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三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6516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三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三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三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三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三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三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三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三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三部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⑩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

C、P、O、S。

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

常见的重要氧化剂、还原剂?

实质:

有电子转移(得失与偏移)

特征: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还原性化合价升高弱氧化性

变化

↑↑

反应物→

→产物

还原剂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氧化剂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

氧化性化合价降低弱还原性

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概念:

氧化剂:

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物)

还原剂:

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物)

氧化产物:

还原剂被氧化所得生成物;

  还原产物:

氧化剂被还原所得生成物。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双线桥: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电子转移表示方法单线桥:

电子

还原剂+氧化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二者的主表示意义、箭号起止

要区别:

电子数目等

依据原则:

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总数=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

  找出价态变化,看两剂分子式,确定升降总数;

方法步骤:

求最小公倍数,得出两剂系数,观察配平其它。

有关计算:

关键是依据氧化剂得电子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数相等,列出守恒关系式

  ①、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元素周期律)

②、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③、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比较;

(氧化性:

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

还原产物)

④、根据(氧化剂、还原剂)元素的价态与氧化还原性关系比较。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又有还原性。

①、活泼的非金属,如Cl2、Br2、O2等

②、元素(如Mn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2、KMnO4等

③、元素(如S、N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等

④、元素(如Mn、Cl、Fe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FeCl3、K2Cr2O7

⑤、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①、活泼的金属,如Na、Al、Zn、Fe等;

②、元素(如C、S等)处于低化合价的氧化物,如CO、SO2等

③、元素(如Cl、S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酸,如浓HCl、H2S等

④、元素(如S、Fe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盐,如Na2SO3、FeSO4等

⑤、某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

氧化剂

还原剂

活泼非金属单质:

X2、O2、S

活泼金属单质:

Na、Mg、Al、Zn、Fe?

某些非金属单质:

C、H2、S?

高价金属离子:

Fe3+、Sn4+?

?

不活泼金属离子:

Cu2+、Ag+?

其它:

[Ag(NH3)2]+、新制Cu(OH)2?

低价金属离子:

Fe2+、Sn2+?

非金属的阴离子及其化合物:

S2-、H2S、I-、HI、NH3、Cl-、HCl、Br-、HBr

含氧化合物:

NO2、N2O5、MnO2、Na2O2、H2O2?

、HClO、

HNO3、浓H2SO4、NaClO、Ca(ClO)2、KClO3、

KMnO4、王水

低价含氧化合物:

CO、SO2、H2SO3、Na2SO3、Na2S2O3、NaNO2、

H2C2O4、含-CHO的有机物:

?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等

离子反应

离子非氧化还原反应碱性氧化物与酸的反应

类型:

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

离子型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

一般离子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方程式:

用参加反应的有关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表示方法写: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离子反应:

拆:

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离子方程式:

书写方法:

删:

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

检查方程式两端各元素原子种类、个数、电荷数是否相等。

意义:

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

还能表示同一类型的反应。

本质:

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

金属、非金属、氧化物(Al2O3、SiO2)

中学常见的难溶物碱:

Mg(OH)2、Al(OH)3、Cu(OH)2、Fe(OH)3

生成难溶的物质:

Cu2++OH-=Cu(OH)2↓盐:

AgCl、AgBr、AgI、CaCO3、BaCO3

生成微溶物的离子反应:

2Ag++SO42-=Ag2SO4↓

发生条件由微溶物生成难溶物:

Ca(OH)2+CO32-=CaCO3↓+2OH-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常见的难电离的物质有H2O、CH3COOH、H2CO3、NH3·

H2O

生成挥发性的物质:

常见易挥发性物质有CO2、SO2、NH3等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遵循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量。

定性:

根据反应物消耗,生成物产生的快慢(用气体、沉淀等可见现象)来粗略比较

定量:

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

表示方法:

①、单位:

mol/(L·

min)或mol/(L·

s)

说明:

化学

反应速率

②、同一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浓度变化表示时,数值可能不同,但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比。

如:

③、一般不能用固体和纯液体物质表示浓度(因为ρ不变)

④、对于没有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

v正≠v逆

内因(主要因素):

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

①、结论: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浓度:

则慢。

②、说明:

只对气体参加的反应或溶液中发生反应速率产生影响;

与反应物总量无关。

影响因素①、结论: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压强:

反之则慢

当改变容器内压强而有关反应的气体浓度无变化时,则反应速率不变;

向密闭容器中通入惰性气体。

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则慢。

温度:

a、对任何反应都产生影响,无论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

外因:

②说明b、对于可逆反应能同时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但程度不同;

c、一般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2~4倍,有些反应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升温才能加快。

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催化剂a、具有选择性;

b、对于可逆反应,使用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c、使用正催化剂,反应速率加快,使用负催化剂,反应速率减慢。

原因:

碰撞理论(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及活化分子等)

其它因素:

光、电磁波、超声波、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溶剂的性质等化学平衡状态:

 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

逆:

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动:

是指动态平衡,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没有停止。

平衡状态特征:

等:

平衡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但不等于零。

定: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一个定值。

变:

外界条件改变,原平衡破坏,建立新的平衡。

①、定义:

mA(g)+nB(g)pC(g)+qD(g)

②、意义:

表示可逆反应的反应进行的程度。

③、影响因素:

温度(正反应吸热时,温度升高,K增大;

正反应放热时,化学平衡常数:

温度升高,K减小),而与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无关。

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化学平衡状态。

④、用途:

a、Q=K时,处于平衡状态,v正=v逆;

b、Q>

K时,处于未达平衡状态;

v正<

v逆向逆向进行;

c、Q<

v正>

v逆向正向进行。

反应条件改变引起:

化学平衡:

结果:

速率、各组分百分含量与原平衡比较均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移动:

v(正)>

v(逆)  向右(正向)移

方向:

v(正)=v(逆)  平衡不移动

v(正)<

v(逆)  向左(逆向)移

注意:

其它条件不变,只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才能使用。

①、浓度: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反之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结论:

增大压强,平衡向缩小体积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平衡向扩大体积的方向移动。

②、压强:

Ⅰ、反应前后气态物质总体积没有变化的反应,压强改变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说明:

Ⅱ、压强的改变对浓度无影响时,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如向密闭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

Ⅲ、对没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无影响。

③、温度: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勒沙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对同一可逆反应,只要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而达到化学平衡时,同种物质的含量相同,这样的平衡称为等效平衡。

平衡等效:

(1)、定温、定容:

①、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

如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规律:

②、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

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两平衡等效。

(2)、定温、定压:

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只要

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

相同,则达平衡后与原平衡等效。

有机反应方程式

(一)烷烃

CH4+2O2CO2+2H2O

CH4+2Cl2CH2Cl2+2HCl

CH4+3Cl2CHCl3+3HCl

CH4+4Cl2CCl4+4HCl

CH4C+2H2

(二)烯烃

C2H4+3O22CO2+2H2O

CH2=CH2+Br2 CH2BrCH2Br

CH2=CH2+H2OCH3CH2OH

CH2=CH2+H2CH3CH3

化学计算

(一)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通过化学式,根据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原子量,直接计算分子量。

2.已知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求气体的式量:

M=22.4ρ。

3.根据相对密度求式量:

M=MˊD。

4.混合物的平均分子量:

5.相对原子质量

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1、A2表示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a1%、a2%表示原子的摩尔分数

②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二)溶液计算

1、

2、稀释过程中溶质不变:

C1V1=C2V2。

3、同溶质的稀溶液相互混合:

C混=(忽略混合时溶液体积变化不计)

4、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饱和溶液,S代表溶质该条件下的溶解度)

③混合:

m1a1%+m2a2%=(m1+m2)a%混

④稀释:

m1a1%=m2a2%

5、有关pH值的计算:

酸算H+,碱算OH—

Ⅰ.pH=—lg[H+]C(H+)=10-pH

Ⅱ.KW=[H+][OH—]=10-14(25℃时)

×

NA

质量物质的量微粒

Mn÷

NAN

÷

22.4L/mol22.4L/mol

气体的体积

(标准状况下)

6、图中的公式:

1.2.3.4.

解题技巧

策略1 化学基本概念的分析与判断

1金点子:

化学基本概念较多,许多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且考查时试题的灵活性较大。

如何把握其实质,认识其规律及应用?

主要在于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其分类方法及金属、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关系和转化规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经典题:

例题1:

(2001年全国高考)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甘油加水作护肤剂B.用明矾净化水

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

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

方法:

从有无新物质生成,对题中选项分别进行分析。

捷径:

充分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四种物质的应用及现象进行剖析知:

甘油用作护肤剂是利用了甘油的吸水性,不涉及化学变化。

明矾净化水,是利用了Al3+水解产生的Al(OH)3胶体的吸附作用;

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是两者部分发生了酯化反应之故;

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出现红棕色斑迹,属铁的吸氧腐蚀。

此三者均为化学变化。

故选A。

总结:

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有无新物质生成,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例题2:

(1996年上海高考)下列电子式书写错误的是().

从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原子的电子式—→得失电子—→化合物或原子团电子式,对题中选项逐一分析的。

根据上述方法,分析CO2分子中电子总数少于原子中的电子总数,故A选项错。

B项中N与N之间为三键,且等于原子的电子总数,故B正确。

C有一个负电荷,为从外界得到一个电子,正确。

D为离子化合物,存在一个非极性共价键,正确。

以此得正确选项为A。

电子式的书写是中学化学用语中的重点内容。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原子的电子式及形成化合物时电子的得失与偏移进行分析而获解。

例题3:

(1996年上海高考)下列物质有固定元素组成的是()

A.空气B.石蜡C.氨水D.二氧化氮气体

从纯净物与混合物进行分析。

因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而混合物大部分没有固定的组成。

分析选项可得D。

值得注意的是: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等)及有机同分异构体(如二甲苯)混在一起,它们虽是混合物,但却有固定的元素组成。

此类试题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设问,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策略2 物质的量方面试题的求解技巧

2金点子:

“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计算的核心。

从微观到宏观,从固体到气体,从纯净物到混合物中的各类计算,均要用到物质的量。

在溶液方面,还要涉及到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求算及溶液中各种守恒关系的分析。

对气体来说,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气体所处的外界条件,因温度、压强不同,等物(高中学习网www.gaozhong.cc/)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不同。

对于NO2方面的试题,还要考虑后续反应,即NO2与N2O4的平衡转换。

对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析,既要考虑反应,还要考虑反应进行的程度及过量问题。

(2001年全国高考)在100mL0.10mol·

L-1的AgNO3溶液中加入100mL溶有2.08gBaCl2的溶液,再加入100mL溶有0.010molCuSO4·

5H2O的溶液,充分反应。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最终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B.最终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等物质的量的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l-的物质的最为0.02mol

D.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mol·

L-1

通过溶液中的离子进行整体分析。

题中n(Ag+)=0.1L×

0.1mol·

L—1=0.01mol,n(Ba2+)=2.08g/208g·

mol—1=0.01mol,n(Cl—)=0.02mol,n(Cu2+)=0.01mol,n(SO42—)=0.01mol,所以生成n(AgCl)=0.01mol,n(BaSO4)=0.01mol。

生成AgCl、BaSO4两种白色沉淀,它们物质的量相等。

在生成的溶液中n(Cl—)=0.02mol—0.01mol=0.01mol,Cu2+未参加反应,所以溶液显蓝色,反应后溶液的体积大约为200mL,所以C(Cu2+)=0.05mol·

L—1。

以此正确的是B。

这是集化学计算,实验现象描述为一体的学科内综合试题。

尽管难度不大,但很有新意。

(2001年上海高考)设NA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的22.4L辛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数为8NA

B.18g水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C.46g二氧化氮和46g四氧化二氮含有的原子数均为3NA

D.在1L2mol·

L—1的硝酸镁溶液中含有的硝酸根离子数为4NA

根据题意对选项逐一化解。

A.在标准状况下,辛烷是液体,22.4L液态辛烷物质的量要比1mol大得多,所以A选项错误。

B.18g水为1mol水,其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mol。

C.NO2和N2O4具有相同的最简式,相同质量的NO2和N2O4必然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

46gNO2即为1molNO2共含有3mol原子。

D.n(NO3—)=1L×

2mol/L×

2=4mol。

以此不正确的为A。

此类试题是高考试卷中的热点题型,在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要注意物质所处的状态,二要理清微粒间的联系。

(1997年全国高考)分别取等质量80℃的甲、乙两种化合物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后,所析出的甲的质量比乙的大(甲和乙均无结晶水)。

下列关于甲、乙溶解度的叙述中肯定正确的是()

A.20℃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大B.8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C.温度对乙的溶解度影响较大D.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从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分析。

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

由于取等质量甲、乙两种溶液,其中含水的质量不知道,无法推断其溶解度的大小。

但降低相同的温度,甲析出的质量大于乙,所以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故选D。

有关溶解度方面的试题,在解题时既要考虑某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又要考虑温度变化时溶解度的改变量。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溶液不是饱和溶液,则不能利用溶解度进行有关计算。

策略3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试题的分析技巧

金点子:

元素周期律、周期表部分的试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根据概念判断一些说法的正确性;

二是比较粒子中电子数及电荷数的多少;

三是原子及离子半径的大小比较;

四是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

此类试题的解法技巧主要有,逐项分析法、电子守恒法、比较分析法、分类归纳法、推理验证法等 经典题:

(2001年全国高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及其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B.元素周期表中从IIIB族到II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

D.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相同

依靠概念逐一分析。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而离子由于有电子的得失,当失去电子时,其离子的电子层数不一定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如Na+等。

A选项错。

元素周期表中从IIIB族到II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过渡元素,均为金属元素正确。

氦的最外层为第一层,仅有2个电子,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正确。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而物理性质不同,D选项错。

以此得答案为AD。

此题要求考生对元素及元素周期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虽不难,但容易出错。

(2001年上海高考)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

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A>B>D>C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C>D>B>AD.单质的还原性A>B>D>C

采用分类归纳法。

首先将四种离子分成阳离子与阴离子两类,分析其原子序数及离子半径。

阳离子为aA2+、bB+,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故原子序数a>

b,离子半径A<

B;

阴离子为cC3-、dD-,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故原子序数c<

d,离子半径C>

D。

再将其综合分析,因四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故A、B位于C、D的下一周期,其原子序数为a>

b>

d>

c,离子半径A<

B<

D<

故正确答案为C。

对于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单核离子,其核电荷越大,半径越小。

(1998年全国高考)X和Y属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