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06021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

肤浅的。

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

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意思一样吗?

质疑:

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

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

相当与现代的什么?

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

了不起!

真厉害!

……)总结:

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

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

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

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你将如何赞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

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

(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

(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

(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

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学生读。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

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

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

《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26月光曲

第一课时

预习要求:

1.自学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搜集贝多芬的资料。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

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

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自读自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探究、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标3

教学课件:

《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一千多年前,中国出现了一位诗圣,他就是伟大的诗人——杜甫;

两百多年前,德国出现了一位乐圣,他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同学们,你们想了解贝多芬吗?

请打开课本翻到141页的资料袋读读。

同学们,贝多芬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不仅仅是因为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不朽的音乐作品,更是因为他为劳苦大众着想,关心和同情他们,所以,他说,读读(出示)

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

——贝多芬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贝多芬

2.同学们,贝多芬是这样说了,也是这样做了。

今天就让咱们一起走进贝多芬,走进《月光曲》,看看在传说中,音乐家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月光曲》的。

二、检测预习

1.生字词

2.抽生读课文

3.讲讲课文主要内容。

三、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一)师:

究竟哪些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

生自读,勾画批注。

(二)组织交流

语段一: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

(感情朗读)

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

(1)盲姑娘家境贫穷。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

(2)盲姑娘热爱音乐。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

(3)师:

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

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

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

(2)师:

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

语段二: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

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

预设问题二: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

预设问题三:

贝多芬弹一首曲子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心愿,他为什么还要再弹一首曲子?

预设问题四:

贝多芬为什么称盲姑娘为“您”?

2.梳理问题。

3.解决问题。

(感情朗读)

四、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

1.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

语段: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

2.重新回到问题:

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3.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再次回扣:

4.组织交流。

5.欣赏《月光曲》片段。

月光曲

第二课时

预习要求:

再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结合课后题思考。

1.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感情朗读第九自然段课文,初步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

3.拓展链接阅读,进一步感悟联想、想像的妙处,学习通过展开联想和想像进行表达的方法。

标2、3

一、师生谈话,激情回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记住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知道了一首曲子的创作经过,这首曲子就是传世名曲《月光曲》。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重点品读,感受意境

过渡:

盲姑娘兄妹是《月光曲》最初的听众。

贝多芬的美妙的琴声将他们带到怎样的境界?

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课件出示文段(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 

1、自读课文,用不同的线画出事物描写和联想描写。

(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写盲姑娘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用不同的线画出事物描写和联想描写。

2、 

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

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哪几个画面?

(课件出示三个画面)板书:

月亮:

升起升高 

照耀

3、你来当一回作曲家,根据这三个画面,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旋律会是怎样变化的?

(大屏幕出示可供参考的词语:

高昂激荡、轻柔舒缓、刚健明快、低沉忧伤)板书:

乐曲:

舒缓 

明快 

激昂)

4、月光曲的旋律是不是正如同学们所猜测的那样呢?

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倾听这首优美的月光曲。

(课件播放《月光曲》,生欣赏)

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一个美妙的境界里,他陶醉了,我们再回到文中看看皮鞋匠的妹妹,她更陶醉在这美妙的琴声中!

5、指名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说说皮鞋匠为什么要这样想象。

6、同学们,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一起来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课文。

老师给大家配上《月光曲》,同学们可以在音乐声中尽情地朗读。

7、师生合作读写实和联想的内容。

8、小结:

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贝多芬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

三、拓展阅读,感悟联想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文章的联想是分不开的。

像这样在实在事物描写中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内容更生动了,表达感情更深刻了。

1、还记得这段文字吗?

出自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篇文章?

美美地读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荷花》的片段: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2、课件出示两个运用联想的语段。

(许多事物都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而正是这些丰富的联想,加深了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置身于这片藤缠蔓绕的古树林中,我仿佛融入了自然,融入了远古,融入了亦幻亦梦的童话世界。

我仿佛听到了清澈河水里游鱼的窃窃私语,仿佛看到了浣衣的村姑,把河沟点缀得五彩缤纷……

 

——石平《古村历溪行》)

乐声中,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

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银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舒伯特的琴键像星星在浪尖上跳动……

——刘再复《读沧海》

(1)自由读两个语段,思考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交流第一个语段中联想的内容。

男女生合作读。

(3)指名读第二个语段,交流第二个语段中联想的内容。

(4)发挥想象,由第二个语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作者刘再复在乐声中看到了许多神奇的海景,段末用了省略号,等着我们同学们来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

(5)从这两个语段中,你有什么发现?

四、练笔

1.听音乐《森林狂想曲》,练写片段。

(希望同学们也能巧妙运用联想、想像,给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

2.学生交流所写的片段。

五、推荐阅读,延伸课外

飞天扫帚、隐身衣、冥想盆;

会绑住人的树根、会飞的钥匙、会眨眼的画片;

能起死回生的魔法石。

这些对于同学们一定充满了诱惑力,这些尽在小说《哈利·

波特》中。

这部小说通篇是联想和想像,内容曲折有趣,我期待着同学们和我交流读后的心得

板书设计

升起→升高→照耀

舒缓→明快→激昂

27蒙娜丽莎之约

1.读熟课文;

3.思考导语中的问题。

4.查阅达·

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朗读课文。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谈话导入。

2.检查字音(出示):

肖像、悄然、难以捉摸、矜持、脸颊、血肉

(1)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正音。

(2)齐读词语,正音。

二、明确任务、感受魅力,感悟写法。

1.默读连语接,找出学习要求。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按照要求自学。

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想一想,从课文哪些描写中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

标画出相关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感受画作的魅力。

预设一:

引导学生从参观的人多等语句中感受这幅画的魅力所在。

——“我们都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队伍像一条长龙,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他才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

引导学生理解“排着长龙一样的的队伍”等语句,说明参观的人多,从侧面衬托出画作的魅力。

预设二:

交流第五自然段的相关语句,感受画面的逼真。

(1)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画面的栩栩如生。

“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2)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三:

交流第六自然段介绍画面中人物面部表情的部分,感受画作魅力,感悟写法。

(1)在学生交流的同时,让学生结合插图体会蒙娜丽莎神秘微笑背后蕴含丰富的情感。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2)让学生反复品读描写蒙娜丽莎微笑在作者心中感受的句子,感受画作的魅力和语言的魅力。

(3)作者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描述出来的?

(展开丰富的想象)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预设四:

从第七自然段相关语句中感受画作的魅力。

4.小组交流,全面感受画作的魅力。

(1)四人小组交流:

文中还有那些语句表现了画作的魅力?

(2)师小结。

5.以读代讲,体会作者欣赏画作后的深刻感受。

引读最后一段。

三、揭示课题,总结写法。

1.作者为什么以《蒙娜丽莎之约》为课题?

2.教师根据板书总结文章表达、观察方法。

四、创设情景,介绍画作。

1.创设情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介绍画作。

2.教师出示画作,学生先简单写,再练说。

3.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

多媒体出示达·

芬奇其它画作。

紧扣本单元“感受艺术的魅力”这一训练重点,让学生感受绘画艺术魅力,受到艺术的熏陶。

27.*蒙娜丽莎之约 

              

  

传神      

侧面、正面

神秘      

想象

生命力 

28我的舞台

预习要求: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

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

(结尾句)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

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

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

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

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

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

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

“台上做戏,台下做人。

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

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

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口语交际·

习作八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课前准备:

单元导读后,可分组发放《“身边的艺术”调查表》,让学生边学习本组课文边留心积累。

一、读内容,明要求

1.自己读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说说有什么要求?

(向家大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品.讲跟艺术有关的故事)

二、创设氛围,激发交流欲望

如:

张贴优秀画作,播放经典乐曲,展示泥娃娃,手工编织,剪纸作品,或者多媒体演示与艺术有关的各种场面,使整个课堂有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从而激发动机,学生想说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创设交际情景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将学生分成三组:

艺术形式大观圆艺术品展览厅艺术故事大联播

2.把学生分好组后,引导学生交流.交流形式不拘一格,或找同桌.或小组.或班级,也可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可导游介绍.双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

四、在个人陈述,同桌或小组交流展示“身边的艺术”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

要求:

清楚,明白,最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候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习作

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一、画面引入

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并做简单的介绍。

教师相机引导: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

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

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

二、上台介绍

教师可请1到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

(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

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四、指导选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题材,鼓励学生用笔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

回顾”六·

一”文艺汇演的欢乐,美术课上变废为宝的喜悦以及鼓号队的威武、雄壮等。

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修改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赏识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取长补短,”修剪枝叶”甚至重起炉灶。

七、赏析评改

1.学生修改完毕后,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