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脱贫攻坚故事素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7621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身边脱贫攻坚故事素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身边脱贫攻坚故事素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身边脱贫攻坚故事素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身边脱贫攻坚故事素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身边脱贫攻坚故事素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身边脱贫攻坚故事素材Word格式.docx

《我身边脱贫攻坚故事素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身边脱贫攻坚故事素材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身边脱贫攻坚故事素材Word格式.docx

建棚修路,提升土地效益

2021年,我和工作队及镇村干部同志们一起,为水庄屯村争取到河北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格,获得了国家专项扶贫资金

150万元。

按照全区一村一品整体规划,我们针对水庄屯村人多地少、传统种植收益少的发展瓶颈,决定转变发展方式,走“一保二扩”的路子,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扩大蔬菜的栽培面积和立体间套种面积、扩大错季蔬菜种植面积。

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集中连片春秋棚47个,同时配套建好灌溉设施,一年可种植两茬错季蔬菜,大大增加了效益。

为解决卖菜难和中间商压价的问题,我们还在110国道旁建起了农产品交易市场,不仅解决了村内农产品销售问题,还辐射到了周边乡村,提高了周圉农民的农业种植收入。

水庄屯的路不好走。

当年在村里实行土地承包后,有的村民为扩大自家农田种植面积,将原有的田间道路和沟渠占为己有,开星成了自家田地。

每年春耕和秋收,很多村民无路可走,因农业生产损伤周边农户青苗和庄稼的事情时有发生,常常引发村民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积极到市交通运输局和市财政局跑办,争取到专项资金10万元和一事一议专项资金20万元,对村北环村林带1500平方米的路面进行硕化,在村东铺设了1.5公里环村砂石路,用于洋河重型车辆的通行,改善了道路状况,解决了影响水庄屯村稳定发展的大问题。

敞开大门,引来四方支援

水庄屯村处于河北北端,是土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之地。

为了改善这一严峻问题,2021年原万全县政府在中央、省、市的规划部署

下,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

水庄屯经过十儿年的退耕造林,原有的800亩坡梁地、旱作地被改造为林地,种植耐干旱的山杏树。

为了提升这片杏林地的品质,让它成为水庄屯的“金林地”,我专门邀请我的大学老师到村子里来,现场指导山杏嫁接改优技术,同时引进了新疆库车杏、甘肃敦煌杏、阳高大接杏等品种,对原有山杏树进行品种改造,大大提升了山杏的质量。

为了让山杏树进一步活起来,我决定按照“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动村内致富能手,建立起林果专业合作社2家,将贫困户的退耕还林地中的山杏树嫁接改优为经济林,发展杏林的同时,增加林下作物种植,挂果后收益每亩增加收益800元左右。

为了给山杏树找更好的出路,我力邀天元名品集团和市城郊供销合作社带队到村内考察,对杏园进行信息采集,再通过天元名品的电商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向外推介水庄屯村的大接杏;

同时与市城郊供销合作社旗下的商超订立了供销合同。

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营销,水庄屯村山杏的知名度打开了,果品价格也上去了,大大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一系列的帮扶项目逐一落地见效,村民的收入眼看着蹭蹭往上涨。

2021年底,村民的人均收入从2021年的2360元增加到3100元,全村有96户贫困户脱贫出列。

2021年3月2日,在万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我被万全区委、区政府表彰为2021年度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个人。

我为自己能投身扶贫攻坚,见证乡村变化感到自豪!

【幸福是这样炼成的一一毛南族的脱贫故事】

毛南族曾因居住条件恶劣,过去叫“毛难族”,意思是受苦受难的民族,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毛南族”。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得益于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毛南山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整族脱贫,幸福敲开了每一户毛南族群众的家门。

搬出大山

环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许多毛南族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之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是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谭广田家在下南乡下塘村上眉屯,50多岁的他至今单身,多年前母亲去世后,他就和父亲谭运日相依为命。

谭广田每月赶街一次,购买生活必需品,为了能赶上班车,他要走一个半小时的崎岖山路。

而他91岁的父亲在50余年前赶过一次街后,就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

去年9月,政府帮他们在山外建好了新居,这一天,10多名干部和村民用一张竹制的躺椅轮流将老人抬出大山。

50多年来,老人再一次见到山外的世界,并且有了人生第一张身份证。

如今,父子俩养了3头牛,有低保、养老保险、高龄补贴。

当被问及现在的心愿,不善言辞的谭广田害羞地说,“就想娶个媳妇”。

环江县委书记黄荣彪说,近年来县里累计帮助1880户毛南族贫困户实施危旧房改造,同时把2356名毛南族贫困人口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搬迁到2个大型集中安置区和7个安置点,彻

底拔掉穷根。

此外,县里还引进27家龙头企业进驻安置区,创建102个“扶贫车间”,让搬迁户在家门口就业,努力实现稳得住、能致富。

做衣领、上拉链、缝袖口……坐在整洁的“扶贫车间”里,莫桂圆熟练地操作缝纫机、赶制校服。

对她而言,从前在大山里'

‘石头缝里种地”的艰难岁月就像一场远去的梦。

莫桂圆的老家在水源镇上南社区洞界屯,那是一个穷山沟,全家5口人住着破旧的木瓦房,下面一层养牲口,上面一层住人,冬天漏风,夏天漏雨。

随着两个女儿渐渐长大,生活的重压让她和丈夫不得不外出务工,一年和孩子见不上儿次面。

2021年,莫桂圆全家搬进移民安置区,让她喜出望外的是,自己还成为一名“上班族”,每个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

今年,大女儿即将大学毕业,莫桂圆总算了却一桩心事。

“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我们一家人都很珍惜。

”说完,莫桂圆不禁流下眼泪。

告别“三难”

饮水难、出行难、用电难一度是制约毛南族群众脱贫的三大难题。

下南乡是毛南族群众主要聚居区,山于位于喀斯特地貌山区,长期季节性缺水。

下南社区松朗屯贫困户覃凤增家里一大一小两口水缸,见证着从饮水难到饮水甜的生活变迁。

多年前,覃凤增每天一大早都要到家附近的山泉打水,挑回小缸里储存。

20世纪80年代,乡里建了小型饮水工程,但因水量不够,只能限时供水,为了多蓄水,覃凤增家里乂添了一口大缸。

下南乡党委书记覃纯果说,2021年他从县里到乡里任职时,同

事告诉他“一定要带个大桶去”。

水厂每天只供水约2个小时,他到学校调研时,了解到师生饮水困难,甚至岀现过“偷水”的情况,心里很不是滋味。

儿十年来,当地干部群众一直在寻找新的水源,每次都无果而终。

离乡政府所在地约12公里远有一条河,叫打狗河,但是其间的茫茫大山,阻隔了群众引水的希望。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区域一万多名毛南族群众的饮水难题,2021年,在中央和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下,将打狗河作为取水点的饮水工程动工修建。

“在大山中修路、架电线、打隧道、建蓄水池,工程推进难度很大,有的干部将之称为'

下南三峡'

,但是再大的难度也阻挡不了我们改善毛南族群众生存条件的决心。

”环江县委书记黃荣彪说。

2021年6月24日,清澈的河水经过净化后到达家家户户。

覃凤增打开家里的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淌,旁边的两口水缸无言地见证着这一切。

除饮水难外,到2021年实施精准识别时,环江县仍然有不少村屯出行难、用电难,成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下南乡景阳村上忙屯长期不通路、不通电,居住在这里的贫困户谭荣安黑打鱼为生,收入微薄,多年以来,他在深山里过着儿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山里没有电,到了夜里,谭荣安就用蓄电池接灯泡照明,一块蓄电池能用一周左右。

他往往会备好两块蓄电池,当其中一块电量耗尽,便拿去附近通电村屯的亲戚朋友家充电。

上忙屯2021年通了路,2021年通了电。

不通路、不通电的生活从此封存在谭荣安的记忆里,享受到危旧房改造政策的他,不但建了新房,还有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

如今,“一里挂九梯”的崎岖山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沿着山腰蜿蜒盘旋的水泥路;

当暮色降临,盏盏明灯像点点繁星般点缀了毛南山乡的夜晚。

环江县县长黃炳峰介绍,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环江县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毛南族贫困人口聚居的72个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屯级道路1160公里。

72个村全部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所有毛南族群众家中全部接通生活用电。

产业致富

小满时节刚过,在下南乡波川村,连片的柑橘树新结出幼果,在和煦的微风中摇曳。

在峰丛林立、沟多峪深的毛南山乡,长久以来当地群众依靠种植水稻、玉米来维持生计。

2021年时,村民谭美春曾到桂林考察柑橘产业,看到当地一些群众通过种植柑橘住上小洋房很是羡慕,但是担忧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后来只好作罢。

202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精准扶贫的冲锋号,环江县出台一系列针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扶持政策。

了解到这种情况,既是贫困户也是村干部的谭美春下决心流转35亩土地种植柑橘,村里的一些群众也希望能够抱团发展,主动把土地流转给她,在种果没有收益之前不收租金。

在政府支持下,免费苗木、技术指导和信贷支持等扶贫配套政策接踵而来,柑橘种到哪里,产业路就修到哪里。

不到一年时间,一个柑橘种植园就初具规模。

看到柑橘产业的前景后,村里很多贫困户希望能够参与进来,为此,谭美春牵头成立环江毛南新村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

如今,包括14户贫困户在内的60户农户参与其中,种植面积达280多亩。

收获季节,这些柑橘通过电商走向全国,为群众带来近白万元收入。

2021年以来,环江县选定桑蚕、香猪、菜牛、油茶等作为特色产业,目前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70家、农业龙头企业10家。

截至2021年底,环江县毛南族贫困群众特色产业覆盖率将近100%,产业致富的故事在毛南山乡不断上演。

迎着清晨的露水,谭江汇把刚收割回来的牧草碾碎,拌上玉米粉喂牛。

50岁的谭江汇是一名身高只有1.3米左右的残疾人,一度生活十分困难,可如今他是村里的养牛能手。

“一年可以出栏,每头能赚4000元,劳动强度也不大。

”谭江汇说,养牛让他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

谭江汇所在的下南乡才门村土地贫瘠,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养牛被确定为当地的重点扶贫产业,地方政府为贫困户提供养殖培训、贴息贷款和奖补资金。

谭江汇把家中的山坡地全部改种上牧草,下决心靠养牛脱贫,逐渐有了稳定收入。

2021年,谭江汇脱贫摘帽。

谈及未来的希望,他说,想通过养牛实现致富,然后到县城安家,彻底走出大山。

【就业有门路产业送帮扶】

江苏对口帮扶贵州铜仁工作队印江工作组组长、印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沈建民:

精准对接岗位村村设立服务站

自从我们苏州市吴江区携手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开展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后,转移就业成了合作帮扶的重要内容。

印江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农民匸相对缺乏就业信息,尤其是今年疫情发生以来,许多贫困户不知道去哪里找工作。

吴江民营经济发达,企业数量多,就业机会也多,两地完全可以实现互补。

但是,如何把吴江的岗位需求精准告知印江的劳动者?

从去年开始,我们引进苏州的人力资源企业,构建三级劳务服务体系:

在县就业局服务大厅内设立就业服务窗口,在乡镇社保中心建立就业服务中心,更为创新的是,在每个村设立就业服务站,选聘一批在各村有影响力的人当劳务经纪人。

这些服务站通常设在村里的小卖店、杂货店中。

2021年6月至今,我们已在印江县设立就业服务站50个,选聘劳务经纪人60人。

今年疫情期间,我们就把招聘信息发到村里的这些服务站,吸引了很多在家的农民。

复工复产以来,吴江区人社局迅速收集区内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并把口光投向了零疫情低风险地区的印江。

接到吴江的企业需求后,我们迅速响应。

通过村里的“小喇叭”,以及镇村扶贫微信群,线上发送企业招聘信息、岗位需求、工资待遇。

木黃镇乌巢村的陈天文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一直在福建打点零工,疫情来了之后,陈天文出不去。

劳务经纪人知道情况后,立即把这个信息告诉了我们。

为了帮助贫困户更方便地进行面试,我们开辟了远程视频方式,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在两天内完成应聘、面试和录用全过程。

不到一周时间,首批97名印江籍务工人员达成就业意向,在吴江区人社局的协调下,首批人员乘坐专列、专车直达吴江,所有的交通费用全部免除。

现在,陈天文已经在苏州通产丽星包装科技有限公司上班了,每个月有5000块钱的收入。

只要干满3个月,陈天文还可以拿到一笔由吴江区政府提供的专门针对就业贫困户的3000元补贴。

这些天,一批批就业人员从印江抵达吴江。

LI前,我们已经向吴江输送了421名工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98人。

河南民权县人和镇西屯村村支书李国礼:

依托农业庄园吸纳贫困户就业

看,这是我们村的双飞庄园,大家都在抢种葡萄苗呢!

每天有70多人在地里,其中30多人是脱贫户,大部分都是我们村的。

大家在家门口既能挣钱,乂能看娃,还能照顾老人。

庄园既是葡萄园,还是生态园,畜、沼、果、禽立体种养。

葡萄架底下套养鸡鸭鹅,让它们吃杂草害虫;

养牲畜,粪便可以当肥料、产沼气;

沼气一部分用作园区发电,一部分用作生活用气,好着哩!

现在庄园存栏有4000多头牲畜,1000立方米的沼气池,葡萄种植规模达1700亩,可年产200多万斤,还能酿成葡萄酒。

我们这个庄园,农民好就业,因为都是农活,农民好干,年龄大的也能干,而且常年有活干,夏季、秋季是葡萄,冬季、春季是大棚草莓。

一个人一天80块,一月2400块,一年收入两万多块,保准脱贫。

我们优先安排贫困户,常年有七八十人在这打工,都是贫困户。

高峰期时,一天需要两三百人,十来个村的村民都来这儿干活,最多时有150户贫困户来打工。

我们还请专家搞培训,经过培训的农民,懂葡萄管理、产品管理,能干技术活,一个月能拿3000多块。

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咋办?

他们能入股合作社,年年分红。

一种是土地入股,从2021年就开始了,现在有158户参与,其中有60多户是贫困户,去年年底每亩地分红1000元,入股的地多、分红就多。

另一种是政府给贫困户的5000元到户增收资金入股,从2021年开始,有800多户参与,都是我们镇的贫困户,

去年年底每户分到700元。

现在,我们村的所有贫困户38户,都脱贫啦!

下一步,我们还要搞葡萄酒加工,现在已经开始建冷库、酒窖。

另外,还要打造葡萄园景观、接待旅行社,建设农业观光示范园区,发展观光旅游、釆摘、餐饮,每年可接待游客五六万人。

因为我们地理位置好,离开封古都、商丘古城都近,游客顺路就能过来,吃喝游玩一条龙。

我们再延伸、开发一些旅游产品,这下脱贫成果就巩固住啦!

湖南省涟源市安平镇梅家村村民尹田文:

村里设公益岗维护电站搞绿化

早上6点,我摸黑起了床,先去喂鸡,再到厨房做早餐。

煮好的面条端上桌后,我把80岁的老母亲和孩子叫醒。

一家人吃了早饭,我便出门干活了。

我的儿子明基今年8岁,儿个月大时因高烧不退,患上了脑瘫和继发性癫痫。

给他看病不仅把以前种植苗木攒下的积蓄花光,还欠下了20多万元外债。

他的母亲不堪重负,儿年前离家出走了,至今未归。

这些年来,我既当爹乂当妈,一边带着孩子打零工,一边为孩子求医,日子过得很难。

幸好有党委和政府关心,2021年评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孩子住院看病的费用能够报销90%。

经过危房改造,我们一家住上了不漏雨的水泥房。

2021年开春,我带着孩子去长沙务工。

村党总支书记张会兰给我打来电话,说村里要设立光伏发电站管理员的公益性岗位,问我愿不愿意回村。

我动了心,接下了这份工作。

去年1月起,只要天气好,我就用小推车推着孩子,前往山林里的光伏发电站做清洁维护。

先看看发电是否正常,再用一把小锄头,一点点把地面上的杂草连根斩断。

每个月定期清洗发电板,避免故障。

我还流转了村里大片的荒山,种植了9亩黃金贡柚,圈养了300羽土鸡。

去年9月,看中我有种植苗木的特长,村里给我设置了一个绿化员的公益性岗位:

为村部旁的绿化带种植树苗、灌木和草皮,维护两年时间,确保草木存活。

算下来,两年可以获得3万元报酬。

说干就干。

我从长沙买来桂花树、灌木苗子和草皮,再从后山挖了儿兜桂花树,把绿化带装扮起来。

刚种下去,每天要浇三次水,还要剪枝维护,工作量很大。

忙不过来就等夜里,安置完家人,我再打开路灯接着干。

现在,这些树苗基本都存活了,只有极少数没有熬过冬季,天气回暖后就会补种。

去年,我家的人均纯收入有6000多元。

我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四川攀枝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孙琳:

加强农技指导助老乡提高收成

“老孙,乂来了!

”3月26日一早,我驱车两个多小时从市里赶到米易县丙古镇牛棚村,乂碰到了60岁的姜国海,他兴冲冲地向我打招呼。

最近正值芒果盛花期,怎么提高芒果成果率、如何做好田间管理、施什么肥料、施多少肥,这都是老乡们最近关注的问题。

作为驻村农技员,我当然得常来给大家做点儿指导。

姜国海家两口人,儿子残疾,全靠政府扶助种植的8亩芒果、6亩枇杷作为全年生计。

今年一月低温,每亩枇杷的产量有所下降。

这个时候,种好今年的芒果尤为重要。

一想到这儿,我赶紧开始了讲课的主题。

五社的陈义荣夫妇两个人都来了。

老陈说,他心里急,不知道该选啥肥料。

听完他的话,像往常一样,我想不能只由自己讲,灌输式的培训,老乡听不进去,还是要让种得好的大户分享经验,然后我再

给指导。

于是,儿位种植大户先后分享了他们选择肥料的经验。

“肥料不是越多越好,越贵越好,要根据芒果树的实际需要”,我着重给大伙儿讲了用肥原则,给他们传播“适度用肥”的理念,提倡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做到绿色有机生产。

就这样,大家一讨论,一思考,种植经验得到充分共享。

3个多小时的培训很快结束,大伙儿还不愿散去,很多人还在商量下一步的种植计划。

牛棚村海拔落差大,低的地方有芒果、枇杷,高的地方可以种核桃、花椒,山上还能养羊和鸡。

U前看来,芒果收入很不错,去年全村3000亩芒果,总产值400多万元,平均一亩有1万多元!

培训完见到第一书记沙文生,我们4个驻村工作队员乂商量了今年农技指导的工作任务。

另外,我要给大家做好种植情况调查,通过追踪比较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好的业务指导。

同时,一些老乡打药时经常不注意田间的自我防护。

农药会通过皮肤等进入身体,对人造成伤害,所以要戴口罩,不能穿拖鞋。

这方面,下次我还得再说说。

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全兴村已脱贫户谭弟双:

申请扶贫贷款扩种黃连养蜜蜂

天蒙蒙亮,我便扛着锄头下地里干活了。

眼下正是管护黄连的关键时期,虽然累,但我心里乐。

对比以前的日子,现在可幸福多了。

我家在海拔1400米的大山上。

过去,一条石子路向外蜿蜒,出

趟山,需要近4个小时。

父亲因患心脏病长期服药,不能干重活儿,女儿还在上小学,家里的担子全落在我肩上。

一亩多黄连、儿只鸡、儿群蜂,成了家里全部的收入来源。

那时,我每天都在绞尽脑汁琢磨脱贫的法子,可兜里拿不出儿个钱,想扩大产业也难。

“老谭,你家地处高山,适合发展种养业。

”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的扶贫干部多次爬坡上山,来我家帮我出主意,他们建议通过增加黄连种植面积、扩大养蜂数量来增收。

说实在的,听到这话,我心里直打鼓,没钱咋发展?

扶贫干部看出了我的心思,主动向我推荐小额扶贫贷款:

“这是国家专门给贫困户推出的贷款产品,不用担保和抵押。

”看我还是迟疑,他们向我详细地解释了贷款政策:

“最多贷5万,国家补贴利息,期限有3年。

国家把这么好的政策送给我,我也得抓紧迈向致富路。

最终我申请了5万元贷款,把黃连种植面积一下子增加到5亩多。

心里开心,也有压力,必须得干出样子来。

种黄连不是容易的活儿,挖地、立架、育秧……夏天顶太阳,冬天冒大雪,一忙活就是一整天。

除了发展黃连,蜂群也是我一直挂念的事儿。

家在深山,冬天一过,漫山遍野鲜花盛开,成了一个天然的蜜源宝库。

现在,在农业银行的支持下,我还用贷款资金来发展养蜂业。

缺技术,农行的扶贫干部就为我送来养蜂技术资料,鼓励我去参加村里组织的养蜂知识培训班;

遇到问题,就向有经验的蜂农请教;

没有蜂桶,就自己动手制作。

如今,我养的蜜蜂已发展到30多群了。

我这账本里记着每一笔收支,去年挣了足足4万多元。

接下来更要加紧干,给老人看病,供女儿读书,担子不轻。

但是有好政策,自己努力,还怕啥?

脱了

贫,咱还要奔小康呢!

【决胜脱贫在今朝】

中国的脱贫事业,如何改变亿万人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何以敢于吹响打赢脱贫攻坚的号角?

何以创造世所罕见的脱贫奇迹?

乂将如何夺取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

这篇四千多字的长文,分为四个部分,对上述问题做了系统全面的回答,不少话语鼓舞人心:

1.一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百年大党,正带领亿万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LI标发起最后的总攻。

中国的脱贫事业,既彰显着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乂实实在在改变着亿万人的生活。

2.谁都不能否认,今天的中国,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谁都不能否认,今天的中国,回答了“谁能使中国长治久安”。

谁都不能否认,今天的中国,贡献了减贫脱贫的中国智慧。

3.要奋斗,就会有牺牲。

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坚守初心、践行使命。

4.掘井九仞未及泉,犹为弃井;

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努力。

越到紧要关头、任务繁重,越容不得松口气、歇歇脚。

5.贫穷不是宿命,苦熬不如苦干。

只要自强而不息、自立而不馁,摒弃“等黑要”的思想,就一定能依黑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改变自己的命运。

6.“脱贫只是笫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7.我们坚信,“贫困的最后堡垒”必将在决胜脱贫攻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