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02040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7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文言文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2、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c)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C、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行将为人所并

3、翻译句子:

(朱)晖(huī)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答案:

】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常常被人弹劾。

三、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现象非常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句子省略成分,体会省略特点

第一组: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尽死;

以啮人,无御之者。

2、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补充省略成分: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梁惠王)曰:

“不可,(五十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

“王如知此,(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省略主语】承前省;

蒙后省;

对话省。

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步)三四里。

】省略谓语。

1、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之。

②屠惧,投以骨。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①竖子不足与谋。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相如闻,不肯与会。

1、①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之。

②屠惧,投(之)以骨。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①竖子不足与(之)谋。

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③相如闻,不肯与(之)会。

】省略宾语:

省略动词宾语;

省略介词宾语。

1、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2、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

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省略介词(主要是“于”“以”两词)。

【省略句主要形式:

1、省略主语:

承前省;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省略介词宾语

4、省略介词:

主要是“于”、“以”

知识迁移:

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3、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

“刑余之人不可。

4、叶公见之,弃而还走。

5、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2、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刑余之人不可(将)。

4、叶公见之,弃(之)而还走。

5、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四、倒装句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变式句)。

文言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3、状语后置;

4、主谓倒置。

(一)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客何为者?

【结论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

何、谁、孰、胡、安、焉、恶、曷等。

1、忌不自信。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古之人不余欺也!

【结论二: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否定词:

不、未、莫、无、弗、勿等)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夫晋,何厌之有?

3、唯命是从

4、唯利是图

【结论三:

】用“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何以战?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项王项伯东向坐

【结论四:

】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4、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练习巩固:

1、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译文:

假使为了子孙而去做这些事,那么子孙不能救我

2、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为曷)

(二)定语后置

概念:

定语是修饰限定名词的,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但有时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为“定语后置”。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求人可使报秦者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结论:

】定语后置形式之一: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1、马之千里者

2、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语后置形式之二: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形式之三: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1、尝遗余核舟一。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3、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定语后置形式之四:

中心词+数量词

定语语前置的几种形式: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4、中心词+数量词

1、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B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D)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三)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做补语,而现代汉语则习惯将它放在谓语之前做状语。

这种现象又称状语后置。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5、遂与秦王会渑池。

6、得璧,传之美人。

7、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

(四)主谓倒装

也叫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1、甚矣,汝之不惠!

2、美哉,我少年中国!

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4、何哉,尔所谓达者?

主谓倒置即将谓语前置,大都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适应表达的需要。

主谓倒置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多。

课本知识迁移:

(一)、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君何以知燕王?

(宾语前置)

2、宋何罪之有?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动句)

6、会于西河外渑池。

(状语后置)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8、善哉,祁黄羊之论!

(主谓倒装)

9、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邦人奉筋再拜曰:

“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

译文:

要使我们的国君长寿, 

视金玉为贱物,视人民为宝贝或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贱金玉,宝人民) 

 

 

2、甫抵里閈,亲故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

刚到达乡里,来嘘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亲戚朋友(问寒温表庆贺者亲故),肩挨肩,脚跟脚 

3、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士兵并不是喜欢战死亡乐意受伤,只是因为他的将领清楚地知道士兵的冷暖饥饱,明白地见到士兵的辛劳艰苦。

(审知……,而明见……)

4、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有个滏阳人叫焦通,侍奉双亲礼数缺失, 

被他的堂弟告发。

5、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有个叫华生的人,世代家居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6、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 

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7、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与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

8、(王)刚中集三乡夫共疏之,累土为防,上植榆柳,表以石柱。

王刚中召集三乡壮丁共同疏通,垒土为堤,在堤防上种植榆树、柳树,并立石柱记载、表彰此事。

9、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

当涂人因杀牛祈雨被判罪,被关押的有六十多人,畅师文同情并释放了他们。

10、(刘仁轨)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刘仁轨)曾经被御史袁异式弹劾,袁异式轻慢他侮辱他,胁迫他自杀。

2017年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用法

1、"

庸……乎"

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哪里(怎么)……呢?

"

例: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2、"

何(奚)以……为"

、"

何(奚、曷)……"

用……做什么呢?

要……干什么呢?

为什么要……呢?

例①: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例②: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

项羽笑着说:

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

3、"

安……乎"

安……哉"

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怎么……呢"

哪里……呢”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

4、."

独……耶"

独……哉"

连用,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难道……吗"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

5、“如……何;

若……何;

奈……何”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

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

【另外:

】“如何(何如)”、“奈何”、“ 

若何(何若)” 

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

6.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

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何则?

陵迟故也。

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

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

7."

何也(何……也)"

何哉(何……哉)"

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为什么呢"

什么……呢?

怎么……呢?

例: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不是……吗?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不为……乎"

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不算是……吗?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

何……之有"

连用,是"

有何……"

的倒装,"

何"

是宾语。

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有什么……呢?

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呢?

4、"

非……欤"

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

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5、."

宁……耶"

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哪里(怎么)……呢"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

6、“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无乃尔是过与?

(《论语》)

7.“顾……哉?

”,可译为“难道……吗?

顾不如蜀彼之僧哉?

《为学》

8、"

岂……乎(哉)"

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难道……吗?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

三、表示感叹的习惯用法

1、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2、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

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3、“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4、.“何……哉(也)?

”(可译为“怎么能……呢?

”)

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

怎么能说得完呢!

5.“惟……耳!

”可译为“只是……罢了!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

6、“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

7.“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四、表示假设的习惯用法

1、有……于此(斯)……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例如: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

2、“若其”相当于“假如”。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

若其不胜,为罪已甚。

(《晋书•周浚传》)

3、诚……则……:

(可译为“如果……那么(就)……”。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五、表选择语气:

不……则"

不……即"

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

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孰与(孰若)……"

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更……"

……比……怎么样?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

与其……孰若"

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与其……哪里比得上"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4、……,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5、“非……则……”,“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

例①非死则徙尔。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非字而画。

(《促织》)

六、表示强调的习惯用法

1、“唯(惟)……为……”,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2、“唯(惟)……所……”,可译为“任凭……”“随便……”。

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3、“非惟……抑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表递进语气。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陈寿《隆中对》)

七、表示比较的习惯用法

“……何如……”“……何若……”“……孰与(孰若)……”,“……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

”“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八、表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用法

得无……乎(耶、邪)"

“无乃……乎”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其……乎(也、耶)"

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大概(恐怕)……吧!

还是……吧!

难道……吗?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4、……庶几……欤?

(可译为……或许……吧?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5、.……之谓也,其……之谓也;

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

”“大概说的就是……吧”。

①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②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九、其他习惯用法

1、有所、无所、何所(安所、奚所)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的(人、物、事)”“是什么”。

例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②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亭》)

2、有以 

、无以,无从、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①项王未有以应。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是故”,“是以”,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

译为“因此,所以”。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5、所以,有两个意义,译为“用来……的方法”或“……原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6、“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范仲淹《岳阳楼记》)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8、“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9、“而已”“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

(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10、“以……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7、“因遂”,相当于“于是”。

欲自杀以激荆卿,曰:

“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

”因遂自刎而死。

11、“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从这时起”“在这种情况下”;

二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于是”。

12、“之类”“之属”“之伦”“之徒”,相当于“这一类的……”。

13、有……者,译为“有个……的人”。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14.比及(可译为“等到......的时候”)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冉求答道:

“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

15、……之谓:

(可译为“叫做,就是,才算;

这就叫做;

就是,说的就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秋水》

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

俗语说:

’自以为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