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6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2659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6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6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6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6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6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6Word格式.docx

《中医基础理论6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6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6Word格式.docx

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是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乙属木,癸属水,故亦可知“乙癸”所指的脏腑为肝肾两脏。

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水火即济指的即是心、肾两脏。

7.下列关于五脏外合五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合脉

B.肝合爪

C.脾合肉

D.肺合皮

E.肾合骨

B

五脏外合五体

心合脉;

脾合肉;

肺合皮;

肾合骨;

肝合筋。

故选择B。

8.脾之液为

A.汗

B.涕

C.泪

D.唾

E.涎

五脏主五液

心在液为汗;

肺在液位涕;

肝在液为泪;

脾在液为涎;

肾在液位唾。

故选择E。

9.五脏主五液,肾之液为

B.唾

C.涕

D.泪

肾在液为唾;

肺在液为涕;

脾在液为涎。

10.五脏主五志,则忧属

A.心

B.肾

C.肝

D.肺

E.脾

五脏主五志

心在志为喜;

肾在志为恐;

肝在志为怒;

肺在志为悲(忧);

脾在志为思。

故选择D。

11.脾在志为

A.怒

B.喜

C.思

D.悲

E.恐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流注全身;

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脾统血,可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

故选择C。

12.具有喜润恶燥特性的脏腑是

A.肝

B.肺

C.脾

D.胃

E.大肠

胃的生理特性

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胃为六腑之一,故为阳土,胃又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故胃性喜润恶燥。

13.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受盛

B.传化糟粕

C.化物

D.泌别清浊

E.通行元气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大肠主传泻糟粕,是水谷废物排泄的通路。

从胃的受纳、腐熟及脾的运化,经过小肠的泌别清浊,后由大肠排泄,构成一个水谷运化、吸收、排泄的过程。

所以大便下利或秘结都是大肠的传导失常。

14.利小便而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

A.脾主运化

B.肺主通调水道

C.小肠主受盛

D.小肠主化物

E.小肠主泌别清浊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包括泌别清浊后的糟粕,分为食物残渣及废水两部分,食物残渣下降到大肠,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

多余的水分则可气化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故对于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调的患者,小便不能及时气化入膀胱,水谷并走大肠,可见大便稀薄,小便短少,治疗选用分利方法,即“利小便以实大便”。

15.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主运化

B.主通调水道

C.主受纳

D.主腐熟水谷

E.主泌别清浊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小肠主化物而分别清浊,为受盛之官,能化物而使精华归于五脏,使糟粕从六腑排泄;

并使糟粕中的水分归于膀胱,渣滓归于大肠。

因此小肠如有病变,可以影响大便和小便的排泄。

16.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是

A.血府

B.经络

C.腠理

D.三焦

E.分肉

津液输布的通道

《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故津液输布的通道为三焦。

17.“太仓”所指的是

A.三焦

B.胃

C.小肠

D.脾

胃的别名

《灵枢·

胀论》:

“胃者,太仓也。

”故选择B。

18.下列哪项是胃的生理功能

A.水谷精微的转输

B.水谷的受纳和腐熟

C.水液的吸收和转输

D.脏器位置的维系

E.血液的统摄

胃的生理功能

胃的生理功能是:

受纳、腐熟水谷;

主通降,以降为和。

A、C、D、E均属脾的生理功能。

19.脏腑中有“主津”作用的是

A.脾

C.大肠

D.小肠

E.三焦

大肠的生理功能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排除B;

小肠主受盛与化物,排除D;

三焦通行元气,排除E;

脾主运化,统血,排除A;

大肠,主津,故选择C。

20.被称为“决渎之官”的是

A.胆

C.三焦

E.膀胱

三焦的生理功能

胆为“中正之官”;

胃为“受纳之官”;

小肠为“受盛之官”;

膀胱为“州都之官”;

大肠为“传导之官”。

三焦为“决渎之官”。

21.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是

A.肝、肺

B.肺、肾

C.脾、胃

D.肝、胆

E.心、肾

脾与胃的关系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

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

所以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是胃和脾。

22.脏腑关系中,被称为“燥湿相济”的是

A.肺与大肠

B.肾与膀胱

C.心与肾

D.肺与肝

E.脾与胃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脏腑之中,此两脏与燥湿关系密切。

23.下列被称为“元神之府”的是

A.脑

B.髓

C.骨

D.脉

E.胆

奇恒之腑

脑为元神之府,骨为髓之府。

故选择A。

24.元气耗损和功能减退,脏腑功能低下,抗病能力下降的病机是

A.气虚

B.气脱

C.血虚

D.津亏

E.气陷

气的功能

气虚,是指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

气脱,是指气不能内守而外脱,不符合本题,排除B;

气陷,是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排除E;

元气耗损和功能减退,与血和津液无关,排除C、D。

25.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的气是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气的分类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积于胸中的后天宗始之气;

营气,是与血共同行于脉中之气;

卫气,运行于脉外,起卫护、保卫作用之气。

26.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

A.心气

B.肺气

E.宗气

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也可特指心脏推动气血运行的功能,排除A;

肺气,维持呼吸功能,故排除B;

营气,主要是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排除C;

卫气,护卫肌表,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闭、汗液的排泄,故排除D;

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故选择E。

27.患者自汗,多尿,滑精,是因气的何种作用失常所致

A.推动

B.温煦

C.防御

D.固摄

E.气化

气的生理功能

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起推动和激发作用,排除A;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排除B;

气的防御作用是指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故排除C;

气的固摄作用是指对于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气的气化作用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排除E。

A.心与脾

C.脾与肾

E.肺与心

28.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29.与气机调节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脏腑与气血的关系

气的生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一个是脾胃消化和运化来的水谷之精气,故肺、脾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

肝主疏泄,调畅人体气机,肺能调节全身气机,故与气机调节关系最密切的脏是肺和肝。

30.下列各项,在血液运行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心血充盈

B.脉道通利

C.心气充沛

D.心神安宁

E.心阳亢盛

心与血液运行的关系

心主血脉,即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只有心气充沛,心阴与心阳协调,血液才能在脉管中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

故本题选择C。

31.治疗血行瘀滞,多配用补气、行气药,是由于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生气

E.血能载气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有: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血属阴而主静。

血液不能自行,其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故治疗血行瘀滞,多配用补气、行气药。

32.中医治疗血虚证时,常加入一定量的补气药,其根据是

B.血能生气

C.血能载气

D.气能行血

E.气能摄血

从血液的组成上看,营气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即营气能化生血液。

A.气滞血瘀

B.气不摄血

C.气随血脱

D.气血两虚

E.气血失和

33.肝病日久,两胁胀满疼痛,并见舌质瘀斑、瘀点。

其病机是

34.产后大出血,继则冷汗淋漓,甚则晕厥。

气血失调

两胁胀满为气滞表现,舌质瘀斑、瘀点,血瘀表现,故此患者证型为气滞血瘀;

产后大出血,故患者晕厥,为气随血脱。

35.在十二经脉走向中,足之三阴是

A.从脏走手

B.从头走足

C.从足走胸

D.从足走腹

E.从手走头

十二经脉走向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36.手三阳经的走向为

A.从头走足

B.从足走腹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头

E.从手走足

经脉走向规律

37.按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太阳经行于

A.面额

B.后头

C.头侧

D.前额

E.面部

太阳经循行

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排除A、D;

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部,排除C;

手足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

38.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循行交叉,变换前中位置,是在

A.外踝上8寸处

B.内踝上2寸处

C.内踝上3寸处

D.内踝上5寸处

E.内踝上8寸处

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的循环

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循行交叉,变换前中位置,是在内踝上8寸处。

39.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小肠经流注于

A.膀胱经

B.胆经

C.三焦经

D.心经

E.胃经

经脉流注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为: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40.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在

A.四肢部

B.肩胛部

C.头面部

D.胸部

E.背部

经脉交接

相为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部交接;

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

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