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散论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06084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散论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散论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散论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散论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散论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散论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散论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散论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散论 精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注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09~310、308、615、412、413、413、416、416、415、416~417、256~262、256~268、257、259、907、480~484、728~730页。

  由上述一系列调查,我们发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已经深深地卷入了市场,农民对市场依赖程度比费维恺教授估计的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户出售粮食作物的价值占收获物价值的百分比,比以重量计算的百分比高,因为农户往往将价值较高的粮食售出,购进价值低廉的粮食自己食用,据卜凯对中国农家经济的研究,发现农户售出的粮食作物价值占收获物总价值的54注实业部银价物价讨论会编《中国银价物价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5页。

  费维恺教授认为1914~1918年中国经济作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4,1931~1937年占农业总产值17注费正清主编、章建刚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1~82、75页。

  ,吴承明先生认为1920年经济作物产值已占农作物总产值的17,1936年达到23注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27、234、6、126、67、29、126页。

  的确,无论是费维恺的估计,还是吴承明的估计都表明,30年代前期经济作物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都并不太大。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经济作物与市场的关系却比粮食作物与市场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经济作物基本上要投入市场。

  据卜凯1929~1933年调查,棉花、鸦片、油菜籽、烟草出卖率分别占总产量37、74、61和76注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09~310、308、615、412、413、413、416、416、415、416~417、256~262、256~268、257、259、907、480~484、728~730页。

  同时,还应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经济作物价值较高,所以其价格变化远比粮食价格变化对农户收入影响大。

  既然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已经十分密切,市场价格自然对农村经济和农家生活极端重要。

  固然,30年代前期农产品价格下跌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毫无疑问,世界经济大危机是中国农产品价格下跌最主要的原因,并且因为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首先,由于国际市场萎缩和通货紧缩的影响,30年代前期中国农产品价格总体下跌。

  如果以1926年为基期年,则1931~1936年上海农产品趸售物价指数分别平均下降19。

  以1930年为基期年,则1931~1934年上海五谷类趸售物价指数分别平均下降3403;

纺织原料类同期指数分别平均下降187,豆及籽仁类同期指数分别平均下降162,茶叶类同期指数分别平均下降475注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09~310、308、615、412、413、413、416、416、415、416~417、256~262、256~268、257、259、907、480~484、728~730页。

  ,虽然豆及籽仁类、茶叶类1930~1934年指数平均下降幅度不大,但1931~1934年下降幅度却非常剧烈该时期世界经济大危机才波及到中国,分别下降3003和4489。

  上述农产品下降幅度是按上海市场趸售物价指数计算的,而内地农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远比上海市场大,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该时期农产品价格下降幅度比费维恺教授低估的25高。

  据刘佛丁教授估计,1931~1936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分别为244、192、154、131、147和156亿元,稻麦等28种作物净产值分别为121、119、995、895、102和1315亿元注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27、234、6、126、67、29、126页。

  ,中国农业总产值和稻麦等28种作物净产值30年代前期下降最大幅度分别达113和315亿元,由此可见30年代前期中国农业总产值幅度下降之大。

  虽然导致农业总产值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却是农产品价格下跌,因为同时期中国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没有非常剧烈的下降。

  其次,30年代前期,由于洋米、洋麦、洋面、棉花等农产品大量进口,导致同类国产农产品价格下跌。

  据统计,1930年进口大米1900余万担,1931~1935年分别进口1074、2138、2019、1072和1106万余担,同时期小麦进口数字分别为2273、1508、1771、769和861万余担。

  大量进口的低价洋粮压低了国产粮价,例如上海市场上国米虽然多于洋米,但由于洋米价格低于国米,因而国米价格决定于洋米价格,而洋米价格又决定于西贡、仰光等地市场的米价。

  不仅如此,上海米价又影响江西、湖南、安徽米价,其中,因为安徽离上海较近,所以洋米价格对安徽米价影响尤大。

  1927~1934年上海国米价格与洋米价格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81、093、096、072、092、095,1931、1933两年相关系数较低,实因这两年上海进口洋米较少之故注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27、234、6、126、67、29、126页。

  这就充分表明不仅国外米价直接影响上海米价,而且上海米价又直接影响国内其他地区当然包括产米地区米价,上海米价变动主要不是受国内产量变动影响,而是受洋米价格影响。

  事实上,洋米进口最多的几年,也正是农村谷贱伤农最烈的时候。

  洋麦价格虽然高于国麦,但由于美国小麦过剩,对中国实行借款倾销,所以洋麦在上海市场不仅具有垄断性,而且还在相当程度上压低了国麦价格,抢占了国麦市场。

  现在我们看同时代人的亲身感受,或许这比枯燥的数字更能说明问题。

  关于国内米价,有人说以今日情势而论,国内米价之涨落,决不以国米产量之多寡为断,概国外产米区域之是否丰收,影响甚大

  如民国十九年时,国内米价飞涨至二十元之谱,但不久因洋米倾销,国内新米登场,米价即见狂跌。

  有人说我国米谷价值之所以如此惨跌不已,皆由于无市场为之销售。

  外国市场固无我国米谷销行之余地,乃本国市场亦被外米所侵夺,实太可惜。

  1932年广东晚造新稻,自登场以后,因洋米竞销之故,市价陆续跌落,每担米所售之价,较之往年跌落一元至二元不等,约跌百分之十五以至二十五左右。

  不但跌价已也,因销场受洋米攘夺,亦日见滞蹙注马乘风《最近中国农村经济诸实相之暴露》,《中国经济》第一卷第一期,1933年4月。

  1932年以前各地商会尚未把米价下跌完全归咎于洋米倾销,但到1933年各地商会差不多把米价下跌完全归咎于洋米倾销。

  注《商会联合会电呈府院请重征洋米入口税》,《申报》1933年9月1日,第19版。

  1933年8月25日湘、鄂、皖、豫、赣五省省政府主席联名电告中央,请求加征洋米进口税。

  接着安徽米商通电响应,谓农村经济凋敝,揆厥原因,实由洋米倾销,谷价日贱所致。

  同年上海杂粮业同业公会呈市政府文谓,1932年国内农产丰收,但因世界产量过剩,米,麦、面粉,运入我国,争先恐后,跌价倾销,靡所底止,致粮价暴落,农商交困注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09~310、308、615、412、413、413、416、416、415、416~417、256~262、256~268、257、259、907、480~484、728~730页。

  中国银行报告书说,1934年农产歉收,大米本应大幅涨价,但因仰光米价所涨无几,西贡米反见跌价,因之源源进口。

  湘米受其影响,故涨价较微注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09~310、308、615、412、413、413、416、416、415、416~417、256~262、256~268、257、259、907、480~484、728~730页。

  陈雅赓说湖南湘潭往年仓库栉比,米袋塞途,近因洋米进口,倾销至武汉及长沙,国米销地,不但已为喧宾所夺,且以丰灾,价格日落注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09~310、308、615、412、413、413、416、416、415、416~417、256~262、256~268、257、259、907、480~484、728~730页。

  江苏徐州一带小麦向来销售与上海、无锡、天津、济南厂家,但30年代前期,因上述厂家购用洋麦,致使徐州一带小麦不仅跌价,而且滞销。

  徐州农村小麦跌价并丧失市场在全国并非特殊情形,苏北、山东、河北、陕西莫不如此。

  此外,因为列强尤其是日本在中国倾销茶叶、棉货,不仅同样导致同类国产品跌价,而且引起国产茶叶和棉货滞销。

  最后,世界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农产物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农产品跌价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工农业产品不等幅跌价方面,即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

  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过程中,农户遭受到更大的经济损失。

  据计算,1930~1936年中国进出口物价指数差分别为44、192、28、355、278、181和10注[美]德·

希·

珀金斯著、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497~498、234~240、233~240页。

  ,由此可见,30年代前期,尤其是1932、1933、1934年中国农村经济因价格剪刀差影响,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在物价波动过程中,原材料价格变动不及制造品来得快,所以在工农业产品交换中,农产品处于不利地位。

  关于这一点,物物交换率更能说明问题。

  据统计,1927~1935年中外工农业产品物物交换率分别为99、102、98、85、72、64、62、54、60,从这个资料看,1927~1929年中外工农业产品物物交换率大致平衡,1928年甚至于中国有利,但自1930年起逐年递减,1934年最低,是年输入物价指数较1929年增加23,输出物价指数较1929年减少32,物物交换率减少44,即1934年以同一数量农产品交换而得的输入品,比1929年减少44,也就是说中国必须出口更多的农产品才能换回所需要的工业品。

  注《上海物价年刊》1934年,第10页;

《上海物价年刊》1935年,第11页。

  据张培刚研究,如以1931年为基期,则1932、1933、1934年全国农产品购买力指数分别为9631、8872和8361。

  注张培刚《民国二十三年的中国农业经济》,《东方杂志》第三十二卷第十三号,1935年7月1日。

  以1932年为基期,1933至1936年上海农产品购买力指数分别为86、80、84、82注张培刚《民国二十四年的中国农业经济》,《实业部月刊》第二卷第四期,民国二十六年四月。

  ,由此可见,30年代前期农产品购买力是逐渐下降的,农户必须出售更多的农产才能换回自己所需的生产资料和日用品。

  总之,由于中国农户已经相当程度地卷入市场,农产品价格变化对农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中国农民不仅要遭受农产品跌价的损失,而且还要蒙受因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带来的损失。

  所以费维恺教授认为全国农产品平均价格下降25,而实际收入减少要小得多,可能仅为5的结论,应该颠倒过来,即农户所受价格损失如果是25的话,农民实际收入减少程度,不是比这个数字小得多,而是恰恰相反,比这个数字大得多,更何况30年代前期中国农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还要高于25?

总之,30年代前期中国农产品价格固然受国内气候变化和政治形势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受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并因这种影响农户遭受了覆顶之灾。

  二

  对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经济危机和农村破产原因的不同回答,直接影响到对诸如农村金融枯竭、农家负债和高利贷猖獗等问题的解释。

  有人认为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农业经济危机深层的原因是近代农业生产力的下降,而战乱、天灾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等仅仅是直接诱因。

  注向玉成《三十年代农业大危机原因探析——兼论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的下降》,《中国农史》1999年第4期。

  本文不同意这种观点。

  严格地说,中国近代农村经济无所谓危机与繁荣,它实际上一直处于慢性危机之中,只不过在没有遭受特别沉重的外来打击时,尚能维持运转而已。

  3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经济危机,在本质上是经济性质而非金融性质的危机注关于30年代前期中国经济危机的原因,当时就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白银外流和银价上涨,所以称之为白银危机;

有人认为由于进口多而出口少,导致贸易逆差扩大,30年代前期中国贸易平衡出现问题,所以是贸易危机。

  ,它是中国内部半封建因素和半殖民地经济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引发下的总爆发。

  吴承明先生认为30年代前期中国国内购买力的绝对减退,特别是农村购买力的减退甚至消失,才是中国这场经济危机包括农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而农村购买力的减退和消失,又与中国半封建和半自然经济形态有密切关系。

  注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

  93年版,第10、127、234、6、126、67、29、126页。

  本文赞同这种观点。

  具体说来,3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经济危机发展逻辑是首先,从工农业产品交换看,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低附加值的农产品与高附加值的工业品相交换,农村经常处于不利地位,以致大约从19世纪后半期起,有些省份的进出口贸易已经入超,其后日趋严重。

  其次,从半封建因素对农业经营的限制看,中国农业经济基本上是小农经营,加上地租、高利贷、赋税和商业资本的多重剥削,在工农业产品交换有利于农产品时,小农不能扩大经营规模,大量增加农产品贸易,从而不可能积累较多的资金以应付不测;

而在工农业产品交换农产品处于不利地位时,无论是个体小农还是整个农村的应对举措,都只能是出售更多的农产品和缩减工业品购买量以及运出白银作抵补。

  最后,从30年代前期中国特定的经济环境看,虽然我们认为3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在中国半封建和半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半殖民地性质的贸易和金融结构所造成的购买力的减退和消失。

  但是,根本原因不等于主要原因、特定原因,本文认为3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即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白银外流、出口市场萎缩等等,而不应仅仅把世界经济大危机看成一个诱发因素。

  此外,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不断的战乱、日益加重的苛捐杂税、连年干旱和洪水等天灾人祸,加剧了农村经济危机的程度。

  农村金融枯竭是3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经济危机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农村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30年代前期农家普遍负债,农户不但深受高利贷的残酷剥削,而且告贷无门,金融枯竭成为当时农村中最为显著的经济现象,于是有的学者推而广之,把本是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经济特定的经济现象——农村金融枯竭——当作整个近代都存在的现象。

  如有人在论述近代中国乡村危机时说近代中国货币沿着由乡村到都市、由通商大埠到金融机构的路线流通,农村的有限资金通过商业、赋税、地租、高利贷、储蓄等途径向通商都市汇聚,以至可供乡村流通之货币日渐枯竭,并把农村金融枯竭视为中国近代乡村危机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注张福记、陆远权《近代中国乡村危机简论》,《史学月刊》1999年第1期。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拿20世纪30年代前期史料去说明整个近代中国历史,有违历史事实。

  由于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地租赋税、地主城居、商业资本扩张和银行机构广泛设立等原因,农村现金的确是在不停地流向城市,所以,从逻辑上说,农村现金也总有流干的一天,从而出现金融枯竭。

  但是,这种假设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城市和农村之间现金是不断流通和循环的,即流入到城市的资金又不断地通过钱庄、商行乃至银行,以贷款或实物的方式再次流回农村,虽然在这次循环中,农村和农民再次受到剥削,但却基本上满足了农村对资金的需求。

  中国城市和乡村金融流转,有一定的规律四、五、六三个月,茶叶、桑蚕和小麦上市;

八、九、十三个月秋收,米、棉上市。

  在这六个月内,现金由城市流入内地,农户因出售农产而获得现金,农村金融赖以流动。

  在其余的六个月中,因为农户购买工业日用品和生产资料、交租纳息等,现金又流回城市。

  尽管这一流转过程中,有外国剥削中国,城市剥削农村,工业剥削农业的不等价交换,但从较长的时段看,如果这个流转过程能大体顺利进行,农村金融则大体可以圆润。

  事实上,尽管近代中国农村总体上对城市入超,但除20世纪30年代前期外,并未形成农村金融枯竭。

  例如,据王方中先生研究,北洋军阀时期,甚至直到20年代末,内地金融状况是比较好的注王方中《本世纪30年代初期地方进出口贸易严重入超的情况、原因和后果》。

  ,高利贷还不是十分猖獗,小农借贷也较为方便。

  以上海为例,1922~1931年由内地输入上海的现银分别为75159、76317、84677、94448、77684、85249、108069、114748、79413、96892干元,由上海输入内地现银分别为117216、170587、96256、145123、125352、170644、214242、159304、126150、149852千元,1922~1931年上海对内地分别入超38057、94270、11579、50675、47668、85395、106173、44556、46737、52960干元。

  注《12年来上海现银出入趋势》,《银行周报》第18卷第41期,1934年10月。

  可见30年代以前,内地与上海资金流通中,内地处于有利地位,当然,这是与该时期内地农村经济形势较好有关的。

  但是30年代前期情况就不同了,全国金融市场犹之循环系失去了输血,一方面回血管的作用亢进,一方面输血管的作用停止,血液自然就要淤积在心脏里,结果是脑充血。

  注章乃器《银行业之惩前毖后》,《银行周报》第十六卷第十九号,1932年5月24日。

  由于都市和农村之间,金融失其常态,现金大量流入上海1932年内地输入上海现金达174720000元,由上海输入内地者30821000元,内地对上海入超143899000元。

  1933年内地输入上海113146000元,上海输入内地者10264000元,内地对上海入超102882000元。

  上海存银1927年底为142亿元,1931年底达266亿元。

  注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27、234、6、126、67、29、126页。

  1932年达438亿元,1933年底为547亿元,1934年5月止已达594亿元注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27、234、6、126、67、29、126页。

  ,此后上海存银开始减少,但中外银行库存的减少是由于白银外流,而且外流的速度比集中的还快注中国经济情报社编《中国经济年报1934年》,生活书店1935年版,第164页。

  银行家张公权估计全国二分之一的现金集中于上海,此外,还有大量现金集中于武汉、天津、广州等大城市。

  之所以造成30年代前期内地现金集中上海,最主要的原因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和美国白银政策的影响。

  先看前者。

  农产品跌价和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的直接后果是农村对城市入超,据30年代著名学者张心一估计,由于农村日用品价格和粮食价格变动,价格剪刀差扩大,农民购买力降低,仅1932和1933年两年,共从农村流出了55亿元的现金。

  注张心一《1934年中国农业经济概况》,《中行月刊》第八卷第一、二期合刊,1935年1月2日。

  王方中先生的研究称,据计算,仅从1930年至1936年进出口物价间的巨大剪刀差使我国在进出口总值中所受损失将近50亿元。

  注王方中《本世纪30年代初期地方进出口贸易严重入超的情况、原因和后果》。

  从1867至1947年中国近代入超总值约为71亿海关两,1海关两等于1558元,以此计算,则1930~1936年共入超32亿海关两,占近代入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