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试行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7253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7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试行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试行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试行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试行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试行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试行Word下载.docx

《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试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试行Word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试行Word下载.docx

该标准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组织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全员参与。

通过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实施,组织可以:

——应用系统的管理手段使其能源管理工作满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利用过程方法对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实现对能源管理全过程的控制和持续改进。

——为应用先进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挖掘和利用最佳的节能实践与经验搭建良好平台。

——提高能源管理的有效性,并改进其整体绩效。

——使相关方确信其已经建立了适宜的能源管理体系。

组织采用“策划-实施-检查-处置(Plan-Do-Check-Act,PDCA)”方法,有助于其实现管理承诺和能源方针,并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其中:

——策划:

包括识别和评价组织的能源因素;

识别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通过分析确定能源管理基准,可行时,确定标杆;

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制定能源管理方案等。

——实施:

包括提供所需的资源;

确定能力、培训和意识的要求并进行培训;

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实施信息交流和沟通;

建立所需的文件和记录;

实施运行控制并开展相关活动等。

——检查:

包括对能源管理活动和能源目标、指标实现情况的监视、测量和评价;

识别和处理不符合;

开展内部审核等。

——处置:

基于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结果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对实现管理承诺、能源方针、能源目标和指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达到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

本标准基于“PDCA”方法的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能源管理体系的详细和复杂程度、文件的多少、所投入资源的多少等,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体系覆盖的范围,组织的规模,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能源消耗的类型及消费量要求等。

实施本标准能够改进组织的能源管理绩效,但能源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还需要相关技术和方法的支持。

因此,组织应在适宜且经济条件许可时,考虑采用最佳可行的节能技术和方法,同时充分考虑采用这些节能技术和方法的成本效益。

本标准提出了对组织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要求,并未对其所提供产品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提出要求。

本标准并未对能源管理绩效提出具体指标值的要求,也不包含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财务或风险等管理体系要求,但可将本标准所规定的要求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协调,或加以整合。

钢铁工业的能源消耗量约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15%,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

近些年,钢铁行业的能源管理经历了由强调单体节能到强调系统节能、由粗放式管理到集约化管理的转变,已基本具备科学、系统地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条件,突出表现在:

1)随着企业工艺装备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能源管理的基础条件逐步改善,部分企业已具备实现“科、精、准”管理的物质条件。

2)系统节能的理念已被广泛认知。

通过系统和网络优化,实现最佳节能效果的方

法和实践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3)钢铁产品制造过程功能扩展的概念已被普遍接受。

钢铁产品的制造过程在生产产品的同时,兼有能源转换、固体废物资源化、消纳社会废弃物的功能,以期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能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产品制造过程功能的扩展,客观上要求企业从更宽视角、更深的层次、系统地考虑能源问题,特别是能源消费结构、用能方式和理念。

4)能源和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已成为制约钢铁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已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依据科学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或规则、采用系统的方法,有效地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针对钢铁行业的特点,以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为基础,北京国金恒信管理体系认证有限公司组织编制了《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

规则在起草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钢铁行业能源管理的特点、原则及最新研究成果,为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在钢铁行业的补充要求、实施细则和应用指南,适用于对钢铁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或评价,也可作为企业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依据之一。

规则的第5章重点针对GB/T23331—2009中需要突出钢铁行业特点的要求给出了实施细则和应用指南,包括必要的补充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规则未针对GB/T23331—2009中的每项要求给出实施细则,依据GB/T23331—2009及规则建立的能源管理体系应满足GB/T23331—2009的全部要求及规则中的补充要求。

针对某些要求,“应用指南”中以“实用指导”的方式给出了示例。

给出“示例”的目的是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标准或规则中的要求,仅供参考。

为确保认证的有效性,规则的附录A给出了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基本条件,依据GB/T23331—2009及规则寻求认证的企业,应满足附录A规定的条件。

在内容编排方面,规则的第5章更多考虑了与GB/T23331—2009标准保持一致。

使用者需要针对钢铁企业能源管理的特点,系统地考虑能源管理体系过程间的作用关系。

图1给出了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模式图。

图1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图

规则本身虽未提出具体的能效标准或准则要求,但企业需要明确相关的标准或准则要求。

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确保企业的能效水平满足相关的标准或准则要求,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绩效。

企业能效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工艺、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应寻求并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包括先进的能源管理方法、最佳的节能实践。

规则虽未包含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但考虑到能源管理与其他方面的管理密不可分,特别在GB/T24001标准中已将“能源”作为环境管理的一部分,企业可以将能源管理体系的要素与其他管理体系要素协调、整合。

本标准规定了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识别其能够控制的、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能源方针;

c)通过下列方式证实符合本标准:

1)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

2)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

3)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对其符合性的确认;

4)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认证。

规则适用于对钢铁企业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或评价,也可作为企业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依据之一。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正文中没有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规则。

GB/T19000和GB/T24001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能源energy

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的资源。

3.2

能源因素energyaspect

在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

3.3

能源方针energypolicy

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能源管理的宗旨和方向。

3.4

能源目标energyobjective

组织所要实现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要求。

3.5

能源指标energytarget

由能源目标产生的,为实现能源目标所需规定的具体要求,可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

3.6

能源管理体系managementsystemforenergy(MSE)

在能源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3.7

能源管理绩效energymanagementperformance

组织对其能源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

3.8

能源管理基准energymanagementbaseline

组织针对自身能源管理情况,确定作为比较基础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

3.9

能源管理标杆energymanagementbenchmark

组织参照同类可比活动所确定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先进水平。

规则另外给出以下术语和定义

3.10耗能工质

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不作为原料使用、也不进入产品,在生产或制取时需要直接消耗能源的工作物质。

注:

出自GB/T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3.11能控因子

运行过程和活动中影响能源消耗和供给的可控因素。

也可称之为“能效因子”。

4.1概述

4.1.1现状、差距与潜力

钢铁工业的能源消耗总量约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15%,是国家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

近30年来,钢铁工业的节能工作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

2009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为619kgce/吨钢,与1999年相比,下降了37.2%。

表1为近30年来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的变化情况。

表1.1980年—2009年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的变化

年份

1980

1990

2000

2009

吨钢综合能耗(kgce/吨钢)

2039

1611

920

619

目前,有些大型钢铁企业的能耗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国外先进水平。

但总的看,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行业的能源管理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钢铁工业能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产业集中度低,设备的大型化程度不够,仍存在许多高耗能的落后产能

以炼铁为例,2004年,我国共有1000m3以上的高炉73座,产能为1.06亿吨;

日本2004年的粗钢产量为1.12亿吨,仅有8座高炉。

目前,我国400m3以下高炉的生产能力仍有约1亿吨,占炼铁能力的20%。

2)工艺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钢铁行业将铁钢比作为衡量钢铁企业工艺结构和流程优化的指标之一。

2008年,我国钢铁企业平均的铁钢比为0.94,而发达国家钢铁生产的铁钢比在0.5左右。

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煤炭等高碳能源在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费中占比在70%以上,而国外发达国家的占比在60%以下。

3)节能技术的应用程度有待提高,特别在余热余能回收和利用方面

统计结果表明,钢铁企业消耗的能源中被生产过程有效利用的不到30%,70%以上转化为余热余能。

2005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余热余能的平均回收率仅为25.8%,而国外先进国家的回收率已达到90%以上。

4)能源的基础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

4.1.2主要的政策措施

概括起来,国家在钢铁行业节能方面的主要政策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加快落后工艺、装备和产能的淘汰速度

国家在2005年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明确了新、改、扩建项目在装备方

面的准入条件。

具体包括:

烧结机使用面积180平方米及以上;

焦炉炭化室高度6米及以上;

高炉有效容积1000立方米及以上;

转炉公称容量120吨及以上;

电炉公称容量70吨及以上。

沿海深水港地区建设钢铁项目,高炉有效容积要大于3000立方米;

转炉公称容量大于200吨,钢生产规模800万吨及以上。

对在用的生产设备,《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明确了需要淘汰的落后装备,具体包括:

土烧结、土焦(含改良焦)、化铁炼钢、热烧结矿、容积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专业铸铁管厂除外)、公称容量20吨及以下转炉、公称容量20吨及以下电炉(机械铸造和生产高合金钢产品除外)、叠轧薄板轧机、普钢初轧机及开坯用中型轧机、三辊劳特式中板轧机、复二重式线材轧机、横列式小型轧机、热轧窄带钢轧机、直径76毫米以下热轧无缝管机组、中频感应炉。

国家在2005年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进一步明确了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的时间表。

为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国发[2010]7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中进一步要求:

到2011年底前,淘汰400立方米以下的炼铁高炉、30吨以下的炼钢转炉。

提高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调整和优化行业的工艺结构、装备结构、能源结构,将成为国家未来一段时间主要的政策导向。

2)提高节能技术,特别是余热余能回收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水平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余热余能的利用”作为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并制定了配套的政策和措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8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中适用于钢铁行业的节能技术有9项(不含通用技术),其中有7项为余热余能的回收和利用技术。

国办发[2010]3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强调了钢铁行业余热余能的利用及相关政策的落实。

过去十年,钢铁行业大力推广了以副产煤气及高温烟气余热的利用为代表的余热余能利用技术,如:

干熄焦发电、烧结烟气余热发电、TRT、CCPP。

与1999年相比,十年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的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37.2%,主要得益于余热余能的回收和利用。

如前所述,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钢铁行业在余热余能的利用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3)以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钢铁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作为十大节能工程之一。

钢铁行业针对自身的特点,也提出了许多系统节能的原则,例如:

“能质对口、裕度合理、耦合匹配、系统优化”的供、用能原则,“就近回收、就近转换、就近使用、串级

和梯级利用、高质高用”的余热余能回收和利用原则。

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在年生产能力300万吨钢以上的钢铁企业推广建设能源管理中心。

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对各类能源介质的全过程监视,即时分析、预测、平衡、优化和调度。

其实质是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能源的可视化管理和系统优化。

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有赖于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的提升。

目前,许多企业能源管理的基础还有待加强,特别在能源计量,能源管理基础标准、制度、程序的建立和完善方面。

以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为载体,强化用能管理,实现企业用能方式和理念的转变,将是钢铁行业下一步能源管理的重点之一。

4.2主要的生产和用能工序

钢铁企业的主体生产/耗能工序包括:

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

图1-图5概要地描述了各工序的工艺过程,过程产品及产生的余热余能。

图6给出了钢铁联合企业概要的能流图示例。

图1.烧结工序

图2.焦化工序

图3.炼铁工序

图4.转炉工序

图5.轧钢工序

图6钢铁联合企业能流图(示例)

电炉工序

4.3能源消费结构,各工序的用能情况,主要的用能设备

钢铁企业消耗的主要能源种类包括:

煤炭(含原煤、洗精煤、焦炭)、电力、天然气、燃油。

图7为某钢铁联合企业2009年能源消费结构示意图。

表2为钢铁企业主体生产工序的能耗情况。

表2.各工序能源消耗情况

工序

名称

消耗的主要能源种类(不含耗能工质及作为原料使用的能源)

工序能耗(kgce/t)(2009年重点钢铁企业平均)

GB21256-2007、GB21342-2008中规定的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限定值(kgce/t)

GB21256-2007、GB21342-2008中给出的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先进值/(kgce/t)

焦化

电力、煤气、蒸汽。

112.28

≤155

≤115

烧结

电力、焦粉、煤气。

54.95

≤56

≤47

炼铁

电力、焦炭、煤粉、煤气。

410.65

≤446

≤380

转炉炼钢

电力、煤气。

3.24

≤0

≤-20

电炉炼钢

72.53

普钢电炉≤92

特钢电炉≤171

普钢电炉≤88

特钢电炉≤154

轧钢

57.66

--

注1:

电力折标系数为当量值[0.1229kgce/(KW.h)]

注2:

工序能耗的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执行GB21256-2007《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342-2008《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定额》的相关要求。

表3给出了各工序主体生产/用能设备。

对新建项目和在用设备,各类生产设备的准入条件、需要淘汰的落后装备见4.1.2款。

表3.各工序的主体生产设施/用能设备

主体生产/用能设备

标明生产能力/能耗水平的设备参数

焦炉

炭化室高度(米)

烧结机

使用面积(平方米)

高炉

有效容积(立方米)

炼钢

转炉,电炉

公称容量(吨)

各种型式的轧机

------

本章重点针对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中有行业特点的要求,给出其在钢铁行业的实施细则和应用指南。

5.1总要求

4.1总要求

组织应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形成文件,以确保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实施细则

通过有效地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目的在于:

1)稳定地提供满足要求的能源产品;

2)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和转换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能源管理体系范围,应:

1)覆盖体系边界内影响能源消耗和供给的所有过程和活动及其所在的组织单元和场所。

2)除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外,体系覆盖范围还应包括与耗能工质有关的过程和活动及其所在的组织单元和场所。

在确定的范围内,作为建立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基础,应实施能源的初始评审和再评审。

B.应用指南

1)在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时,应当:

a)制定能源方针、节能规划、奖励性政策和措施;

b)实施能源状况的初始评审、再评审;

c)建立能源管理的目标和指标、管理方案,规定能源管理的组织机构;

d)提供所需的资源,管理所需的过程;

e)监测、分析过程的有效性和能源绩效,识别、实施所需要的改进。

2)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

体系的边界,体系覆盖的组织单元和场所、过程和活动,需要管理的能源种类。

可以在整个企业,也可以在企业的特定部分,按GB/T23331-2009标准及规则的要求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能源管理体系的边界一经确定,企业在此范围内、影响能源使用和供给的所有过程和活动均应纳入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外包过程。

3)企业应当建立并实施能源初始评审、再评审的过程和程序,以确定当前的能源状况,并为其后的改进提供基础信息。

可在能源评审的过程框架下,实施能源因素及相关信息的评审、合规性评价。

5.2管理职责

4.2管理职责

4.2.1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作出承诺,并通过以下活动提供证据:

a)执行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在组织内贯彻实施;

b)制定和实施能源方针和目标,并作为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

c)传达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增强全员节能意识;

d)确保配备能源管理体系所需的适宜资源;

e)进行管理评审。

4.2.2能源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组织的能源方针,并确保其:

a)适用于本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特点,与已有的其他管理体系方针相协调;

b)包含对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持续改进的承诺;

c)包含对遵守与能源管理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d)为制定和评价能源目标、指标提供框架;

e)形成文件,使全体员工能充分理解并实施;

f)可为相关方所获取。

4.2.3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对组织内的职责和权限做出规定,形成文件,并进行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指定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c)提出改进建议;

d)负责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联系。

A.实施细则

针对行业特点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最高管理者还应确保:

1)“系统优化”及其他先进的能源管理理念和原则在企业得到应用;

2)制定并实施与企业总体发展规划相适应的节能规划;

3)积极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

4)建立、健全能源管理的组织机构;

5)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及相关的奖励性政策和约束机制。

1)对钢铁行业,“系统优化”的原则贯穿于能源管理的始终。

在许多与能源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中也充分体现了“系统优化”的供、用能原则。

例如:

2006年12月发布实施的《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中确定的“梯级利用、高质高用”的余热余能利用原则;

HJ465-2009《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中确定的“分级、分质供水”原则。

2)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节能规划”至少宜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年12月发布的《企业节能规划审核指南》中所要求的内容。

3)按照“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原则,企业应积极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

特别是国家推广应用的节能技术和设备。

列入《国家重点节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