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有感五篇可供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读老子有感五篇可供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老子有感五篇可供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基层工作,要有如水般“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定力。
身处基层,我们就像一条条普通的小河小溪,或许不如大江大河那般波涛汹涌、名扬天下,但正如古希腊谚语所说,“每滴水里都藏着一个太阳”,只要我们甘于吃苦、善于沉淀、勇于担当,更加坚定勇敢自信地为自己“打call”,同样能汇聚起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在实实在在的基层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在基层工作,要有如水般“避高趋下、兼容众生”的谦和。
泉水、河水、湖水、江水、海水,无论源自何处,相融即为一体。
同样,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始终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
更重要的是,人都是有感情的,“水乳交融”般的情感共鸣是干部与群众之间最坚固的纽带,所以我们要打心底里把群众当“亲人”,真心实意地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真正实现情感交流、精神交融。
马上就要到“世界读书日”了,我不禁再次捧起微微发黄的《老子》,如鱼得水般再读一遍又一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相信,只要我把《老子》中水的品格领悟得更透、践行地更实,也能做到“上善若水”,收获如水人生。
【篇二】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我第一次在电视上听到这句话,感觉非常困惑和不解的。
难道真的说天地和圣人真的就是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吗?
其实当我了解到这句话的出处后,也就没有了这样的念头。
这话意思是说:
天地很公平,对待万物都任由你自己发展,不横加干涉,圣人对待百姓也是一样很公平,随你自然,任尔自由。
这也就可以看出老庄无为而治的思想灵魂。
话说很早以前我并不知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的影响力和道家文化的悠久历史。
我的懵懂的印象中好像释迦摩尼的佛学思想对我影响更深。
很小就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是“大和尚”们的专有词汇。
但是当我在高中课堂上听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时候,就感觉很有意思,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又不知所云。
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很神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释义为:
说你可以或者说你不可以,长时间保持一种说法,最后就会成为定论。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又可以释义为:
说一种理论,可以经常说,和一般的说法都不一样,最后你也会信服非常理所理解的说法或者理论。
等等,还有很多你可以试一试不同的断句,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至于后来我关注到老子和庄子的时候,我才懂得原来中华名族的悠久历史与道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管是说道家还是道教,总之都和“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其实我也和大多数90后一样,不是太喜欢读古文,读文言文。
不过我庆幸的是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给我们奠下比较好的文言文根基,我要感谢教会我阅读的黄老师。
所以在读到老子、庄子一些晦涩难懂的句子时,我就会先跳过,然后通读一次上下段落,就会大概明白文中的意思。
然后在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就大概能够get到大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了吧!
虽然,我已经在慢慢接触更多的古文典籍,但是要能够真的做到融会贯通,我还是差的太远。
穷吾一生之尽力也不可能把古文典籍看懂看会,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所以我现在更多是摄入量的问题,只有看的东西更多,眼界更加开拓,才能真的理解百家思想的九牛一毛。
我有一句:
“集百家之所长,补一己之所短”这句话就是我对自己目前想要看更多书籍,了解社会更多知识的一种看法。
人生而孤独,唯有学会和自己相处,和自己内心对话,才能平静下浮躁。
好好的沉淀,不做一只浮萍,不做一个书呆子,了解更多国学文化,感受社会进步,体会文化自信的力量。
最后用一句话做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三】
《道德经》中讲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
古人的话说得很透彻,一个人如果过多的看重自己名誉地位,一旦失去就会感到诚惶诚恐、坐立不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面对的诱惑琳琅满目,如何让自己不过多的受物质束缚,就要学会看轻。
所谓的一切只是工具,而不是我们的目的。
如果人生只是为了物质的享受,一旦没了物质的支撑,其实人生也就黯淡了。
作为公职人员来说,更需要信仰信念来支撑自己,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不会轻易的倒下去。
太注重个人的得失,终究只会患得患失,要学会看轻自己,放低自己的姿态。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得远、看得高,学会为他人着想。
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认同,才能得到支持。
要想获得民众的支持认同,不在于我们的地位高低,而是取决于我们能为群众解决多少问题,帮助群众克服多少困难,还有就是我们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样的生活。
群众路线就是要把群在放在心目中,这样才能得到认同感,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作一家人。
【篇四】
南怀谨的《老子他说》,这本书里面提到很多对老子经典智慧的解读。
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主要从树立信念、有规矩意识、形成制度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个方面是讲信念。
《道德经》说: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水是最柔软的,也是最坚韧的,水滴石穿,就是这个道理。
水还是无私的,肯牺牲自我滋养万物,党员干部就要有“水”的精神,把坚忍不拔、甘于奉献的信念作为思想的定盘石,信念在心,方能行稳致远。
七一系列活动,(我们的动作也越来越丰富,比如支部书记上党课、开展公益劳动、捐助关爱基金,借助党日活动这个载体渐渐固化下来)如何破解主题党日活动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党员的作用?
如我们围绕“树正气、凝心聚力加油干”主题,组织党员“轮流讲党史”、老党员讲经历,把党的奋斗历程、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通过故事会,读书会的形式在党员会上进行交流,让党员都能参与进来,把自己摆进来,更容易产生共鸣。
农村党员干部更需要这种生动易懂的形式来学习,从而加强思想上的教育。
第二方面是有规矩意识。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
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党员干部要提高纪律的底线和规矩意识,以心中的“标尺”丈量行为的“方圆”。
严守党的纪律规矩,既需要来自外在的约束,更需要发自内心的认同。
一方面,要加强对不合格党员的“回炉”教育,通过“积分制”、“扫码制”从严从实管理好每一个党员。
另一方面,党员干部应始终存在敬畏之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把守纪律讲规矩潜移默化成自觉行动,树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
第三个方面就是形成制度。
老子的无为之治,无为不是消极不作为,也不是碌碌无为,而是强调不能任意妄为,要遵循规律规则,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联系到我们党建工作,推行“两学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体系能够固化下来,形成和完善常态化的机制。
例如,在换届选举工作,换出新班子、新气象,通过总结推广的“8+X"
作为管理法,把我们的村社干部推到红色阵地建设、剿灭劣v类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工作上来。
让村社干部迅速进入角色、形成战力,让我们的村社干部更好地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把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发出来,让换届期间的“那服子干劲”不再流于纸上,而是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篇五】
《道德经》也称《老子》,抑或《老子道德经》,是先秦重要经典文献,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蕴含的思想,主要是讲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德道经》开篇便言“道可道,非常道。
”整篇都是以“道”为主线展开论述。
《说文解字》云:
“道,所行道也。
”即是人所走的路。
在此基础上,黄怀信先生在《老子汇校新解》中指出:
“道,可包括思想主张、自然规律等。
”可以肯定的是“道”是智慧的源泉,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纲。
老子言“可道非道”,庄子言:
“道不可言”。
但是,纵观《道德经》每一章表明,“道”虽然说不清楚,却也有迹可寻。
一、“道”为万物之源
“道”先天地而生,“道者,万物之奥”(《道德经·
62章》),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天地寂灭之后,“道”将依旧存在。
老子将“道”表述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德经·
25章》)换句话说,“道”超越日常经验,是“渊兮似万物之宗”(《道德经·
4章》),也是万物之根,“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德经·
6章》),所以,道生万物,即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
42章》)。
实际上,《道德经》表达了“道”先“天”“地”“人”而生,并与之并重,处于循环往复的动态平衡之中。
二、“道”的智慧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道是“恍惚”,将之表述为“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4章》)又表述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1章》)
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想接近“道”,只能采用看不见的方式去看、听不到的方式去听、摸不到的方式去摸。
所以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道德经·
40章》),接着老子具体阐述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道德经·
2章》)“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21章》)“正言若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
21章》)等。
我们只有顺着老子的思维,方可慢慢解开“道”的神秘。
三、行“道”即尚德
《道德经》顾名思义,由《道经》(1-37章)和《德经》(38-81章)组成,其中有很多有关“道”和“德”的论述。
首先,“道”与“德”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如“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道德经·
5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
21章》)。
老子讲“道”,更重“修德养心”。
比如,老子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67章》)。
再如,老子重视善行,提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49章》)老子反对不重视民众的行为,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5章》)是无德。
老子认为任何人都不能缺乏道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德经·
38章》)。
老子还注重个人内“德”的培育和发展,主张“处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
38章》),还强调“涤除玄鉴”,通过“致虚守静”(《道德经·
16章》)“见素抱朴”(《道德经·
19章》)来清洗内心的杂念,摒除妄见。
四、“道”不违自然
“自然”一词在《道德经》中多次出现,如“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希言自然”“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
可见,自然性是道的本然特性,“道”不违自然,首先要控制膨胀的欲望,“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46章》)老子注意到欲壑难填,一旦放纵欲望,无止境地追名逐利,沉湎于声色犬马,必然会给人的身心所带来巨大的危害。
所以,老子认为“知足者富(《道德经·
3章》)”。
其次是生态发展,与自然和谐。
老子主张对自然万物尽量不干涉或少干涉,不妄为,不强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
57章》)。
老子认为更应循自然而行,“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
29章》),这样社会即可自行发展、自己端正、自然富足、自求质朴。
再次是祛除功利性,从微做起。
人欲望太多,皆从功利的角度去判断是非得失,无法认清事物的内在价值。
老子主张做任何事情必须从微做起,所以老子的做事哲学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称自然的动态平衡为“大道”或“一”,得“一”者必可得“道”,认为“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一也。
39章》)如果我们过分追求功利,忽视自然规律,则会“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
1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