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4789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展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开展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开展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开展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展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报告.docx

《开展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展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报告.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展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报告.docx

开展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报告

开展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报告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

综合实践活动走"常态化",才能使这门课程有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才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所以《开展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报告》作为我校重点科研项目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常态化 新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一项重大改革,它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走"常态化"之路,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才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运行机制。

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验中,由于教学评价的模糊性,课程内容的复杂性,课程资源开发和组织实施的艰巨性,导致这门亮点课程行动缓慢,步履维艰,使课程的实施很难推进。

常态化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更深层次的要求,也是更难实现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走向常态化是衡量这门课程的改革有没有取得成功的标志。

所以《开展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报告》作为我校重点项目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目的与理论支撑:

  研究目的: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课程的研究,可以提高此课程的常态教学质量,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到"实施普遍、教师易教、学生爱学、效果实在"的"常态化"状态,达到和其它课程一样的常态化教学。

  理论支撑:

  1、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告诉我们: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沃土,在实践的基础上,要进行创新才能发现新的真理,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的。

这就要求课程开发者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馈,不断总结,不断修正,把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认识,进行常态化的探索,把理论与教学实际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

  2、新课程理论

  新课程理论告诉我们:

课程是"一段教育进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只是课程研制的产品,更是一种研究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过程,不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过程,更是课程不断创新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要使它最终成为现代的"活"课程—常态化的课程,需要教育者不断补充、调整、完善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评价和改进机制。

这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对教师成长及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的内容:

  1、教学常态化的研究

  教学常规的建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落实的关键。

我校的综合实践常规教学管理包括学期课程计划、集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期末工作总结等。

学期课程计划包括:

本学期主要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时安排、评价的方法等。

集备是常规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集备的内容有:

主要活动内容、基本步骤、学生学习重点、教师指导重点、教后记等。

上课的常态课堂应该呈现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状态,如教师要有教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案;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在活动时个性能得到发挥,活动效果较好。

  2、资源常态化的研究

  首先学校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材料》的有效资源,完成对"教材"的第二次开发。

实现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密切课程内容与社会、时代的联系。

如课程与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具体情况联系,挖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来拟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其次要构建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让资源丰富起来。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面向学生熟悉的生活领域。

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活动的进程,关注学生现实和未来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评价常态化的研究

  为了使综合实践常态化活动的深入展开,顺利实施,我们努力尝试构建一种以"自我反思"的评价,让学生也参与的新评价体系。

评价强调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对彼此的表现进行评定、鉴赏及反思。

  对学生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实现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及家长的评价的体系,主要通过不同层面的信息反馈来反应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参与状况等。

在评价时使用激励性的语言,采用形式记录在案,在评价时注重学生参加活动的学习成果,如实践操作、作品展示、演出汇报等形式。

附学生的评价表福州市洲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评价表

姓名___ 班级___ 小组___ 活动主题_____

  一次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活动记载、活动成果、评价表等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并放入他们档案袋中。

  2、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重点是考察课程的落实情况及教学的实效。

学校的教导处不定期参与活动开发、听各种形式的常态课、用调查访问等形式观察了解教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综合考核,并记入教师档案。

学校评价教师主要评价有三点:

一是从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

二是从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三是从教师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

附教师的评价表福州市洲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评价表

  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方法主要以全校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作为研究对象,全校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结合平常的教学,研究在常态下教学活动。

同时辅以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随时了解研究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研究的进程。

 

  四、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填写课题申报表,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收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文章,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

  2、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

  2004年3月至2004年12月,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施,初步形成并写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报告及相关材料。

  第二阶段:

  2004年12月至2006年3月,对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性研究并加以完善,形成较为系统、成熟的应用性学习内容、目标和活动方式等方面研究成果等。

  3、总结阶段:

  2006年4月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并推广。

  五、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两年来我们对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已基本结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到一些宝贵的经验。

  常态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常规。

  学校按照教育局规定的课时来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把课程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福州市洲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

校长和教师认真学习台江区教育局文件中提出的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管理的13项要求",并逐项予以落实。

每学期初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制定学校学期教学计划,期末作好教学总结。

每个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要在学校总课题的基础上确定子课题,然后制定其学期教学计划。

每两个星期课题组开展活动,请区进修学校张天明老师作指导,在教研活动中讨论教学的心得、建议及困惑。

教师在讨论与研究中思维相互碰撞,促使他们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通过开展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使教师在无功利追求,无心理压力的自然状态中进行教学设计,毫无顾虑地大胆展示自己教学的尝试与探索。

  初步形成比较稳定的课程资源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基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明确告诉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非常广泛和丰富的,形式是多样和灵活的。

我校也从培养新世纪人才的目标出发,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的总目标,积极贯彻执行"台教综[2004]44号文件"精神,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根据学生的需求,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系统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确定合理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如利用我学校地处中亭街,开展了有关中亭街风俗和商业的《中亭街的变迁》、《寻找中亭街的古迹》、《走进民族英雄陈文龙》等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的德育处和少先队配合开展有关文明礼仪的《我为爸妈过生日》、《小学生文明礼貌用语》等综合实践活动;还充分利用猫头山国防科学基地和荆溪国防教育基地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基地。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生成的状态,这种资源可以随时增加、重组和完善,所以学校有必要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库。

如学校把每次活动的资料装订成册,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让每次记载活动都留在资源库里。

  有效评价机制的建立促使教师、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我校在制定评价机制的同时  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的研究极为重视,组建了领导班子,组织教师参与培训,但随着常态化教学地深入,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出现苦恼。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

  学校没有配备综合素质全面的专职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老师在开展活动时遇到困难这是正常的。

我校地处台江的西部,学校教师人数少,没有专职的教师。

教师习惯于用教材教学,一旦没了教材,教师就如失去主心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系统的、综合的、科学的课程是不断生成的,这就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备课,加之很大一部分教师又身兼行政工作和主课,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出现苦恼。

  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到位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没有教材,任课教师平时很少像语文、数学、英语之类主课程那样精心设计备课,上课的随意性大,课堂记录或评价也是空话。

课题组为求规范,把学生活动列入学生期未评价,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期未确定学生等级时,怕麻烦和考虑学生评先等原因,任课教师并未按规定方案严格执行。

另外在评价教师时,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还不能作为评定语、数、英职称的依据,这也削弱一些教师的积极性。

  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让综合实践活动的改革回归"真人"、回归生活、回归自然,逐步走向"规范化"、"常态化",还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做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我们坚信:

只要我们以开放教育的思想,创新教育的理念,来进行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一定会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2、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3、邹开煌等:

让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常态课的思考,《基础教育课程》,2004年12月。

  4、邹开煌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与关键《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6期。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