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6508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罗斯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俄罗斯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俄罗斯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俄罗斯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俄罗斯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俄罗斯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Word格式.docx

《俄罗斯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俄罗斯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Word格式.docx

  20世纪90年代,苏联高度集中的一体化经济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出现连年滑坡。

所有制和法律制度的变革只是使极少数人受益,长期疲软的经济引发了失业率的急剧上升,失业问题迅速显现出来。

一方面,由于生产的下降和经济形势的急剧恶化,许多企业停产倒闭。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企业所有制发生了改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被淘汰、重组,甚至破产、倒闭。

这些都导致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下降,许多工人随之失去了原有的工作,俄罗斯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就业危机,全社会就业数量和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失业问题成了影响其社会稳定和经济转轨的重要因素。

随着改革的深入,失业逐渐得到了正式承认。

俄罗斯失业率的高峰期出现在1993-1999年间。

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93年俄罗斯的失业率为5.5%,到1999年上升为12.4%。

  近几年,俄罗斯经济一直保持连续增长的良好势头,经济滑坡现象也得到了遏制。

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私有制占优势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及市场化就业体制的建立,俄罗斯的失业问题得到了缓解。

2002年,俄罗斯官方登记的失业率为8.5%。

2004年2月底失业率为8.1%,共有590万失业人口。

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06年11月底,俄罗斯共有501.7万名失业人员,占俄从事经济活动人口的6.7%,与2005年11月相比,失业总人数下降了9.5%①。

  

(二)失业特点失业与就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失业者是指计人劳动力人数而没有工作的人。

国际劳工组织将失业人员定义为:

“在一定年龄以上、在调查统计的一定时间范围内没有工作、目前可以工作而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可见,对失业进行计算时,并不是把每一个没有工作的人都看做失业者,失业指的是那些非自愿失业的人。

失业分为自然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自然性失业又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

需求不足性失业分为增长差距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失业现象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1.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

结构性失业是指在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中,由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一致所引起的失业。

在俄罗斯,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行业和新产品,因而需要大量拥有新技术的人才;

另一方面,随着传统产业和产品的衰退,造成对劳动需求的大量减少。

目前,许多苏联时期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由于专业不对口而处于失业状态,由此导致长期失业者较多。

  2.摩擦性失业大量存在。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劳动力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

无论是年轻人刚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还是原来有工作的人变换工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寻找工作,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这部分人便处于失业状态。

在俄罗斯,青年人尤其是刚毕业的青年学生就业较为困难。

据2001年的社会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青年非常担心失业危机。

  最近的社会调查显示,青年占全部失业者的40%—42%,占长期失业者的38%~41%②

  3.隐性失业十分普遍。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许多俄罗斯人表面上看是有工作的,但实际上他们的工作是不饱满的,或者基本上是可有可无的。

有资料显示,为降低失业率,那段时期大中型企业中的1/4员工被缩短了工作时间,或者处于休假状态。

这种现象直到90年代下半期才有所改善,但也并未恢复到原来的就业水平。

  4.长期失业难找工作。

由于劳动力市场内失业人员的低流出率,俄罗斯长期失业现象较为严重。

据悉,在失业时间方面,只有12%的人可以在失业后一个月内找到工作,50.8%的人则需要一个月到一年的时间,还有36.5%的人需要花费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找到工作③。

  5.科技及其服务部门等失业现象较为严重。

其中降幅最大的是科技与科技服务部门,从业人员由1992年的230.7万人下降到1999年的120.9万人,降幅达47.6%。

在工业部门中,以轻工业、机器制造、金属加工业及林业、木材加工业和纸浆造纸业的失业人数为最多。

  6.各地失业水平参差不齐。

大城市及旅游业发达地区的失业率要大大低于那些基础设施缺乏、文化落后及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二俄罗斯转轨时期的就业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形势1992M999年,俄罗斯就业形势严峻,除个别部门外,国内各经济部门几乎都出现了就业人数的缩减。

在此期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减少了25.3%,经济中的就业人数由1992年的7207.1万人下降到1999年的6396.3万人,减少了810多万人,降幅为11.3%。

其中工业中的就业人数减少了34.6%,轻工业是工业中就业人数下降最多的部门,减少了53.2%。

这主要是因为该部门一直是俄罗斯经济中发展较为薄弱的部门,当然还与该部门缺乏竞争力有关。

此外,林业、木材加工业和纸浆造纸业中的就业人数下降了41.7%,建筑业中的就业人数下降了35.5%④。

1992-1999年,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部门中的就业人数缩减了46.2%,在这些行业中,汽车制造业的状况要好于拖拉机制造业、农业机械及工具制造业。

到1999年,俄罗斯机器制造部门和金属加工部门的就业人数在全俄就业总数中所占的比重降为36.1%(1990年为46%)。

不过,并非所有工业部门中的就业人数均出现了下降,电力部门中的就业人数就出现了大幅增加,由1992年的62.6万人上升到1999年的88万人,增加了40.6%。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服务业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就业人数上升的良好势头,这主要是由于其他部门中的一些工作人员转向了该领域。

在此期间,尽管工业、建筑业、科技和科技服务部门中的就业人数减少了1140万人,但这些离岗的人员中有许多人实现了再就业。

  在服务业中,增加的就业人员主要是在批发零售业、公用住宅建设及其他一些非生产性的日常服务行业中工作。

批发零售业的就业人数由1992年的567.9万人上升到1999年的932万人,增加了64.1%;

金融信贷业中的就业人数由40.4万人增加到74.4万人,增加了8.4%。

在服务业中增幅最大的是管理部门(也是全俄增幅最大的部门),与1992年相比,该部门的就业人数增加了109.8%,由136.2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285.8万人。

不过,在服务业中也并非所有部门均出现就业人数增加的情况,一些如交通、通信、教育、科技与科技服务等部门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就业危机。

  20世纪90年代,农业中的就业人数变化不大,由1992年的1010.1万人下降到1999年的849.5万人,下降了15.9%。

这主要是因为俄罗斯农村中的非农业就业不发达,导致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居民仍留在农业部门中工作。

与全俄平均水平相比,农村中登记的失业率也相当低。

不过,俄罗斯的研究人员一致认为,这与农村居民失业时没有进行正式登记有关。

他们认为,俄罗斯农业部门的失业率应为27%-37%⑤。

  众所周知,大中型企业中的就业人员是俄罗斯就业的主力军,那里集中了绝大多数的正式就业。

自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大中型企业的就业人数一直呈下降趋势。

经济转轨前,在这些企业中工作的人数占全俄就业总数的80%,而目前却不足60%。

1991年,在这些企业中登记的就业人数为5900万,到2005年年末则下降到3900万以下,共减少1/3以上。

其中1999-2005年,俄罗斯大中型企业中的就业人数减少了300万人。

相对来讲,俄罗斯小企业中的就业人数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直占全俄就业总数的10%左右⑥。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及工人对新的劳动条件的逐渐适应,俄居民就业形势出现了好转的趋势。

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11月末,俄罗斯经济自立人口为745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2%。

  目前,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到2006年10月共有3810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54.7%。

此外,在大中型企业中以兼职形式及按照民事合同进行(和全职工作一样)工作的人数共有190万人⑦。

  目前,俄罗斯企业员工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员工更换率达43%~55%,超过了其他中东欧国家。

随着非正式组织中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俄罗斯获得正式工资的就业人数也在不断下降。

2000-2003年俄罗斯居民实际工资增长1.87倍。

2003年,俄罗斯工资水平相当于1990年的65.4%,居民月均工资为7630卢布。

2006年1-6月,俄罗斯的实际工资增长了12.1%(2005年上半年实际工资增长7。

9%)。

据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的数据,2006年俄罗斯的人均月工资达到1.0475万卢布,与2005年相比,增幅达到22.4%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俄罗斯已逐步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公民选择就业形式的原则已发生变化,俄罗斯的就业工作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俄罗斯新型的就业体制还不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还不够规范,某些就业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尚存在不适应之处,其主要表现有:

  1.劳动力培训市场的局限性。

在劳动力培训方面,俄罗斯主要针对的是青年人和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求职人员,而那些文化水平较低或年纪较大的人员则很难成为培训对象。

因为劳动服务部门认为,这些人对培训不感兴趣而不愿推荐他们成为培训人员,而更愿意把他们列入公共工程项目或补贴就业计划当中。

圣彼得堡市就业局的官员就认为,很难在劳动力培训市场上找到善于培训成年人的机构。

  2.自我就业尚需发展。

企业家的自由与自我就业状况还受到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所限,受到一些相应法规及企业家对集体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制约,因而经济上的自由还是相对的,目前在俄罗斯的经济中这种组织形式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可以说,目前俄罗斯尚未形成激励企业家对企业集体承担经济责任的条件。

  3.对失业人数及弱势群体的真实统计难度较大。

目前,尽管俄罗斯已建立了失业登记制度,但并非所有失业人员均登记在册,因而相关部门对真实的失业人数很难掌握。

另外,对弱势群体的界定也不明确。

俄罗斯有把公民的工资水平记人社会保障卡的规定,当其收入低于一定的标准时会在某些方面(住房、水、电、煤气、医疗等)享受优惠,但对兼职收人却不做记录要求,这就加大了对弱势群体进行审核的难度。

  4.公民就业观念尚待更新。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计划经济充分就业的影响,一些人仍认为在国有单位就业才是安稳的,因而留恋过去的“铁饭碗”。

其实,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正变为生产发展与居民就业的必要条件,就业应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

劳动者应在心理上和业务上时刻准备更新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岗位。

三俄罗斯为促进就业采取的措施

  促进就业,尽可能地消除失业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基本目标和重要活动领域。

随着经济与社会改革的深入,为适应就业模式和劳动关系的变化,俄罗斯对劳动力市场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建立了统一的联邦国家就业机构体系。

新的机构设置为:

联邦级国家就业机构——劳动和社会发展部的组成部分;

各联邦主体设就业局;

各城镇设就业服务中心。

  为了促进就业,俄罗斯从本国国情出发,努力建立具体的、适应本国经济体制和国情、国力的失业保障机制及就业措施。

俄罗斯的就业政策已由国家保障的充分就业转变为市场竞争条件下的自由择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俄罗斯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居民就业保障体系和方法,主要包括:

  

(一)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1.劳动力市场培训。

目前,职业培训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许多失业人员学习新的技能已成为获得再就业的必要前提。

据悉,俄罗斯设立了近百个职业培训中心,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转业培训和技能提高培训,以使失业者达到重新就业的目的。

  2.启用补贴措施。

根据俄罗斯《居民就业法》的规定,失业人员可以领取救济金。

失业救济中心负责向失业者发放由国家就业基金提供的失业补贴。

每个年满16岁并根据现行法律具有失业地位的公民均可实现法律赋予的获得失业救济金或补偿金的权利(达到退休年龄后不再享受此权利)。

不过,俄罗斯失业救济金的发放水平并不高,最低失业救济金为最低生活标准的20%,而最高失业救济金仅相当于最低生活标准。

由于各地区最低生活水平存在着差别,因而各地区的失业救济金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3.自主就业。

居民自主就业的发展也可以增加就业岗位。

为了使那些想自己创业的人员实现梦想,俄罗斯实施了自主就业计划。

公民可以从事企业家活动,他们有机会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并获取高额收入。

当然,要想得到援助,这类失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才能,经过测试及筛选,并在完成相应的培训后才能得到具体的经营帮助。

自主就业者在办理必要的手续后可得到一定数量的资金援助。

近年来,俄罗斯自主就业的人数基本呈上升势头,到2004年,俄罗斯自主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员总数的5.8%。

  4公共就业工程。

公共就业工程是在经济发展缓慢时,国家出资为困难群体尤其是长期失业人员和青年工人提供临时就业机会的工程,一般包括社区建设、植树、建筑等工作。

凡长期失业严重的国家都广泛利用此工程作为转移支付和提供临时性就业的一种主要方式。

  它不仅可使长期失业者受益,也可使项目所在社区受益。

为了对寻找工作的公民提供帮助,俄罗斯就业机构通过与地方企业及社区合作,组织失业人员参加有酬公益性工作,安排他们从事一些技能要求较低的临时性社会工作,如城市环保、绿化、道路养护等。

那些家庭贫困、长期失业及无业青年优先享受此待遇。

  

(二)制定有关就业保障的法律

  制定和实施就业法规是保障劳动者就业权利和机会的基本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俄罗斯的就业形势与劳动关系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

为使劳动者的就业权利得到更加广泛的保护,国家实施旨在促进居民实现充分就业和拥有自由选择就业权利的政策。

2001年俄罗斯通过的新《俄罗斯联邦劳动法》规定,强迫劳动是违法的行为,雇主不得在不提供劳动保护的情况下要求雇员履行劳动义务。

该法同时规定,雇员每周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小时,最低:

工资不得少于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最低生活标准。

在宪法和1996年的《俄罗斯联邦居民就业法》(1996年4月20日通过,2003年1月U日第8次修改)中规定,公民享有支配自己的生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绝对权利,不允许强迫公民从事任何形式的劳动。

  (三)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不仅经营灵活、能较快地提供新产品和服务、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而且具有就业吸纳力强的特点。

可以说,中小企业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俄罗斯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为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俄罗斯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简化注册手续、提供贴息贷款和廉租商业用房、组织培训、减免税收及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与市场分析等。

目前,在俄罗斯的小企业和个体企业中共有职工1700万人,占经济自立人口的22%以上。

2005年来自小企业的税收收入比2004年增加1倍,共计820亿卢布。

俄联邦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部长格尔曼·

格列夫认为,如果国家对小企业进行扶持的措施能够得以彻底落实,至2010年小企业的生产总值将翻一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而在小企业中就业的人数也将占到居民就业总数的50%。

  (四)实行促进青年就业计划

  一般来讲,青年的失业率要高于成年人。

  他们得到第一个工作机会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对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来说也是如此。

目前,由于经济萎缩和企业改制俄罗斯年轻人就业受到了严重限制,许多企业不愿招聘没有工作经验的人。

为了使学生掌握独立的求职能力,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为日后寻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俄罗斯自1995年起实行了促进青年就业计划,对他们进行自我心理保护方面的培养。

该计划不仅为青年提供就业信息与服务,还帮助他们进行竞争力较强的新职业分析,同时为他们自主创业出谋划策,并进行相关的培训。

在培训方面,由居民就业牛心选取部分企业为失业青年提供3~6个月的实习岗位,以便在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参加该项计划的人员在实习期间不但不用缴纳相关费用(费用由企业和居民就业中心各付一半),而且还可领取补贴。

  (五)积极开展失业人员的心理咨询服务

  为了帮助那些长期失业人员克服心理障碍,恢复自信心,俄罗斯劳动和社会发展部于1996年9月27日批准了《俄罗斯联邦居民就业指导和心理帮助条件》,并实行失业者俱乐部和新起点计划。

通过对长期失业者的心理治疗和专业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谋职技巧及方法。

仅在1996年,俄罗斯就有5万多名长期失业者得到这方面的服务,其中有1/3经过这种培训的人找到了工作。

与此同时,还对那些即将被裁员的企业员工提供法律和心理咨询服务,对他们进行培训,使其在失业前就做好再就业方面的准备。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从国际上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就业和失业都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的经济运行和部门发展,它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又必须克服的难题。

如何解决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都不得不面临的严峻挑战。

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应着眼于全球市场,寻求国际间的政策协调,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间经济合作方式,营造一个对本国就业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从国内看,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俄罗斯的就业途径将会不断拓宽,多元化的就业格局将不断完善。

这是因为就业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经济持续增长会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种种问题的存在,失业问题仍是俄政府面临的现实难题。

俄政府今后仍将面临着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再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失业人员转变观念及落实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任务。

  第三,从劳动者自身来看,为防止失业,保持就业的延续,劳动者必须经常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个人学习终生化,因为知识和信息在劳动过程中开始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当代技术和工艺需要那些拥有较高技能和具有良好职业学识的劳动力。

因而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学识,才能在失业后更快地实现再就业。

此外,为了降低失业风险,缓和就业危机,缓解社会的紧张状态,劳动者还应不断适应新环境。

(责任编辑:

农雪梅)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注释:

  ①http:

//www.crc.mofcom.gOv.cn/crweb/crc/info/Arti—cleZt.jsp?

a_no=56617&

col_no=96.

②C.B.KyэHeцOB,K.глoддe:

AKTyaлbHblenp06negbiMOлOдёжиBycлOBияXpblHOqHOй3KOHOMики,CaHKT—HeTep6ypr.2002.CTp.61.

③hnp:

//www.calss.net.cn/plan/elsjy2002.htm

④б.д.bpeeB,CoBpeMeHнбге,TeHдeHIииpa3Bития3aHяTOCTиHaceлeHия,зKOHOMичеCKaяHayKacoupeMe——HHOйPoccии,2005N01.CTp.86—87.

⑤E.CepoBa,T.TиXOHOBa,H.XpaMoBa,C.XpoMoBa,O.шик,3aHяTOCTbH3apa60THaяплaTaBceлbCKOMX03яйCTBePOCCии,06щeCTBOиэKOHOMиKa,2005N02.CTp.173.

⑥B.гиMлeлbcOH,P.KaлeлюуцниKOn,HecTaHдapTнаи3aHяTOCTbHpOCCийCKийpblHOKTpyдa,BonpocbIэKOHOMHKи,2006N01.CTp.131—132.

⑦http:

/www.crc.mofcon~gov.cn/crweb/crcJinfo/ArticleZt.jsp?

ano=56617&

eol—no:

96⑧http:

//msnews.cn/eguoxinwen/eluosilcaijing/20060728/41505700—print.hhnl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