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随着对独生子女的过于溺爱,学业的压力,社会竞争的加剧,儿童固执、偏差、自私等不良倾向日益突出地显现出来,不断见诸媒体的优秀学生自杀,中学生弑母,小学生厌学离家出走等等,都充分说明心理健康不仅是人本身必备的第一素质,而且是一个人全面素质提高与发展的基础,而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无疑是促进受教育者素质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
作为学校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一种附加的教育,而应该把它当作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指路人”。
因此教师要做到教书育心,主动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注重引入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认知技能、情意和人格特质。
各学科教学在不同层次上涉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只要对学科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而作为科学学科则蕴含着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些心理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如认识上的突破、态度上的转变、意志上的锤炼、性格上的陶冶、情感上的升华,或从中学到为人做事、与人沟通的本领,从而实现着心理教育的功能。
为了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我们特研究本课题,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适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科学学科教学进行有机地结合。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纵观国内外和省内外关于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实践和探索,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果。
但在学科教学中将如何进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型的、可借鉴的教育模式,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论述,缺乏实践意义。
一线教师在上课时如何进行操作仍然把握不好,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口头上,实际效果不好。
而且在科学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较少。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就是以情感为中心的发展学生人格的过程。
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学生心理机制的选择、消化,才能渗透在人格之中,学生才能从幼稚走向成熟。
所以确立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2、以问题为中心,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方能治百病。
要解决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要先了解学生,掌握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再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及时有效地排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
3、以活动为中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初中生性格活泼好动,喜欢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他们通过亲自实践丰富了各种情感体验,促进了自我的认识和提高,良好的个性心理正是通过活动的不断开展而培养起来的。
4、以激励为原则,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学行动,便会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这就是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启示、激励、引导及创设一系列科学的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可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5、以自己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罗曼·
罗兰说过:
“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要发展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态度和健康心理是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自己的情感,善于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传播给学生,使学生参与教学的认识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1、研究的目标:
面向江山×
×
中学的全体学生,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力求做到:
(一)优化认知品质,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学会合作
(三)培养耐挫折能力,使学生学会适应
(四)塑造良好个性,使学生学会发展
2、研究的意义: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为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学校教育的整体优化注入新的活力,也为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寻找一个新的切入点。
即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其意义主要在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师生素质。
五、研究的内容及实施策略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与学科教学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艺术、教学情境及教学组织形式,有意识地施加积极的影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具体内容如下:
(一)、准备阶段:
(2006.04---2006.09)
1、培养教师的现代教学思想
(1)、树立教师心目中的主体性的学生观。
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
(2)、使教师树立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
传统的教学实践往往只重视对人的知识、智力、道德等单一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心理的人格的整体发展。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的完善才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只有把学生的生理素质、认知素质、伦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综合地整体地进行培养和发展,教学才会有效,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才。
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才能切实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3)、使教师树立广义的知识观。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有广义的知识和
狭义的知识之分,狭义的知识是指知识的贮存和提取,即陈述性知识,我们现在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就是评价学生的狭义的知识。
广义的知识观还包括知识的应用,即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广义的知识观已将技能与策略融为一体,使知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广义的知识观要求教师不仅重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还应重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
2、使教师进一步掌握心理学知识
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本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和心理教育技能,因此,在实验之前,我们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向本课题教师介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如心理健康的基础理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等等,力争使每个教师都能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一定的心理教育的技能,以保证研究能顺利进行。
同时,要求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
(1)热爱学生,无条件完全接纳学生;
(2)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发展着的未成年人,理解学生;
(3)学会移情思考、处理学生的问题。
3、使教师进一步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1)、了解学生的技能。
不了解学生就谈不上对学生的教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思维能力、兴趣爱好、才能等等,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包括日常观察、作品分析、个别谈话等。
在实验前,我们要组织有经验的老班主任向课题组教师介绍经验、传经送宝,同时要组织任同一班级课的教师互相交流对实验学生的印象,以求达到共识,只有当全体教师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才能使教师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信念,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同一目标。
(2)、创造性地教学设计技能。
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方法于学科教学上,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应结合科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教师的价值就在于运用自己的创造性的劳动启迪学生的智慧与情感。
为了使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得到有效的训练,我们准备组织教师集体学习一些先进经验,并开展互相听课、互相评课活动,以求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3)、教学应变能力。
这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
应变能力既反映了教师在紧急状态下的应付水平,也反映了一种教育机智,是优秀教师必备的一种素质。
为了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我们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写出较为详细的后记,不断地总结经验;
把课堂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拿出来,共同探讨有效的应付方法。
(4)、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技能。
这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说服、表扬和激励、关心、沟通、暗示、感化等方法。
将每种方法的应用原则和适用范围交待给本课题组教师,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使用这些技能,逐渐积累经验,最终达到熟练应用这些技能。
(二)、实施阶段:
(2006.09----2007.08)
1、在科学学科课堂教学目标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把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1)、深入挖掘科学学科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如: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科学上的成就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上的巨大发展,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讲解我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激发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科学实验可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严谨的科学态度,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促进情感、意志、个性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人的生命周期的学习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关系指导;
通过复杂的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耐挫力等。
(2)、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
态度、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既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又是构成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
(3)、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任务之一。
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露出来的心理障碍与行为问题,如分心、认知矛盾、焦虑、恐怖、疲劳、厌学等,教师要因势利导,提供及时地指导与帮助,使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状态,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充分利用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寻找心理教育契机。
(1)、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环境,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主动的求知愿望。
①、积极调节课堂气氛,创设一个温暖、宽松、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
②、教学方法富有情趣,在积极情绪体验下把学习行为导向学习目标。
同时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科学用脑。
③、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避免负担过重,压力过大而引起各种心理障碍。
(2)、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开展耐挫折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①、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可以不拘一格。
我们可以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对缺乏自信的学生以鼓励为主,如:
你的声音真好听;
字写得很端正等等;
对自我意识过强,缺少合作精神的学生往往采用期待性评价,如:
要是能与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相信你的回答会更精彩;
对喜欢随声附和,缺少独立性的学生以鼓励性评价和期待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总之,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出发点。
以此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②、介绍科学家们百折不挠攀登科学高峰的感人业绩,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
积极挖掘学生中刻苦学习而进步显著的先进事例,让学生受到教育,激励他们奋发图强、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形成坚持性、自制性、果断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另外科学教学中也有部分较难的知识,让学生完成这些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在克服困难中积累经验,锻炼意志。
③、进行应试技巧的指导、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训练。
学得好不一定考得好,这与学生的应试技巧、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是否好有一定的关系。
在我们刚开始对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时,对江山二中的初二学生的一次《中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测试问卷》中,竟有过半的学生平时在思想上不重视心理素质的训练,在考试前的心理准备不够充分,在考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心理控制能力。
因此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要适时的进行应试技巧、考试心理控制能力的培养,对个别应试技巧、考试心理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如对不够恰当的自我期待,或者说是成就动机太强的学生,先调整认知,即改变对考试的不恰当的认识,再教给积极的自我暗示法或肌肉放松法。
使他们能自如的应对考试,并考出如意的成绩。
(3)、进行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
①、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切的课堂用语,合适的教态,对学生的充分期望与淳淳教导相结合,多鼓励、帮助、理解学生,往往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②、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探究活动小组、实验小组、学习互助小组、课外活动小组等让他们在活动、学习中互帮互助,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各组相互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③、在科学知识中寻找美的事物,如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时,让学生感受到毫不相关的元素知识可以用一个共同的原则联系起来的和谐统一之美;
在科学实验中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实验的创造美、在科学家身上发现心灵美等等来陶冶学生情操。
(4)、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发展观,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能持续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也有他不同的气质,学生的优点、长处是需要教师去发掘的,“玉不啄不成器”,教师应在教学中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能所在,加以鼓励和培养,成就其一生。
3、巧妙利用课外学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标准强调课外学习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外学习包括课外阅读、课外的科学实践活动等等。
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素养的形成都离不开课外学习,甚至课外学习获得的知识远远多于课内。
同样,课外学习中,学生不仅仅学到科学知识、获得能力,还会对其心灵世界产生极大影响。
(1)、从课外书中吸收精神食粮。
素质教育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其中,课外阅读一些科普读物已成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增长学生的见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精神
。
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当学生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2)、从科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寻找契机。
新课程《科学》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生和生活打好基础。
课外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培养技能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真正地、独立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促成其科学精神的形成,此过程中就有很多心理教育因素。
所以本课题组的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前要做好布置工作,提出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方法、要求及应注意的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开展活动外,还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如:
从参观、调查、考察、游览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关心自然、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
六、研究的方法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对教师要求很高。
因此,课题组的每个教师,都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做到:
(一)备课时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意识地进行,需要从备课开始,挖掘教材内涵,在教学目标中,设计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发挥教育机智,抓住时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过程,好比是一个化学反应堆,师生、生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有时产生突然裂变,有时又吸引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头脑清醒,把握局势的变化,有意识地影响每一个教育对象。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三个结合。
即做到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相结合;
集体辅导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常规教育与随机应变、即兴发挥相结合。
(四)要对全体学生的情况了解地比较透彻,必须用调查问卷。
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确定研究方向、研究重点。
(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还有许多,例如:
晓之以理、感之以情、导之以行;
激励法、暗示法、示范法、训练法等等。
课题的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课型,自行设计,自行研究,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以逐步提高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为目标,不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七、研究的成果和成效
(一)成效:
1、
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我们在研究初期、后期都用了《中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测验问卷》、《中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同学关系测验问卷》两份调查问卷,经过一年的心理健康辅导,学生考试心理控制能力较弱的比例由52%降到25%,同学关系存在一定程度困扰的学生比例也减少了8%,由此证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一般心理保健的知识和简单的心理训练方法,并能自觉地在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
另外在学生的成绩上也有所体现,今年中考我校不仅在科学学科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总成绩也获得丰收,我校上重点高中分数线的人数达到275人,占整个江山重点高中计划招生数的40%以上。
2007年第十一届浙江省初中科学竞赛中有五人获省一等奖,有五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学校荣获浙江省团体三等奖,是衢州市唯一获团体奖的队伍。
2、教师非常注重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态度、方法、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3、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教育能力。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学习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掌握了心理调控和心理训练的方法,这些知识、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4、学生的很多品德问题是心理问题在行为上的外在表现,通过课题实践与研究,使学生能较好地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有力的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
成果:
1、初步挖掘出科学学科教材内容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2、书写了部分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
(见附件)
3、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见附件)
八、结论与反思
(一)、课题的结题不是课题研究的结束,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的心理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地转嫁到学生身上。
如何尽快的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今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有待于更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进一步渗透,并取得新的成果与成效。
参考文献
1、《班主任心育艺术》湖南人民出版社
2、《给班主任的100条建议》开明出版社
3、《科学课》初中数理化生2007.7
4、《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5、《做成功的教师》九年义务教育教师必读张明霞杭州出版社。
6、《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组
200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