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详解尾纤型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2445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2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文详解尾纤型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图文详解尾纤型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图文详解尾纤型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图文详解尾纤型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图文详解尾纤型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图文详解尾纤型号.docx

《图文详解尾纤型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文详解尾纤型号.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图文详解尾纤型号.docx

图文详解尾纤型号

图文详解尾纤型号

1光纤类型有哪些?

光纤从光传输的模式上可分为单模光纤(SM)和多模光纤(MM)。

在单模光纤中光传输只有一种模式,这个模式通常称为基模。

多模光纤除传输基模外,还可传输高阶模式。

模式,简单的说就是光场在光纤截面上的一种分布,不同的模式对应不同的传播速度,即模式色散。

光脉冲信号经过多模光纤传输会因模式色散而被展宽,一定速率的光信号经过较长距离的传输后变得不能辨识,因此在高速、长距离系统中都采用单模光纤。

由于不能传输高阶模式,多模光纤中的光几乎不能输入单模光纤,但单模光纤中的光却可输入多模光纤。

实际使用中,光纤是以光缆的形式使用,对于室内用光缆,一般单模光缆的护套为黄色,多模光缆的护套为橙色。

图1.单模光纤与多模光纤

1.1多模光纤

基本上有两种多模光纤

Ø梯度型(graded)

对于梯度型(graded)光纤来说,芯的折射率(refractionindex)于芯的外围最小而逐渐向中心点不断增加,从而减少讯号的模式色散。

Ø阶跃型(stepped)

对阶跃型(SteppedIndex)光缆来说,折射率基本上是平均不变,而只有在包层(cladding)表面上才会突然降低。

阶跃型(stepped)光纤一般较梯度型(graded)光纤的带宽低。

在网络应用上,最受欢迎的多模光纤为62.5/125,62.5/125意指光纤芯径为62.5μm而包层(cladding)直径为125μm,其他较为普通的为50/125及100/140。

50/125um和62.5/125um。

G.651是多模光纤。

1.2单模光纤

ØG.652单模光纤

满足ITU-T.G.652要求的单模光纤,常称为非色散位移光纤,其零色散位于1.3um窗口低损耗区,工作波长为1310nm(损耗为0.36dB/km)。

我国已敷设的光纤光缆绝大多数是这类光纤。

随着光纤光缆工业和半导体激光技术的成功推进,光纤线路的工作波长可转移到更低损耗(0.22dB/km)的1550nm光纤窗口。

ØG.653单模光纤

满足ITU-T.G.653要求的单模光纤,常称色散位移光纤(DSF=DispersionShifledFiber),其零色散波长移位到损耗极低的1550nm处。

这种光纤在有些国家,特别在日本被推广使用,我国京九干线上也有所采纳。

美国AT&T早期发现DSF的严重不足,在1550nm附近低色散区存在有害的四波混频等光纤非线性效应,阻碍光纤放大器在1550nm窗口的应用。

但在日本,将色散补偿技术用于G.653单模光纤线路,仍可解决问题,而且未见有日本的G.655光纤,似属个谜。

ØG.655单模光纤

满足ITU-T.G.655要求的单模光纤,常称非零色散位移光纤或NZDSF(=NonZeroDispersionShiftedFiber)。

属于色散位移光纤,不过在1550nm处色散不是零值(按ITU-T.G.655规定,在波长1530-1565nm范围对应的色散值为0.1-6.0ps/nm×km),用以平衡四波混频等非线性效应。

商品光纤有如AT&T的TrueWave光纤,Corning的SMF-LS光纤(其零色散波长典型值为1567.5nm,零色散典型值为0.07ps/nm2×km)以及Corning的LEAF光纤,我国的"大宝实"光纤等。

2尾纤型号

在表示尾纤型号的标注中,我们常能见到“FC/PC”,“SC/PC”等,其含义如下:

Ø“/”前面部分表示尾纤的连接器型号

Ø“/”后面表明尾纤接头截面工艺,即研磨方式。

2.1尾纤连接器

通信设备上用途最广的是FC型、SC型、ST型、LC型和MU型光纤连接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相互接触的光端口;其中LC型和MU型光纤连接器是目前兴起的新一代小型封装SFF(small-form-factor)连接器,它的出现提高了出纤密度。

多芯光纤连接器的应用是实现更高密度出纤的解决方法,多芯光纤连接器有MTRJ型、MPO型、MD型和MPX型等,其中MPO、MD、MPX型主要用于连接带状光纤,也称带状光纤连接器,最高可以实现单个连接器出24根光纤。

2.1.1FC连接器

FC是FerruleConnector的缩写,表明其外部加强方式是采用金属套,紧固方式为螺丝扣。

FC的金属接头对光纤芯提供良好的保护,但它是用旋转的方式,对光纤芯容易造成刮伤。

最早,FC类型的连接器,采用的陶瓷插针的对接端面是平面接触方式(PC)。

此类连接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作容易,但光纤端面对微尘较为敏感,且容易产生菲涅尔反射,提高回波损耗性能较为困难。

后来,对该类型连接器做了改进,采用对接端面呈球面的插针(UPC),而外部结构没有改变,使得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性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FC是单模网络中最常见的连接设备之一,在配线架上用的最多。

ODF侧光接口一般用FC接头,FC是金属接头,但ODF不会有高温问题,同时金属接头的可插拔次数比塑料要多,维护ODF尾纤比光板尾纤要多。

它使用2.5毫米的卡套,但早期FC连接器中的一部分产品设计为陶瓷内置于不锈钢卡套内。

目前在多数应用中FC已经被SC和LC连接器替代。

图2.FC连接器及适配器

2.1.2SC连接器

SC是SubscriberConnector/StandardConnector的缩写。

其外壳呈矩形,所采用的插针与耦合套筒的结构尺寸与FC型完全相同。

其中插针的端面多采用PC或APC型研磨方式;紧固方式是采用插拔销闩式,不需旋转。

SC接头是工程塑料的,具有耐高温,不容易氧化优点。

此类连接器价格低廉,插拔操作方便,介入损耗波动小,抗压强度较高,安装密度高。

SC的英文全称有时记做"SquareConnector",因为SC的外形总是方状的。

它是TIA-568-A标准化的连接器,但初期由于价格昂贵(ST价格的两倍)而没有被广泛使用。

业界传输设备侧光接口一般用用SC接头。

图3.SC连接器及适配器

2.1.3ST连接器

ST是StraightTip的缩写。

它具有一个卡口固定架,和一个2.5毫米长圆柱体的陶瓷(常见)或者聚合物卡套以容载整条光纤。

ST接头可用"刺入及旋转"(StabandTwist)来记忆,刺入及旋转就是它的连接方法(将线插入插座,然后旋转外面的卡榫将之锁住)。

图4.ST连接器及适配器

2.1.4LC连接器

LC是LucentConnector/LocalConnector的缩写,LC型连接器是著名Bell(贝尔)研究所研究开发出来的,采用操作方便的模块化插孔(RJ)闩锁机理制成。

其所采用的插针和套筒的尺寸是普通SC、FC等所用尺寸的一半,为1.25mm。

这样可以提高光纤配线架中光纤连接器的密度。

目前,在单模SFF方面,LC类型的连接器实际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多模方面的应用也增长迅速。

图5.LC连接器及适配器

2.1.5MU连接器

MU(MiniatureunitCoupling)连接器是以目前使用最多的SC型连接器为基础,由NTT研制开发出来的世界上最小的单芯光纤连接器。

该连接器采用1.25mm直径的套管和自保持机构,其优势在于能实现高密度安装。

利用MU的l.25mm直径的套管,NTT已经开发了MU连接器系列。

它们有用于光缆连接的插座型连接器(MU-A系列);具有自保持机构的底板连接器(MU-B系列)以及用于连接LD/PD模块与插头的简化插座(MU-SR系列)等。

随着光纤网络向更大带宽更大容量方向的迅速发展和DWDM技术的广泛应用,对MU型连接器的需求也将迅速增长。

图6.MU连接器及适配器

2.1.6MTRJ连接器

MT-RJ(MechanicalTransferRegisteredJack)起步于NTT开发的MT连接器,带有与RJ-45型LAN电连接器相同的闩锁机构,通过安装于小型套管两侧的导向销对准光纤,为便于与光收发信机相连,连接器端面光纤为双芯(间隔0.75mm)排列设计,是主要用于数据传输的下一代高密度光纤连接器。

图7.MU连接器及适配器

2.1.7其它连接器

除了上述常用的连接器类型外,还有以下的一些:

ØE-2000(AKALSH)

常用于通信、DWDM系统

ØMPO/MTP(Multiple-FibrePush-On/Pull-off)

ØESCON(EnterpriseSystemsConnection)

ØFDDI(FiberDistributedDataInterface)

ØTOSLINK(ToshibaLink)

等等

2.2研磨方式

光纤连接器是通过插芯端面相互对接来实现光信号传输的,所以,对于光纤连接器不论何种型号,我们都可以将其插芯研磨平面归纳为下面三种类型,即:

PC(PhysicalContact)研磨平面、SPC(SuperPC)研磨平面(也有的称为UPC,UltraPC)、APC(AngelPC)研磨平面。

ØPC研磨平面,是将端面研磨成球面的方法。

对光纤端面进行PC研磨连接,其插入损耗小、信号稳定。

由于进行了研磨,所以可以减少端面的反射光线,提高了回波损耗。

ØSPC研磨平面,特殊研磨工艺技术使UPC研磨的回波损耗大于50dB,特别适用于SDH高速系统。

ØAPC(AngelPC)研磨平面,是将端面研磨成斜8°球面的方法,它能使反射光向光纤的外面反射,能得到60dB以上的回波损耗,这种方法插入损耗小,多用于模拟映像传输,特别适用于高速系统、光纤CATV、EDFA等。

三种插芯端面示意图见图8所示。

图8.PC、SPC(UPC)、APC插芯端面示意图

三种插芯端面的加工工艺有较大的区别,其中APC端面的加工工艺较为复杂,三种插芯端面的光学性能也有较大区别,具体如表1所列:

表1.PC、SPC、APC插芯端面的结合尺寸和光学性能要求

插芯类型

PC

SPC(UPC)

APC

端面几何尺寸要求

曲率半径

10-25mm

10-25mm

10-25mm

球心偏移度

<50um

<50um

<50um

平整度

<0.05um

<0.05um

<0.05um

光洁度

<4A°

<4A°

<4A°

角度偏差

<0.1°

<0.1°

<0.1°

光学指标要求

回波损耗

>40dB

>50dB

>60dB

插入损耗

<0.4dB

<0.4dB

<0.4d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