技之长而不至于使他们成为平庸者。

d)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管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地研究自己的学生,弄清楚他们有什么样特殊的学习需求;

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别,有着哪些共性。

3、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将吸纳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的成果,探索适合现阶段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路和新策略,开发具有涪陵九中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文化名校,培养师生文化自信,提升学校开发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在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进程中构筑文化战略优势。

并为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的编写提供一种新思路。

二、课题内容

1、研究目标:

a)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课题为平台,以人为本,挖掘巴国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自主设计和开发具有涪陵九中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实验教材,传承弘扬巴国文化,提高学校主体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b)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c)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从而更加体现我校的“和作•发展”的办学特色。

d)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e)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2、研究内容:

(1)校本课程的价值研究

(2)校本课程资源的设计及调查研究

(3)校本课程开发理念和策略的研究

(4)校本课程项目与模块设计的研究

(5)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研究

(6)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和结果及实施效果的评价

3、研究的重点:

a)校本课程的资源设计的研究

b)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的评价,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4、研究假设

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研究,开发出一套能适合涪陵九中发展的《涪陵九中校本课程》,培养一批骨干教师的科研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热爱学习,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的情操。

5、本课题拟创新点:

根据国内大多数学校校本课程的研究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侧重于校本课程的结果评价,而忽视了校本课程研究过程和实施效果的评价,本课题拟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评价的手段促使校本课程过程的开发更具科学性,开发出的校本课程更适合本校师生,更能体现我校的办学理念“和作•发展”,让校本课程一直伴随学校师生的发展而不断改进!

三、课题研究策略

1、课题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是——“系统思考,整体规划,项目设计,校本开发,评价一直贯穿全过程”,采用专家指导与学校主研教师研究相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理论探索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策略,发掘巴国文化教育资源,有计划地组织编写一批人文教育校本课程实验教材,把九中建设成特色文化名校。

2、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从国内外及本土文化中寻找素材,全方位搜寻教育资源,筛选出适合本校发展的教育资源,设计校本课程模块,研制课题实验教材,评价校本课程的成效。

文献研究法:

翻阅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借鉴其中开发校本课程的经验,发掘适合我校校本课程的教育资源和材料,发现本课题研究的创新发展空间。

个案研究法:

筛选若干名对中华民族或涪陵地方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历史人物,或名胜古迹等为研究案例,考察其成就的历史文化意义和教育价值,确定校本课程研究实验项目,进行专项开发研究。

 

经验总结法:

及时积累研究案例,反思课题研究中的做法、体会,主研教师相互交流心得,总结筛选取新的经验、方法,根据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提炼课题研究成果,并经常开展实验教师的总结会。

3、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五个阶段进行——

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

成立课题组,本课题相关研究现状与价值的前期调查,文献研究,设计课题,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专家论证,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

实施阶段:

2010年6月——2010年9月:

按照课题实施方案,举行课题开题仪式,动员全校师生都参与到该课题的研究中来,创立“涪陵九中校本课程研究中心”,运用文献法,搜集整理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并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有关文献。

搜集相关师生调查报告,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完成《课程纲要》初稿。

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运用行动研究法,根据《课程纲要》,撰写《校本课程》教材初稿。

并物化课题成果,出版校本课程教材初稿,让校本教材进入课堂。

2011年3月——2011年12月,上报学校教导处,每周安排相应课时,根据《校本课程》教材初稿进行实验性教学,以检验《课程纲要》及《校本课程》的科学合理性,课题组主研教师根据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验总结,搜集相关教学资料、教学论文,并对《课程纲要》及《校本课程》进行必要的修订完善。

后期总结阶段(2012年3月——2012年6月):

聘请重庆市知名教育专家1-2名,到我校指导课题工作。

课题研究教师根据校本教材进入课堂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反省,并改进,确定《校本教材》的定稿。

课题结题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1月):

申请结题。

四、预期研究成果

1、《涪陵九中校本课程纲要》

2、《涪陵九中校本课程》

3、结题报告、工作总结、论文集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前期准备充分。

 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核心成员在本课题申报前多次调研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反复论证教育核心价值体系与学校文化发展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性文献资料,继承了前人研究的成果,找到了本课题研究的发展空间,在课题策划的过程注意到了研究和实践的可操作性。

2、课题组主要成员的学术背景

(1)、课题负责人:

瞿明清

(2)、课题主研教师:

黄图强,男,中学数学高级教师

(3)、课题主研教师:

杨成红,男,中学高级教师

(4)、课题主研教师:

朱明成,男,中学信息技术一级教师。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学校有期刊较全的图书资料室,每位教师有随时上网的电脑设备。

学校每间教室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数码投影仪、实物展示平台等,为课题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学校近几年来,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科研骨干,同时又调进了一批有研究能力的年轻教师。

学校能积极支持研究经费的落实,重视科研工作。

学校能保证研究时间,如课时安排,必要的外出和教师总结的时间。

涪陵九中是中央教科所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学校,成为了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和北大附中全国第一所远程教育精品示范校,成为了全国首批“中国西部名校”和“中国西部基础教育示范校”。

是重庆市市级信息技术示范校。

主要参考文献:

1、《西南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