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黄帝内经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内经复习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阴味出上窍B味厚者为阴C味厚则泄D气食少火E气厚则发热
2.据本篇,下列说法正确的包括
A寒伤形B热伤气C气伤痛D形伤肿E先痛而后肿者,形伤气也
3.据本篇“法阴阳奈何”,阳胜可出现的病症包括
A身热B腠理闭C喘粗D齿干,烦闷E腹满
4.据本篇“法阴阳奈何”,阴胜可出现的病症包括
A身寒B汗出C数慄D厥E腹满
5.据本篇,“年六十”可出现的生理变化包括
A阴痿B气大衰C九窍不利D下虚上实E涕泣俱出
6.据本篇“善诊者,察色按脉”,其中“按脉”的有关原文涉及
A观权衡规矩B按尺寸C观浮沉滑涩D气口独为五脏主E审清浊而知部分
三、填空题
1.阴阳者,天地之也,万物之,变化之,生杀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
2.阳化,阴成。
3.清气在下,则生;
浊气在上,则生。
4.清阳出,浊阴出;
清阳发,浊阴走;
清阳实,浊阴归。
5.寒伤,热伤,气伤,形伤。
6.喜怒伤,寒暑伤,暴怒伤,暴喜伤。
7.冬伤于寒,春必;
春伤于风,夏生;
夏伤于暑,秋必;
秋伤于湿,冬生。
8.左右者,阴阳之也;
水火者,阴阳之也,阴阳者,万物之也。
9.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其次治,其次治,其次治,其次治,治者,半死半生也。
10.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地之湿气,感则害。
11.善诊者,,先别阴阳。
四、简答题
1.结合篇中内容,简述人体清阳与浊阴的代谢。
2.结合篇中内容,简述药食气味与人体形、精、气化之间的关系。
3.结合篇中内容,简述药食气味阴阳性能。
4.结合篇中内容,简述壮火、少火含义及与人体正气的关系。
5.结合篇中内容,简述风、热、燥、寒、湿致病特征。
6.结合篇中内容,简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意义。
7.结合篇中内容,简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意义。
灵兰秘典论复习题
1.“中正之官”为
A肝B胆C肾D膀胱
2.“作强之官”为
3.“伎巧出焉”的是
A肾B心C肝D脾
4.肝为
A将军之官B中正之官C作强之官D臣使之官
以下和膀胱有关的包括
A决渎之官B水道出焉C州都之官D津液藏焉E气化则能出矣
三、论述题
1.据本篇内容论述十二脏之“相使贵贱”。
2.为什么心为“君主之官”?
六节藏象论复习题
1.据本篇,五气入鼻,藏于
A心B肺C心肺D胃
2.据本篇,“生之本”为
A心B肝C脾D肾
3.据本篇,“罢极之本”为
4.据《太素》解,下列有关肺的说法错误的为
A气之本B魄之处C其充在皮D为阳中之太阴
5.据本篇,“十一藏取决于”
A心B肝C脾D胆
下列有关肝的说法正确的包括
A魄之处B罢极之本C其充在筋D其华在爪E通于春气
1.天食人以,地食人以。
2.五气入鼻,藏于。
3.五味入口,藏于,味有所藏,以养,气和而生,相成,神乃自生。
简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的意义。
五、论述题
结合篇中内容,试述五脏的性能及与自然界的通应关系
五脏别论复习题
1.据本篇,与奇恒之府有关的是
A其气象天B藏于阴而象于地C受五藏浊气D满而不能实
2.据本篇,“水谷之海”为
A胃B肠C脾D气口
3.据本篇,传化之府不包括
A胃B大肠C小肠D胆
4.据本篇,五气入鼻,藏于
A心脾B心肺C肺脾D肺肾
1.下列有关奇恒之府的说法正确的包括
A地气之所生B藏于阴而象于地C藏而不写D受五藏浊气E满而不能实
2.下列有关六府的功能特点正确的是
A传化物而不藏B地气之所生C实而不能满D藏精气而不写E藏于阴
三、填空
1.是以五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
2.心肺有病,而为这不利也。
3.凡治病,必察其,适其,观其,与其病也。
1.简述“魄门亦为五藏使”的含义。
2.据篇中内容,简述气口诊脉的意义。
五、论述
据篇中内容,试述五脏、六腑、奇恒之府功能特点及异同。
经脉别论复习题
1.“惊而夺精,汗出于”何藏
A心B肾C肝D脾
2.导致“喘出于肝”的病乃因为
A夜行B有所堕恐C有所惊恐D度水跌仆
3.“食气入胃,浊气”归于
A肝B心C脾D肾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涉及的脏腑包括
A胃B脾C肺D膀胱E肝
1.是以夜行则喘出于,淫气病。
有所堕恐,喘出于,淫气害。
有所惊恐,喘出于,淫气伤。
度水跌仆,喘出于与。
2.故饮食饱甚,汗出于。
惊而夺精,汗出于,持重远行,汗出于。
疾走恐惧,汗出于。
摇体劳苦,汗出于。
1.据篇中内容,简述“勇者气行而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的含义及意义。
2.据篇中内容,简述“生病起于过用”在发病学的意义。
3.据篇中内容,简述食物精微的布散过程。
据篇中内容,试述水液代谢过程,并分析其对水肿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太阴阳明论复习题
1.“四肢皆禀气于”
A脾B胃C肝D肾
2.“上先受之”的邪气为
A风B火C湿D燥
邪气“入六府”可见
A身热B腹胀C不时卧D喘呼E谵言
1.故犯贼风虚邪者,受之;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受之。
2.阳受之则入,阴受之则入。
3.故伤于风者,;
伤于湿者,。
4.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长四藏,各寄治。
1.简述“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
2.结合篇中内容,简述风、湿之邪易袭人体部位及机理。
3.简述“脾不主时”含义。
4.简述“脾病而四肢不用”机理。
据篇中内容,试述脾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
本神复习题
1.怵惕思虑则伤
A神B魂C魄D志
2.意之所存谓之
A思B忆C志D虑
3.心气虚则
A笑不休B怒C恐D悲
4.导致“气闭塞而不行”的因素为
A愁忧B喜乐C盛怒D怵惕思虑
5.“意不存人,皮革焦”为
A魂伤B神伤C魄伤D意伤
6.肾气虚则
A厥B胀C恐D五藏不安
1.以下哪些为脾之虚实主证
A四肢不用B五藏不安C腹胀D经溲不利E厥
2.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
A狂忘不精B不正C阴缩而筋挛D两胁骨不举E毛悴色夭
3.思维的过程包括
A意B志C思D虑E忧
1.凡刺之法,先必本于。
2.天之在我者也,地之在我者也。
3.故谓之精,谓之神,者谓之魂,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谓之意,谓之志,谓之思,
谓之虑,谓之智。
4.因者,竭绝而失生。
,神惮散而不藏。
,气闭塞而不行。
,迷惑而不治。
,神荡惮而不收。
1.据篇中内容,简述神的产生及神、魂、魄的区别。
2.据篇中内容,简述人的思维处所与过程。
3.据篇中内容,简述五脏虚实病证中致“五藏不安”的病证及临床意义。
1.据篇中内容,论述情志失调伤神伤脏的病症。
2.据篇中内容,论述五脏虚实的主证。
营卫生会复习题
1.营气的运行始于
A手太阴B手太阳C足太阳D足太阴
2.“太阴主内”中的“内”意为
A卫气B营气C阴精D阳气
3.“阳尽”的时辰在
A平旦B日中C日西D日入
4.下焦始于
A大肠B小肠C回肠D空肠
5.上焦出于
A胃中B胸中C胃上口D膈
1.以下有关的中焦的说法正确的包括
A出上焦之后B泌糟粕C蒸津液D化其精微E济泌别汁
2.以下说法正确的包括
A营出于中焦B营出于上焦C卫出于下焦D卫出于上焦E卫出于中焦
3.以下关于营气的说法正确的包括
A清者为营B营行脉中C始于手太阴D五十而复大会E昼行于阳二十五度
1.人受气于谷,谷入于,以传于,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浊者为。
2.故主内,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3.营出于,卫出于。
4.者,精气也;
者,神气也。
1.据篇中内容,简述营卫二气的生成、运行与会合。
2.简述“昼精夜瞑”与卫气运行的关系。
3.简述“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的含义。
4.简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含义。
5.简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的含义。
据篇中内容,试述三焦的部位划分,功能特点及与营卫的关系。
决气复习题
1.“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为
A精B气C津D血
2.“气脱者”导致
A耳聋B目不明C汗大泄D脑髓消
3.“骨属屈伸不利”为
A精脱B气脱C津脱D液脱
1.以下和“液”有关的内容包括
A谷入气满B淖泽注于骨C骨属屈伸D泄泽E补益脑髓,皮肤润泽
2.“液脱”可导致
A骨属屈伸不利B色夭C脑髓消D胫酸E耳数鸣
1.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
2.上焦开发,,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
3.精脱者,;
气脱者,。
据本篇简述精、气、津、液、血、脉脱失证候。
据本篇论述精、气、津、液、血、脉的概念。
生气通天论复习题
1.据本篇,生之本,本于
A气B神C阴阳D血
2.据本篇,“首如裹”,是由于感受何种邪气
A寒B暑C湿D风
3.据本篇,下列何者与暑邪致病无关
A汗B烦躁C肿D谵语
4.据本篇,汗出见湿,可酿生
A偏枯B痤疿C大丁D痈肿
5.据本篇,“气门乃闭”发生在
A平旦B日中C日西D夜半
6.据本篇,下列哪项不是“阴不胜其阳”所出现的病理变化
A脉流疾速B阳邪入于阳分C狂乱D九窍不通
7.据本篇,“因而大饮”,会导致
A痢疾B痔疮C气逆D高骨乃坏
8.据本篇,“阳蓄积病死”的病机是
A阳气虚B营气不从C穴俞以闭D阳气当隔
9.据本篇,夏伤于暑,秋为
A洞泄B疟疾C咳嗽D温病
10.据《黄帝内经太素》解,“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应为过食何味所致
A酸B苦C甘D咸
1.据本篇,阳气的作用涉及
A卫外B温养神志C固密D推动血液运行E温养筋脉
2.据本篇,下列和薄厥有关的是
A大怒B烦劳C气血上冲D精绝E手足逆冷
3.据本篇,“阳不胜其阴”,会出现
A脉流薄疾B并乃狂C五藏气争D九窍不通E大厥
4.据本篇,“因而饱食,筋脉横解”,会导致
A痔疮B痢疾C瘘D痈肿E大丁
5.据本篇,“味过于酸”,会导致
A短肌B肝气以津C脾气乃绝D精神乃央E大骨气劳
1.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
2.阳气者,大怒则,而,使人薄厥。
3.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
4.阳气者,精则养,柔者养。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
陷脉为,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
5.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
因而大饮,则;
因而强力,乃伤,高骨乃坏。
6.,精神乃治;
,精气乃绝。
据篇中内容,简述饮食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1.结合篇中内容,试述阳气的重要性及生理功能。
2.结合篇中内容,试述阳气的病理变化。
3.结合篇中内容,试述阴精与阳气的关系。
举痛论复习题
据本篇,导致“气乱”的是
A怒B悲C惊D恐
据本篇,与下和情志失调有关的是
A气上B气收C气泄D气结E气缓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喜则气,悲则气,恐则气,寒则气,炅则气,惊则气,劳则气,思则气,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四、论述
据篇中内容,试述“百病生于气”。
至真要大论复习题
1.症见肢体动摇,头目眩晕者,病多属
2.症见肢体收缩,筋脉拘急,大多与何藏有关
1.属于“上”、“下”病机的包括
A厥B痿C固D喘E泄
2.描述痉挛、抽搐、拘急症状的包括
A掉眩B收引C瘛D强直E反戾
1.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以也。
2.故《大要》曰:
谨守,各司其,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四、简答
1.据篇中内容,简述病机的含义及审查病机的重要意义。
2.据篇中内容,简述探求病机的方法。
1.默写原文,并分析病机十九条中属五脏的病机。
2.默写原文,并分析病机十九条中属火的病机。
3.默写原文,并分析病机十九条中属热的病机。
4.默写原文,并分析病机十九条中属上、下、寒、湿、风的病机。
百病始生复习题
1.“喜怒不节”则伤
A阴B阳C藏D府
2.虚邪中人,始于
A头部B皮肤C五藏D经脉
3.虚邪中人出现“身重体痛”者,为邪在
A经脉B输脉C冲脉D络脉
4.“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
A吐血B衄血C后血D咳血
5.“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
1.百病之始生,皆生于
A喜怒B寒暑C清湿D风雨E阴阳
2.“虚邪之中人”,伤及的部位包括
A皮肤B经脉C络脉D伏冲之脉E肠胃
3.积证的形成原因包括
A寒B卒多食饮C起居不节D用力过度E内伤忧怒
1.则伤藏,则伤上,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2.此必因,与其身形,相得,乃客其形。
相逢,众人肉坚。
3.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
4.忧思伤;
重寒伤;
忿怒伤;
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
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
1.简述“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含义。
2.据篇中内容,简述该篇对外感发病机理的认识。
3.据篇中内容,简述外邪致病传变规律。
4.据篇中内容,简述出血部位与所伤络脉的关系。
据篇中内容,试述积证的病因病机及形成。
热论复习题
1.据本篇,“巨阳者,诸阳之属也”,乃是因为其脉连于
A风池B风府C百会D人迎
2.据本篇,“两感于寒”是指
A再次感受寒邪B两藏同感于寒C表邪入里D表里两经同时感邪
3.据本篇,伤寒二日,哪一经受邪
A太阳B少阴C阳明D少阳
4.据本篇,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是哪一经的症状
5.据本篇,热病的治疗,未满几日,可汗而已
A一日B二日C三日D四日
6.据本篇,热病恢复期当禁
A房事B多食C过劳D情志过激
7.据本篇,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于何日者为病温
A立春B春分C立夏D夏至
8.据本篇,被称为“十二经脉之长”的是
A少阴B太阴C冲脉D阳明
9.据本篇,“巨阳”是指
A太阳B阳明C少阳D督脉
1.据本篇,“少阳受之”可出现以下哪些症状
A身热B胸胁痛C耳聋D腹满E口燥舌干
2.据本篇,两感一日,可出现以下哪些症状
A头痛B口干C烦闷D身热E耳聋
1.今夫热病者,皆之类也。
2.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故为诸阳主气也。
3.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
其未满三日者,可而已;
其满三日者,可而已。
4.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后夏至日者为。
1.简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含义。
2.据篇中内容,简述热病的治则。
3.据篇中内容,简述热病的遗、食复及禁忌。
4.据篇中内容,简述胃气与热病预后的关系。
据篇中内容,试述热病的传变规律、病证特点及预后。
评热病论复习题
1.据本篇,下列哪项不是阴阳交的症状
A汗出辄复热B寒热往来C狂言D脉躁急E不能食
2.据本篇,“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是由于
A精胜邪却B邪胜精却C津液受损D病邪炽盛
3.据本篇,“风厥”之“厥”指
A昏厥B四肢逆冷C气逆D阴阳不相接续
4.据本篇,“劳风”病位为
A五藏B肝C肺D膈
5.据本篇,“后五日,其气必至”中的“气”为
A正气B病气C谷气D药食之气
1.据本篇,提示“阴阳交”预后不良的症状为
A汗出B不能食C狂言D脉躁盛E烦闷
2.据本篇,风厥病机涉及
A太阳B少阳C少阴D厥阴E阳明
3.据本篇,风厥的症状为
A身热B恶风C汗出D烦闷E昏厥
4.据本篇,风厥的治法为
A表里刺之B缪刺其处C从阳引阴D以救俯仰E饮之服汤
5.据本篇,劳风可出现
A强上冥视B咳吐稠痰C恶风振寒D浮肿E口干苦渴
6.据本篇,风水可出现
A汗出手热B口干苦渴C小便黄D目下肿E腹中鸣
三、简答题
1.简述阴阳交的病证、病机及预后。
2.据篇中内容,简述热病后期判断预后的要点。
3.简述风厥的病证、病机和治疗。
4.简述劳风的病证、病机、治疗和预后。
咳论复习题
1.据本篇,咳病病因,首推
A寒邪B风邪C湿邪D热邪
2.据本篇,“外内合邪”,主要涉及
A肺脾A肺胃C肺肾D肝肺
3.据本篇,“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病位在
A肺B心C肝D脾
4.据本篇,五藏咳久,病传于
A五体B经脉C六府D肾
5.据本篇,“咳而遗失”,病位在
A胃B大肠C小肠D三焦
1.据本篇,下列哪些是心咳的症状
A心痛B咳C喉中如梗状D咽肿E喉痹
2.据本篇,三焦咳的症状为
A腹满B遗溺C不欲食饮D失气E呕
3.据本篇,咳病的治疗原则包括
A治藏者治其俞B治府者治其合C各随其过D各以其时受月E浮肿者治其经
1.此皆聚于,关于,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也。
2.治藏者治其,治府者治其,浮肿者治其。
1.据篇中内容,简述咳病的病因病机。
2.据篇中内容,简述咳与肺胃的关系。
据篇中内容,论述五藏六府咳的辨证分类及症状表现。
1.据本篇,疼痛的主要病因是
A寒邪B热邪C湿邪D火邪
2.据本篇,疼痛的主要病机是寒邪客于
A肌肉B五藏C经脉D六府
3.据本篇,“卒然痛死不知人”是寒邪客于
A六府B五藏C背俞之脉D侠脊之脉
4.据本篇,疼痛“深按之不能及,按之无益”乃是寒客
A背俞之脉B侠脊之脉C小肠膜原D五藏
5.据本篇,五色诊中“青黑”主
A寒B热C疼痛D瘀血
1.据本篇,伴有牵引性疼痛的包括
A寒客背俞之脉B寒客厥阴之脉C寒客阴股D寒客小肠膜原E寒客五藏
1.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客于脉中则,故卒然而痛。
2.视其五色,黄赤为,白为,青黑为。
1.据篇中内容,简述引起疼痛总的病机。
2.据篇中内容,简述望诊、切诊在痛证诊断中的应用。
试述篇中所及十四种痛证的病机及辨证要点。
痹论复习题
1.出现“夜卧则惊”的为
A心痹B肺痹C肾痹D肝痹
2.淫气乏竭,为痹聚在
A心B肝C肺D脾
3.痹证预后出现“疼久”的为
A风痹B筋骨痹C皮痹D痛痹
4.出现“不仁”的为痹邪在
A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