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第6辑17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文档格式.docx
《号第6辑17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号第6辑17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责任编辑:
网评中心 作者:
堂吉伟德
2017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中宣部、中直管理局五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切实推进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17年底前,中央和国家机关及省区市直属机关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6月16日《北京青年报》)
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奠定基础。
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无不说明,垃圾分类处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是垃圾科学化处理的必由之路。
垃圾分类处理的好处如此之多,亦是国内解决垃圾问题,实施科学处理的必然选择。
社会治理的高效化、环境保护的精准化,离不开垃圾分类的全民化和社会化。
然而,从2000年就开始试点实施的垃圾分类政策,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记者在北京采访中发现,不知道如何分类,成为困扰诸多小区居民的难题,如此结果不免让人倍感尴尬。
从各种调查情况看,不仅有超过半数的市民不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就是直接参与垃圾清扫的环卫工,也有相当部分人不知道如何处理。
正如很多网友所说,居民好不容易将垃圾进行了分类,不过清运人员却一股脑儿将其混在了一起,使得垃圾分类处理遭遇了“中梗阻”。
垃圾分类作为体系化工程,呈现出链条式的递进关系,其间最基础也是最关键之处,就在于源头的垃圾分类处理。
只有个体能够实现把垃圾的家庭化分类处理后,才能实现分类投放、运输和集中处理。
否则,垃圾分类处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即便后续的技术再先进,没有基础的分类作为保障,既无以继续也难以持续。
更重要的是,只有当垃圾分类普及化、全民化,并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与行为,垃圾分类才有坚实的基础。
十多年的试点,居然众多人不知道如何分类。
基本常识的缺失,某种方面也说明政策执行陷入空转的境地。
究其原因,还在缺乏最基本的示范效应,缺少强力推进的驱动力。
公共机构作为垃圾分类的决策者,也是具体的实施者,只有自己先行动起来,达到垃圾分类的基本要求,才能去说服和带动别人,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习惯和风尚。
更何况,公共管理机构自身本就是产生垃圾的大户,也是垃圾集中处理的重点,在垃圾分类处理的体系构建中,作为极为重要的支撑与环节,理应优先承担公共责任,以实现功能的外延性扩展。
反之,若是公共机构自己都无以实现,也无法做到垃圾分类的常态化,则自身公信力不足,既达不到号召的效果,也容易遭受诟病而受到抵制。
更重要的是,垃圾分类处理作为全民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之所以长期难以破局,源于柔性太过而刚性不足。
唯有将其由倡导性而转为强制化,以此作为一项绝对义务而强制推进,则垃圾分类处理的局势才会迅速改观。
从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来看,垃圾分类之所以能走在前面,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是政府机构的带头性,在推动全民参与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二是政策实施的强制性。
不但对公共机构要采取一刀切的刚性要求,对于其他个体或者社会组织,也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之后,按照统一的原则一并执行,如此才能形成整体一盘棋。
之前的试点城市和地区,也十分注重垃圾分类的党政机关的带头作用。
不过,由于没有采取强制性要求,并纳入绩效考核的范畴,带头作用并不明显,反倒因为执行不力而导致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如今,中央和国家机关通过建立垃圾分类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垃圾分类的刚性作用,不但是一种鲜明的态度体现,更是制度促进和管理的重大进步,对全面实施和推广都具有导向意义。
(堂吉伟德)
2017-06-1910:
46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7-06-1910:
46:
32来源:
陈城 作者:
然玉
近日,郑州中等职业学校的出题老师,让学生见识到了真正的“送分题”。
这张试卷选择题的前三道依据同一句话——“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1863年在英国伦敦建成通车”,区别只是抠了不同的关键词作为选择题的选项。
就“雷人试题”一事,郑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命题老师责任心不强,也有试题审核过程中把关不严的原因,后续将根据调查结果,依规依纪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6月18日央视)
试卷前三题题干互为答案,“放水”到这份儿上,几乎可说是毫无节操了。
之于此,不仅围观网友冷嘲热讽,就连应考学生也是落寞心伤。
按说,送分题常有,而如此毫无技巧、毫不掩饰的送分题却也并不多见。
命题人玩这么大,也难怪郑州市教育局下不来台,直斥此举“严重影响了郑州职业教育形象”。
诚哉斯言!
在职教注水素来为人诟病的大背景下,如此出格的考题,简直就相当于是自证其罪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荒唐考卷并不是某一学校、某个专业的内部测试,而是郑州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统考的专业课试卷。
实在很难想象,一次全市的统考,居然能“水”到这种程度。
试问,这到底是个别命题者的偶然失误,还是当地职教系统一贯秉性的自然流露?
面对质疑,郑州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承认,“市职教教研室存在把关不严的情况”。
或许,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份奇葩试卷绝非仅是某个人的过错,而是整个教育管理机制集体失职的产物。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原本就是轻理论重技术、轻应试重实践,这是由其自身特殊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可能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才导致了郑州中职统考命题的漫不经心。
其实,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职校的理论考试,更多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存在,其并不起到实质上的、严格的考核、筛选和评价的功能。
以此为出发点,相关试卷的拟定,往往本着“不为难学生”、“让尽可能多人过关”的原则。
而所谓“送分题”,大致就是出于这种考量。
坦诚点说,郑州中职统考“送分”的初衷也许并没太多过错,错的是“送分”送得太过露骨、太不走心。
题干互为答案,如此送分让应考者尊严很受伤,让围观者感叹世界太荒唐,让管理者面子丧尽无比难堪……“送分”送出这等天怒人怨的效果,也实在是堪称奇观。
而事实上,就算是要让考生们安然过关,原本也可有其他无数个替代方案。
比如说,提前划出考试“重点”,多给出几套仿真模拟卷等等——但凡真用点心,巧妙而体面地放水送分,从不是问题。
一方面是现有教育管理规范对职校理论考试的硬性要求,另一方面却是职校师生对此类考试的普遍性敷衍和抵触。
这一矛盾,长期未能调和,各方在实践中也摸索出了一套相互妥协、默契维持的方式方法。
然而,这次沦为笑料的送分题,却无意之间打破了上述这种“默契”。
于是乎,所有人都看清了其中门道,职业教育中那些被搁置的“老问题”,不得不重新被审视和思考。
从这个角度看,这或许也并不全是一件坏事。
(然玉)
52 来源:
52:
16来源:
汪昌莲
又到一年毕业季。
每年毕业典礼上,浙江大学都会将食堂大师傅请上台,请他们接受学子们的握手、鞠躬、拥抱。
连日来,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不少学校像浙江大学一样,将“光盘行动”融入校园文化,扎根到学生心坎里,践行到日常行动中。
(6月18日《人民日报》)
不可否认,中国虽然是粮食大国,但粮食仍然不能自给自足。
特别是,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就高达1100万吨,这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令人震耳发聩。
为此,节约粮食已形成一种社会共识,无论是民间自发组织的“饥饿体验”,还是官方开展的“光盘行动”,均是对粮食的一种珍视和敬畏,去引领节约粮食的社会新常态。
如此语境下,一些学校将“光盘行动”融入校园文化,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不管是高校请食堂师傅上台接受学生鞠躬,组织学生演绎“光盘快闪”行为艺术;
还是中学学生自发倡议《人人争做“光盘”的示范者》,评选“光盘达人”;
亦或是小学学生就餐前都要齐诵《就餐三字经》,让孩子从小牢记《弟子规》中“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学校各出妙招,在理念宣传、教育引导上深下功夫,使节约粮食的理念,扎根到学生心坎里,践行到日常行动中。
特别是,此前据媒体报道,2013年5月,烟台大学7位餐厅保洁员以吃学生剩饭的方式,提醒大学生勤俭节约,不要浪费。
显然,这是最真实、最持久的“光盘行动”,比过去陈光标表演的“吃剩饭秀”更贴近生活实际,也更容易被社会认同。
特别是,几名保洁员天天在学生身边示范“光盘行动”,比教育部门的行政命令,比学校的规定和老师的说教,更具说服力,学生也更容易受到感化,从而逐渐改变浪费粮食的坏习惯。
因此,必须让“光盘行动”,更持久地融入校园文化。
对于剩饭剩莱这种不文明行为,堵不如疏,首先只能用道德规范去约束,用校园文化去引领。
换言之,要给学生一个修正不良习惯的空间,通过学校的正确引导和温馨提示,辅之批评教育等行政手段,去提高学校食堂和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能力,逐渐改变剩饭剩菜不打包等不文明的生活习惯,而不是急于禁止和处罚。
同时,学校应持续开展“光盘行动”,让节约粮食形成一种道德意识和文化共识,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汪昌莲)
54 来源:
54:
00来源:
陈广江
现如今,很多人家里都装有智能摄像头。
下载一个相关联的应用程序,可以随时用手机看看家里的情况。
比如老人独自在家是否安全,保姆带娃是否尽责,有没有进小偷之类。
我们要给智能摄像头的主人们提个醒:
除了你,可能此刻还有成百上千双陌生的眼睛也在看着你家。
智能摄像头被称为“看家神器”,本是为了安全和便利,谁成想成了泄密工具——你的生活被直播,甚至隐私被当成明码标价的“资源”在网上兜售。
倘若这些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智能家居大势所趋,如何规避家用智能设备的安全风险是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智能摄像头的安全风险已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程度。
据报道,有人专门在网上提供或出售破解摄像头的相关“服务”,轻而易举就能成功入侵,大量家庭摄像头已“中招”,所谓的“看家神器”正走向它的反面,给家庭的隐私安全、财产安全等构成了很大隐患。
6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智能摄像头质量安全风险警示:
共从市场上采集样品40批次,结果32批次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即八成不合格。
隐患主要是数据传输未加密、初始密码为弱口令、身份鉴别机制有缺陷、敏感数据储存不加密等。
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用户视频被泄露,或智能摄像头被恶意控制等危害。
安全漏洞百出,几近不设防,大量家庭摄像头被入侵并不奇怪。
通过智能摄像头窃取或出售他人隐私的行为涉嫌违法犯罪,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但从源头上堵住这些漏洞无疑是更根本的举措。
作为消费者,选购和使用智能摄像头产品时更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别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但现状无法令人乐观。
一方面,消费者只图智能摄像头的使用方便和价格低廉,安全意识和隐私意识不高,甚至原始密码都不知道更改;
另一方面,由于加密成本高、竞争激烈等,一些企业对安全漏洞采取了放任态度,以至于市场“劣币驱逐良币”,整个行业良莠不齐、山寨横行,处于无序状态。
任凭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不仅消费者权益无法保障,行业前景也会蒙上阴影。
因此,除了严惩违法犯罪、消费者提高防范意识外,当务之急的是从保护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角度出发,给智能家居行业制定一个强制性的安全信息标准,不能让企业任性而为。
如今已进入智能生活时代,家庭智能摄像头的浪潮方兴未艾,如何填补安全漏洞和行业空白,让“看家神器”名副其实,显得尤为迫切。
若大环境一时难以改变,消费者就必须多长个心眼。
用智能摄像头看家护院是好事,但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多掌握些安全知识,别嫌麻烦,也别图便宜,勿让“看家神器”变成泄密工具。
(陈广江)
51来源:
杨朝清
相比于母亲节、儿童节时商家火爆促销顾客盈门而言,在同打亲情牌时机下,商家在父亲节上花费的气力明显“爸”气不足。
尤其今年父亲节恰逢电商自造的“618年中消费节”,电商和实体店针对父亲节的专属促销力度都比不上母亲节、儿童节甚至端午节,部分商家仅在男士服饰和小家电部分开展了促销。
(6月18日《北京青年报》)
在消费社会,父亲节与母亲节、儿童节存在着鲜明的反差,让“爸气不足”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
在父亲节得到越来越多的文化认同的当下,“爸气不足”何尝不是一种断裂与脱节——产品类型比较单一,促销活动不够“给力”,让父亲节难以成为一场以情感表达为名的消费狂欢。
同样是情感表达,送礼物给母亲要给比送礼物给父亲容易得多。
送来送去不知道送父亲什么礼物,成为不少消费者面临的共性问题。
“他经济”尚未成熟,子女们难以在消费市场为父亲们找到精细化、个性化的礼物;
子女对父亲的情感表达关乎心意,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礼物,一些人宁可不送礼物。
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这个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迁;
然而,不少家庭的父子关系、父女关系,依然具有“爱在心口难开”的价值底色。
父亲对子女的关爱,通常都是含蓄、内敛的;
避免直接说“爱”的尴尬,避免刻意的情感表达,这样的价值观念,不可避免会对子女们产生深刻的影响。
将对父亲的爱埋在心里,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让他放心,成为不少子女独特的情感表达。
虽然许多父亲就是庸常生活里的普通人,但他们却用尽了全力,让子女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就像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那样,随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历程的不断丰富,女儿对父亲的理解逐渐变得立体与全面。
“爸气不足”并不意味着子女们不关心爸爸、不体谅爸爸,而是他们还不习惯这种直接的、物化的情感表达方式。
伴随着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人们情感表达的手段越单一。
在消费社会,商家会千方百计地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和热爱转移到商品中,使商品同这些情感发生联想关系,从而使得消费者对商品产生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和有利的态度。
面对“爸气不足”,商家也要学会发现、制造商机,促进消费者消费文化的重塑与更新;
当“他经济”得到更多的价值认同,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来说都是互利共赢的好事情。
五花八门的礼物,只是情感表达的一种工具和载体。
哪怕就是和父亲一起坐下来吃吃饭、聊聊天,让父亲看到你的成长、分享你的喜悦,何尝不是一份贴心的父亲节礼物。
父亲和子女作为一种情感共同体,需要社会联结的纽带;
礼物尽管有一定的情感表达功能,却不能过于迷恋和依赖。
(杨朝清)
55 来源:
55:
56来源:
记者17日从中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获悉,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国共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
此外,从统计情况看,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的事故占了全国事故的90%。
(6月18日《中国新闻网》)
三年内近4000余人在斑马线上发生事故死亡,“倒在最不应该倒下的地方“令人扼腕叹息。
相比于其他交通事故,斑马线上的血案更具有“人祸”的味道。
除了行人闯红灯等因素外,机动车未按规定礼让行人而导致事故高达90%,足以说明机动车抢行已成为严重的顽疾。
假若“礼让行人”的规定得到了严格的执行,则斑马线上的安全事故会出现绝对性下降。
车与人相比较,处于强势地位,因而“车让人”不但是一种文明行为,更是一项法定义务。
《道路交通法》第四十七条明确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
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
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第九十条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于司机遇行人正在通行人行横道而未停车让行的行为,对其处以2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处罚,并记3分;
因没按规定让行造成交通事故的,可处以同样的处罚。
不过通常情况下,机动车驾驶人员都往往“宁抢三分,不让一秒”,在路过斑马线上时,不但未能减速反倒加速抢行。
近日,成都交警针对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的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对机动车在斑马线不礼让行人的行为,交管部门对驾驶员予以了扣3分、罚50元的处罚。
耐人寻味的是,很多司机被警察拦下并被告之后,才知道应当礼让行人。
法律执行不力,法治思维缺失,最终表现为“不礼让”的不文明行为。
表面上看,机动车在斑马线上抢行属于“驾车陋习”,实际上则是法律实施不力下,缺乏最基本的敬畏。
都说法律是道德的最后防线,斑马线上的礼让不能以不文明简单定性,更应归结于法律的执行和实施力度偏弱,法治的功能不彰所致。
驾驶员直到被处罚时,才知道有“礼让行人”的要求,足以说明法律的执行不带有普遍性,未能达到以罚普法的效果。
执行也是宣教的一种有效途径,不知者自然无所畏惧。
在行人与机动车互不相让的情况下,基于对机动车的管控与约束具有优先性。
在国外,文明礼让斑马线体现了一种零容忍的原则,一般都是以严管重罚作为前提。
在韩国,无论何种信号,凡车辆妨碍行人横穿马路时,罚款6万韩元,并扣罚10分。
新加坡明确道路交通法属于刑事法,如果触犯,将会受到很严厉的处罚(包括监禁或罚金)。
美国将“行人优先、汽车让人”作为交通规则的基本原则,行人只要走上人行横道,所有车辆必须停车让行。
文明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其间除了日常的教化外,还必须辅以严苛的法律处罚,用罚管来鞭策和促进。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明确机动车“礼让行人”的基本原则,然后辅以更具操作性的法律条款和执法条件,让违法者为此付出代价,是一条最现实的路径。
唯有提升了法治水平,违法者不再心存侥幸而做到心中有戒,则文明习惯才会日渐形成。
2015年10月30日,《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通过实施,斑马线“礼让行人”首次被写入地方性法规具有样本意义,也说明让“礼让斑马线”成刚性法条,已成破题的关键之举,值得借鉴与普及。
2017-06-1910:
56 来源:
56:
52来源:
邓海建
最近,四川安岳一对夫妻因婚礼时的一段视频被传上网后备受困扰。
视频从“结婚当天新郎将新娘直接从车里拖出来”,衍生出“结婚前一天新娘还和前男友在一起”、“新娘要8800元下车钱,新郎发火”等多个版本,随后火爆网络。
事实上,新郎发火只因接亲时人们频繁抢红包堵路。
当事人希望发布者和传播者尽快删除不实视频,停止对他们的伤害。
(6月18日成都商报)
一段结婚中的小插曲,愣是被“神剪辑”成了举国皆知的惊天大奇闻。
接着出现“前男友版”“无陪嫁版”“下车钱版”……还有论者基于虚假情节而慷慨发问《新娘加8800元下车钱婚礼怎变“脱贫”捷径?
》。
人生大事的婚礼,成了狗血桥段的演绎。
舆论对当事人的伤害很大,但是,谣言千里万里,辟谣愤懑乏力。
“新娘要8800元下车钱”的假新闻呼啸而至,被侵权者却只能无奈地求助媒体希望作奸犯科者停止对他们的伤害——这大概就是网谣凶猛的诡谲现实。
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利用网络从事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
但问题是,类似编故事的网谣飞刀乱射的时候,“违法必究”的执行力如何“秀肌肉”?
好事者检索可知:
这一视频大部分都标有“星知传媒”LOGO字样,新浪微博用户“星知传媒”显示该视频上传于6月9日下午。
然而,多次添加星知传媒在爱奇艺、搜狐等视频网站开设频道时留下的QQ号,均无反应。
按时间进一步搜索,华东在线、东方头条、火兔网等网站此前都曾发布文图稿件《新娘要8800下车钱,新郎发火对新娘拳打脚踢,还我彩礼钱》,那么问题就来了:
一则,发布虚假侵权消息的自媒体平台,在当事人声明并申诉后,有没有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
始作俑者可以逍遥法外?
第二,作为转载的媒体平台,非自媒体私人用户,“随手转”的时候是否负有求证并核实的责任和义务?
令人不解的是,真相反转并非三两天,然而检索XX等搜索引擎,“新娘要8800元下车钱”等失实消息仍比辟谣的新闻更为铺天盖地。
很显然,假视频“新娘要8800元”遭遇删除难。
既然删除虚假谣言都如此之难,那么,更高阶的受害者依法求偿权还能顺利落地吗?
道义上的请求删除,终究是绵软乏力的;
法治上的以儆效尤,才能真正杀一儆百。
于此而言,在面对类似网谣事件时,当有公益诉讼部门为当事人提供简便程序和简易成本,让造谣者罪得其咎,让受害者伤害愈合。
对于公民私权来说,真相无须与网谣赛跑,只要公序良俗够硬气,自媒体自当会对事实秉持底线的敬畏。
(邓海建)
2017-06-2010:
32 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7-06-2010:
32:
24来源:
如今的家用智能摄像头越来越普遍。
只要下载一个关联程序,就可以随时用手机查看家里的实时情况。
然而,大量家庭摄像头遭入侵,有人借此非法牟利。
最近,国家质检总局官网发布关于智能摄像头的质量安全的风险警示称,已检测的40批次中,32批次样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可能导致用户监控视频被泄露,或智能摄像头被恶意控制等危害。
(6月19日扬子晚报)
这年头,“毒保姆”“神奇小偷”等故事弄得人心有戚戚,家用智能摄像头于是就成了看家护院的标配。
有事没事掏出手机就能看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家庭直播”,成本低、流量小,还能兼顾视频对话,简直是智能家居里的利器。
不过,谁也想不到:
你盯着家里看的时候,千万双窥私的眼睛同样在不远处看你。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家庭摄像头8成存在隐患,花188元即可看别人家实时影像。
入侵别人家的摄像头,你以为只有特工或者黑客才能下手?
答案简单得超乎你的想象。
只要加入“摄像头破解”的相关社交群,将购买的破解版IP地址输入播放软件,分分钟就可以实现实时偷窥。
有软件、有教程,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据称日前,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在智能摄像头品牌中随机挑选了两家,进行了弱口令漏洞分布的全国性监测。
结果令人惊讶,仅仅两个品牌的摄像头,就有十几万个存在着弱口令漏洞。
换言之,看护私隐的技术工具,却活生生成了泄露隐私的最大风险口。
不难想象,一旦犯罪分子掌握了这门“独家技术”,这四处漏风的摄像头简直就成了打开居家大门的公开钥匙。
家庭摄像头成了“隐私直播机”,这也不是新鲜事了,类似“武汉一女子洗澡遭黑客直播”等事件也层出不穷。
2016年5月11日,360攻防实验室发布了中国首份《国内智能家庭摄像头安全状况评估报告》:
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