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04327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生兴趣起来了。

盼望我讲新课。

  二、热门话题导入法。

  利用学生中流传的热门话题导入新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在讲《三国鼎立》一节时,适逢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学生中正流传三国人物故事和战争故事,利用这一机会,我这样设计了这一课的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在看《三国演义》,议论刘备、关羽、张飞等.你们知道《三国演义》所反映的是怎样一回事吗?

它所讲的是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事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由此导新课.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三、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法。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时,我这样讲;

“同学们,我们每年的五月四日都要过一天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

”然后告诉学生:

“这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

那么,什么叫‘五四运动’呢?

它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接着我板书课题《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调控

时间:

2010-10-2019:

34来源:

未知作者:

老菜鸟点击:

62次

本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初中历史教学为平台,就初中学生课堂注意的调控策略展开三个方面的论述:

利用导入语策略来组织学生注意力;

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利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转换规律组织教学。

  

  目前,我国中学生注意力情况不容乐观。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公布的青少年注意力状况调查活动表明,被访中学生自认为上课时集中注意力的比例仅为全部被访学生的58.8%,仅有39.7%的学生表示能集中注意力30分钟以上。

那么,如何抓住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注意力,控制分散注意力的因素,组织好学生的注意力,就成为完成有效教学的前提。

因此,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注意力调控方面做出几点尝试。

  利用导入语

  上课铃打响后,学生应立即从下课状态进入上课状态,这时要求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具,同时也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那么如何组织学生的注意力呢?

导入语很重要。

  复习导入法当新课与旧课知识联系紧密时,这种导入法很实用。

为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可进行抽签式提问,当有学生被抽到回答问题时,教师则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对不完善的回答加以补充或对错误回答进行纠正,用这种方式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情境导入法或者激趣导入法,激起学生求知的愿望和兴趣,做好听课前的心理准备。

  情境导入法这种方法可以唤醒学生情绪的投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例如音乐式导入语,一首历史歌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歌曲可以快速地让人进入到一种历史氛围之中,讲《难忘九·

一八》时可先放那首苍凉的《松花江上》,学生立刻可以感受到东三省的同胞因为家园被占而背井离乡的凄凉……此外,也可以使用文本式导入语,比如讲到《郑成功收复台湾》,笔者用了一则新闻:

“中国台湾网2004年11月23日消息:

陈水扁11月20日赴澎湖,主持纪念‘澎荷初会四百年系列活动’。

令人诧异的是,陈水扁竟赞颂荷兰人对台湾作出贡献,称这是台湾与世界接轨的开始,‘令台湾历史写下崭新一页’”。

然后,教师问学生对此有什么感想,唤起学生的愤慨之情,“那么历史的真相如何?

”这个问题的抛出会激发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学习欲望。

  激趣导入法目的在于激起学生认知期望,产生认知上的不满足和欠缺感来推动其集中注意。

如《经济大危机》一课,笔者提到美国历史上有一位总统先后被国民起了两个外号,先被叫“嫩鸡总统”,后又称“饥饿总统”,“这个总统是谁呢?

为什么被起这样两个外号呢?

”这种有趣的导入语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带着疑惑进入新课学习,兴趣盎然。

又如《汉通西域与丝绸之路》一课,展示西汉初期和中期的两幅地图,问:

“两幅地图有何不同?

西域何时纳入西汉版图的?

”这种图片导入语直观性强,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堂中来。

  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

  有意注意往往靠意志力来维系,然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使得他们意志力不可能像成年人那么坚定,即使勉强维持也不一定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利用形式新颖的教学活动,比如把竞赛、游戏等适时适度加入到课堂中去,变换学生的学习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

也许学生对学科知识本身没有兴趣,但因为对学习形式有浓厚兴趣,这样也可以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如“头脑风暴法”、“历史情境模拟法”、“猜猜我是谁”等。

  头脑风暴法多用于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用以教师在课堂上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就其“不知道的部分”展开教学。

如《中华文化的勃兴——百家争鸣》一课,讲到孔子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对孔子有哪些了解,每人说一条,不许重复。

初一学生语文课刚学过《论语》,于是如数家珍,十分准确和迅速地把孔子的生活年代、教育成就、思想等情况说了一遍。

采用头脑风暴法时,笔者发现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学生一边注意倾听前面的同学说了哪些内容,一边在头脑中搜索自己还知道哪些关于孔子的事情。

  但是头脑风暴法一般是学生复现头脑中已有知识,所以教师最好随后抛出更为深入的问题,引入新知。

比如《经济大危机》一课,要求学生说说“发生经济危机时,一般会有哪些现象出现?

”学生说:

“破产、失业、贫困、通货膨胀、物资紧缺……”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现象之后,话锋一转,说: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还有一些奇怪现象——一边是排着长队领取救济的失业人群,一边是资本家把新鲜的牛奶倒进河里,把大量的玉米销毁”,“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而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问题思考。

  “猜猜我是谁”这是笔者讲到《中华文化的勃兴——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时组织的活动。

面对众多学派,如何快速、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他们的思想主张呢?

笔者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填完“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表”,在自学之前,笔者告诉学生“填完表我们要做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为了更好地参与游戏,大家一定要又快又准地了解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张。

”因为有游戏的促动,学生不再拖拖拉拉,而是很快地填完了表格。

有了效率,有没有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呢?

笔者拿出纸盒,随即抽出写有各种观点的纸条,让学生回答分别是谁的主张。

比如“对罪犯讲仁爱是浪费时间,只要犯法就该用严厉的刑罚,看别人还敢再犯法!

”“走水路就要坐船,走旱路要坐车。

治理国家也应该顺其自然,只要顺其自然,什么都不用做就能治理好国家!

”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回答问题准确,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全面兼顾。

  历史情境模拟法通过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来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解决了许多教学的重点难点。

如《郑成功收复台湾》,笔者扮演康熙皇帝,学生扮演康熙的大臣,君臣共议是否出兵收复台湾;

《百家争鸣》中,学生扮演信仰儒家、道家或者法家的县令,看看如何处理一个偷了邻居钱财的窃贼;

《经济大危机》中,学生扮演罗斯福总统如何解决经济大危机。

这些都是利用历史情境的角色、切合初中生的兴趣特点设计的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利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转换规律

  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也就是由兴趣吸引到主动倾听。

在学习中只靠有意注意,需要意志力,人容易疲劳,也影响学习的效果。

如果只靠无意注意去学习也不易完成枯燥的学习任务,所以课堂中需要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共同参与,需要两种注意不断转换。

  这种转换可以是一个知识块内部的,也可以是一节课中两个知识块之间的。

  知识块内部的注意转换例如讲到孔子“仁”的政治思想,笔者讲道:

“孔子54岁前亲自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国君,力图实现自己‘仁’的政治主张。

他有一些奇特的遭遇”。

接着,笔者讲述了孔子遇到的两件事,“孔子到卫国,当他向卫灵公陈述自己的治国之道时,卫灵公只顾抬头看天上飞过的大雁,根本就不理孔子,伤心的孔子只好离开卫国;

孔子到宋国时,带着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演习周朝的礼仪,宋国人竟把大树砍倒,还要杀了孔子,最后孔子乔装逃离了宋国。

  初中学生很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缓解了学生上课后有意注意的疲劳,而实际上轻松的故事中蕴藏着一个反差极大的事实:

前面教学中,学生只知道孔子是有学识有成就的人物,并不知道之前没有得到各国国君的赏识。

对于这样一个事实,学生自然生出疑惑来,这时可以用一个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为什么各国国君不肯接受孔子‘仁’的治国主张呢?

”教师通过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有所疑惑,或者有所愤慨,然后教师就其疑惑之处、愤慨之处,设计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从听故事到思考问题,完成了一个很自然的注意转换。

这个转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注意力间歇,也就是听课疲劳导致的注意力涣散。

  知识块之间的注意转换比如《中华文化的勃兴——百家争鸣》一共有三个知识块:

孔子、老子、百家争鸣。

讲到老子时,一节课的时间几乎过半,学生产生了听课疲劳。

这时,教师可穿插无意注意的环节,消除学生分散注意力的疲劳因素。

此环节,笔者设计了让学生联系生活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老子的思想‘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从生活中感受出来的,你们也可以讲述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进而谈谈老子的这种思想对我们的生活有没有帮助呢?

”这种无意注意借助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老子自然辨证的思想。

  

浅谈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

乌申斯基说过: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

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

对这一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因为这毕竟是学生学好知识的一个必要前提。

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各门学科因各自特点,不尽相同。

那么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则是笔者根据初中历史科的具体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而采用的一种方法。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运用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来浅谈自己的做法。

首先,在导入新课时,设置“悬念”的历史故事。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巧设导语,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及早进入最佳状态。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时设置悬念”的历史故事,也能使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其次,在教材过渡时演绎情景式的历史故事。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情景式的历史故事设置就很容易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

不仅如此,情景式的历史故事还可以设置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之处。

众所周知,在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注意力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易。

“研究表明,经过10-20分钟的注意起伏,便会导致注意力不时随意地离开客体,如果教师讲课时每隔10-15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的稳定。

”可以说,历史知识本身就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活动来进一步深化。

如:

情景式的历史故事演绎、编排历史剧、历史小品等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也可以在重点、难点处设置,这样,既可使学生引起重视,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

第三,堂课结束前的巧妙设置历史故事。

历史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其起因结果,都存在着内在联系的。

所以教学布局合理、结构完美,就可以达到一种前后浑然一体的妙境。

不过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头易起,尾难落。

就课堂教学而言,“口”之所以难“收”,“尾’”之所以难“落”,是因为它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

综观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许多历史老师对“导语”和新课内容设计颇为讲究、新颖,尤其是“导语”的设计,更是匠心别具,”使学生难以忘怀。

但在课堂收尾时却草率收场,结果明显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甚至导致整堂课功亏一篑,也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兴趣。

鉴此,欲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则不仅要有动人心弦的“引子”、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而且须有意味无穷的“终曲”,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布局合理、结构完美,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妙境。

这种方式,能有效地调控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使一堂课能有始善终;

同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水到渠成。

也会让学生认识到: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当然,堂课结束前的巧妙设置,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的,而设置历史故事很值得一试。

在历史课堂中给学生有意无意地插讲一些能激发起兴趣的历史故事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不能把历史课变成纯粹的历史课。

事实上,有一部分学生只喜欢听故事,而忽视了对历史知识本身的掌握。

在这点上,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对历史故事的兴趣转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上来,不能本末倒置。

总之,如果历史教师早每节历史课里面都能巧妙地设置一些历史故事,这样久而久之的激发学生兴趣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如何提高初三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

[日期:

09/12/200706:

26:

00]

来源:

作者:

[字体:

大中小]

陈艺民

初三历史课难教,不是因为内容难,而是因为历史不是中考科目,即使有结业会考,也是开卷考,所以学生不太重视,上课也不够认真。

这样势必会使学生缺乏相关的世界历史知识,并影响到学生对语文阅读、英语阅读的理解,学生将来上高中也会出现知识的脱节。

因此,让学生学好初三的世界历史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初三学习很紧张,学生不太可能用课余时间去学习历史,给予历史科的也就是课堂的45分钟。

如何向这45分钟要效率,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掌握一些世界历史知识,就成为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下面,本人根据初三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

一、引发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兴趣。

初三世界历史,内容丰富,头绪繁多,时间长,范围广,不易掌握,不少学生反映世界历史比中国历史难学,因而对历史逐渐失去了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对世界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①、充分利用历史图片,采用直观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充分利用书本每单元前的图片,在讲述本单元的历史之前,先让学生看看这些图片,教师适当讲述,当然不要讲透,要留一些悬念,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第1课《十月革命》之前,先让学生看书本封面的一艘军舰,教师用引导的语言来提醒学生,为什么要用这一艘名为“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作为封面插图呢?

它在十月革命中又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呢?

学生就很想知道其中的答案。

②、结合教材的内容找一些合适的历史录像片段,以动态吸引学生。

例如在讲到“罪恶的三角贸易”时,我播放了80年代美国有名的电视剧《根》的剪辑片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贩卖黑奴中黑人奴隶的悲惨遭遇。

每个学生都看得很认真,看完之后对黑人奴隶的悲惨遭遇都感到愤愤不平。

又如在讲到《美国内战》中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后,黑人奴隶积极参加北方军队,英勇作战,我就播放了影片《光荣战役》中黑人军团英勇作战的片段,学生被黑人奴隶的精神深深打动。

③、通过学生讲故事、新闻采访、小辩论等方式,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来参与课堂教学。

如在讲述华盛顿、拿破仑、林肯、罗斯福、丘吉尔等名人时,让学生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以新闻采访的方式来模仿某个角色。

让学生自己来讲述,往往更能吸引全班同学的注意力,讲完后,其他学生也能及时的给予补充和评价,很好地调动了课堂的气氛。

二、重视对知识点的掌握,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巧妙的记忆方法。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少了大量的记忆。

但一些基础历史知识的记忆还是必要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如何用最少的时间,掌握尽可能多的基础知识,巧妙记忆方法的运用就显得很重要。

①、联想记忆法

青少年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

教师可以不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记忆历史知识。

联想越奇特、有趣,记忆越深刻,知识巩固得越牢固。

例如最早开辟新航路并成为最早的殖民帝国的是哪两个国家?

我们可以这样想象: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两颗罪恶的殖民主义“厉牙”,最先瓜分地球这个“大西瓜”。

试想吃西瓜时最先触及到瓜囊的不就是嘴里两颗大门牙?

还有,新航路开辟中四位航海家之迪亚士和达·

伽马的成就,也可以联想:

“士”在象棋盘中走对角线,迪亚士这个“士”走到好望角这个“角”附近并发现了它,故而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

东方有唐僧骑着白龙马到达印度,西方有达·

伽马这匹“马”到达印度,故而达·

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从而找到了到东方的新航路。

②、顺口溜记忆法

如果把某些历史知识编成顺口溜,读起来琅琅上口,就会在短时间内记住它并保持长久不忘。

例如:

列举我们所学的古代世界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国家。

这道题有一个非常巧妙、令人难忘的好方法,还是一位同学想出来的,其答案是:

阿波罗。

“阿”即阿拉伯帝国,“波”即波斯帝国,“罗”即罗马(具体为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

美国飞船“阿波罗11号”实现人类首次登月成功可谓家喻户晓。

如此一来,本来零碎、无联系的知识点变得轻松,容易记住。

③、谐音、近义记忆法

对于有些历史知识点,我们可以找其对应的谐音字(词),而这被找到的谐音字(词)有特别的含义,醒目好记。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联系来巧妙记忆。

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可以用“悲”“埃”二字的谐音,组成“悲哀”一词来记忆。

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麦加,容易与政教合一的政权所在地麦地那混淆。

“加”与“家”谐音,家即发源地,故麦加即为伊斯兰教的发源地。

新航路开辟中的航海家麦哲伦的成就也容易与其他三位相混淆。

麦哲伦之“伦”与“轮”同音,故而可以设想:

麦哲伦船队围绕地球转一轮。

三、进行中外对比,做到温故知新。

初三学生已学过了中国历史,可充分利用中国历史的内容来帮助学习世界历史,中外对比,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到埃及时,说埃及“兴于商朝,灭于春秋”。

这样既引导学生回忆商朝、春秋的大致时间,又掌握了埃及强盛与灭亡的时间。

又如教“新航路开辟”时,把哥伦布远航与郑和七下西洋从时间、规模、目的及其产生的社会效果等方面加以比较,使学生明确新航路开辟的重大历史意义,以及中国明朝闭关锁国造成我国从明朝中期起科技和经济逐渐落后于西方的惨痛教训,懂得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四、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好历史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立足于基础知识。

但要真正学好历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

例如在讲述“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时,让学生联系“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有关内容,并由此结合当前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分子参拜靖国神社和篡改是教科书等问题,让学生谈谈认识。

通过思考,让同学们认识到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表现,世界和平仍面临着威胁,他们这些行为是歪曲历史、颠倒黑白。

历史不容篡改,正义永远战胜邪恶。

这使同学们认识到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的建设和保卫祖国。

五、在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

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历史感,还要有现实感。

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的要求。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现实,使学生认识历史对现实的启迪,他们才能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尤其是今天的青年一代,思想解放,关心现实,特别是很多智力比较高的学生,知识面广,接触信息多,如果历史教学只是“为历史而学历史”,远离现实,他们就会感到不满足或没意思。

久而久之,还可能失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因此在讲述世界历史时要经常联系现实。

例如在让学生思考“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学生会这样回答:

根本原因是两种经济形式之间的矛盾。

说明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不解决最终会导致国家的分裂。

这时老师却提出不苟同的观点,并引导学生联系“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让学生思考这两种实质不同的“一国两制”不同在哪里。

又如在讲述美国内战后虽废除黑人奴隶制,但仍对黑人实行种族歧视政策。

为便于学生理解,我引用了一个现实的洛杉矶事件为例子:

2003年4月29日,洛杉矶地方法院全由白人组成的陪审团,对曾经狂暴殴打黑人青年罗得尼·

金的4名警察宣判无罪,这引起黑人群众的愤怒,并引发成持续数日的暴力冲突,美国政府还向洛杉矶派出了几万名的海军陆战队和国民警卫队去平息冲突。

用这种联系现实的办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以上是我一些粗浅的体会,相信只要虚心学习,勤于思考,精心备课,在初三世界历史的教学中我们还会找到更多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首先,可以为历史课堂适当地添加一些“史料”。

梁启超先生曾云: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

”史料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史料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的真实感受,然而由于历史教科书限于篇幅,提供给学生构建历史表象的资料相对有限,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增加史料可以弥补教科书这一不足,史料的应用是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