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总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5041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总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总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总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总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总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总Word下载.docx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总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总Word下载.docx

2.2.2典型表面加工方法(P19)

2.2.3切削用量与切削层截面参数(P25)

1.切削用量(三要素:

vc、f和ap)

1)切削速度vc—切削刃上选定点相对于工件的主运动速度。

主运动为旋转运动时:

(m/s)(2.2)

主运动为往复运动时,其平均速度:

(m/s)(2.3)

2)进给量、进给速度及合成切削速度

v进给量f

v每齿进给量fz:

fz=f/Z

v进给速度vfvf=f·

n=fz·

n(2.4)

v合成切削速度ve—切削刃上选定点相对于工件的合成切削运动速度。

3)背吃刀量(切削深度)ap

2.切削层截面参数(P26)

v切削层—工件上正在被切削着的金属层。

v切削层参数:

变形前的尺寸。

在与vc垂直的截面中度量。

有:

v切削厚度hD:

垂直于切削表面度量。

hD=f·

sinkr(2.6)

v切削宽度bD:

沿着切削表面度量。

bD=ap/sinkr(2.7)

v切削面积Ac:

切削层截面面积Ac=hD·

bD=f·

ap

2.3基准与装夹(P26)

v装夹—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定位与夹紧的过程。

v定位—使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占有一个正确的位置(放准工件)。

v夹紧—使工件在加工过程中保持此正确的位置不变。

2.3.1基准—用来确定加工对象上几何要素间的几何关系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

依其作用可分为:

1.设计基准—设计图样上采用的。

2.工艺基准—工艺过程中所采用的。

又分为:

(1)工序基准—用来确定本道工序所加工的表面加工后的尺寸、位置。

(它是工序图中工序尺寸的起点。

(2)定位基准—加工中定位用的。

可再细分为:

v粗基准;

v精基准v附加基准。

(3)测量基准—零件测量时采用的。

(4)装配基准—装配中用来确定零件或部件在产品(机器)中的相对位置所采用的。

2.3.2工件的装夹(P28)1.直接找正装夹2.划线找正装夹3.使用夹具装夹

2.3.3定位原理

1.六点定位原则

v六点定位原则—合理设置六个定位支承点,便可将物体的6个自由度完全限制(每一点限制1个)。

2.定位中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v完全定位—工件的6个自由度完全被限制;

v不完全定位(部分定位)—限制的自由度数不足6个,但按加工要求应该限制的自由度已全被限制;

v欠定位—存在应该限制而未被限制的自由度;

欠定位无法保证加工要求,不允许出现。

v过定位(重复定位)—工件的某一自由度被定位元件重复限制。

过定位是否允许,视具体情况(定位表面精度)而定。

过定位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可能影响定位的稳定性、一致性。

(2)受力后可能使工件或定位元件变形,破坏定位精度。

(3)可能阻碍工件顺利安装。

2.3.4定位误差

1.定位误差—由于工件在夹具上(或机床上)定位不准确而引起的加工误差。

v加工误差来自工艺系统的各个方面,定位误差是其中之一。

v定位误差产生的原因:

(1)由于工件的工序基准与定位基准不重合而引起的基准不重合误差;

(2)由于定位副(由工件的定位基准面和夹具的定位元件组成)制造不准确而引起的基准位置误差

2.定位误差的计算

2.4机械加工工艺系统

2.4.1机床

2.4.2机床夹具

1.机床夹具的组成

1)定位元件及定位装置2)夹紧元件及夹紧装置3)对刀及导向元件4)连接元件5)其它元件及装置6)夹具体(多需自行设计)

2.夹具的分类

按使用范围分:

1)通用夹具2)专用夹具3)通用可调夹具(成组夹具)4)组合夹具5)随行夹具

按所用机床分:

车床、铣床、钻床、镗床、磨床夹具等。

2.4.3刀具

1.刀具切削部分的组成

2.刀具坐标系与刀具角度

(1)刀具坐标系

1)刀具工作角度的参考平面(只用于确定刀具工作角度)

①工作基面Pre:

过切削刃选定点与合成切削速度ve垂直;

②工作切削平面Pse:

过选定点与切削刃相切并与Pre垂直。

2)刀具标注角度的参考系(用于确定刀具本身固有的几何角度)

为使之与工作角度参考系尽可能一致,假设:

①切削速度v垂直于刀杆底面;

②进给速度vf垂直于刀杆中心线,其大小忽略不计。

参考平面:

①基面Pr:

过切削刃选定点与切削速度vc垂直;

②切削平面Ps:

过选定点与切削刃相切并与Pr垂直;

③正交平面Po(主剖面):

过选定点与Pr和Ps都垂直。

Pr—Ps—Po组成正交平面(主剖面)参考系。

经常用到的参考平面还有:

④进给剖面Pf;

⑤切深剖面Pp。

Pr—Pf—Pp组成进给和切深剖面参考系。

⑥法平面Pn:

过选定点与切削刃S垂直。

(一般,Pn不与Pr垂直)

Pr—Ps—Pn组成法平面(法剖面)参考系。

v只需一种参考系中的刀具角度,便可确定刀具切削部分的几何形状;

v各参考系中的刀具角度可以互相换算(换算公式可以查阅有关手册)。

(2)刀具标注角度

v确定主切削刃S的:

1主偏角Kr—S在Pr上的投影与Vf的夹角;

2刃倾角s—S与Pr的夹角(在PS内度量);

v与S共同确定A、A的:

③前角0—在正交平面PO中,A与Pr的夹角;

④后角0—在正交平面PO中,A与Ps的夹角;

vS与S’共面时,确定副切削刃S’及副后刀面A’的:

⑤副偏角Kr’—S’在Pr上的投影与Vf所夹锐角;

⑥副后角0’—在副正交平面PO’中,A’与Ps’的夹角。

——①~⑥为外圆车刀的基本角度(要会画图并标注),此外还有:

v派生角度(可以由基本角度换算得到的):

⑦刀尖角r—S与S’在Pr上投影的夹角,r=180o-(Kr+Kr’);

⑧楔角o—在PO中,A与A的夹角,o=90o-(0+0)。

v切削方式:

●正切削—s=0o的切削方式,也叫直角切削;

●斜切削—s≠0o的切削方式,也叫斜角切削;

●自由切削—只有一条直线形刀刃参加的切削;

●非自由切削—刀刃为曲线形或两条以上直线形刀刃参加的切削。

●直角自由切削模型:

(3)刀具工作角度(一般与标注角度相差不大,但若工作情况与前述假定条件很不一致时,也可能出现较大差异)要求会判断刀具的安装与进给对工作角度的影响趋势。

3.刀具材料

(1)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

1)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2)足够的强度和韧性3)高耐热性(红硬性)、4)良好的工艺性能5)经济性

(2)常用刀具材料的种类和特性

●碳素工具钢:

T10A、T12A,耐热约200oC,允许Vc为8~10m/min;

●合金工具钢:

9SiCr、CrWMn等,耐热约220oC,允许Vc为10~12m/min;

1)高速钢:

常温硬度63~69HRC,强度高,韧性好,红硬性500~650oC,切削中碳钢时允许Vc为40~60m/min,加工工艺性好,广泛用于成形刀具、复杂刀具。

2)硬质合金

由耐高温金属碳化物和高熔点金属经粉末冶金制成的刀片。

硬度89~94HRA,耐热900oC,允许Vc为100~240m/min,脆,不耐冲击、振动,工艺性差。

广泛应用于车(镗)刀、端铣刀、深孔钻。

3)其它刀具材料

①粉末冶金高速钢、碳化钛基硬质合金、涂层刀具等;

3陶瓷;

③金刚石:

超硬(HV10000),主要有:

●单晶金刚石:

刃口平整、锋利,主要用于精密车削;

●聚晶金刚石复合刀片:

粗、精加工难加工材料;

●金刚切削膜:

CVD(化学气相沉积)法制造,可激光切割、还原环境下焊接,也可直接沉积于刀具表面制成涂层刀具;

④立方氮化硼(CBN)复合刀片:

超硬(HV8000~9000),耐热1400oC,化学性能稳定,加工各种难加工材料。

2.6零件结构工艺性

2.6.1概述

1.结构工艺性的概念

v零件结构工艺性—所设计的零件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条件下制造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2.影响结构工艺性的因素:

v生产类型v制造厂的生产条件v工艺技术发展水平

3.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基本要求——应全面考虑,以下只讨论加工和装配。

切削与磨削原理

3.1.1切屑的形成过程(切削层的变形)

v大量观测、分析研究表明:

剪切滑移变形发生在三个变形区:

●第一变形区的变形:

一般切削速度下,区域OA-OM仅宽0.02~0.2mm,可用一平面OM表示,叫剪切面;

剪切面与切削速度v的夹角,叫剪切角。

变形特点:

切削层金属沿剪切面发生剪切滑移变形,同时产生材料的加工硬化和晶粒的纤维化。

●第二变形区的变形:

切屑受前刀面的挤压摩擦,底层金属再次剪切变形,形成滞流层,

晶粒再度纤维化,底面变得光滑并向上卷曲。

●第三变形区的变形:

已加工表面受刃口和后刀面的挤压摩擦而变形,造成表面加工变质层内金属的晶粒纤维化、加工硬化、残余应力及微裂纹。

其中,第一变形区是最主要的变形区;

第二变形区对切屑最终形成影响很大;

第三变形区对表面质量影响很大。

3.1.2切屑变形程度的表示方法(衡量指标)

1.变形系数h:

h=lD/lch=hch/hD

2.变形系数h与剪切角的关系tg=cos0/(h-sin0)(3.5)(实验求的方法)

3.1.3前刀面上刀—屑的摩擦与积屑瘤

1.摩擦面上的接触状态

1)峰点型接触(F不太大时):

摩擦状态为滑动摩擦(外摩擦)。

2)紧密型接触(F很大时):

摩擦状态为粘结摩擦(内摩擦)。

2.前刀面上刀—屑的摩擦:

既有粘结摩擦,也有滑动摩擦,以粘结摩擦为主。

前刀面上的平均摩擦系数可以近似用粘结区的摩擦系数表示:

=s/av≠常数

当前刀面上的平均正应力av增大时,随之减小。

4.积屑瘤

1)现象:

中速切削塑性金属时,在前刀面上切削刃处粘有楔形硬块(积屑瘤)。

2)形成原因:

(1)在一定的温度和很大压力下,切屑底面与前刀面发生粘结(冷焊);

(2)由于加工硬化,滞流层金属在粘结面上逐层堆积(长大)

3)对切削过程的影响

(1)积屑瘤稳定时,保护刀具(代替刀刃切削);

(2)使切削轻快(增大了实际前角);

(3)积屑瘤不稳定时,加剧刀具磨损;

(4)降低尺寸精度;

(5)恶化表面质量(增大粗糙度、加深变质层、产生振动)。

——粗加工时可以存在,精加工时一定要避免。

4)抑制方法

(1)避免中速切削;

(2)提高工件材料的硬度(降低塑性);

(3)增大刀具前角(至30~35o);

(4)低速切削时添加切削液。

5.剪切角公式=/4-+0——李和谢弗的剪切角公式(1952)

由公式可知:

0↗→↗→h↘,()↘→↗→h↘

—前刀面上的摩擦直接影响剪切面上的变形。

3.2切削力

3.3切削热

3.3.1切削热的产生和传出:

切削力做功使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其能量转变成热能。

切削过程中的三个变形区就是三个主要热源,切削热通过切屑、刀具、工件和周围的介质传出,如P87图3.23所示。

热量的传递使各部分温度升高,影响切削过程的直接原因不是产生热量的多少,而是各处温度的高低。

3.3.2切削区的温度分布:

最高温度区是在离开刃口一段距离的前刀面上。

通常所说的切削温度是指通过自然热电偶法测得的刀—工接触区内的“平均温度”。

3.3.3影响切削温度的主要因素

切削用量三要素对切削温度的影响:

vc影响最大,f其次,ap影响最小。

其它对切削温度影响较大的因素有:

前角、主偏角、工件材料、刀具磨损、切削液等。

具体影响情况见教材或课件。

3.4刀具磨损、破损与使用寿命

3.4.1刀具磨损形式有:

前刀面磨损、后刀面磨损和边界磨损。

3.4.2刀具磨损的原因是:

磨料磨损、粘结磨损、扩散磨损和化学磨损。

3.4.3磨损过程及磨钝标准

1.刀具的磨损过程三阶段是:

初期磨损、正常磨损和急剧磨损阶段(如P92图3.28)

2.刀具的磨钝标准—所允许的刀具最大磨损限度(多用VB)。

3.4.4刀具使用寿命及其与切削用量的关系

1.刀具使用寿命(刀具耐用度)T——刃磨后的刀具达到磨钝标准所需的总切削时间。

2.T与切削用量的关系(可通过切削实验求得)

T—vc经验公式(泰勒公式):

vcTm=Co,

m值越大,说明该刀具材料耐热性能越好。

三要素对T的影响程度:

vc最大(vc提高一点,则T显著下降。

),f其次,ap最小。

(这一规律与切削温度有关)

3.5切削条件的合理选择

3.5.1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即对这种材料进行切削加工的难易程度。

在不同加工情况下,切削加工性可用不同指标衡量。

如:

刀具使用寿命T、切削力F或切削温度、加工表面质量、断屑性能等。

3.5.2刀具几何参数的合理选择

一般来说,在保证加工质量前提下,使T最高的几何参数称为合理几何参数。

各参数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选择时应综合考虑。

1.前角的选择:

切硬、脆材料、粗加工、断续切削、自动化加工、成形刀具取小值;

系统刚性差时取大值;

高速钢比硬质合金前角大5o~10o。

2.后角的选择:

切硬、脆材料、粗加工、断续切削取小些,以强化刀刃;

自动化机床上精加工取小些,以减小径向磨损量NB。

3.主偏角的选择:

主要看工艺系统的刚性,还要考虑工件形状(倒角、轴肩、中间切入等)、切入冲击、排屑方向等。

4.副偏角的选择:

粗加工取大些,精加工取小些,大走刀量精车时可做出修光刃。

5.刃倾角的选择

1)作用:

①影响切削刃的锋利性;

②影响刀尖:

负s可强化刀尖、改善散热、避免冲击(图3.36);

③影响切削力的大小、方向:

s↗→Fp↘,Ff↗④影响切屑流出方向(图3.37)

2)选择:

粗加工、切硬脆材料、断续切削取负值;

精加工或系统刚性差时取正值;

微量精切可取很大值(450~750)

3.5.3刀具使用寿命T的选择

T—规定的换刀时间,它影响生产率、经济效益,应取得合理,而不是越高越好。

最大生产率使用寿命Tp—使生产率最高时的刀具使用寿命(适用于瓶颈工序或紧急任务);

经济使用寿命Tc—使加工成本最低时的刀具使用寿命(适用于一般情况)。

3.5.4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粗加工:

先选尽可能大的ap,再选大的f,最后根据合理T确定vc。

精加工:

先选适宜的较小ap,再根据粗糙度选f,最后根据合理T确定vc。

3.5.5切削液的合理选用

切削液的作用:

冷却作用、润滑作用、清洗和防锈作用。

润滑作用—效果与其渗透性和吸附性(油性)、成膜能力、高温高压下膜的强度(极压性能)有关。

3.6磨削原理

3.6.1砂轮特性—决定其特性的因素有:

1.磨料—起切削作用;

2.粒度—即磨料颗粒大小;

3.结合剂—作用是粘合磨粒,使砂轮成形;

4.硬度—在磨削力作用下,磨粒脱落的难易程度;

5.组织—磨粒、结合剂、气孔三者间的比例关系。

3.6.2磨削加工特点(与切削加工相比有很大不同)

1.磨粒随机分布——有效磨粒只占总数的一小部分;

2.磨削过程复杂——是磨粒对工件表面进行滑擦、刻划和切削三种作用的综合;

3.背(径)向力FP最大——约是切向力Fc的2~2.5倍;

4.磨削温度高——会恶化表面质量(磨削烧伤)。

修整砂轮的目的:

剥除已钝化的磨粒;

使磨粒具有等高性和微刃性;

恢复砂轮正确廓形。

第一章机械加工质量及其控制

4.1机械加工质量概述

工件尺寸精度的获得方法:

试切法、调整法、定尺寸刀具法、自动控制法。

4.2机械加工精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4.2.1机械加工工艺系统的原始误差

可分为两大类:

1.工艺系统原有误差(静误差)——包括原理误差、机床、夹具、刀具、量具的误差、装夹误差、测量误差、调整误差等;

2.工艺过程原始误差(动误差)——加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切削力、切削热、刀具磨损等影响产生的附加误差。

误差敏感方向——已加工表面的法向。

立轴转塔车床刀架转位误差的转移(P121图4.7)

减少或消除工件的内应力的措施:

①合理设计零件;

②采取必要的热处理;

③尽量避免冷校直。

4.3机床几何误差及其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4.3.1主轴的回转运动精度

主轴回转误差的形式有:

径向跳动(加工外圆或内孔时,引起圆度误差)、轴向窜动(影响端面平面度、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车螺纹时会造成螺距误差)和角度摆动(加工外圆或内孔时,引起圆度和圆柱度误差)。

4.3.2直线运动精度

主要取决于导轨精度。

包括:

1.导轨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

2.导轨在垂直面内的直线度;

3.前后导轨的平行度。

4.3.4成形运动间速度关系(传动链)精度

采用定比传动(内链传动)加工时(如车螺纹、切齿等),传动链中各元件的加工和装配误差均可能影响加工精度。

4.4工艺系统受力变形与受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4.4.1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工艺系统刚度及其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受力点变化的影响):

这会使刀具—工件间位置和运动关系发生改变(变形、振动),从而降低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系统刚度Ks—在误差敏感方向上系统所受外力Fn与变形量△之比。

部件刚度的特点:

1)比整体零件的刚度小得多;

2)非线性;

3)循环加载中有能量消耗。

系统刚度会随受力点位置变化而变化,在两顶尖间车粗轴时,工件呈“鞍形”;

车细长轴时,工件呈“鼓形”。

误差复映规律

—毛坯误差会以相似形式复映到加工后的工件上。

其产生原因是:

由于加工余量不均,使切削力和系统变形量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加工误差。

复映系数的大小反映误差复映的程度,与工艺系统的刚度成反比。

●毛坯的各种形状误差均会复映为工件的加工误差;

●一般来讲,复映系数远小于1,所以,误差复映只在粗加工阶段影响显著。

但系统刚度低时,对精加工也有影响;

●用调整法加工一批工件时,毛坯余量的差异会由于复映造成工件尺寸分散。

4.4.2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造成系统各部分程度不等的热变形,有些对加工精度影响不大,有些则至关重要。

实践表明:

重点在机床和工件上。

1)机床热变形:

机床热平衡后,精度趋于稳定。

2)工件热变形:

均匀受热时,主要影响尺寸精度;

不均匀受热时会产生形状误差(如图4.24)。

4.5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4.5.1加工误差的统计性质

按其在一批工件中出现的规律来看,可分为两大类,即:

1.系统误差(又分为常值系统误差。

原理误差,机床、夹具、刀具的制造、磨损和调整误差、系统受静力变形等和变值系统误差。

机床、刀具的热变形,刀具磨损等。

2.随机误差如:

毛坯误差的复映,定位误差,夹紧误差,多次调整的误差、内应力引起的变形等。

4.5.2加工误差的分布规律

在正常情况下,采用调整法加工一批零件时,其尺寸接近于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的范围为±

3。

曲线的特征参数为(曲线分布中心的位置)和(离散程度)。

为便于计算,可把方程(4.27)化为=0,=1的标准形式。

对于标准形式的正态分布,F(Z)有表可查(要会查表)。

工艺能力系数CP=T/6,根据的CP大小,可将工序能力分为五个等级(见表4.3),一般要求工序能力不应低于二级,即要求CP﹥1。

4.5.3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方法(只适用于成批、大量生产)

1.分布图法:

要会算题。

2.点图法要点是:

按加工顺序作尺寸变化图,以暴露加工过程中误差变化的全貌。

5.1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步骤和方法

5.1.1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其作用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以文件(卡片)形式确定下来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通常包括: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和机械加工工序卡。

5.2定位基准的选择

5.2.1精基准的选择—应尽量符合:

“基准重合”原则、“基准统一”原则、“互为基准”原则、“自为基准”原则、便于装夹的原则。

5.2.2粗基准的选择——为实现不同的加工目的,粗基准有不同的选法。

1.为保证加工面与不加工面之间的位置精度——选该不加工面;

2.为保证某重要表面余量均匀——选该重要表面;

3.为保证定位可靠、夹紧方便——选较大、较平整的面;

4.为避免重复定位误差——同方向上的粗基准只准用一次。

5.3工艺路线的拟定

5.3.1加工方法的选择

1.应根据经济精度、经济粗糙度(在正常加工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确定各表面的加工方案。

2.加工方法要与零件材质、结构形状、尺寸大小、生产类型及本厂设备状况、技术条件相适应。

软材料、有色金属宜切不宜磨;

孔加工中,回转体零件可采用车(淬火前)、磨(淬火后)、拉(大批量)的加工方法,箱体类零件可采用镗(大孔)、铰(小孔)的加工方法;

单件小批量生产,应尽量采用本厂现有的通用设备,大批生产则应采用高效率的专用设备。

5.3.2加工阶段的划分

通常划分为:

1)粗加工阶段——高效切除大部分余量,并加工出精基准;

2)半精加工阶段——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作准备(达到一定精度,留出合适的余量),并完成次要表面的加工(钻、攻、铣槽等);

3)精加工阶段——使主要表面达到图纸要求(IT7以上,Ra0.63以下);

4)光整加工阶段——进一步提高重要表面的精度(IT6以上)和获得小粗糙度(Ra0.32以下)。

划分加工阶段的好处:

有利于最终保证加工质量、可及时发现毛坯缺陷、便于合理安排设备和工人、便于组织生产。

5.3.3加工顺序的安排——先排机加工工序,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