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历史十大专题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5939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历史十大专题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中考历史十大专题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中考历史十大专题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中考历史十大专题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中考历史十大专题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历史十大专题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人教版中考历史十大专题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历史十大专题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历史十大专题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①唐太宗推行唐初创立的赋役制度,允许农民交纳一定的实物(丝绢或麻布)来替代徭役。

②武则天鼓励百姓植桑养蚕、开垦荒地。

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和徭役等。

③唐玄宗下令整顿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让逃亡者重新登记户口,纳税服役。

5.元朝:

忽必烈多次下令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人民开荒种粮。

向全国推广种植棉花技术等。

6.清朝初年:

政府因地制宜、采用多种种植方法,提高粮食产量;

推广和引进高产作物的种植;

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专题感悟

1.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发展,但君主专制下极易形成暴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施行仁政、重视民生、重用人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

3.封建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广大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艰辛。

古代的重农政策与今天的“三农”政策是有本质区别的。

专题

(二)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知识网络

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①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②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

汉武帝对匈奴用兵以解决匈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五胡”内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

4.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和平占主流。

5.元明清:

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二、古代的对外关系

1.两汉时期:

(1)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

(2)公元57年,日本列岛的倭奴国派使臣来汉,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

(3)166年,一批大秦人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2.唐朝:

(1)日本十多次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日本仿效隋唐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

(2)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3)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3.两宋时期:

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海港有广州、泉州等,政府设市舶司进行管理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来华,著有《马可·

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时:

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戚继光抗倭,取得重大胜利。

6.清朝前期:

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两次取得反击沙俄侵略的胜利;

后为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三、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

 

东南地区(台湾)

西北边疆(新疆)

西南边疆(西藏)

蒙古

汉朝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

设都护府

 文成公为嫁给藏松等赞干布

设立澎湖巡检司

增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

乌斯藏都指挥使司

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乾隆粉碎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利将军

顺治、康熙先后册封达赖和班禅;

后设住藏大使

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

专题感悟:

1.历史汪明:

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

海纳百川、吸收先进文明,则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招致落后。

2.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交融,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缔造了中华文明,在各民族的交往中,谁也离不开谁。

3.加强民族团结、实行对外开放,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专题(三) 侵略与反抗(中外)

知识网络:

一、侵华与抗争

1、明清时期的中外冲突:

日本-倭寇—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澳门;

荷兰-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

俄国-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之战。

2、近代列强五次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近代史开端--《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火烧圆明园—沙俄占150多万平方公里--《北京条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黄海大战--《中日马关条约》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再失北京--《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初会

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1931—1945年全民族抗战

3、列强的罪行:

①伴随侵华战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以此获得割地、赔款、通商等权益。

②两次洗劫北京;

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制造大屠杀;

制造事变等。

3.中国人民的抗争:

①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杨靖宁领导抗日义勇军抗日。

③广大爱国官兵抗战,如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邓世昌抗日与舰同沉、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黄继光用身躯堵枪眼、百团大战等。

③五四运动。

二、世界历史上的侵略与反抗

1.古代史上的东西方战争:

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的征服战争、十字军东侵。

2.近现代史上的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对外扩张战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印度反英大起义、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侵朝侵越战争、中东战争、科索沃战争等。

3.世界人民的反抗斗争:

希腊联邦抗击波斯、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玻利瓦尔领导拉美独立运动、章西女王领导反英起义、世界人民打败法西斯、科索沃战争遭到各国人民反对。

专题感悟:

1.战争给人类带来创伤和灾难,各国要和平相处,通过协商解决矛盾,反对暴力。

2.战争给人类社会造成破坏,但它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传播。

3.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一个国家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

4.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与时俱进、革新图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专题(四) 近代化的探索

要点整合:

一、近代化的起步——1949年前我国的近代化历程

1.阶段特征:

在1919年以前,中国的近代化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技术,如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如戊戍变法和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如新文化运动。

2.主要内容:

(1)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成立海军、创办新式学校等。

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戊戌变法——政治近代化(民主化)的起步:

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救亡图存,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专制,维护清王朝),发展资本主义,发动了戊戌变法。

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3)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民主化)的一次尝试:

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

陈独秀等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倡民主和科学,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5)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l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

后来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崩溃。

(6)我国近代社会生活逐渐迈入近代化:

在交通、通讯、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巨变。

二、建国至改革开放前的近代化历程

1.“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历经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向工业现代化迈进。

2.1954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先河。

3.“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经了失误和挫折,我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仍取得一定成就。

5.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1.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

在中国近代前期的探索中,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同情的救国道路,都没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

2.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真正开始。

3.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必须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专题(五) 新中国风雨六十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共和国的记忆

1.七年过渡话神奇:

(1)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巩同了政权,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

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失误: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规律、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是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主要原因。

(2)19661976年我国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二、共和国走进新时代

1.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底,中共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改革开放的探索:

(1)对内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国有企业改革,它促进了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2)对外开放:

经济特区的建立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理论创新: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石。

4.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1.从历程上看: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历经

政权巩同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展开与失误训整改革开放。

2.从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来看:

历经了

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和公社化、政治民主化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过程。

3.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道路来看:

经历了照搬苏联模式到逐步摆脱苏联模式,走自己的道路。

4.关注“三农”始终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

建国以来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61年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调整,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的发展。

5.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邓小平南方谈话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实践证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姓“资”和姓“社”的三条标准。

专题(六)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建立与巩固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1.时间:

14——16世纪。

2.背景:

(1)欧洲资本主义T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相互隔绝状态,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文艺复兴,这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

3.表现:

(1)商业中心和城镇兴起。

(2)手TT场出现。

(3)精神文化方面:

“人文主义”思潮兴起。

二、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17——18世纪。

2.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阻碍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

立战争。

4.影响:

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使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得到实现;

为后来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建国的借鉴。

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

19世纪中期。

第一次T业革命的推动。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1861—1865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

(3)l9世纪中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1)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统治得到巩同和扩大。

(2)加强了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

(3)客观上冲击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落后的制度,促进了社会进步。

四、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0世纪初。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3.主要国家:

美、德、英、法、日、俄。

(1)随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出现列强争霸的局面。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最终确立历经400多年,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家史充满了掠夺、奴役、屠杀的过程,是用血和火载入历史的。

2.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革命和改革是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两大动力;

思想解放运动和科技创新是改造社会的两大动因。

专题(七)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产生背景:

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对世界的角逐回到会议桌上。

2.确立标志:

(1)1919年1月—1919年6月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签订包括对德《凡尔赛和约》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凡尔赛体系形成。

(2)1921—1922美、日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体系形成。

3.作用:

(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构成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4.存在矛盾:

(1)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围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2)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

(3)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5.结束:

德日法西斯化,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突袭波兰,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标志着这一体系彻底瓦解。

二、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二战以后,美苏双方追求世界霸权,双方力量均衡。

2.形成过程:

①序幕:

l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②开始: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③扩展到经济领域: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④正式形成:

1949年北约建立,l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

3.影响:

(1)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也给美苏带来沉重军费负担;

对亚洲国家的侵略,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4.结束: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三、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

1.背景: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3)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2.世界主要力量中心:

①“一超”美国。

②“多强”:

俄国、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决定因素:

经济实力。

4.发展趋势:

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注意】近现代以来重要的国际组织: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轴心国集团;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华约和北约等。

1.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其中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都与战争有直接关系。

第三次政治格局变化是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角牟体有关,它是冷战的产物。

2.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历来体现了强权政治。

在当今多极化的条件下,“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但也面临危机和挑战,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是各国面临的主要任务。

专题(八) 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革命(工业革命)

1.根本原因:

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

2.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3.标志:

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使用。

4.主要发明:

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蒸汽机等,在机器制造、冶金、采矿等T业部门进行技术革命;

发明了汽船、火车机车。

5.影响: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2.标志:

电力的广泛使用。

理论奠基人:

法拉第。

3.主要领域:

①新能源:

电力、石油。

③新机器:

内燃机、发电机。

③新通讯:

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报、电话、内燃机;

新式交通工具有:

有轨电车、汽车、飞机等。

6.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各国发展不平衡。

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

20世纪40年代至今。

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等。

3.核心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4.主要发明和技术:

核电站、宇宙飞船、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基因T程、克隆技术等。

5.主要特点:

快速、便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特点。

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出现的原因:

由于高科技发展迅猛,信息化、知识化速度加快,使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市场经济席卷全球,跨国公司的推动等原因。

2.具体表现:

出现了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

突出表现:

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

跨国公司出现。

3.当今经济格局:

强国主导,受益不均;

相互依存,相互竞争。

4.全球化的影响:

有利:

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获得更大的销售、投资和管理经验,以提升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

有弊:

它容易加剧不公平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从经济上冲击一些主权国家的自主能力,从而使各国从全球化受益不均,甚至形成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局面。

5.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一方面,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引进外国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另一方面,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趋利避害。

1.科技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推动了社会进步;

另一方面科技也涉及战争问题、环境问题、高科技犯罪、克隆人等道德问题。

2.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专题(九) 走向民主与法治

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1.思想基础:

1416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促进了思想解放。

18世纪在法国兴起的启蒙运动,宣传“白南”、“平等”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民主制度的先导。

2.民主政治的进程

(1)英国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是人治走向法治的开始。

(2)美国发表《独立直言》,提出天赋人权不可侵犯。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的国家,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3)法国颁布《人权宣言》,提出了人权、主权、三权分立、私有权的思想,它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4)俄国186]年改革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承认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使农奴获得解放。

(5)美国内战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黑人奴隶获得人身白南,从而废除了黑奴制。

(6)在20世纪30、40年代,通过罗斯福新政和反法西斯斗争,使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得以巩同和发展。

二、中国近现代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1.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建立民主政治制度,虽以失败告终,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

3.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扫荡,它开启了民智,促进了国人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神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固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5.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使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我国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此后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

依法办事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步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1.任何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过程,法律制度和民主建设要依据各国国情,不能盲目照搬照抄他国模式。

2.以人为本、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偏废。

不同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专题(十) 中外重大改革

一、古代重要的改革

1.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秦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和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3.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伯利克里进行一系列改革,扩大公民权利、鼓励学术研究,使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4.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