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06306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文档格式.docx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一、

回顾

整理

形成

网络

谈话:

小朋友,暑假过去了,现在我们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大家高兴吗?

你们有信心把这个学期的新知识学好吗?

你还记得上学期学习的加减笔算吗?

谁来说说加法和减法笔算的方法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的新内容:

连加、连减揭示课题

二、

内化理解

初步应用

1.出示教材例1主题图,创设情景:

(1)

班的三个小朋友在进行折纸船比赛,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情况。

提问:

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题目提出了什么

问题?

2.学生看图,交流信息和问题。

3.引导:

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你能列出

算式吗?

4.提出要求:

这个算式你会算吗?

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不同算法

5.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计算方法。

(注意学生中

有没有出现把竖式连起来写的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6.他们的方法你都看懂了吗?

你喜欢哪种

法?

7.“试一试”:

90-25-28=

学了连加计算,你会计算连减算式吗?

8.小结:

在计算时,如果题目没有特别要求,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或口算和笔算相结合,要选择自己认为最简便的方法来计算,尽量算得又对又快。

三、

交流

收获

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了吗?

四、

延伸

拓展

综合

应用

下面来考考大家: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板演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第3题图:

你看懂这道题的意思吗?

谁来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摘西瓜

(1)出示第4题图:

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交流:

阿姨上午摘了38个西瓜,下午摘了46

个西瓜。

(2)学生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集体订正。

(3)第二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

思考:

如果把问题改成这样,你能列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吗?

阿姨上午摘了38个西瓜,下午摘了46个西瓜,运走60个,还剩下多少个?

板书

设计

例1:

19+27+26=72(只)“试一试”:

90-25-28=37

1946

+27+26

4672

19

+27

46

+26

72

教后记

审核人:

总第课时

加减混合

教材例

(2),练习

(1)至(5),补充习题第二页

(1)至(4)。

1.使学生主动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算式,学会加减混合的笔算,掌握用竖式笔算的过程,并能灵活应用口算和笔算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加减混合笔算的计算过程,体会加减口算和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感受知识的综合应用,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发展运算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尝试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培养认真计算地学习习惯。

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

计算时合理选择口算

课件

练习纸

上节课二

(1)班的同学开展了折纸船比赛,今天他们又在折纸船了,不过今天他们折的纸船是要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

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情况。

1.学习例2

(1)列出算式

呈现例2,让学生说说条件和问题,并连贯地说

出三个条件和问题

怎样列式?

(板书算式)

说明:

像这样的算式,有加法也有减法,叫加减混合。

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2)竖式计算

想一想,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请小朋友把课本翻到第3页,用竖式算出这道

算式的得数。

你能行吗?

学生笔算,指名板演。

学生交流竖式怎样算的,明确先算加法,再连

着写竖式算出得数。

指出:

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一样,可以按计

算顺序把竖式连起来写,算出得数。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算式。

让学生自己计算,并说明计算时如果哪一步是

以前学过的口算,也可以直接口算得数。

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减法竖式)接下

来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

讨论:

在算出减法得数22后,用什么方法算要

方便一些?

你是怎样想到用口算的?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

已经学过的口算内容。

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里,遇到可以口算的可以不列竖式计算,直接口算得数。

上面两道题是关于什么内容的?

你通过计算这两题,有什么体会和大家分享吗?

(按算式的顺序算,竖式可以连起来写,能口算的可以直接用口算)

1.做“想想做做”第1题第一行两小题。

学生分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

检查交流:

说说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检

查笔算过程。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白题意:

先算加20的得数,再算减6

的结果。

这道题你能用什么方法算?

为什么可以

用口算?

学生口算并在□里填写得数,然后校对。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学

过的口算内容。

在加减混合里遇到能口算的,就可以直接用口算,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明确计算要求,让学生说说每题里哪一步可以

用口算。

让学生计算左边一列两题,指名板演。

每题里哪一步用的笔算,哪一步用的口

算?

第二小题的竖式里66哪里来的?

(说明如果第一步用口算,第二步计算时竖式里就直接写口算的得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

交流算式,教师板书。

完成后让学生口答问题。

根据什么求的第一个问题?

再根据什么

求的第二个问题?

哪位小朋友能连起来说说,先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什么,再根据什么求现在一共多少棵?

追问:

你认为这里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

这里求出的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是求第

二个问题的条件。

所以要先根据原来有45棵和吃了37棵,求出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才能求出第二个问题的结果。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

请小朋友想一想:

先根据什么求第一个问题,

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

想好后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交流想的过程。

6.完成作业。

(1)“想想做做”第1题里自己没有做的两小题,第3题右边两小题。

(2)“想想做做”第5题列式计算在课本上。

加减混合

38+42-33=47(只)

3880

+42-33

8047

38

+42

80

-33

47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

教材练习一1至5题,补充习题第三页

(1)至(3)。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得数。

2.使学生能选择笔算或口算的方法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提高合理运算的能力;

逐步形成认真计算、追求正确的意识和习惯。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

1.回忆内容。

前两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笔算连加、连减和混合的竖式怎样写要方便一

些?

什么时候可以用口算使计算方便一些?

(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时)

2.揭示课题。

为了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今天

我们练习这部分内容。

(板书课题)小朋友要认真地练习计算,并且能用方便的方法时就用方便的方法算。

1.做练习一第1题。

出示练习一第1题。

这里的题你想用笔算呢还是用口算?

为什么想到都用口算?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学过的口算内容。

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可以直接用口算,这样可以算得比较快。

2.做练习一第2题。

(1)完成第一行两小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分析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情况和原因。

这两小题各在哪一步用了口算?

你根据什么想到用口算的?

指名在可以口算的地方没有用口算的同学,说说为什么没有用口算,现在发现其他同学们为什么用了口算。

计算时要注意每一步的算式是什么,凡是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都可以用口算,这样比较方便,可以算得快一些。

(2)完成第二行两小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你觉得这两小题哪里可以口算?

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发现错误并分析原因。

(3)练习反思。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有什么体会?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比较复杂,计算时要认真、细致,算好每一步。

两步都要笔算时,竖式可以连起来写。

计算时还要注意每一步的算式,能用口算时可以用口算,这样可以算得快一些。

3.练习下面各题。

(1)说说下面每题中哪里可以用口算。

76-20+2844+8+3864-27-6

46+39-5053-9+4068+5-30

(2)计算下面各题。

34+26+2345-37+59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你用口算了吗?

各在哪一步用的口算?

有时候算出第一步得数后,发现继续计算能用口算的,也可以用口算使计算更快一些。

4.做练习一第3题。

出示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了解题意,明确要求。

学生计算,把每次计算的得数填在括号里。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在括号里。

引导观察:

第一小题得数都是90,请大家观察一下:

个位上3个数相加的和都是多少?

十位上3个数相加的和呢?

第二小题上面3个数的和比下面3个数的和多几?

你能从上面和下面3个相加的数中看出来多的1吗?

左边和右边比呢?

1.完成<

补充习题》1—3题

2.教师总结。

能和同学说说你的练习收获吗?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

(2)

教材练习一增加习题,补充习题练习一第2至3题。

1﹒学生进一步认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得数。

2.学生能选择笔算或口算的方法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提高合理运算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习惯。

课前布置学生自主整理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注意要点。

1.揭示课题

昨天我们一起进行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计算,为了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今天我们继续练习这部分内容。

1.口算

32+30=35-20=36-9=56+7=

81-6=43+7=60-5=48-6=

需要竖式计算吗?

让学生们直接写出得数,展示交流,统计正确率。

遇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口算,这样比较快。

2.竖式计算

36+37-29=73-27+18=

27-19+57=61+26-38=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比较复杂,计算时要认真、细致,算好每一步,尤其是有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

3.解决问题1

故事书有34本,图画书比故事书少9本,两种书一共有多少本?

条件有哪些?

问题是什么?

要求两本书一共多少本,首先要知道什么?

图画书的本数怎么求呢?

学生列式解答,展示交流。

4.解决问题2

(1)小红想买三样玩具各一件,最多要花多少元?

最少呢?

(2)给你50元,你可以买哪两样玩具各1件?

还剩多少元?

买三样玩具什么情况下花的最多?

什么情况最少?

学生自主列式,教师交流展示,小结解决最多(少)问题的一般方法。

25

37

43

51

5.在里填合适的数,使每条边上三个数的和都是90。

19

29

28

怎样理解每条边上三个数的和都是90?

根据给出的数字,你觉得先求哪个里的数最方便?

三角形可以由学生自主列式,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集体核对。

6.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练习一第2、3题。

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教材例3,练习1至4题,补充习题第四页

(1)至

(2)。

1.通过操作使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理解并掌握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的方法,即增加和减少及移多补少的方法。

课件

圆片若干、小棒若干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了,这两节课我们要来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很有趣的实际问题。

大家有信心吗?

出示教材例3主题图:

小军和芳芳在穿彩珠做手链和项链。

1.引导:

说一说,谁穿的彩珠多,多多少个?

2.提出问题:

要使他们穿的彩珠一样多,有什

实验:

串珠游戏(见附件)

么办法?

反馈交流三种摆法:

(1)增加法

(2)减少法(3)移多补少板书

引导:

请小朋友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比如用学具操作解决问题的活动有什么好处;

解决问题的方法各是怎样想到的。

每个人先思考思考,或者同桌说一说。

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

下面的题目你会解答吗?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在填空。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说一说,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2.“想想做做”第2题:

看图填空。

(1)出示第一幅图,提问:

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2)学生完成第一个问题的填空,集体交流。

(3)第二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填一填。

比较

(1)和

(2)

(1)这一题中为什么不能把多的部分再移多补少?

引导孩子比较得出结论:

多的双数可以移多补少,单数不能。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独立思考,在书上做好。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题,订正。

(2)先和同桌说说要让两边的花盆数同样

多可以怎样做。

全班交流

(1)增加法

(2)减少法(3)移多补少

附件1:

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名称

串珠游戏

实验目的

通过串珠游戏,使学生充分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工具

圆片

设计思路

对于这样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两串彩珠相差几个,再让学生想一想,然后用圆片代替彩珠,在桌上摆一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验步骤和方法

一、提出实验猜想

小军穿了8个彩珠,芳芳穿了12个彩珠。

要使他们穿的彩珠一样多,有什么办法?

下面我们就来一次实验,动手摆一摆,看看有哪些办法?

二、开展实验操作

用圆片代替彩珠在桌子上摆一摆

学生代表发言,可到讲台上实物投影仪上摆一摆:

(1)用圆片分别摆出小军和芳芳穿的个数,一个对着一个地摆,可以看到芳芳摆的比小军

摆的多4个,可以在小军的那一排再摆4个圆片,他们俩的就一样多了。

(2)可以把芳芳摆的拿走4个,这样他们俩就都是8个,也一样多。

(3)从芳芳那拿2个给小军后他们都是10个,也一样多了。

想一想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除了这三种方法,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三、总结实验结论

动手做一做,可以帮助我们很方便地解决问题,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要想解决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可以用增加法、减少法、移多补少,这里的三种方法都是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方法。

求比一个数比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教材例4,练习1至5题,补充习题第五页

(1)至(3)。

1.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的方法,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正方形8个,三角形5个,圆片25个,挂图或课件

在黑板上摆出8个正方形和5个三角形。

(一对一摆)

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并说出算式。

三角形和正方形一个对一个各摆成一排,三角形摆完了,正方形还有3个,我们就可以说正方形比三角形(多3个),或者说三角形比正方形(少3个)

1、出示例题课件。

引导看图,并指名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小英做了11朵花

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花

小平比小英少做3朵花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选择板书:

(1)小华要摆多少个?

(2)小平摆了多少个?

2、解决第1个问题。

启发:

如果用圆片代替花摆一摆,怎样摆就可以求出小华做了多少朵?

让学生动手“排一排”,组内合作,集体交流。

(提醒学生注意一对一)

反馈提问:

你知道小华摆了多少个吗?

你是怎么想的?

“算一算”。

可以怎样列式算出小华做了多少朵?

学生列出算式后,问:

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第二排圆片可以看作哪两部分?

根据摆圆片的过程可以知道,求小华做了多少朵,就是求11与3的和,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解决第2个问题。

如果用圆片代替花摆一摆,怎样摆就可以求出小平做了多少朵?

你知道小平摆了多少个吗?

可以怎样列式算出小平做了多少朵?

为什么要用减法算?

第一排圆片可以看作哪两部分?

根据摆圆片的过程可以知道,求小平做了多少朵,就是求11与3的差,所以要用减法计算

比较两题:

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不同?

集体交流。

小结。

谁来告诉小朋友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新的本领?

说一说

基础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各自读题,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各自在书中画一画,填一填,列式。

指名回答,并说说这样列式的道理,集体评议。

提高练习

2、“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各自读题,独立列式计算。

指名汇报答案。

谁来说说解答这道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