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白话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03150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刚经白话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金刚经白话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金刚经白话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金刚经白话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金刚经白话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刚经白话文Word文件下载.docx

《金刚经白话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刚经白话文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刚经白话文Word文件下载.docx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陀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此降伏妄心;

对所有一切众生,不同生命形态的卵生、湿生、化生;

有色身、无色身;

有心思想念的、无心思想念的、不是有想不是无想的众生等,都要使他们进入无余涅槃的境界,了断一切苦报、烦恼,渡过生死苦海,到达不生不死之地。

如此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其实并不见有一个众生为我所度。

这是什么缘故?

若菩萨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对待别分,以为有个我能化度众生,又见有所谓的众生为我所度,这样就不能称为菩萨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再者,菩萨了知一切诸法其性本空,为因缘聚灭会合,所以于世间所有的万事万物,都应无所执著,以此无住法中,修行布施,利益众生。

也就是六根清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而去行布施。

若菩萨修行无相布施,没有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福德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

你认为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得到吗?

」「不可思量的,佛陀!

」「须菩提!

那么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得到吗?

菩萨因体悟三轮体空,不执著事相而行布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虚空一样,是不可思量。

菩萨只要依著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须菩提!

你认为可以从身相见到佛陀吗?

」「不可以的,佛陀!

不可以从身相见到佛陀。

为什么?

因为佛陀所说的身相,指的是色身。

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是因缘生灭,虚妄不实的,并非真实永存之身。

佛陀的真实法身,等如虚空,无所不在。

但是法身无相,凡眼是无法亲见,只有明了五蕴假合的幻相,才能亲到佛陀不生不灭的法身。

」佛陀告诉须菩提说:

「不仅佛身如此,凡是世间所有诸相,都是生灭迁流的相,虚妄不实的。

若能了达世间虚妄的本质,就能见到佛陀的法身了。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

“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须又问道:

「佛陀!

后世的许多众生,听闻您今日所说的微妙言说、章句,能不能因此而生实信之心?

」佛陀回答须菩提说:

「不要这样怀疑;

在我灭度后的第五个五百年,若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言说章句,体悟无住的实相般若妙义,而生出难得的真实信心。

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止曾经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植诸善根,其实他们已于多生劫来,奉事诸佛,种诸善根,现世闻说大乘无住的般若真理,乃至只是一念之间生起清净信心的人,须菩提!

如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这些善根众生,是会得到无限福德的。

「这是什么道理呢?

是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不再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不会执著有为的生灭法相,也不会执著无为的空寂法相。

也没有不是诸法的执相。

如此则心无所住,而修无相之行,故获功德广大。

「这是什么缘故呢?

如果众生一念心,于相上有所取著,则会落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中。

同样地,若众生执著种种法相,即于我、人等四相有所取著。

若又执著无法相,则同样地也会落于我、人等四相的对待分别中。

「因为取法则滞于有,以为有实有的生灭法相可离;

取非法则泥于空,以为又有空寂的非法相可证得,不能与空理相契,所以法相与非法相都不该执取。

因此,如来常说:

「你们诸位比丘应当知晓,我所说的佛法,就如同那渡人到岸的舟楫,到达彼岸之后,即应弃舟登岸,不可揹负不舍。

所以,未悟道时,须依法修持,悟道后就不该执著于法,至于那偏执于非法的妄心,更是应当舍去。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

你认为如来已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

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

「就我所了解佛陀说法的义理,是没有一定的法可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固定的法,为如来所说。

什么缘故呢?

因为如来所说的法,都是为了众生修行及开悟众生而假设的方便之法,不可以执取,般若的实相,是无法以语言诠释的,执着实有的菩提可得,也不可执著没有菩提正觉,落于有和空,都是错误的。

因为没有一定的法名为菩提,一切贤圣,也都是依寂灭的无为法而修,因证悟的深浅不同,才产生有三贤十圣等阶位的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世尊。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譬若有人用盛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结缘,你认为这人所获得的福德果报,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道:

「很多,佛陀!

因为七宝布施,所获得的是世间有相的福德,所以佛陀说福德多;

如果从性上说,没有所谓福德的名称,哪里有多和少可说呢?

佛陀不过是随顺世俗,说七宝的布施,所获的福德是很多。

」「如果又有一人,能够信受奉持此部经,即使短至受持其中四句偈等,又能够为他人解说,那么,他所得的福德果报更要胜过布施七宝的人。

因为十方一切诸佛,都从此经出生,此般若法为诸佛之母;

又一切无上正等正觉法,亦从此经出生,此经又为诸法之母。

因此,如果没有此经,也就没有十方一切诸佛,以及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法。

所谓的佛法,不过依俗谛而立的假名,并非就是真实的佛法,因为众生有凡圣迷悟的分别执著,佛陀为了开悟众生,不得不方便言说。

若以法性毕竟空而言,求诸佛的名字称尚不可得,还有什么叫做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呢?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不也,世尊。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不作是念:

‘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你认为须陀洹会生起这样的心念?

『我已证得须陀洹果!

』」须菩提回答:

「不会的,佛陀!

为什么呢?

须陀洹的意思是入圣流,而事实上是无所入的,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相,因为心中没有取舍的妄念,不随六尘流转,所以,才叫作须陀洹。

你认为斯陀含会有那样的念头吗?

『我已证得斯陀含果!

』」「不会的,佛陀!

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已证初果,要再一往天再上,再一来人间,断除欲界思惑。

而事实上,他对于五欲六尘已不起贪爱了,应是体顺无为真如之理,在这无为真如之理上,那有往来之相呢?

因为他已无往来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你认为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心念吗?

『我已得阿那含果?

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二果斯陀含,断除了欲界思惑以后,就永久居住于色界的四禅天,享受天上的福乐,不再来人间,所以才名为不来。

所以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

因此,才称为阿那含。

若他尚有证果之念,便是著了不来之相,就不可以称为阿那含。

阿罗汉能起一种念头?

『我已证得阿罗汉果!

怎么说呢?

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

所谓的阿罗汉是彻悟我、法二空,不再随妄境动念,只是寂然如如,才为此立一假名。

如果阿罗汉起了我得阿罗汉的念头,那么,就是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等法相对待分别,就不可以称为阿罗汉。

您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亦为罗汉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

但我并没有执著我是离欲罗汉的念头。

如果我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佛陀就不会称我为阿罗汉,那么,佛陀也不会赞歎我是欢喜修阿兰那行。

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所以才称为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

“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

是身为大不?

“甚大,世尊。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陀再问须菩提:

「你认为如何?

佛陀以前在然灯佛时,有没有得到什么成佛的妙法?

」「没有的,佛陀!

因为诸法实相,本来清净具足,没有什么可说,也没有什么可得的成佛妙法。

如果有所得的心,就无法和真如实相相契合。

」佛陀颔首微笑,因为须菩提已领悟了真空无相法的真谛。

于是,佛陀接著问道:

你认为如何?

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土呢?

菩萨庄严佛土,只是权设方便,度化众生,若存有庄严清净佛土的心念,便是著相执法,就不是清净心。

著相的庄严佛土,便落入世间的有漏福德,即非真正庄严佛土。

庄严二字,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权立一个名相而已。

」「所以,须菩提!

诸位大菩萨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相生起迷恋、执著,也不应该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心无所住,令清净自心显露。

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认为如何?

他这个身体大不大?

「很大的,佛陀!

佛陀所说的不是无相的法身,是指有形色、大小的色身,因此称这身体为大。

如果以法身而言,是不可丈量,当然不是世间大小分别所能涵盖的。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像恒河中所有沙数,每一粒沙又成一恒河,这么多的恒河沙数,你认为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

「太多了,佛陀!

如果以一粒沙表示一个恒河,恒河尚且无法计数,何况是恒河里的沙数呢?

我现在实实在在的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拿了七宝积满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来布施,他们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非常多,佛陀!

」佛陀进一步告诉须菩提: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对这部《金刚经》能够信受奉持,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等,能够将经义向他人解说,使别人也对这部经生起无限信仰之心。

那么,这个法施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的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其次,须菩提!

不论什么人,什么处所,只要是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这个说经的地方,一切世间,所有的天、人、阿修罗等,都应该前来护持、恭敬恭养,就如同供养佛的塔庙一样,更何况有人能尽他自己的所能,对这部经义信受奉行、读诵受持。

你们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已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的妙法。

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佛的住处,应当恭敬恭养。

并且应尊重佛陀的一切弟子,因为有佛陀的地方,必定有圣贤弟子大众随侍左右。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

“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如来无所说。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时候,须菩提请示佛陀说道:

这部经应当如何称呼呢?

我们应当如何信受奉持?

」佛陀告诉须菩提:

「这部经的名字就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真如法性如金刚之坚固猛利,不为物所摧毁,以此名称,你应当奉持。

佛陀所说的般若波罗蜜,为令众生迷途知返,离苦得乐,因此立此假名,随应众生机缘说法,其实并非有般若可以取著。

只因为法本无说,心亦无名。

如来无所说法。

你以为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算不算多呢?

这些微尘,毕竟也只是因缘聚合的假相,所以如来说这些微尘,不是具有真实体的微尘,只是假名叫做微尘而已。

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缘成则聚,缘尽则灭,空无自性,不是真实不变的,只是假名为世界而已。

可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到如来呢?

不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如来的真实面目。

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

应身为度化众生而出现的因缘假相。

所以,不是如来真实的法身理体,只是假名为三十二相而已。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数的身命来布施;

又有人只从这部经典信受奉持,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并且为他人解说,使其明了自性,他所得的福德远胜过用身命布施的人。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如是,如是。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的妙义,深深的了悟金刚经的义理旨趣,感激涕零地向佛陀顶礼赞歎,并请示佛陀说道:

「世上希有的佛陀!

佛陀所说的甚深微妙的经典,是我证得阿罗汉果,获得慧眼以来,还未曾听闻到的。

如果有人听闻了这经法,而能信心清净,那么,他便有了悟实相的智能,应当知道这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

实相即是非一切相,所以如来说以非一切相之本相,不执求、不住著,即名为实相。

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能够信解受持,这并不是难事,若是到了末法时代,最后五百年,如果有众生,在那时听闻这微妙经义,而能够信心清净信受奉持,这个人便是世上第一希有的人。

因为这人已顿悟真空之理,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分别了。

因为这四相本非真实,如果能离这些虚妄分别的幻相,那么,就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了。

远离一切虚妄之相,便与佛无异,而可以称之为佛了。

」佛陀见须菩提已深解义趣,便为他印可道:

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而对于般若空理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这人是非常甚为希有难得的。

因为他了悟了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即不是第一波罗蜜,因六波罗蜜性皆平等,无高低次第,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波罗蜜。

五波罗蜜,皆以般若为导,若无般若,就如人无眼,所以,第一波罗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

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实有忍辱波罗蜜,因为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动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别?

所以,忍辱波罗蜜也只是度化众生的假名而已。

我过去受歌利王节节支解身体,我当时,因得二空般若智,没有我法二执,所以,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

当时我的身体被节节支解时,如果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便会生起瞋恨心。

我回想起我在修行忍辱波罗蜜的五百世中,在那时,内心也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等的执著,所以能慈悲忍辱,不生瞋恨。

所以,须菩提!

菩萨应该舍离一切妄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住于色尘上生心,也不应该住于声、香、味、触、法等诸尘上生心,应当无所执著而生清净心。

如果心有所住,便会随境而迷,就无法无住而生其心了。

所以佛陀说:

菩萨不应该有任何事相上的执著,而行布施。

菩萨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便应该如此不住相布施。

如来说,一切相无非是邪计谬见、业果虚妄之假相,所以一切相即非真相,不过是因缘聚合的幻现而成,非有非空。

又说,一切众生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生灭变化,不应著有,不应著空,应无所执著。

所以一切众生即不是众生。

如来所说的法是不妄的、不虚的、如所证而语的、不说欺诳的话。

如来所证悟的法,既非实又非虚无。

如果菩萨心里执著有一个可布施的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个人掉入黑暗中一样,一无所见。

如果菩萨心能不住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日光下洞见一切万物。

未来之时,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从这部经信受奉行、讽诵受持,即为如来以佛的智能,悉知悉闻悉见这人,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早晨时,以等于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午时,又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夜晚时,也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如此一天三次布施,经过了百千万亿劫都没有间断过,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是难以计量。

但是,如果一个人,他只是听闻此经之经义,诚信不疑,悟得般若真理,发心依教修持,那么他所得的福德,胜过以身命布施的人。

又何况将此经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的人,他不但明了自己的本性,更使他人见性,所得福德,就更加不可胜数了!

总而言之,这部经所具的功德之大,不是心所能思,口所能议,秤所能称,尺所能量的,它重过须弥,深逾沧海,不但功德大,而且义理深,是如来独为发大乘菩萨道心以及发最上佛乘的众生而说的!

如果有人能受持读诵《金刚般若经》,并且广为他人说法,如来会完全知道此人,并眼见此人,皆能够成就不可称量、无有边际、不可思议的功德。

唯有这等具备般若智能,而又能读诵解说经义的行者,才能承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家业。

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