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论语教学整体思路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1191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论语教学整体思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论语教学整体思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论语教学整体思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论语教学整体思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 论语教学整体思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论语教学整体思路教案.docx

《高中语文 论语教学整体思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论语教学整体思路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论语教学整体思路教案.docx

高中语文论语教学整体思路教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教学整体思路教案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蔡伯潜《诸子通考·绪论》

总说:

      

             《论语》及其教学

一,《论语》的历史价值: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1、一般来讲,《论语》是中国散文的开始——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对话体散文(《论语》《墨子》)

    对话体、篇章式议论文(《孟子》《庄子》)

    专题性论辩文(《旬子》《韩非子》)

2、口语性:

上古时代人们的口语。

3、文学性:

文学价值很高。

4、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综合性:

5、文化长河中的经典性。

    正是因为〈论语〉在中国文学史与文化史以及思想史、哲学史等反面的经典性,〈论语〉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二、《论语》进入中学教学的意义:

1、中国文化发展的形势所趋:

   ⑴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而中国的文化源头即在《论语》;

   ⑵道德有继承性,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⑶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

  ⑷国学传播机构渐渐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

  ⑸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

 

⑹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

    在此形势下,《〈论语〉选读》应运而生。

2、《论语》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3、《论语》语言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是语录体散   

      文的典范,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4、《论语》陶冶性情,吸取智慧。

5、《论语》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6、现实生活中人性的缺失。

         《论语》是千年万年之经典,虽经波折,但始终存活,在国学兴起之时,《论语》有必要进入中学教学。

三、关于《〈论语〉选读》的编排问题

1、初中教材中已经有的〈论语〉篇章,高中《〈论语〉选读》不再选入,避免重复;

2、注释详细,附带翻译,降低学习难度;

3、教材共1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

3、每课后面都有相关的文章链接:

  第一课:

“中华文明是追求道德的文明”

  第二课:

“礼教思想之变本加厉”

  第三课:

“中国知识分子:

从政治到人生”

  第四课:

“孔子的政治品格”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的内涵”

  第十五课:

“孔子的价值本源观”

   《论语》进入语文教材,有特定的编排体系,当然,进入语文课程的《论语》,必有它特定的解读角度。

 

四、解读《论语》的途径:

      解读《论语》有不同角度,解读途径也是多样。

      ⑴从对人及人的生活的关怀角度来解读:

        如:

“节用而爱人”“仁者爱人”等

      ⑵从政治(政治原则与社会治理)角度来解读:

         如: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⑶从教育(教育原则以及教育方法等)角度来解读:

         如: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等等。

      ⑷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解读:

          不仅包括《论语》对文学的看法与观点,还可以分析《论语》的文学性、艺术性等。

 

   ⑸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

   《论语》中所反映的世界观、人生观等角度。

   ⑹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解读:

 除上述几个角度而外,还可以从美学角度、从思想史角度、从史学角度等方面来解读。

 

          总之,解读《论语》的角度很多,每个人读它,都可能找到自己所喜欢的方面。

作为教学,我们应当注意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思想素质入手,适当把握中国古代的文化、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内容,以之培养学生的素养。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来把握和处理教材。

五、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

          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或者说应该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或者说也应该过去了。

尊孔就是以孔子为偶像而极力崇拜,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这样就会堵塞探索真理的道路,阻碍社会的进步。

反孔就是对孔子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这也就违反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现在我们的任务是研孔、评孔,对孔子进行研究,进行分析,进行评论。

                                   ——张岱年          

      尽管对《论语》的解读有不同的角度与途径,但我想,对它的教学不能离开“语文”的基本理念来教学,特别是对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就更应该如此。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们应从“语文”的字、词、句、段、篇等基础做起。

      就《〈论语〉选读》整本书的教学而言,我想,我们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把握必要的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了解必要的古汉语句式;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

     ——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积累文言阅读基本功

2,明确《论语》所选篇章的思想意义,初步懂得一些人生哲理,并加强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学习孔子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

    ——对学生从情感方面进行熏陶。

4,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

   ——增强语文智力,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分“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

     “基础要求”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常用文言字词意义与用法的理解以及句段篇的翻译、课文内容的解读等难度稍低的要求。

     “发展要求”主要指初步理解《论语》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及作用。

(三)教学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

     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属文言文;

     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语录体散文文体;

     从内容上说,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涵盖范围很广。

  因此,《〈论语〉选读》教学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

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

注意:

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

 分说:

   一、二、三、四、十四、十五课

        备课设想

一、这六课核心内容的分布情况简述:

第一课:

“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政主张,即政治原则;

第二课:

“克己复礼”——孔子的礼治主张,即社会治理主张;

第三课:

“待价而沽”——孔子积极的入世态度;(属自读课文)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孔子的哲学思想,是孔子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第十五课:

“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天道观。

(属自读课文)

二 对这六课教学的教学建议:

1、注意落实文言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夯实学生的文言阅读基本功;

2、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加强对原文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注意结合孔子所生存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与评价孔子及孔子的思想;

4、注意引导学生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

5、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认识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智力。

第一课:

为政以德

一【教学目标设想】

    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设想理由:

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设想理由:

对文言阅读基本功的培养;

    3.背诵重点语段。

          设想理由:

着重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要求】

 

(一)基本要求:

1.背诵篇目:

2.1、2.3、1.6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除此,还可加上13.6、2.19两章。

     理由:

常用,更是理解孔子德政思想的核心篇章。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等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由:

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去甚远,属于特殊词语,但又是常用词语。

必: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如果)

用: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费用)

相: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辅佐)

年: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年成不好,灾荒)

劝: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努力)

共: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环绕。

道:

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通“导”,训道)

齐:

齐之以行……齐之以礼(整治,整顿)

3.词语理解:

      “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代汉语与古汉语词意义的区别)

      “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现今常用语)

    理由: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词语间的区别。

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理由:

课文内容的理解。

发展要求

1.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理由:

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把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及政治原则。

 

2.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理由:

正确并深刻理解孔子的德政思想,承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三【教学建议】

     1、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条件,所以,除参阅课文注解外,对课本未加注解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

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可古今参照,让学生明白其意义。

如:

围绕“为政以德”的内涵而涉及到的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概念:

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2、学习要求里“发展要求”的内容,诸如“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可以分条学习掌握。

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

如:

 ①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③“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④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⑤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⑥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⑦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⑧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四【课堂讨论题目设计】

讨论问题一: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明确: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均贫富”是从百姓角度讲的,“去食”是从为政者的角度说的。

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