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4581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MicrosoftWord文档

关于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

2010-06-17|作者:

|来源:

国务院办公厅|【大中小】【打印】【关闭】

前  言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地区发生7.1级强烈地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奋起自救,社会各界积极支援,全力抢救生命,及时救治伤员,妥善安置群众,恢复正常秩序,取得了抗震救灾重大阶段性胜利。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意义重大,建设新家园、新校园、新玉树,是灾区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规划,合力推进,从玉树经济社会、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民族宗教文化等实际情况出发,借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切实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加强三江源保护相结合、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保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相结合,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

  为科学、依法、统筹,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关于做好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14号)、《国务院关于支持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0〕16号),在灾害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和房屋及建筑物受损程度鉴定的基础上,经过科学评估、专家论证,制订本规划。

第一章 灾区概况和重建基础

第一节 灾区概况

  玉树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截至2010年5月30日18时,遇难2698人,失踪270人。

居民住房大量倒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损毁,部分公路沉陷、桥涵坍塌,供电、供水、通信设施遭受破坏。

农牧业生产设施受损,牲畜大量死亡,商贸、旅游、金融、加工企业损失严重。

山体滑坡崩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根据青海玉树地震灾害评估报告,玉树地震波及范围划分为极重灾区、重灾区、一般灾区和灾害影响区。

本规划范围包括极重灾区、重灾区的各项恢复重建内容,以及一般灾区中受损居民住房和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涉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称多、治多、杂多、囊谦、曲麻莱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等7个县的27个乡镇,受灾面积3586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46842人。

专栏1 规划范围

受损程度

乡  镇

受灾面积

(平方公里)

受灾人口

(人)

极重灾区

青海

玉树县

结古镇

992

106642

重灾区

玉树县

隆宝镇、仲达乡、安冲乡、巴塘乡

7030

46910

一般灾区

玉树县

上拉秀乡、下拉秀镇、小苏莽乡

22423

69624

称多县

称文镇、拉布乡、歇武镇、尕朵乡、珍秦镇

治多县

加吉博洛镇、立新乡

杂多县

萨呼腾镇、昂赛乡

囊谦县

毛庄乡

曲麻莱县

巴干乡

四川

石渠县

奔达乡、德荣马乡、俄多马乡、洛须镇、蒙宜乡、尼呷镇、真达乡、正科乡

5417

23666

合  计

7个县

27个乡镇

35862

246842

图1 玉树地震灾害范围评估图

第二节 灾区特点

  自然条件严酷。

灾区位于青藏高原北端三江源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每年有效施工时间只有5个月,给施工带来极大困难。

  生态环境脆弱。

大多数区域属于极为脆弱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生长期短,水土易流失,对外部影响的抗逆性弱,受到破坏极难恢复。

  交通设施落后。

灾区地域广阔,公路路网密度低、路况差、保通难度大,主要运输通道仅有国道214线和省道308线,运距长、成本高。

  施工条件较差。

城镇地形狭窄,施工作业面小,大规模施工组织协调难度大,后勤保障能力弱。

  建筑资源缺乏。

当地主要建筑材料基本依靠外部输入,设计、施工、管理等专业人才严重匮乏,适应高原作业的专业建设队伍短缺。

  经济基础薄弱。

灾区以草地畜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地方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农牧民收入水平低、贫困面广、自我恢复能力差。

  少数民族聚居。

灾区人口中少数民族比重达到97%以上,其中藏族比重达到93%,玉树藏族自治州区域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存,地域特色鲜明。

  宗教影响深厚。

灾区是藏传佛教众多教派的聚集地,寺院多、僧侣多、信教群众多,宗教影响大。

第三节 重建意义

  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地处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发源地,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位于青、川、藏三省区交界处,是区域交通要道和商贸集散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宗教影响广泛,是民族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扶贫开发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做好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关系解决当前紧迫的民生问题和长远发展,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构筑三江源生态安全屏障,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对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实现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促进灾区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四节 重建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对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恢复重建提供了根本保证。

  灾区各级党委、政府有效组织领导,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将形成推进恢复重建的强大合力。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将为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有益借鉴。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重建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充分认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意义和特殊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切实从玉树实际出发,借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功经验,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尊重民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中央大力支持,各方积极援助;精心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又好又快地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恢复重建的基本出发点,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住房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抓紧恢复基础设施功能,改善城乡居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保护生态,体现特色。

充分考虑灾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按照构筑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统筹推进。

要特别注重保护民族宗教文化遗产,充分体现当地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相结合,并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保证质量,厉行节约。

城乡居民点和重建项目选址要避开重大灾害隐患点。

严格执行抗震设防要求和建设规范,确保重建工程质量和安全。

积极推广利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

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坚持安全、适用、省地、节俭,严格保护耕地和草地。

  自力更生,多方支持。

灾区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建设美好家园。

国务院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同时发挥社会各界援助的积极性,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第三节 重建目标

  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生态环境切实得到保护和改善,又好又快地重建新校园、新家园,为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奠定坚实基础。

  居民拥有新家园。

全面完成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使灾区群众早日住上安全、实用、省地、节俭的放心房。

灾区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迈上新台阶。

林草植被覆盖度和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护,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迈上一个大台阶。

  设施得到新改善。

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及市场服务体系功能全面恢复,服务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城乡呈现新面貌。

重点城镇市政功能完备,公用设施配套,农牧区水电路等设施得到恢复提高,城乡风貌特色鲜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社会和谐新局面。

弘扬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旋律,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各民族团结协作、共建美好新家园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第三章 重建分区和城乡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的重建选址原则为就地重建、局部避让、积极设防、科学规划。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适当吸纳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生态移民以及分散居住的人口向生态环境容量和就业容量相对较大的城镇集中。

第一节 重建分区

  灾后恢复重建要与三江源、隆宝自然保护区规划相衔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将规划区国土空间划分为生态保护区、适度重建区和综合发展区。

  生态保护区。

主要指三江源、隆宝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以及畜牧业适宜发展区。

加强对生态功能退化的草地、林地和湿地的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破坏,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系统功能。

  适度重建区。

主要指集中分布在玉树西北部和东部的农牧业适度发展区和人口相对集中区。

对该区域内的乡镇实行就地重建,稳定人口规模,控制农牧业开发和乡镇建设强度。

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重点实施退牧还草、退化草地治理、湿地与野生动物保护等工程,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

  综合发展区。

主要指27个乡镇驻地。

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重点,适当集聚人口。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适度扩大用地规模,完善乡镇公共服务功能,拓宽就业渠道,发展农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吸纳生态保护区人口转移。

专栏2 重建分区

类  型

面积

(平方公里)

占规划区比重

(%)

人口

(人)

占规划区比重

(%)

生态保护区

18519

51.6

76274

30.9

适度重建区

16769

46.8

48875

19.8

综合发展区

574

1.6

121693

49.3

总  计

35862

100

246842

100

图2 玉树地震灾区重建分区图(按自然单元)

 第二节 城乡布局

  按照全区总体保护、建设重点乡镇、两线适度发展、多点特色分工、大均衡小集中的布局原则,实行就地重建,提升城镇功能,适度集聚人口,实现人口、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突出一镇。

“一镇”指以极重灾区结古镇为恢复重建重点,按照区域性中心城镇进行规划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支撑能力,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跨越式发展。

  带动两线。

“两线”指沿国道214线和省道308线分布的重灾区乡镇、一般灾区的重点镇及县城所在地,主要包括沿国道214线的珍秦、歇武、巴塘、下拉秀、称文等乡镇,以及临近省道308线的隆宝、加吉博洛、萨呼腾等镇,可适当扩大用地规模,集聚周边人口。

  兼顾多点。

其他乡镇和农牧区居民点适宜就地重建,在尊重当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可适度集中。

在重建过程中,要加强对自然植被保护和恢复,禁止借机占用草地、开垦草原等行为。

第三节 结古镇规划

  结古镇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两级政府驻地,曾是唐蕃古道上的历史重镇。

结古镇是本次地震的极重灾区,几乎夷为平地,受灾人口占全部受灾人口的40%。

建设好结古镇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任务。

  功能定位。

结古镇是玉树藏族自治州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要在恢复重建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