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种植技术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02582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姜种植技术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姜种植技术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姜种植技术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姜种植技术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姜种植技术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姜种植技术Word下载.docx

《生姜种植技术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姜种植技术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姜种植技术Word下载.docx

此期生长量很小,主要依靠种姜的养分生长发芽。

因此,在栽培上必须注意精选种姜培育壮芽,加强发芽期管理,为其创造适宜的发芽条件,保证顺利出苗,并使苗全苗旺。

  幼苗期:

从展叶开始,到具有两个较大的侧枝,即“三股杈”时期,为幼苗期,需65-75天。

此期,开始依靠植株吸收和制造养分,生长较慢,生长量较少。

在栽培管理上,应着重提高地温,促进发根,消除杂草,进行遮荫,培育好壮苗。

  旺盛生长期:

从三股杈至收获。

为茎、叶和根茎旺盛生长期,也是产品形成的主要时期,需70~75天。

旺盛生长前期以茎叶为主,后期以根茎生长和充实为主。

在盛长前期应加强肥水管理,促进发棵使之形成强大的光合系统,并保持较强的光合能力;

在盛长后期,则应促进养分运输和积累,并注意防止茎叶早衰,结合浇水和追肥进行培土,为根茎快速膨大制造有利的条件。

  根茎休眠期:

姜不耐寒,不耐霜。

北方地区不能在露地生长,通常在霜期到来之前收获贮藏,迫使根茎进入休眠,安全越冬。

在贮藏过程中,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既要防止温度过高,造成根茎发芽,消耗养分,也要防止温度过低,避免根茎遭受冷害或冻害。

  

(2)对环境条件要求

  ①温度:

生姜起源于热带森林地区,系统发育的结果,形成了喜温而不耐寒的蔬菜植物,种姜在16℃以上开始发芽,但发芽极慢,发芽期很长。

在22~25℃幼芽生长速度适宜,易培育壮芽。

在28℃以上高温条件下,发芽虽快,但幼芽往往细弱而不够肥壮。

茎叶生长期以20~28℃较为适宜。

在根尖旺盛生长期,为积累大量养分,要求白天和夜间保持一定温差,白天以保持25℃左右,夜间保持17~18℃为宜。

15℃以下停止生长,茎叶遇霜即枯死。

  ②光照:

生姜为喜光耐荫作物,不同的生长时期对光照要求也不同。

发芽时要求黑暗,幼苗时期要求中强光,但不耐强光。

因而生产上应采取遮荫措施造成花荫状,以利幼苗生长。

但盛长期因群体大,植株自身互相遮荫,故要求较强光照。

生姜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在长短日照下均可形成根茎,但以自然光照条件下根茎产量高,日照过长或过短对产量均有影响。

  ③水分:

生姜为浅根性作物,根系不发达,不能充分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吸收力较弱,而叶片的保护组织亦不发达,水分蒸发快,因而不耐干旱,对水分要求严格。

一般幼苗期生长量少,需水少,盛长期则需大量水分。

为了满足其生育之需,要求土壤始终保持湿润,使土壤水分维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为适宜。

  生姜不耐干旱亦极不耐涝。

在干旱条件下虽可存活,但生长不良,产量大减,且根茎纤维增多,品质变劣。

同样,土壤水分也不可过多,如果土壤积水,轻则使发芽出苗变慢,根系发育不良,重则引发姜瘟病,引起减产甚至绝产。

  ④土壤及营养:

生姜适于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

通气良好而能灌能排,呈微酸性反应的肥沃壤土。

生姜对土壤质地要求不甚严格,有较强的适应性。

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也较强,在pH值4~9的范围内,对幼苗生长无大影响。

在茎叶旺盛生长期则以pH5~7的条件下为最适宜,盐碱涝洼地不适宜于种生姜。

  生姜为喜肥耐肥作物。

但生姜根系不甚发达,能够伸入到土壤深层的吸收根很少,因而吸肥能力较弱,对养分要求比较严格。

  生姜的全生长期吸收氮、磷、钾的比例,大致为氮(N)38%~42%;

磷(P2O5)10%~12.5%;

钾(K2O)46%~49%。

以吸收钾最多,磷最少。

在旺盛期吸肥量最大,应加强肥水管理,防止植株脱肥早衰。

对生姜增产具有重要作用。

  生姜要求营养全面,不仅需要氮、磷、钾、钙、镁等元素,还需要锌、硼等多种微量元素。

在生姜栽培中,需要施用完全肥,如果缺少某种元素。

不仅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和产量,而且也会影响根茎的营养品质。

  3.主要栽培技术

  

(1)栽培季节

  生姜为喜温暖,不耐寒,不耐霜的蔬菜作物,所以必须要将生姜的整个生长期按排在温暖无霜季节栽培。

确定生姜播种期的原则是断霜后,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播种,初霜到来前收获。

一般要求适宜于生姜生长的时间要达到135~150天以上,尤其是根茎旺盛生长期,要有一定日数的最适温度,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我国西北高寒地区无霜期过短,露地条件下不适宜于种植生姜。

 

根据上述要求,在我国大部分有霜冻地区应适时播种,播种过早,因地温低,迟迟不能发芽,播种过晚,则缩短生长期,降低产量。

  在我国生姜的播期从南向北逐渐推迟,广东、广西等地冬季无霜全年气候温暖,1~4月均可播种,长江流域各省露地栽培一般于谷雨至立夏播种,而华北一带多在立夏至小满播种。

  现在有些生姜产区采用塑料大、中棚、地膜覆盖等保护措施栽培生姜,可以适当提早播种或延迟收获,从而延长生姜生长期,收到显著增产效果。

  

(2)选种姜、培育壮芽

  ①选种姜:

种用生姜应在头年从生长健壮、无病具有本品种特征的高产地块选留。

收获后选择肥壮,芽头饱满,个头大小均匀,颜色鲜亮,无病虫伤疤的姜块贮藏。

在无霜的华南地区,则在播种前从地内挖出后即可选择。

  ②培育壮芽:

培育壮芽是获得生姜丰产的首要生产环节。

壮芽从其形态上看,芽身粗壮,顶部钝圆,弱芽则芽身细长,芽顶细尖。

生姜种芽强弱与种姜的营养状况,种芽着生位置以及催芽温度与湿度有关。

  种姜的营养状况:

俗话说“母壮子肥”。

在一般情况下,凡种姜肥胖鲜亮者,因其营养状况好,新长的芽多肥壮;

而种姜瘦弱涉农信息服务大全干瘪的,其营养差,新长的芽多数瘦弱。

  种芽着生位置:

由于顶端优势,种姜的上部芽及外侧芽多数为肥壮,而基部芽及内侧芽往往细弱。

  催芽温度与湿度:

22℃~25℃适温条件下催芽,新生幼芽健壮,若催芽温度过高,长时间处在28℃以上,新长的幼芽瘦弱细长。

催芽期间湿度过低(主要是晒种姜过度,引起种姜失水过多所致),种芽往往瘦弱。

  ③培育壮芽的方法:

包括选种、晒姜与困姜、催芽等。

  选种:

应选择姜块肥大,丰满,皮色光亮,肉质新鲜,不干不缩,不腐烂,未受冻,质地硬,无病虫害的健康姜块做种用,严格淘汰姜块瘦弱干瘪,肉质变褐及发软的种姜。

  晒姜与困姜:

播种前1个月左右,从贮藏窖中取出种姜,用清水洗净泥土,平铺在室外干净地上或草席上晾晒1~2天,夜间收进室内防霜冻。

通过晒种,可提高姜块温度,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并减少姜块中水分,防止腐烂。

晒种后还有使病姜干缩变褐,症状明显,便于及时淘汰。

  晒晾1~2天后,再把姜块置于室内堆放3~4天,姜堆上盖以草帘,促进种姜内养分分解,叫做“困姜”。

经过2~3次的晒姜与困姜便可以进行催芽。

  催芽:

催芽可促使种姜幼芽尽快萌发,使种植后出苗快,而整齐,因而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措施。

催芽的方法较多,可以因地制宜,加以采用。

无论何种催法,都须先将种姜进行预温。

即在最后一天晒姜时,于下午趁热将种姜选好收回,置于室内堆放3~4天,下垫干草,上盖草帘,保持11~16℃,促进种姜内养分转化分解,随即移至催芽场所进行催芽。

常用的催芽方法有室内催芽池催芽,室外土炕催芽,熏烟催芽,阳畦(冷床)催芽等。

现介绍阳畦催芽的作法如下:

  阳畦催芽即选避风向阳地点,挖筑似果菜类育苗的冷床,按东西挖筑床框,框口北高南低,东西两侧由北向南倾斜,床深25~30厘米。

将床底土壤耧平。

铺干稻草厚5~8厘米,放入种姜厚25厘米左右,上盖干稻草一层,即在框口架放细竹,再在其上覆盖透明塑料薄膜,白天晒暖,夜晚盖草帘保温,床温超过25℃时,适当揭开薄膜通风降温,使床温保持比较稳定。

  近几年来,也有利用塑料大、中棚或果菜类蔬菜育苗床进行催芽。

  (3)整地作畦种植生姜地块,不能连作,应选含有机质较多,灌溉排水两便的沙壤土、壤土或粘壤土田块栽培,其中以沙壤土最好,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为微酸到中性,碱性土壤不宜栽培。

土壤要求深耕20~30厘米,并反复耕耖,充分晒垡。

然后耙细作畦。

作畦形式因地区而异。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夏季多雨,宜作深沟高畦,畦南北向。

畦长不超过15米,如田块较长,则在田中开腰沟。

畦宽1.2米左右,畦沟宽35~40厘米,沟深12~15厘米。

并要三沟配套,排水畅通。

并在畦上按行距55厘米左右开东向西种植沟,沟深10~13厘米,在种植沟内条施充分腐熟的厩肥或粪肥,每亩2000~2500千克,饼肥75千克,草木灰75千克左右,并与沟土充分拌和,以备种植。

华北地区,夏季少雨,一般采用平畦种植,只在大田四周开围沟,在超过20米以上的长形田块开腰沟。

田内种植沟的开法和施基肥等项仍与南方大致相同。

  (4)种植。

应选晴暖天气进行。

播前,把已催好芽的大姜块掰成70~80克重的小种块,每个种块选留1~2个肥胖的幼芽,其余芽除掉,以便使养分集中供应主芽,保证苗壮苗旺。

掰姜的过程实际上又进行了块选和芽选。

如种植时天气干旱,需提前一天在种植沟中浇水,待水渗下后才可种植。

排放种姜时,按株距20厘米左右逐一排放于种植沟内,姜芽一律朝南,并稍将芽头下揿,使姜块略向南倾斜,以便将来采收娘姜。

随即盖细土4~5厘米。

种植密度,在我国南方地区一般每亩4000~5000株,用种量300千克左右。

  (5)田间管理。

  ①分次追肥:

姜极耐肥,除施足基肥外,应多次追肥,一般应前轻后重。

第1次幼苗出齐,苗高30厘米左右时追壮苗肥,每亩用腐熟的粪肥500千克,加水5~6倍浇施,或用尿素10千克,配成0.5%~1%稀肥液浇施,也可施硫酸铵15-20千克,有条件时可随水冲入腐熟人粪1000千克。

第2次追肥在收取种姜后进行,称为催子肥,施肥量比第1次增加30%~50%,仍以氮肥为主,每亩施豆饼100~150千克或腐熟厩肥1000千克,施时雨水已较多,可在距植株10~12厘米处开穴,将肥料点施盖土。

如姜田基肥充足,植株生长旺盛,表现无脱肥现象,这次追肥可以不施或少施,以免引起植株徒长。

第3次追肥在初秋天气转凉,拆去姜田的荫棚或遮荫物后立即进行,促进生姜分枝和膨大,可结合拔除姜草进行适当重施,称转折肥,要求肥料持久的完全肥料和速效化肥结合施用,氮、磷、钾配合施,一般亩施尿素20~25千克,硫酸钾20~25千克,过磷酸钙10~15千克或复合肥20千克,均匀撒施种植行上,并结合进行培土。

9月上中旬根茎旺盛生长期,为促进姜块迅速膨大,防止早衰,应追1次补充肥,以速效化肥为主,亩施复合肥30千克。

  ②中耕培土:

生姜生长期间要多次中耕除草和培土。

前期每隔10~15天进行1次浅锄,多在雨后进行,保持土壤墒情,防止板结。

到株高40~50厘米时,开始培土,将行间的土培向种植沟。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夏季多雨,应结合培土将畦沟挖深到30厘米,并将挖出的土壤均匀放置在行间。

待初秋天气转凉,拆去荫棚或遮荫物时,结合追肥,再进行一次培土,使原来的种植沟培成垄,垄高10~12厘米,宽20厘米左右,培土可防止新形成的姜块外露,促进块大,皮薄,肉嫩。

  ③灌溉排水。

;

种植后保持土壤较干,以利土温的回升。

但如久旱不雨,影响出苗,也要适量浇水。

出苗以后,保持畦面干干湿湿,不宜多浇。

雨季来临,要及时清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使根不受涝而免遭腐烂。

拆去荫棚或遮荫物以后,正是姜株分枝和姜块膨大时期,要早晚勤浇凉水,促进分枝和膨大。

收藏前一个月左右应根据天气情况减少浇水,促使姜块老熟。

  ④遮荫;

入夏以后,在当地气温常达25℃以上,在姜田中搭荫棚或插遮荫物,遮荫防热。

入秋以后,气温转凉,气温降到25℃以下,及时拆除遮荫物,以增强光合作用和同化养分的积累。

长江流域多在6月上中旬遮荫,8月下旬至9月初拆除,华南和华北适当提前或延后。

搭荫棚即在生姜田畦面上用细竹或树枝,芦竹等搭1~1.1米高平棚架顶上夹放麦秆或油菜秸杆等,稀疏排放,约遮去一半阳光,亦可用灰色遮阳网代替秸杆覆盖。

插遮荫物即在生姜行的南侧,距植株12-15厘米处开小沟,插入谷草或短芦苇、树枝等,交互编成花篱状,直立或稍向北倾斜,为植株遮去一半阳光。

  4.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1)生姜病害。

主要有姜腐烂病、斑点病、炭疽病等。

其中以姜腐烂病,又称姜瘟病为生姜产区中最常见,在各姜区普通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20%,重者达50%以上,甚至绝产,对生姜的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制约生姜发展的一大因素。

  生姜腐烂病,初发病时,植株叶片变黄,萎蔫,反卷,变黄部分和绿色部分之间界限不明显。

病叶由基部向上发展,最后整株变黄枯死。

茎基部和地下根茎部受害处稍微变软,淡褐色,水渍状。

如将病茎基部或根部横切检查,病部维管束变色,用手挤压,有污白色黏液从维管束部分溢出。

发病后期,内部组织呈糜烂状,溢出灰白色汁液,仅留下完整的表皮。

在茎基部和姜块腐烂后,常因腐败性细菌进一步侵入,发生恶臭。

  本病由细菌青枯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

病菌主要在种姜病部内越冬,生长期间借灌溉水,雨水及昆虫等传播,从植株茎基部和生姜的自然裂口或机械伤口侵入,日平均温度25℃以上时,潜育期一般6~8天,最短3天,最长11天。

15~20℃为41天,15℃以下很少发病。

高温、多雨病害发生重。

  生姜腐烂病的发病期长,传播途径多,防治较为困难,因而在栽培上应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以切断传播途径,尽可能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

  发病重地块轮作2~3年或水旱轮作1年。

选用无病种姜栽植,栽种生姜前先用甲醛100倍液浸种6小时,闷种6小时,或种姜切开后,用1%波尔多液浸种20分钟,或蘸木灰封住种姜伤面,避免病菌从伤口侵入。

深沟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排除渍水。

生姜腐烂病菌是酸性,整地时,每亩增施消石灰100千克,调整土壤呈微碱性,可控制病害发生。

种植生姜所用的有机肥料必须经充分腐熟后使用。

避免用污染水灌溉。

当田间发现病株后,除应及时摘除中心病株外,并挖去带菌土壤,在病穴内撒施石灰,然后用干净的无菌土掩埋。

  

(2)生姜虫害,主要有姜螟(玉米螟),其食性很杂,危害时以幼虫咬食嫩茎,钻到茎中继续危害,使地上部茎叶枯萎,故又叫钻心虫。

防治方法:

在发生初期发现枯心苗,即被害叶片因失水而卷曲,即可用刀将螟虫连同受害苗茎叶一齐割除,杀死或烧毁,使其基部再发分枝补缺。

药剂防治要在虫卵孵化高峰期,螟虫尚未钻入心叶蛀食之前,叶面喷洒90%敌百虫800~900液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或敌杀死2000~3000倍液等,亦可用这些药剂注入地上茎的虫口。

  四、采收与贮藏。

1.采收,生姜的采收可分为收种姜、嫩姜、鲜姜三种。

(1)收种姜,生姜与其他作物不同,种姜发芽长成新株后,留在土中不会腐烂,重量一般不会减轻,辣味反而增强,仍可收回食用,南方称之“偷娘姜”,北方则称“扒老姜”。

一般在苗高20~30厘米,具5~6片叶,新姜开始形成时,即可采收。

采收方法:

先用小铲将种姜上的土挖开一些,一手用手指把姜株按住,不让姜株晃动,另一手用狭长的刀子或竹签把种姜挖出。

注意尽挖土,少伤根。

收后立即将挖穴用土填满拍实。

出口创汇生姜或在生姜腐烂病严重地块不宜收种姜,而等到与收嫩姜或生长结束时随老姜一起收。

  

(2)收嫩姜。

初秋天气转凉,在根茎旺盛生长期,植株旺盛分枝,形成株丛时,趁姜块鲜嫩,提前收获,谓收嫩姜。

这时采收的新姜组织鲜嫩含水分多,辣味轻,含水量多,适宜于加工腌渍,酱渍和糖渍。

收嫩姜越早产量越低,但品质较好;

采收越迟,根茎越成熟纤维增加,辣味加重,品质下降,但产量提高,故应适时采收。

  (3)收老姜,或称收鲜姜,一般在当地初霜来临之前,植株大部分茎叶开始枯黄,地下根状茎已充分老熟时采收。

要选晴天挖收,一般应在收获前2~3天浇一次水,使土壤湿润,土质疏松。

收获时可用手将生姜整株拔出或用镢整株刨出,轻轻抖落根茎上的泥土,剪去地上部茎叶,保留2厘米左右的地上残茎,摘去根,不用晾晒即可贮藏,以免晒后表皮发皱。

  2.贮藏。

生姜的贮藏方法有堆藏、沙土层积贮藏、井窖贮藏、长方形卧式窖藏、坑道贮藏、射线照射贮藏等,虽然贮藏方法是多种多样,但贮藏期间环境条件应保持一致。

贮藏适宜温度以11-13℃,湿度90%~95%为最好。

若温度低于10℃,生姜易受冷害不能长期贮藏,若温度高于15℃,则生姜贮藏期间易发芽,病害也严重。

湿度过低姜块易失水萎蔫,降低食用品质。

田间发病的姜块也不宜贮藏,现将常用的几种贮藏方法介绍如下:

  

(1)堆藏法。

生姜作加工处理需要进行短期贮藏保鲜。

进行短期贮藏保鲜时,生姜收获后,严格挑选,剔除受冻,受伤和病虫危害的姜块,可散堆在仓库内,也可装入竹篓垛放在仓库内,生姜堆内注意设通风筒,保持库温18~20℃,气温下降时应增加覆盖物保温,气温高时,可减少覆盖物,并通风降温。

  

(2)沙土层积贮藏。

利用地下防空洞或大仓库进行贮藏,即在地面铺一层湿沙,然后将生姜竖立密排其上,每排一层姜盖5-6厘米厚的湿沙,其上再放姜,如此可堆至0.8~1米高约1米宽的长方形垛,最上部盖一层10厘米厚的湿沙,然后覆盖塑料薄膜保湿。

垛中间立一个用细竹竿捆成的直径约100米米的通风束,并放入温度计、测量垛温。

垛的四周用湿沙密封。

注意通风,地面切勿进水。

为防止姜垛湿度过大,前半月可打开薄膜。

  (3)井窖贮藏。

生姜长期贮藏多采用井窖贮藏。

井窖的位置应选在地势高,避风向阳的山坡地或丘陵地,向下挖一坛式井窖。

口径60厘米左右,深2~2.5米,下部直径1~1.3米,在井壁上每隔50厘米,由上向下挖脚踏坑,在井下按120度角均匀向三个方向掘进,各挖一个顶部圆拱形的洞室、洞室高1.3米,直径1~1.2米,每室可贮藏姜块约500千克左右,贮姜时剔除病、伤、烂姜,将姜块竖摆洞内,每排一层姜,撒盖5~6厘米厚的清洁润湿细沙,湿度掌握以手握成团,落地散开为度。

一直到摆到高1米左右,然后用砖块和泥草封闭洞口。

在井口搭小雨棚防雨。

进窖初期外界气温较高,姜块呼吸热较多,井口敞开通气散热,到气温降到0℃左右时,应封闭井口,当气温降到-5~-10℃时,应用草把塞紧井口,上盖薄膜和草帘,气温转暖后又要随时减少覆盖,使之通气。

窖藏期间要定期检查,特别是入窖后半月内要检查,如有异常现象要及时翻窖,检查前要通风换气,以保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