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高考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1693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8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中考高考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高考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高考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高考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语文中考高考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中考高考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语文中考高考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中考高考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中考高考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⑤往事越千年,望着不断流向远方的逝水,我不知不觉间有些走神。

两千多年来,那些满载着粮食、煤炭、绸缎、茶叶、美酒等货物的船只,在济宁过闸停留后,又装载上了厚重的儒家文化,南去北往。

那些民工早就化为泥土,但他们所建的运河还存在着,流淌着,而且继续发挥着航运作用。

眼前的运河又流淌成一条永恒之河、福泽后世之河。

我仿佛看见,成千上万的民工在工地上挖河。

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喘着粗气,全靠锨刨、背驮、肩挑,像成群结队的蚂蚁一样,一点一点从低处往高处搬土。

不少人累得倒在泥水里,他们爬起来,撩起衣襟擦去汗水和泪水,再接着往上搬土。

  ⑥船继续南行,河面越来越宽阔。

伴着丛生的芦苇、香蒲和大片的荷花,我们来到了南阳镇。

它被称为“运河第一古镇”,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康熙、乾隆皇帝曾多次在镇上驻跸,镇上留有皇粮店、清代钱庄、雕花戏台、皇帝下榻处等30多处古迹,2014年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镇上顺河成街,桥街相连,以船代步,渔舟唱晚,显示出“江北水乡”的神韵。

  ⑦遥想当年,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分别六下江南,大运河上船队浩荡,旌旗飘扬,那是一番多么壮观的景象!

当然,他们反复下江南,并不仅是为了展示他们的威仪,更是巡视河务,加强漕运的需要。

多少年过去,水已不是过去的水,船已不是过去的船,岸已不是过去的岸,但这条历史的长河还在续写着新的历史。

⑧下了船,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大运河堪称中华文明的瑰宝,流淌在中华大地上的史诗。

不必讳言,随着铁路、公路和海运的不断发展和发达,运河作为我国内陆的水运航道之一,已退居交通运输的次要位置。

但是,我们仍要大力保护、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因为运河文化体现着中国人民的开拓进取、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创造精神。

(取材于刘庆邦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19.文章首先写作者如愿坐上船游览大运河,回忆①。

然后写作者在大运河的船头思接千古的遐想:

在济宁段观看大运河美景,遐想两千年来大运河的繁忙景象和民工开凿运河的情景;

②,遐想康乾两帝下江南巡视河务时的盛况。

最后写作者在游览终点下船,认识到③。

(3分)

20.文章第④段【甲】【乙】两处画线句都很精彩,请你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答:

21.文章第②段和第⑤段虽然都写到开凿运河的民工,但是作者对他们表现出的情感却有所不同。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二)(共10分)

19.答案示例:

①有此愿望的由来

②在南阳镇欣赏“江北水乡”的神韵

③保护、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的重要性

(共3分。

共3空,每空1分)

20.答案示例一:

【甲】从视听角度描绘大运河。

发蓝的河水、绿藻、紫燕、白鹭,在视觉上色彩丰富;

白鹭鸣叫如歌吟般,在听觉上悦耳动人。

大运河美好的自然风光,使作者内心愉悦。

答案示例二:

【乙】运用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

一女子穿“红衣服”,“撑”小木船,“采摘菱角”;

一男子“坐”在遮阳伞下,“光着膀子”,“搭白毛巾”,“专注地”钓鱼,从外貌、动作、神态方面表现运河人日常生活的安适惬意,传达出作者坐船游览大运河时愉悦的心情。

(共3分。

写法,1分;

内容,1分;

情感,1分)

21.答案示例:

第②段作者写民工开凿运河的苦难,表现出对他们的同情。

第⑤段作者写民工开凿运河的坚忍,表现出对他们的崇敬。

(共4分。

民工特点,2分;

作者情感,2分)

 

【2021西城二模】

(二)阅读《一个茶缸》,完成15-17题。

(共9分)

一个茶缸

霍丰

①上小学时的一天,吃过早饭,妈妈从里屋拿出一个白底红字的搪瓷茶缸,郑重其事地对我说:

“爸爸从朝鲜给你带来了礼物。

”我高兴地接过茶缸,沉甸甸的,好厚实呀!

②我把茶缸捧在手里,仔细端详起来。

茶缸通体以雪白的瓷釉为底色,“抗美援朝、保家卫国”8个鲜红的美术字格外让人心动;

左边的华表与下方的红色天安门图案将这8个红字半围了起来;

茶缸另一面的红色大字是“赠给最可爱的人”,最下方同样是一排小红字“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

茶缸的缸口比一般的茶缸要大,沿着缸口有一圈浅蓝色的彩带,上面雕有一只接一只展翅飞翔的和平鸽。

我不禁佩服起茶缸的设计者和工人师傅了:

把茶缸设计得这般耐看,还制作得这么结实。

我恨不得立刻用这个茶缸喝水,时刻把它带在身边,形影不离。

③得到这个茶缸后,它就一直陪伴着我,跟我常住北京,后又南下海南岛,北上黑龙江,还去过四川的农村、云南的阿瓦山寨……

④上中学时,我在北京第十三中住校生活。

这茶缸曾陪我参加过修丰沙铁路的勤工俭学、大兴和昌平的下乡劳动。

记得在昌平县史各庄,学校组织连夜行军。

当时,我把茶缸拴在背包带上。

我听到后面的同学嘀咕:

“这不是志愿军的茶缸吗?

”“嗯,他爸肯定打过美国鬼子!

”这话真让我心里美滋滋的,我不由地抖抖肩,感受一下身后缸子的晃动。

⑤1962年,我到重庆上军医大学,这茶缸跟我参加了重庆至遵义——重走长征路的野营拉练,还和我一起在四川南溪县大观公社与贫下中农共同生活了7个月。

那么多年下来,虽然我一直小心使用,可还是难免磕磕碰碰。

最初是茶缸底部被磕掉一块白色的瓷釉,露出里面黑色的铸铁层,如一块黑色的“伤疤”。

久而久之,“伤疤”被锈蚀出一个小洞,缸子开始漏水,完全不能使用了。

当时,握着这破损的茶缸,我真是心疼又无奈。

想起学校大门外有维修各种物件的小摊儿,我便拿起茶缸去碰碰运气。

⑥守摊的老师傅面容清癯,鼻子上架着一副圆圆的黑边眼镜。

他接过我递上来的茶缸,扶了扶眼镜,仔细端详了一阵,赞叹了一句:

“好厚的料子啊!

”然后他的眼睛透过镜片盯着我问:

“是你老汉儿的吧?

”“嗯,是我爸爸给我的。

”“这就对喽!

”老人似乎对自己的推断很满意。

说着就利索地忙起来,他先是用锉刀和砂纸打磨,又将“伤口”冲洗、晾干后,用焊锡把洞口封死,然后打磨得平整光滑。

A.一切准备停当后,老师傅从内衣口袋掏出一个纸包,取出一块巧克力糖大小的白色东西。

老师傅笑着说:

“好马配好鞍,给你用点好瓷釉。

”他用烙铁将瓷釉片化开,涂在修补的地方。

这样,除了修补的地方颜色略微显黄外,缸体还是那么洁白,红字还是那么显眼。

老师傅真是“妙手回春”啊!

我激动地掏出钱包,准备多付给老师傅一些钱。

谁知道,他竟然死活不收,还说愿意为志愿军茶缸尽义务。

在我的坚持下,最后老师傅只象征性地收了一元钱。

临别,还留下一句话:

“只要我在这儿,茶缸坏了包修。

⑦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冬天,我乘火车去四川内江,上车后习惯地把茶缸放在车窗前的小桌上。

这时,对面一位穿褪色棉军装的中年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吃力地从包里抓了一把茶叶放进茶缸。

他的茶缸被整个染成了黄褐色,看不清原来的样子了。

可细一端详,那茶缸的大小、高矮、形状显然都和我的茶缸相似,尤其在茶缸把手上方,隐隐约约现出我熟悉的“和平鸽”图形。

我暗想,这人莫非与抗美援朝有关?

我和他攀谈起来。

他果真是一名志愿军老兵,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被凝固汽油弹烧伤致残。

老兵乐观豁达,特别健谈。

我告诉他,我父亲也是上甘岭战役的参加者,缸子就是他送给我的。

老兵说他一上车就认出了这个缸子,并马上像对待战友一样,举起自己的缸子和我干杯。

一路上,老兵没有给我和乘客们讲战争的残酷情景,也没有讲自己英勇的战斗经历,只讲了几个他在朝鲜经历的小故事,那真实生动的情节深深感染了大家。

⑧火车开始减速,内江车站就要到了。

此时,这位志愿军老兵的坚韧、乐观已深深地打动了我。

眼看就要分离,心中依依不舍,我突然想为他做点什么。

我双手捧起我的茶缸,对老兵说:

“如果您不介意,这缸子留给您。

”老兵诧异地问:

“你舍得吗?

那你用啥子?

”我说:

“您连命都舍得,我还有啥舍不得的?

再说,我们部队配发了茶缸,有的用。

”“哦,那就谢谢你了。

”老兵没再推辞,接过茶缸说:

“老家县里博物馆多次向我征集过这个缸子,我没舍得,这回可以考虑把它捐出去了。

”车停了,我起身紧握了一下他那满是疤痕的双手,告别下车。

⑨站在月台上,我注视着窗口为老兵送行。

B.他用袖子擦去车窗上的雾水,颤抖着半站立起身,左手举起茶缸,右手挥了挥,向我致意。

那茶缸上“赠给最可爱的人”几个红字,真真切切,分外耀眼。

火车开动了,那张朴实的笑脸渐渐远去,我在心中真诚地为这位志愿军老兵祝福,同时我也很庆幸,这个茶缸真正回到了“最可爱的人”身边。

15.本文围绕“一个茶缸”讲述了许多有关的事情。

请你将横线内容补充完整。

上小学时,①;

上中学时,②;

上大学后,茶缸陪着我重走长征路和深入农村生活;

大学期间,③;

工作以后,我在火车上偶遇一位志愿军老兵,将茶缸送给了他。

16.文中两处画线语句都是对人物的描写,请你简要分析它们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17.阅读后,有同学对文章结尾处“我”将形影不离的茶缸送给了志愿军老兵感到不解。

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这个结尾的理解。

(二)(共9分)

15.答案要点:

①我得到爸爸送的茶缸特别喜爱,与它形影不离②茶缸陪我参加许多劳动及夜行军③我拿着破损的茶缸去修理,老师傅不多收钱。

评分标准:

共3分。

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

A句写老师傅把珍藏的好瓷釉拿出来修补茶缸,B句写老兵在临别前吃力地对我表达谢意。

两处语句都运用细致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细微地透露出人物的内心感情,表现了两个人物对这个茶缸的由衷敬意。

扣住两句的内容、描写方法或词语分析,每句1分,共2分;

对中心的作用1分。

意思对即可。

17.答案要点:

这个茶缸是爸爸从朝鲜带来的,寄托着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之意,上面的红色大字“赠给最可爱的人”,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火车上,我被志愿军老兵的坚强乐观深深打动,觉得要为他做些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敬意;

我将茶缸送给“最可爱的人”——志愿军老兵,让它物得其所,使文章的主题得以体现和升华。

【2021海淀二模】

(二)阅读《太行喊山》,完成17-19题。

太行喊山

刘兆林

①一进太行山,心就跳得欢了,嗓子眼儿痒痒的,想喊。

先还压抑着,顾及自己的年龄而不敢聊发少年狂。

走着走着,上了太行之巅,呼喊的欲望直撞嗓门儿,几下就撞开了,那喊便喷泉般喷射出来。

阳光下,连绵射向天空的“啊啊啊”声,灵魂出窍似的,直到嗓门儿不痒了,才缩回体内。

头回这样的喊,是在山西长治平顺县的太行之巅。

二回这样的喊,则在山西长治壶关县壁立如刃的太行大峡谷。

两回喊山,相隔八年。

②从中原大地拔地而起的八百里太行山,就是起自山西的平顺。

乘汽车一进平顺的大山,车在弯弯转转的山路上逐渐上升,但见计程器数字不断增,却不见前进的距离怎么长。

两山之间直线五六里的距离,盘山公路就得绕上二三十里,甚至更远。

当车顺山路拐了几个山谷,奇异的景象便接连出现了:

那连绵的几乎发乌的山,渐渐地变成了鱼鳞状,遍体均匀地长出无数白色鱼鳞似的——那是秃山上等距离凿出的石坑垒成了石堰①,再从很远处担来泥土填进坑里,栽上小树苗。

但根还得几年后才能通过担来的泥土慢慢扎进石缝儿,需十多年才能长一人多高。

十多年啊,幼苗依托远方担来那点薄土,虔诚地试探着寻找微小的石缝儿,顽强地向石头扎根。

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长。

石头上长一人多高的树,那要付出多少艰辛才能扎下根啊!

平顺许多山都是这样绿起来的。

那可是挥铁锤钢钎,一下下凿山石注血汗,把一座一座石头山染绿的啊!

我忽然明白,愚公移山的传说何以出自太行、王屋二山了。

③那一次,盘山路升着升着就从趴在山坡上变成悬挂在石壁上了,因而当地人管这种路叫“挂壁路”。

那路是从探悬着的石崖上一寸一寸凿出来的,探悬着的石崖下是数十丈的深渊,最险峻的地段则沿悬崖凿成了弯洞,再在洞的外侧凿出些窗口来透光照亮。

司机特意将车停在有窗口可倚处,让我们探头往窗下深渊看看景色,人和公路真的像被挂在悬崖似的,个个心被提到嗓子眼儿倒吸凉气呢,乘客大多闭了眼,谁还敢多看?

④汽车是侧凹在挂壁公路里面的,人不可能直接看清深渊有多深。

同行中有位曾走遍天涯海角的诗人,初看几眼后还能笑着高谈阔论,再行些路程,下车步行过高悬三四百米的天脊山铁索桥和云崖栈道时,却再拿不出一点闲情逸致说古论今了。

他几乎是闭了眼弓着腿,摸索着过了这道桥,而躲开惊险的云崖栈道,直奔三叠瀑去饱眼福了。

我们不恐高的一伙,抖腿走过云缭雾绕的铁索桥和栈道,再奔向从大裂谷口跌下的三叠瀑。

  ⑤从三叠瀑下望出去,周围高陡的山遮天蔽日,远处则雾海深深,苍山茫茫。

我们依栈道而立,既不像在人间,又不像在天上。

身上汗水淋漓,身边凉气凛然,宠辱皆忘,病痛全无,只觉胸中有气流向外涌动,不由自主想放开喉咙。

  ⑥有人说,三叠瀑望过去的对面山头,就是河南林县了,这儿的山水连着两个省呢!

哦,著名的林县红旗渠就是从平顺县挂壁穿凿而通的,平顺贵如油的漳河水,从那里分流给河南,成就了林县人的战天斗地精神。

我仿佛真的看到漳河流向林县那段红旗渠了,渠槽怀抱着漳河水,漳河水欢快地从平顺流向河南,这更是一道别具魅力的景致呢!

我站在夕阳染红的、既真实如铜墙铁壁又朦胧如太虚幻境的山上,长长地喊了一嗓子。

  ⑦八年后,我又来太行山看新风景!

⑧这回,让我一见便嗓门儿发痒的,不是太行山刀削斧砍望而生畏攀之胆寒的那种水墨色主体了。

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主峡谷二十六公里、平均一千六百多米高的平顺虹梯关通天峡。

峡谷的水深不见底,平静如翡翠镜面,把两侧的山都映得绿绿的,不仅可以在谷底乘游船仰望两壁间的一线天,我们还乘刚完工的霓虹电梯,毫不费力上升到云中的一线天顶。

站在新安装的玻璃栈道,纵情观望,白云缭绕水天相拥,恰好此时一弧半圆彩虹热情地把两壁绿山抱在一起。

闯入眼底的,全是高高低低比八年前葱茏浓重了许多的绿。

⑨八年前来太行时所说的绿化,是指每处有土能植种树的地方,都植上树。

而现在遍地山石,也密植了树,而且密得没了再植的余地。

在石头上栽树,要先凿出坑来!

比如我亲眼看见的三地交界的万米石头岭上,想绿化全覆盖,就得先在石头上凿出十万多个坑来!

这得多少当代愚公蹲在崎岖山岭上抡锤呢?

又得抡多少锤,流多少汗,担多少土,才能凿一个树坑呢?

才能植活一棵树呢?

巍巍太行山啊,新时代凿石绿化的愚公们继承先辈精神,使铜墙铁壁般的太行变成绿色的金山银山了。

于是我站在遍山染翠的的山上,又长长地喊了一嗓子。

⑩在石头上植满树,可不光是为了好看养眼,更是为了省出土地来种谷子!

谷子,是山西人泛指粮食的代名词。

听听民间艺人演唱的《谷子好》吧,农民出身的一班艺人,扯开嗓子拼力吼,把一首《谷子好》越唱调门越高,二胡梆子喇叭等家什的伴奏声也水涨船高,鼓舞得我们也跟着嗓门儿发痒,直在心里跟他们一起呼吼:

谷子好!

树到石上栽!

省出土地种谷苗!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7月10日 

20版),有删改)

17.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太行喊山”的经历。

阅读全文,从主要游踪、景物特点概括作者的游览历程。

时间

主要游踪

景物特点

八年前

(1)□□□□

□□□□

□□□□

高陡险峻

雾海深深

苍山茫茫

八年后

大峡谷底

一线天顶

(2)□□□□

18.文章第⑨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得极富表现力,请你加以赏析。

19.文章以“太行喊山”为题目,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喊山”的原因有哪些。

答:

17.答案示例:

(1)挂壁公路三叠瀑下

(2)水似翡翠白云缭绕遍山染翠

(共3分。

前一小题1分,后一小题2分)

18.答案示例:

画线处连续发问,集中展现了太行山人民凿石种树所付出的巨大艰辛,体现了他们勇于挑战困难、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

后面的议论抒情,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太行山人民新时代愚公精神的礼赞。

(3分。

手法1分,内容分析2分)

19.答案要点:

为太行山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而陶醉;

为太行山人民在石上凿坑填土种树的艰辛而感动;

为太行山人民在悬崖上修筑挂壁公路的勇气而惊叹;

为八年来,愚公精神代代相传换得遍山葱茏而震撼。

(4分。

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2021丰台二模】

(二)阅读《猎户人家》,完成21-23题。

猎户人家

出城向东,沿着被枫叶染红了的乡道前行,远远地就会看见山麓的莲花河畔有一片建筑,那就是赫哲人为旅游开发而兴建的民俗村。

【甲】正是晚秋时节,秋风把森林染得五颜六色,于是群山便成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的图画。

更诱人的是,枫叶环抱的莲花河水色润泽如碧玉,水面上几只扁舟在荡桨,一群水鸟在欢唱。

此情此景,谁能不为之动容?

越野车在这无边的画卷里缓缓地行驶着,河岸上层层叠叠的白桦林中,露出了一幢幢俄罗斯情调的木刻楞子房,这些建筑,全是用东北的红松木组合而成,房顶则用现代红色的琉璃瓦装饰,在五彩的林中别有一番韵致。

房前正在修补渔网的赫哲人,举起手中的网梭热情地向我们致意。

车在一幢写着“猎户人家”的房前停下,陪同来此的好友热情地邀我们下车,告诉我们这是一家饭店。

还没等我们从画山秀水的美好思绪中走出来,热情的赫哲姑娘就捧上了热气腾腾的小米茶,端上了只有渔乡才有的水灵灵的红沙果,接着就是甜美怡人的歌声:

“欢迎您啊远方的客人,赫尼那欢迎您到赫哲乡,芳香的美酒不醉人,猎户人家歌声飞扬……”原来,这“猎户人家”和民俗村的餐厅、旅店一样,都是赫哲人兴办的。

这真是名副其实的猎户人家。

单是门楣上手书的“猎户人家”几个大字,便能给人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感觉。

屋檐下,悬挂着山鸡、野兔、狍子、野猪等猎物标本,墙上还挂着一支擦得锃亮的猎枪和一排整齐的猎枪子弹。

看到这些,我心里竟开始忐忑起来,思量着如果民俗村里有这么几户猎户人家,那么山里的动物可要遭殃了。

这么一想,刚才还一如秋阳般明朗的心情顿时暗淡下来。

见我没了笑模样,好友反而笑了起来,说:

“你细瞧瞧,这些标本全是用人工养殖的动物皮毛加工的。

”我上前一看,果不其然,那野猪皮和狍子皮是家猪皮和狗皮加工制成的,那鹿角也取自人工养殖的梅花鹿。

看到我惊诧的样子,好友告诉我,为了保护山里的珍禽野兽,赫哲人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陆续走出森林。

许多人加入到发展养殖业的行列中,办起了家庭养殖场,养起了山鸡、家兔,结束了赫哲人只猎捕不养殖的历史。

我顺手摘下那支猎枪,原来这猎枪也是支假枪。

猎户人家的户主老尤解释道,这枪挂在墙上主要起装饰作用,为了让游人产生一种神秘感,这样才好招揽生意。

老尤的话使我笑逐颜开,又让我感慨万千:

文明早已来到这边陲的赫哲乡,勤劳善良的赫哲人正跟随时代改变着自己的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

我和老尤坐在火炕上热烈地攀谈起来。

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白桦林,阳光照射在白桦那洁白的躯干上,格外赏心悦目。

这美丽的景致使我的心里荡起了阵阵涟漪。

我建议老尤给窗户加一个油画框,那样,窗外的风景就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油画了:

【乙】春天,这幅油画沾着露珠,飘扬着布谷鸟的和鸣;

夏天,这幅油画吐着清翠,洋溢着山丁子花的芳香;

秋天,这幅油画染着缤纷,泼洒出大自然画师的意象;

而到了冬天,这幅油画就是一首边塞诗,间或有松鼠们在白桦林里跳来跳去地助兴。

⑨凭窗眺望,莲花河秋波澹澹,水光粼粼。

好友告诉我,河里藏着各种各样的游鱼,它们即使藏在深水之下,也逃不过当地赫哲人的眼睛。

但赫哲人将它们网起后,只取个大的,小的会再放回河中。

⑩夕阳西斜,莲花河泛起一片片红彤彤的涟漪,霞光掩映之下的猎户人家更显得安宁神秘。

老尤早早地在河畔燃起了篝火,赫哲人伴着《乌苏里船歌》那悠扬的旋律唱起了伊玛堪:

那尼傲歌盛世,白天鹅舞蹁跹,江上民族踏歌来,欢迎朋友喜开怀,那尼傲……这歌声情真意切,吸引了在民俗村下榻的游人,大家纷纷加入到欢乐的人群之中。

⑪从此,猎户人家的赫哲人便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之中。

想念他们时,我就将这份美好的回忆循环回放,一遍遍重温那迷人的风景、动听的歌声、热烈的欢聚……

(原载《海燕》2020年第5期,作者:

韩加君,有删改)

21.作者在文中感慨如今的赫哲人已经改变了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

原来他们只狩猎,现在①;

原来用来狩猎的猎枪,如今②;

虽然他们仍旧唱着船歌织网捕鱼,但是③。

22.第②段和第⑧段两处画线语句一实一虚,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民俗村周边的美景。

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23.第④段和第⑩段两次写到赫哲人的歌声,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其作用。

21.(3分)答案示例:

①开展养殖业②以假猎枪装饰墙面③注意维护生态平衡/捕鱼时取大放小

评分说明:

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22.(3分)

答案示例一:

【甲】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群山比作图画,河水比作碧玉,表现出了民俗村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特点。

/“五颜六色”表现出秋天森林的绚丽美景,“扁舟在荡桨”“水鸟在欢唱”表现出民俗村生态环境优美,人们生活悠闲。

【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民俗村四季美景比作油画,表现出赫哲乡四季不同的美:

春天生机勃勃,夏天郁郁葱葱,秋天缤纷绚丽,冬天壮美灵动。

从修辞、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短语角度进行赏析均可。

23.(3分)

答案示例:

第④段中的歌声表现了赫哲人待客之热情。

(1分)第⑩段中的歌声表现了赫哲人对当下安宁幸福生活的满意,对客人到来的喜悦。

(1分)两处歌声前后呼应,突出了赫哲族人与时俱进,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

(1分)

评分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