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考前指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考生物考前指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生物考前指导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免疫与计划免疫
3、、抗体和抗原及相互关系
4、用药与急救
二、中考题型及答题技巧指导
Ⅰ选择题
(一)、答题技巧
很多选择题,题干设计若明若暗,条件隐晦,选项设置似是而非,极具迷惑性。
解答这类题时,既要细致审题,又要善于抓住关键;
既要全面分析,又要清除干扰。
1.仔细审题,看清正误。
题干中有时是要求选说法正确的选项,有时则是要求选说法错误的选项。
因而,做题前要仔细审题,看清题目要求,不要未看完题干而盲目选择。
2.理解概念,正确判断。
很多生物学选择题是考查生物学基本概念的,概念是构成判断、形成观点的基础。
因此,考生在审题时一定要把握题干所涉及的概念并准确地理解,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定选项的正误,再进行正确判断。
3.找准关键词,挖掘隐含条件。
试题的题干中常有一些关键词,如最、至少、很可能、主要、直接、基本、根本等。
考生在做题时要善于从这些关键词中找出突破点,挖掘出隐含条件,从而确定出正确选项。
4.打破思维定势,排除干扰。
有些试题利用考生对日常现象和习题训练中的思维定势干扰正确解答,考生在审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并在全卷做完后再仔细审查一遍。
5.注意图示信息,寻找关键点。
图表选择题具有直观、简明且能蕴含丰富信息的特点,便于通过分析作出进一步的推断。
考生在解答用图表表示题意的选择题时,要充分注意其中的细节,如曲线图的升或降、拐点或折点的位置、斜率的变化、题干的文字说明、信息的处理和转换等。
(二)常用的解题方法
1.直接判断法
这是解答生物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解答时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借助于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直接得到结论。
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正误型的选择题。
例1.各种植物细胞能够保持一定的形态,这主要是靠()
A.细胞壁的保护作用B.细胞膜的保护作用
C.细胞壁的支持作用D.细胞膜的支持作用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细胞结构及其功能。
其中细胞保持一定形态的是细胞壁。
我们就可以直接选C.
【参考答案】C
例2.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在()
A.口腔B.胃C.小肠D.大肠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消化系统的组成。
在消化系统中小肠的主要的消化和吸收的场所。
【答案】C
例3.下列描述或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刚开放的花就被害虫吃掉了花柱,甚至子房的一部分,它将发育成缺损的西瓜
B.黄瓜的雄花不能结出果实,雌花能,这说明花的主要部分是雌蕊
C.玉米棒子上常有缺粒的现象,解决的办法是多放养蜜蜂帮助传粉
D.胚珠内的受精卵发育成种子这个过程是细胞核控制的结果。
解析:
刚开发的花被害虫吃掉了花柱,不能完成传粉,子房会凋落,花的主要部分是雄蕊和雌蕊;
玉米是风媒花,所以放养蜜蜂不能给玉米传粉受精,不能解决玉米缺粒的情况,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所以受精卵的发育是细胞核控制的结果,所以本题的答案是D,这个题目用直选法或者淘汰法解题。
例4.人体的结构同功能是相适应的。
有关这一结论的下列例证中,不正确的是()
A.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型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适宜消化食物
B.毛细血管的管壁非常的薄,数目多、分布广,适宜物质交换
C.肺泡外边绕着毛细血管网和弹性纤维,适宜气体交换
D.鼻腔中有鼻毛和鼻黏膜分泌的粘液,可使空气保持清洁、温暖且湿润,适宜吸气
小肠绒毛内表面的环形皱襞,以及皱襞上的小肠绒毛扩大了小肠消化和吸收的内表面积,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毛细血管的管壁薄,数目多、分布广等结构特点是和它物质交换这一结构特点相适应的,肺泡外包围着丰富的毛细血管,适宜气体的交换,鼻腔中的鼻毛和鼻黏膜分泌的粘液可以清洁吸入的空气,粘液也可以对空气有湿润的作用,但是不能温暖;
所以答案是D。
本题是正误型的综合选择题采取的主要也是直选法和筛选淘汰法。
例5.下列有关细胞构成生物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①人体的细胞都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②分布于动物和植物体表的组织都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
③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进行分裂时产生的新细胞所携带的遗传物质和原来的细胞一致
④洋葱表皮细胞比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多了细胞壁、液泡、叶绿体三种细胞结构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②④
①人体血细胞中的血小板、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
②动物体表起保护作用的组织是上皮组织;
④洋葱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结构。
2.筛选淘汰法
对于那些不能直接判断出答案的题,可根据题干所给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于各个选项加以审视,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淘汰,不能否定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
此方法常用于解答概念、原理类选择题,也常用于解答组合型选择题。
例1。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下面步骤正确的是()
A.用餐巾纸擦拭载玻片
B.将洋葱块直接放置显微镜下观察
C.将盖玻片一边先接触水滴,再缓缓盖上
D.染色时掀开盖玻片,滴入染液
【解析】此题是考察显微镜的使用。
A很明显不对,不能用餐巾纸擦拭载玻片;
B很明显也不对。
显微镜观察的必须是薄而透明的结构;
D很明显也不对。
染色应该是在载玻片是一侧滴加碘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所以我们选C。
例2.下列饮食习惯中,合理的是
A.因贪睡而经常不吃早餐B.用喝果汁、可乐等饮料来代替饮水
C.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D.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解析】此题考察合理膳食的知识。
显然ABC都不对。
我们选D。
答案:
D
例3.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流动的正确方向是()
A.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B.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C.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D.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室
【解析】此题很多同学用直接判断法做,不仅费时,而且正确率不高。
我们可以用排除法。
只要我们知道血流方向是:
静脉→心房→心室→动脉。
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排除BCD。
这样的准确率是很高的。
【参考答案】A
3.转化法
对某些选择题,由于情景比较陌生,或内容比较烦琐,可通过思维转换,将题干信息转化为自己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或等价的形式,从而变陌生为熟悉,化难为易,迅速求解。
此方法常用于解答规律类和图表类选择题。
例1.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下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
B.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甲、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甲、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解析】做此题的关键是把四种生物数量关系图转化成食物链。
即丙→甲→乙→丁。
然后再根据选项逐个分析既可。
例2.如图一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份被消化的程度。
请据图判断:
淀粉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
A.口腔B.食道C.小肠D.大肠
从图表中可以看到淀粉的消化曲线,百分比开始减少的部位是口腔,所以答案选A
例3:
早在宋代,人们观察到某些患轻微病症的天花病人,只在脸等部位出现较少天花痘,没有其他症状。
于是将这类病人康复时所结的痘痂干燥减毒后碾成粉,吹到健康人鼻孔里,使其获得对天花的抵抗力。
这里的痘痂和这种办法分别属于()
A.抗原,非特异免疫B.抗原,人工免疫
C.抗体,特异性免疫D.抗体,人工免疫
本题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使其获得对天花的抵抗力”所以是特异性免疫,又是人工免疫,而痘痂很明显是属于抗原,里面有活性低的病原体,所以答案是B
例4.右图表示某人在休息及运动时血液流经四种器官的速率。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休息及运动时,脑的血液流量基本不变
B.运动时人体血量增加
C.饭后立即运动,消化器官血流量减少,不利于食物消化吸收
D.运动时骨骼肌产热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
由图可知,休息及运动时,脑的血液流量基本不变;
无论是休息还是运动时人体的血量都应该维持稳定。
故B不正确。
4.推理法
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运用生物学的相关规律和原理,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此方法常用于解答原理类和规律类选择题,包括计算型选择题。
例1.某同学在一个视野中看到一行细胞(如下图),此时显微镜镜头的读数是“10×
”和“10×
”,如果将镜头换成“10×
”和“20×
”,那么在一个视野中可以看到的细胞数目是()
A.1个B.2个C.4个D.8个
【解析】此题考察显微镜的成像。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
原来放大100倍看到9个细胞;
换成200倍后看到的数目是原来的1/2。
例2.将等量的唾液和清水分别滴入盛有等量馒头碎屑的试管A和试管B内,搅拌均匀,再将两只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10分钟,取出试管并滴入碘液,发现A不变蓝、B变蓝。
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唾液不能使淀粉发生变化B.唾液可以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
C.唾液可以将淀粉转变成葡萄糖D.唾液可以将淀粉转变成其他物质
【解析】此题是根据实验现象推理实验结论。
A试管中滴加的是唾液,唾液会把A试管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所以加碘液后不变蓝。
【参考答案】B
例3.在探究环境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若作出的假设是“霉菌适宜在潮湿、养分、氧气充足的环境中生活”,那么,该探究活动应设置几组对照实验()
A.1组B.2组C.3组D.4组
本题的关键是潮湿、养分、氧气充足的环境,有三个条件,理解了这点很容易知道应该设置3组对照实验,答案选C。
例4.构成一株小麦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下列关于小麦的结构或物质由宏观到微观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小麦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基因
B.小麦个体、器官、系统、组织、细胞、细胞核、基因、染色体
C.小麦个体、器官、组织、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基因
D.小麦个体、组织、器官、细胞、细胞核、基因、染色体
小麦是植物,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宏观到微观是个体→器官→组织→细胞,而在细胞内,细胞、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是细胞内有染色体,染色体上有DNA,基因是DNA上的一些片段。
故只有C正确。
Ⅱ非选择题
A材料题1.题型解读:
信息提取类习题通过提供一定的材料,如一个图表、一段论述、一个现象、一组数据等,并在材料中往往隐藏一定的知识信息,考查思维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解题关键:
由表及里,去粗取精。
3.解题方法
(1)浏览问题、确定考点:
先通过了解问题,确定材料题的考查范围,在分析材料之前做到心中有数。
(2)审读材料、提取信息:
根据问题的考查角度,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解题有关的关键信息。
(3)知识链接、组织解答:
结合材料信息和问题,准确地进行知识迁移,链接所学的知识原理,组织语言答题。
(2010·
长沙学业考)近年来,福寿螺在一些地区迅速扩散蔓延,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请根据材料回答:
(1)福寿螺生活在淡水中,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
从分类上来分析,福寿螺属于________动物。
(2)福寿螺食性广泛,各种植物都能被其取食,尤其对水稻危害极大。
有的地方,农田插秧后不到几天,秧苗就被福寿螺吃个精光。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分析,福寿螺属于______________。
(3)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1981年开始引入我国各地饲养。
如今,福寿螺却使引入地区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面临威胁。
福寿螺造成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原因属于()
A.外来物种入侵B.栖息地被破坏
C.水体污染D.滥捕乱杀
(4)福寿螺的防治方法有人工捕杀、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
有的地方的农民,利用鸭子、青鱼喜食幼螺的习性,创造了通过放养鸭群和青鱼来降低幼螺数量的方法。
这种防治方法属于________,它的好处是_________。
【试题剖析】本题属于信息提取类的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组成等。
首先浏览问题,确定考查点是福寿螺所属的动物类群,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入侵和生物防治方面的知识。
然后从资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
(1)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身体柔软、有贝壳,这是软体动物的特征,据此分析判断福寿螺属于软体动物。
(2)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福寿螺以植物为食,如吃水稻,据此分析判断福寿螺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3)材料中的关键词有“引入”、“威胁”,根据材料表述,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不属于我国的生物物种,引入我国后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这属于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
(4)中利用鸭子、青鱼等福寿螺的天敌来防治福寿螺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这种方法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答案:
(1)软体
(2)消费者(3)A
(4)生物防治对环境无污染
1.(2010·
长春中考)每年的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
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学生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状况令人担忧。
无机盐、维生素等摄入量不足,缺铁性贫血现象普遍存在;
多糖分、高脂肪的饮食习惯使肥胖儿逐年增多。
早餐“马虎”、中餐“凑合”、晚餐“丰富”等错误的营养消费观念,是导致学生营养状况问题的主要原因。
如图显示,不同人群每天摄入的食物比例是不同的,请仔细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肥胖患者的饮食中_______和_______的摄入量较正常人偏多。
(2)营养不良会影响健康,如缺铁易患_______病,因为铁是红细胞中_______的重要组成成分。
(3)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它主要从_______食物中获得。
(4)下列饮食习惯合理的是()
A.经常吃“洋快餐”
B.睡觉前多吃一些食物,早餐可以不进食
C.用喝果汁、可乐等饮料来代替饮水
D.不挑食、不偏食,按时进餐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信息提取类材料分析题,材料包括文字和图形,解题时需要先浏览问题,再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组织语言作答。
(1)根据问题考查角度,比较图中肥胖者和正常人的饮食结构,可见肥胖者的粮谷类(44%>
38%)和肉类(15%>
12%)的摄入比例比正常人高。
(2)材料中有“缺铁性贫血现象”的表述,据此可知缺铁易患贫血病,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答出原因为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
(3)关于糖类的食物来源需要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从图中四类食物中选择“粮谷类”作答。
(4)考查知识的应用,根据生活常识,“洋快餐”属
于高脂肪食品;
睡觉前不宜大量进食,早餐不能缺少;
果汁和可乐含糖量高,不能替代饮水,而且可乐属于碳酸饮料,不利于青少年对钙的吸收,因此A、B、C均不是合理的饮食习惯。
(1)粮谷类肉类
(2)贫血血红蛋白
(3)粮谷类(4)D
2.(2010·
福州学业考)我国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人乳铁蛋白基因导入奶牛的受精卵中,成功培育出了人乳铁蛋白转基因牛,它标志着我国在转基因技术应用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人乳铁蛋白能在婴儿形成自身免疫体系前保护其免受细菌和病毒侵扰。
(1)牛奶中含有丰富的______,它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起着重要作用。
(2)依据资料可以看出,人乳铁蛋白主要具有的作用是()
A.改良奶牛品种B.增强人体免疫力
C.降低产奶量D.构成人体第一道防线
(3)将__________基因导入受精卵后能培育出人乳铁蛋白转基因牛,这事例说明:
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控制的。
【解析】本题考查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首先浏览问题,了解该题考查的是牛奶的主要成分、人乳铁蛋白的作用、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等,然后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准确作答。
(1)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起着重要作用。
(2)人乳铁蛋白能在婴儿形成自身免疫体系前保护其免受细菌和病毒侵扰,说明该物质的主要作用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3)人乳铁蛋白基因转入奶牛的受精卵中后,奶牛能够产生人乳铁蛋白,说明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
(1)蛋白质
(2)B(3)人乳铁蛋白基因
3.(2011·
淄博模拟)认真阅读分析下列资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
近几年,一些野生动物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致使我国野生动物资源遭到破坏,许多物种已经濒临灭绝。
田鼠是农田害兽,过去农田里的田鼠数量比较稳定。
据调查,近几年有些地方农田里的田鼠数量猛增,如某地每年农田受鼠害面积达13.5万公顷,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下面是一个野生动物交易市场的有关资料,以及该地区近50年来每公顷土地捉到的田鼠平均数量统计资料。
资料二:
20世纪初,美国的一个州为了保护鹿群,曾对狼进行大量的捕杀。
随着狼群的消失,鹿的数量急剧增多,在短时间内总数超过10万只。
结果,森林中的树木、草地遭到极大破坏。
接下来灾难又降临到鹿群,饥饿和疾病使鹿群的数量迅速下降到4万只。
(1)根据资料一,你认为食用野味与大量农田遭到田鼠毁坏有关系吗?
______。
请你分析这个地区田鼠数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资料二,你认为狼对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有作用吗?
_____。
捕杀狼能最终保护鹿吗?
_______________。
写出资料二中反映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对这两个资料的分析,你认为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属于信息提取类材料题。
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
(1)根据资料一的文字、表格数据和柱状图,可以看出随着人类捕杀野生动物的加剧,田鼠的数量逐渐增加;
(2)根据资料二的文字信息,可以看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预非但没有保护鹿,反而影响了鹿的种群发展。
(3)结合两个资料,可以看出人类活动是影响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只有减少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维护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有人类捕杀野生动物使田鼠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其他表达意思正确即可)
(2)有不能树→鹿→狼(或草→鹿→狼)
(3)不能随意捕猎野生动物,不能人为干涉自然生态系统(其他表达意思正确即可)
1.题型解读:
背景分析类习题通过提供一定的材料(往往是社会热点问题),围绕此材料背景设问,虽然材料是新情境,但问题都是对教材中相关基础知识的考查,信息容量大,时代感强,考查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1)审读材料、找准切入点:
认真阅读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材料的中心问题及属性,理清它们与哪些知识、规律和原理发生联系。
(2)分析设问、捕捉关键词:
明确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辨别哪些是对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哪些是关键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联系材料的核心和问题的本质,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基础。
(3)回归教材、准确回答问题:
以设问为线索,联系相关的生物学原理和规律。
联系教材和社会生活中的“案例”,发现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可能地使用规范的科学术语,使回答简明扼要。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
请你结合图及所学生物学知识,解答抗震救灾中对伤员的救援及处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地震发生后,不论是自救还是他救,都必须首先保证_______(填图中字母代号)系统的畅通,才能保证_____的供给。
(2)某人被救时上肢动脉出血,救援人员应在他的上肢的_________用止血带止血。
(3)冬东同学不幸受伤,失血过多急需输血。
经化验他是A型血,在没有A型血的紧急情况下,医生可以给他输______型血。
(4)某伤员头部受伤感染,通过上肢静脉注射药物,则药物随血液循环经过心脏各腔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试题剖析】本题属于背景分析类材料题,不仅有文字材料,还有示意图,但是背景材料只是一个联系各问题的纽带,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以及输血、急救等知识,这些问题均需要与所学基础知识“对接”,才能准确地答题。
(1)从图形中可以看出,A是呼吸系统,B是消化系统,C是右心房,D是右心室,E是左心房,F是左-
心室。
在进行救助的时候首先要保证伤员的呼吸系统的畅通,给伤员输氧的时候才能顺利进行。
(2)动脉内的血液从心脏流向身体各处,所以一旦动脉出血,必须在近心端进行止血。
(3)输血原则是输同型血,在没有同型血的时候,可以输O型血,O型血的人是“万能”献血者。
(4)如果头部受伤,在上肢静脉注射药物,需要经过的路线是:
上肢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头部毛细血管,故药物随血液循环经过心脏各腔的先后顺序是C→D→E→F。
(1)A氧气
(2)近心端(3)O(4)C→D→E→F
1.(2011·
聊城学业考)“食品安全”、“公共卫生与健康”等话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下面是综合了新闻媒体对此类问题的相关报道,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期,我省部分地市发生蜱虫叮咬致人死亡事件,引起省卫生厅的高度重视,并发布防控措施。
该病的症状是发热并伴血小板减少等,少数患者出现脏器衰竭而死亡。
研究发现,该病与蜱虫体内存在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有关。
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后再叮咬人时传播。
材料二:
近几年,新闻媒体接连报道了“毒奶粉”、“地沟油”、“毒花椒”、“健美猪”、“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加大检测、加大处罚、净化食品市场的同时,提醒老百姓学会鉴别、学会自我保护。
材料三:
近期,媒体报道的“超级细菌”(超级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再次为我们敲响了“滥用抗生素”的警钟。
加强药品管理,科学使用抗生素,是预防“超级细菌”出现的有效手段。
(1)“发热并伴血小板减少”的病原体是_______,该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__________。
(2)首先要注意食品的______期和_____期,其次要关注成分、厂家、地址、产品标准代号、生产许可证编号等。
对购买的水果、蔬菜可用_______浸泡、冲洗,也可以削去外皮。
(3)“超级细菌”产生的内在原因是生物体具有______特性,滥用抗生素对“超级细菌”起到了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