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优卷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能力197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4499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优卷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能力197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名校优卷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能力197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名校优卷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能力197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名校优卷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能力197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名校优卷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能力197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优卷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能力197Word格式.docx

《名校优卷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能力197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优卷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能力197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校优卷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能力197Word格式.docx

D.御史大夫、刺史、门下省、提点刑狱司

6.“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虎门条约》的这一规定,破坏了中国的

A.领土主权B.贸易主权C.司法主权D.关税主权

7.有学者认为:

“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依据应是

A.北洋海军的参战B.战争由朝鲜引发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8.甲午中日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

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包括

①全民族的抗战②国际上的援助③国共两党的合作④我大敌小,我强敌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0.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

“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

”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A.周恩来深谙历史B.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

C.要依靠政府军队D.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11.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新印书后,在日记中写道:

“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西人,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材料中的“书”应为

A.《各国律例》B.《海国图志》C.《资政新篇》D.《天朝田亩制度》

12.有人说“辛亥革命既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又是一次失败了的革命。

”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

A.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

”材料中提及的这场运动是

A.武昌起义B.五四运动C.五卅运动D.一二·

九运动

14.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

A.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B.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D.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15.国共两党能够实现第一次合作,最主要是因为

A.共产国际的帮助B.“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需要

C.二七大罢工的教训D.国民党的革命性

16.下列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会议及其内容对应错误的是

A.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遵义会议——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C.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D.中共七大——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7.毛泽东在其诗作中写道: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诗中反映的史实有

①渡江战役 ②挺进大别山 ③解放南京 ④三大战役

A.①③B.④C.③④D.②③④

18.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

“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

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

”材料反映的是

A.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

19.新中国初期,人民政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有

①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③实行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④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0.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领导人,但个人的政治命运却经历了“三起三落”,“文革”期间两度被打倒,其根本原因是

A.领导集体内部意见不合B.中共党内“左”倾错误严重

C.国家民主与法制不健全D.个人主义导致

2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主要是因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A.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B.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C.确定邓小平为党的领导人D.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十一届三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其中,使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堪称中国法律建设里程碑的举措是

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B.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23.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最突出的特点是

A.美国积极制定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B.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上对峙

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D.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在欧亚建立

24.2002年6月7日,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在俄罗斯举行,在这次会议上,中俄等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宪章》,重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这其中的多样文明是指

①尊重各国不同的发展模式 ②尊重各国不同的文化传统 

③肯定各国的历史和现行政策 ④尊重各国选择的社会制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5.下列哪些外交政策或活动符合当前中国创造“和谐世界”的主张

①不结盟政策②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③“一边倒”政策④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6.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中国2018年度外交活动的年终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请结合政治生活知识,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  文化渗透

B.和平发展   战略结盟  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C.多边外交   和平发展  负责任的大国

D.经济全球化  政治多极化 文化多元化

27.亚里士多德说:

“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

”亚里士多德称赞的是古希腊公民

A.积极参政的政治素养B.深受海洋文明影响的素养

C.强烈的集体荣誉感D.强烈的民主意识

28.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

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D.伯里克利任首席将军期间

29.下列图片的历史人物为希腊民主制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梭伦改革奠定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 ②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③克利斯提尼时期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④伯里克利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0.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

“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罗马帝国于是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

A.《十二铜表法》B.公民法C.万民法D.自然法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

(共3个小题,其中31题16分,32题10分,33题14分,共60分)

31.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政治制度不断变化发展,对促进社会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下图)

⑴材料一的制度有何特点和积极作用?

(4分)

 

材料二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皇明祖训》

⑵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

其理由是什么?

起到了什么作用?

(3分)

材料三

        图一 “通途”       图二 雅典居民比例

⑶请写出材料三漫画“通途”交通禁行标志的具体含义。

(3分)结合材料二两图以及材料一,如何理解“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

(2分)

材料四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

——罗马法

材料五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

⑷恩格斯曾评价道:

“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

”请结合材料四、五及所学知识论证该观点。

32.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就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阅读下列有关台湾问题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痛哉!

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

吾大清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

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

……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

——摘自《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⑴材料一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

(2分)

材料二 80年代以后,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⑵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目的是什么?

(2分)20世纪90年代“一国两制”有何体现?

材料三 2008年11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问台湾,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进行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开通两岸海运直航,实现两岸海上客货直接运输。

⑶目前,海峡两岸主要以什么方式进行交流?

怎样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

33.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共同纲领》

⑴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0世纪50年代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有哪些?

(7分)

材料二

 

⑵依据图片,概括70年代新中国三大外交成果是什么?

材料三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990~2004年,中国先后向联合国10个维和区派出1450名军人参与维和行动。

⑶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有何新发展?

⑷上述史实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由此你得到什么认识?

高一历史能力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⑴特点:

三省分立、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互为补充。

积极作用:

①减少决策失误。

②提高办事效率。

③有利于加强皇权。

⑵措施:

废丞相,分散相权。

理由:

明太祖认为丞相专权乱政不利于君主统治。

作用:

加强了君主专制。

⑶交通禁行标志含义:

奴隶、外邦人、妇女及未成年的男子,这些人都被排除在雅典民主政治殿堂之外。

理解:

最狭隘是指享受民主权利的人数太少(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只是少部分的公民,仅占总人口的9%左右)。

最充实是指全体公民在立法及治理公众事务上有直接与平等的权利。

⑷罗马法承认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也有这样的规定(材料四),这说明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的基础。

32.⑴背景: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

⑵目的:

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体现:

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成功实施。

⑶交流方式:

大陆和台湾民间交流日益扩大,经贸联系加强。

实现海峡两岸统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3.⑴基本方针:

①“另起炉灶”。

②“一边倒”。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成就:

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⑵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2年中日建交。

⑶推行多边外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⑷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必须符合国家利益。

外交政策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