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4209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

材料“刺史……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反映了刺史的专门的监察职能,体现了职责明确的专职性,故B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刺史成为一级地方长官,故A错误;

材料并不能体现刺史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故C错误;

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刺史位高权重,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刺史……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刺史的职能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4.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

”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明朝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明朝山西大同为全国经济中心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讲的是陆上运输和海上运输的频繁,“靡不辐辏而至者”速度非常迅速。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明朝

5.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九部在北,四部在南。

西晋前期10州,南7北12。

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

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

这说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设置

A.因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调整B.随着统治区域不断变化而调整

C.因为政治中心南移而不断调整D.随着经济格局的变化不断调整

【答案】D

【详解】题干主要论及行政区划数量的沿革,即汉朝“九部在北,四部在南”、西晋前期“南7北12”、唐朝“5南5北”、北宋“南14北9”、明清基本是“二比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完成的,从此以后,南方的经济实力超过北方,人口大幅度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仰赖南方,行政区域数量也逐渐增加,故D项正确。

材料中变化不是因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故A项错误;

材料中也没有提及统治区域变化,故B项错误;

古代我国的政治中心大多是在北方,故C项错误。

6.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

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

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

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

朱元璋的这一改革

A.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避免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覆辙

从材料中朱元璋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改变和权力的划分,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这些措施都对地方加强了控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选项无法体现;

D选项错在“避免”二字。

7.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25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1841年1月5日

贵州

1000

广东

1842年3月24日

甘肃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江苏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表格表明,从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到清政府从各省调兵增援东南沿海、各省执行,存在着时间长、兵力人员不足、距离偏远等体制僵化落后等问题,故选A项。

清政府害怕人民群众力量的壮大,不可能采取全民动员抗敌的方式,故排除B项;

C、D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

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中国市场外国货增多,说明民众的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正确;

A是鸦片战争之后;

当时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B错误;

当时中国对外开放是被动开放,D错误。

9.清制督抚有保举权,但对于保举名额和官职上有严格限制。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政治军事集团在此逐渐形成。

该现象反映出当时

A.政府开始出现政治危机

B.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C.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D.专制制度名存实亡

据材料“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举权的放松说明当时清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削弱,故B正确;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出现政治危机,故A错误;

湘、楚、淮军等政治军事集团还没有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成,故C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清朝专制制度名存实亡,故D错误。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朝统治者不得不发送了中央集权,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可知,保举权的放松说明当时清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削弱,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0.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

康有为力辞道:

“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

”这反映出

A.威权政治下知识分子的艰难抉择B.康有为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不满

C.康有为坚持君主立宪道路D.康有为无法原谅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详解】从康有为在请辞中敢于说“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可知,康有为虽身处威权政治之下,但知识分子的“傲骨”十足,“艰难抉择”说不过去,A项错误。

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反对民主革命,故C项错误。

康有为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仍然奉清王朝为正朔,坚持改革,反对革命,所以从康有为的视角看,袁世凯身为大清“臣子”,不为朝廷效力,反而在辛亥革命中逼迫清帝退位,落井下石,绝对是“十恶不赦”,不可原谅,故D项正确。

11.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

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本题材料提到,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到1928年中共党员构成变化反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因此选C。

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国共的十年对峙·

工农武装割据

12.《解放日报》1945年9月5日社论:

“经过八年的战争,全中国疮痍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与民主,以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

”这说明

A.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C.中共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成立

D.国共重庆谈判,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9月,所以A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建立,所以B错误;

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会议室七届二中全会,所以D错误。

由“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可知中国共产党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故选C。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重庆谈判

13.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

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

A.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

B.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

C.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D.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

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是处于中国被迫开放,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背景,体现了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故C正确;

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其是近代化的行政官员,故A错误;

职务管辖范围显然不是本质问题,故B错误;

职能的变化并不能说明上海道台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故D错误。

故选C。

14.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

这些做法

A.适应了新生国家政权巩固的需要

B.开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C.揭开了建国初期教育改革的序幕

D.表明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

题干说的是建国之后的初期,我国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教育,这是为了适应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的需要,故选A;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革命年代就被中共确立了,故B不符合史实;

建国初期揭开教育改革序幕的是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方针的确定,故C不符合史实;

题干所述是建国之后,不再是革命年代,故D不符合题意。

15.有学者说,1954年宪法“既不是一部《共同纲领》那样新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也不是一部‘完全’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这是因为此宪法

A.修正了《共同纲领》的基本原则

B.缺乏政治体制上的创新

C.坚持了对私营工商业经济的保护

D.体现了社会转型过渡性

材料信息反映了1951年宪法既有新民主主义性,又具有社会主义特征,这是由于宪法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因而具有了鲜明的过渡性,D项正确。

《共同纲领》基本原则主要是人民民主原则,而宪法同样坚持了此原则,A项错误;

尽管《共同纲领》中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体制,但宪法将此体制具体地正式确立下来并实施,实际上是政治上的创新,B项错误;

宪法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对私营工商业的态度是消灭,而不是保护,C项错误。

16.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在市政广场上建母亲神的圣殿,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查询。

其目的在于

A.增强公民参政意识

B.保障公民平等

C.宣扬神权至上观念

D.维护贵族政治

【详解】古代雅典“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都公之于众,这有利于雅典公民了解城邦民主政治,从而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故A项正确;

材料信息体现不出保障公民平等,故B项错误;

材料和神权至上无关,故C项错误;

此做法目的是激发公民参政议政,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

17.西塞罗在谈到罗马法时说:

“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撒播至所有的人,亘古不变。

人类立法不得企图背离该法,而且不得毁损该法。

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

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

”西塞罗认为

A.罗马法颁布后尽量不要修订

B.罗马法适用于世界大部分地区

C.罗马法体现了自然法的原则

D.罗马法继承发展了雅典的法律

材料“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撒播至所有的人,亘古不变”反映了自然法的原则,故C正确;

材料并未反映罗马法颁布后尽量不要修订,故A错误;

材料也不能说明罗马法适用于世界大部分地区,故B错误;

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罗马法继承发展了雅典的法律,故D错误。

18.英国1688年后再没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下议院代表权,而一些“衰废市镇”,仅有数户居住、无人居住、甚至在地理上消失的地方竟拥有在下议院市镇代表;

新工业城市往往聚居数以万计人口却无代表。

这一现象

A.说明光荣革命后代议制未发生本质变化B.反映了英国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C.说明国家的权力中心依然掌握在上议院D.反映了英国经济逐渐走向衰退

材料反映的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英国的政治力量发生变化,这意味着议会下议院的格局需要打破以适应现实的变化。

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

19.对下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德国造”克虏伯炮王

A.德国统一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B.工业化助推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

C.德意志帝国已成为世界军事强国

D.德法借助巴黎世博会化解了宿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统一是在187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A不正确;

材料反映的德国“克虏伯炮王”的出现,与工业革命的推动有密切联系,B符合题意;

C说法与史实不符;

德法宿怨的化解是在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D不正确。

20.马克思通过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思想,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些成果和结论都写进了《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的这些研究成果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问题

B.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学说

C.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D.论述了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特征

从题干所述内容看,《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及其社会问题,这时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开始的时期,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故A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社会主义理论的问题,B不选;

C项应该是在斯大林时代,不选;

D项的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不选。

21.马克思曾对巴黎公社做过如此评价:

“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个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

”由此可判断巴黎公社

A.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B.实行了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

C.其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专政D.将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

【解析】依据材料中“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反映了巴黎公社是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进行的革命,由此可以看出其性质是无产阶级专政,故C项正确;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俄,故A项错误;

B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将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是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22.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说梦话”,只会以酿成社会灾难而告终。

之后考茨基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认为“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阶级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

”这说明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

A.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应该采取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

C.十月革命后俄国应重点发展生产力

D.社会主文革命须依靠资产阶级

材料中认为依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才可能促使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而当时的俄国却不具备这种条件,故A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四月提纲”和平夺权的信息,故B错误;

四月提纲发表是十月革命胜利之前,故C错误;

材料说明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无产阶级力量强大,不是依靠资产阶级,故D错误。

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政权:

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

(2)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革命策略:

和平夺权——武装夺权。

(4)国家性质: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23.上映于1939年的前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

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

D.农业集体化运动逐见成效

据材料时间信息“1918年”可知,当时处于内战时期,内忧外患,物资匮乏,新生的苏俄政权面临着重重困难,C正确;

A与“1918年”的时间信息不符;

1918年处于内战时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尚未展开,BD不正确。

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充分把握材料信息,“1918”和台词信息可知当时处于内战时期,物资匮乏,在答题时要求学生运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加以排除无关项。

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的要求较高。

24.美国《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

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

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

A.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

B.是美国建设福利国家的一种努力

C.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D.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美国《1952年移民法》对于人才引进更多的是限制,无法扩大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并且材料中也并未体现有关苏联的描述。

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的引进,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由题干中可知,此时处于冷战时期,在这个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时不仅加强了对人才的政治安全甄别,还对职业等有所规定,体现了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故C项正确。

由材料可知,美国《移民法》是对移民和临时工入境做了限制,目的是减少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并无直接联系。

故D项错误。

25.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

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

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

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C.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详解】1961年埃及以及南斯拉夫等国倡导成立反对美苏争霸的第三条道路——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故B项正确;

A项不是国家意识的觉醒,与材料内容无关。

材料内容中的“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是指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统治的运动,而非洲的“变迁之风”与美苏和两极格局无关,所以CD项错误。

26.有学者认为,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

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

这里的“碎片化”

A.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

C.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D.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由材料“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故选B;

材料反映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而AC发生在两极格局期间,排除;

材料没有反映欧洲的信息,排除D。

27.《全球通史》指出: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

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种全球地方主义是1500年以前的数千年中世界事务的特点。

”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恢复的根源是

A.世界政治已呈现多极化趋势B.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世界经济已呈现多极化趋势

【详解】分析题干材料,实际是在说明欧洲和中国的崛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两级格局正在向多元化转变,政治格局的转变取决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故D项正确;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没有形成,故A项错误;

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是1991年苏联的解体,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

区域集团最早出现是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

28.下图是2017年11月19日,最新一期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的封面耐人寻味——象征五星红旗的红黄底色上用中英文写着“中国赢了”,这是该杂志创刊以来首次使用中英两种文字展示其封面内容。

这说明

A.中国是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B.中美对峙的新冷战格局即将出现

C.美国“单极世界”梦想彻底破灭

D.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

图片信息表明,中国经济的崛起受到美国的强烈关注,虽然目前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中国正在利用国企提升国内外影响力,稳步赶超美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正在走下坡路。

突出了在当今时代下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故A项正确;

图片没有强调中美的对抗,故B项错误;

该封面没有突出中国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霸主,不存在美国“单极世界”彻底破灭,故C项错误;

中国影响力的扩大是世界一超多强格局的发展和深化,故D项错误。

本题属于图片信息题,关键在于对图片信息的正确理解,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中国力量的增强,结合选项加以作答。

29.《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