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7425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8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韶关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韶关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韶关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韶关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韶关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韶关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韶关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韶关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韶关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设未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y=40(14.6g-m)/36.5

x+y=(106m/73)+40(14.6g-m)/36.5=18.6g,m=7.3g

x=10.6gy=8g

设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z=8g

则此样品中变质的烧碱与原烧碱的质量比为:

8g:

(8g+8g)=1:

2。

故选C。

3.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A.向pH=2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

B.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m表示食盐的质量,A%表示溶质质量分数)

D.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

【解析】A.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

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

pH等于7,溶液呈中性。

向pH=2的酸溶液中不断加水,使溶液的酸性变弱,溶液pH变大,但是始终呈酸性,不会出现pH等于7或pH大于7;

B.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开始是氢氧化钠溶液,pH大于7;

随酸的加入,pH不断减小,刚好完全反应pH等于7;

酸过量时,溶液呈酸性,pH小于7;

C.向一定量的水中持续加入食盐,开始,随食盐的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饱和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D.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锌先反应完,但是铁比同质量的锌生成氢气多。

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4.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呈无色的是()

A.Na2CO3、NH4NO3、Ca(OH)2

B.Fe2(SO4)3、Na2SO4、Mg(NO3)2

C.AlCl3、Ba(NO3)2、CaCl2

D.Na2CO3、AgNO3、BaCl2

A、Ca(OH)2和Na2CO3能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不能大量共存;

NH4NO3、Ca(OH)2会生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B、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但Fe2(SO4)3溶于水呈黄色;

C、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且符合无色透明的要求;

D、AgNO3、BaCl2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能大量共存;

Na2CO3、BaCl2能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不共存。

故选C.

熟记常见沉淀:

碳酸钙、碳酸钡、氯化银、硫酸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等;

常见溶液的颜色:

含亚铁离子时溶液为浅绿色;

含铁离子时溶液为黄色;

含铜离子时溶液为蓝色。

5.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A.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B.降低温度,c物质会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

C.t2℃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

D.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髙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

a>

c

【解析】A.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由图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B.降低温度,c物质的溶解度变大,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溶液,不会从其饱和溶液中析出;

C.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只能溶解25g,能形成75g饱和溶液。

D.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髙到t2℃时,ab的溶解度变大,溶液由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溶质的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c在升温时,溶解度变小,析出固体,成为t2℃时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

(溶解度+100g)×

100%,t1℃时a的溶解度小于b,t2℃时c的溶解度比t1℃时a的溶解度小,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

c。

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溶剂的量都是100g,所以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只需要比较溶质的多少即可。

溶解度变大时,溶质不变,溶解度减小时溶质质量等于减小后的溶解度

6.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现取一定量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100g14.6%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111.4g溶液,将溶液蒸干得到20.6g固体,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钙的含量约是()

A.77.5%B.63.3%C.46.7%D.22.5%

【答案】B

【分析】

根据题意:

发生的反应是:

CaCO3+2HCl=CaCl2+H2O+CO2↑,Mg(OH)2+2HCl=MgCl2+2H2O

111.4g溶液,将溶液蒸干得到20.6g,水的质量是:

111.4g-20.6g=90.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90.8g水来自三部分:

1、盐酸中的:

100g-100g×

14.6%=85.4g;

2、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水:

利用氢元素守恒:

2HCl

H2O,即每73份质量的盐酸得到18份质量的水,盐酸:

100g×

14.6%=14.6g,水的质量:

3.6g;

3、氢氧化镁中的氢元素产生的水:

90.8g-85.4g-3.6g=1.8g,利用氢元素守恒:

Mg(OH)2

H2O,即每58份质量的氢氧化镁得到18份质量的水,则氢氧化镁的质量是5.8g;

根据反应:

Mg(OH)2+2HCl=MgCl2+2H2O,计算氯化镁的质量,设氯化镁的质量为x,则:

解得x=9.5g,

则氯化钙的质量:

20.6g-9.5g=11.1g,设碳酸钙的质量为y,则有:

解得y=10g,

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钙的含量约是

故选B。

7.可燃物R是C、H2、CH4、CO或CH4O中的一种。

将一定量的R和氧气置于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R

氧气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反应前质量/g

m1

m2

反应后质量/g

m3

m4

m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m1=1/9m4时,R是H2

②m1+m2=m3时,R是C或CO

③m3:

m4=11:

9时,R是CH4或CH4O

④8m3/11+8m4/9+4m5/7≥m2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R、氧气反应后质量变为0,是反应物;

二氧化碳、水、一氧化碳反应前的质量是0,是生成物,要确定R是哪种物质,生成物是什么,就要通过反应前后质量的关系来进行确定。

①氢气燃烧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2H2+O2点燃2H2O,其中氢气与水的质量比为1:

9,正确;

②碳或一氧化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此时m1+m2=m3,正确;

③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O2点燃CO2+2H2O,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为11:

9;

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化学方程式为2CH4O+3O2点燃2CO2+4H2O,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为11:

通过分析可知,当m3:

9时,R是CH4或CH4O,正确;

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如果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水、一氧化碳这三种物质,则R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生成物中的氧元素的质量大于或等于氧气的质量。

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3×

×

100%=8m3/11,

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4×

100%=8m4/9,

一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5×

100%=4m5/7,

通过分析可知,8m3/11+8m4/9+4m5/7≥m2,正确。

故选D。

8.已知某固体粉末是由NaCl、CaCl2、NaOH、K2CO3、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这种粉末24g加足量的水,振荡后呈浑浊,过滤、洗涤、烘干后得到10g沉淀和滤液。

向滤液中滴加酚酞,变红;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消失且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固体中一定含CaCl2、NaOH和Na2CO3

B.原固体中一定含Na2CO3,可能含K2CO3和NaCl

C.滤液中一定含NaCl和K2CO3,可能含NaOH

D.上述实验无法证明原固体中是否含NaCl、CaCl2、NaOH

碳酸钙不溶于水,溶于酸生成气体,而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的溶液都可使酚酞溶液变红,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消失。

设生成10g沉淀需要氯化钙的质量为x。

需要碳酸钠的质量为y。

需要碳酸钾的质量为m。

CaCl2——CaCO3Na2CO3——CaCO3K2CO3——CaCO3

111100106100138100

x10gy10gm10g

X=11.1gy=10.6gm=13.8g

11.1g+13.8g=24.9g>24g,故选B。

9.如表除杂的方法和试剂都正确的是(  )

选项

所含的杂质

所选试剂和方法

A

HCl

H2SO4

加入适量Ba(OH)2溶解、过滤

B

KCl

KClO3

加入二氧化锰、加热

C

Cu

CuO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

CaCl2溶液

Ca(OH)2

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A.AB.BC.CD.D

除杂的原则是只除杂,不引杂。

A氢氧化钡和盐酸反应,不符合除杂要求;

B在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氯酸钾能被除掉,但是会混入二氧化锰杂质,引杂;

C铜是不活泼金属,和盐酸不反应,氧化铜是金属氧化物,和盐酸反应生成易溶的氯化铜和水,过滤,得固体铜;

硫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硫酸钙微溶,会在氯化钙溶液中引入杂质。

选C

10.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如图所示的X、Y、Z三种物质间转化,表格中X、Y、Z对应的物质不能实现这种转化的是(  )

X

Y

Z

CO2

Na2CO3

CaCO3

NaNO3

NaCl

BaCl2

Mg

MgO

MgCl2

A.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X、Y、Z对应的物质能实现这种转化;

B、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但硝酸钠不能转化为碳酸钠,故X、Y、Z对应的物质不能实现这种转化;

C、HCl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X、Y、Z对应的物质能实现这种转化;

D、Mg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故X、Y、Z对应的物质能实现这种转化。

11.将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两份稀硫酸分装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再称取质量相等的铝和锌,把铝放入甲烧杯中,锌放入乙烧杯中。

待反应结束后,发现甲烧杯中铝有剩余,乙烧杯中的锌已全部反应,根据此现象推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B.可能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C.一定是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D.可能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

因为甲烧杯中铝有剩余,说明稀硫酸已用完,在此反应中产生了题中一定量的稀硫酸能生成的最多的氢气;

而乙烧杯中锌已全部反应,在此反应中有两种情况可能存在:

①稀硫酸已用完,也产生了题中一定量的稀硫酸能生成的最多的氢气,那么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

②稀硫酸没有全部反应,因此,就没有产生稀硫酸全部反应生成的那么多氢气,此种情况实验中就是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A、根据分析,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可能一样多,选项A不正确;

B、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最多与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选项B不正确;

C、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没有全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比甲烧杯少,但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全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和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选项C不正确;

D、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已用完,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没有全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比甲烧杯少,因此可能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选项D正确。

12.将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且足量的稀盐酸的两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左右两盘,天平平衡。

在左盘烧杯中加入10克碳酸钙,若要使天平重新平衡,则右盘烧杯中应加入的物质是

A.10克碳酸钾和碳酸钠

B.5.6克氧化钙和氧化锌

C.10克碳酸镁和碳酸氢钠

D.10克镁粉和铜粉

天平左侧的烧杯中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解得x=4.4g

此时左侧烧杯增加的质量为:

10g-4.4g=5.6g。

所以为了保持平衡,右侧烧杯也需要增重5.6g。

由于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0,所以若想在加入10g碳酸盐的混合物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也是4.4g,必须是两种碳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大于100,一个小于100。

A、通过分析可知,碳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38,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6,两者都大于100。

A错误;

B、氧化钙和氧化锌会和盐酸反应,但是不会生成任何气体。

其反应方程式为:

CaO+2HCl=CaCl2+H2O、ZnO+2HCl=ZnCl2+H2O,所以加入的固体的质量就是天平右盘增加的质量,即5.6g。

B正确;

C、通过分析可知,碳酸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4,碳酸氢钠84,两者都小于100,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一定大于4.4g,天平无法保持平衡。

C错误;

D、由于镁和盐酸能反应生成氢气,而铜不能。

假设该金属全部都是镁,设生成氢气的质量是x。

解得x=0.83g。

则不管镁、铜以何种比例混合,右盘增加的质量一定大于5.6g,天平不能保持平衡。

D错误。

13.现有表面被氧化的镁条样品6g,加入到盛有73g质量分数为19%的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0.2g气体。

則原镁条样品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48%B.60%C.76%D.84%

【解析】表面被氧化的镁条其成分有氧化镁和镁,其中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

表面被氧化的镁条样品6g,加入到盛有73g质量分数为19%的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所以反应后镁元素都以氯化镁的形式存在;

由氯化镁的化学式MgCl2-可得镁元素与氯元素的关系式如下:

Mg---2Cl-MgCl2-2HCl,Mg----2HCl,设样品中镁元素的质量为x,Mg---2HCl

2473

x73g×

19%

x=4.56g則原镁条样品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56g÷

6g×

100%=76%

利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计算使计算题变得简单。

14.常温下,在饱和石灰水中加少量生石灰,溶液中的相关量随时间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解析】A、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

A、随着反应的进行,溶质质量减小,由于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降低,等温度降低至常温后溶质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错误;

B、随着反应的进行,溶解度减小,溶质的质量减小,由于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剂的质量较减小,但不会减小到0,错误;

C、随着反应的进行,溶质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减小,等温度降低至常温后恢复至原来的状态,错误;

D、随着反应的进行,溶质质量减小,浓度减小,等温度降低至常温后恢复至原来的状态,正确。

15.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服用胃舒平[主要成分是Al(OH)3]治疗胃酸过多,胃液pH的变化

B.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投入到盛有足量同种稀硫酸的两个容器中

D.浓盐酸敞口放置

A、胃液的pH<7,图像应该从小于7开始逐渐增大,但最后也应该是酸性,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无沉淀生成,当稀盐酸反应完以后,氢氧化钠溶液才与氯化铜反应产生沉淀,错误;

C、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投入到足量同种稀硫酸中,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故在开始的相等时间内,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溶质质量分数减小,错误。

16.将一个不与盐酸反应的小球放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小球漂浮在液面上,将几枚洁净的小铁钉投入烧杯中,当不再有气泡逸出时(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小球的位置与开始时比较,将()

A.下沉一些B.不变C.上浮一些D.无法判断

【解析】小球漂浮于液面上,所以小球所受的浮力不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F浮=ρ液gV排可知,在浮力不变时,当ρ液增大时,则v排减小,小球将上浮一些;

当ρ液减小时,则v排增大,小球将下沉一些。

解:

因为小球漂浮于液面上,所以小球所受的浮力不变。

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氯化亚铁溶于水所以溶液的密度变大,所以液体的密度增大,而小球受到的浮力不变,根据公式F浮=ρ液gV排可知,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所以小球会上浮,故A正确。

物体的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通过小球所受浮力不变,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考查了溶液密度的变化,完成此题,要依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结合起来。

17.下列物质的鉴别、除杂的试验中所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鉴别CO和CO2

闻气味

鉴别稀硫酸和稀盐酸

加氯化钡溶液

除去生石灰中杂质石灰石

加水

除去氧化铜中碳粉

加稀硫酸

A一氧化碳和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盐酸和氯化钡不反应;

C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D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选B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鉴别题要做到同一操作下或与同一物质反应时,现象要不同。

18.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杂质

除杂所用的试剂和方法

CaO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蒸发

H2

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

NaOH溶液

先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再过滤

KCl溶液

CuCl2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过滤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A.CaO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HCl气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水分,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过量的Na2CO3溶液是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

生成的氯化钠是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9.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Na2SO4、KNO3、FeSO4、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以下结果:

⑴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为无色;

⑵该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硝酸,并有无色气体产生。

据此实验,得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粉末中一定含有CaCO3、FeSO4、BaCl2B.该粉末中一定不含有KNO3、FeSO4

C.该粉末的组成中可能含有KNO3D.该粉末中一定含有Na2SO4、KNO3、BaCl2

【解析】⑴将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为无色;

说明溶液中无硫酸亚铁,因为硫酸亚铁溶液为绿色;

有白色沉淀说明有碳酸钙或同时有硫酸钠和氯化钡;

或三中物质都有;

说明有碳酸钙、有硫酸钠和氯化钡,碳酸钙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钙和二氧化碳、水,而有气泡冒出;

硫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硝酸;

硝酸钾不能确定;

所以选C

氯化银、硫酸钡不溶液硝酸。

20.下列四个图像分别表示对应的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加热等质量的氯酸钾制氧B.含有水蒸气的氢气通过浓硫酸

C.引淡水浸泡盐碱地D.向硝酸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解析】A.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物质量,加热等质量的氯酸钾制氧气,加不加催化剂,最后生成氧气的量相同B.含有水蒸气的氢气通过浓硫酸,水被吸收,气体质量减少;

C.引淡水浸泡盐碱地,碱性变弱,但始终呈碱性,pH始终大于7;

D.向硝酸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两种立刻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选C

21.在天平两边的托盘上各放一个盛有某质量分数相同,质量也相同的盐酸的烧杯,此时天平平衡。

先将下列物质按前后质量比为10:

21的比例放入烧杯中,反应都恰好完全,天平仍平衡的是:

A.Mg和MgOB.MgO和Mg(OH)2

C.MgO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