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0917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Word文档格式.docx

这件玉龙的发现意义重大,可谓中国古代玉器传统题材“咬尾龙”的开山鼻祖。

  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距今约四千年左右,较红山文化稍晚,主要分布于湖北荆州地区。

此期亦有玉龙出土,但数量和工艺略逊与红山文化时期,代表者如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的一件玉龙(图4),最大外径3.8、厚0.8厘米,玉呈黄玉色,表面有灰白沁斑,龙体蜷曲呈玦状,嘴部微张,上颌凸出,下颌较短,尾部呈钝尖形。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200年,主要分布在环太湖流域。

良渚文化玉器制作水平空前发达,器型种类也非常之多,唯龙纹玉器较少,仅见龙首玉环(图6)和龙首玉镯(图5),且表现的不够具象,所以很少有学者把它纳入龙纹探讨的范围。

  综上所述,新石器时代诸考古学文化所出玉龙,虽形制及细部略有所别,但亦有鲜明的共同特征:

  1.龙体皆蜷曲呈环或玦状。

  2.皆圆雕而为皆面为椭圆形且单独成器。

  3.龙首之形象皆以现实动物之头部抽象表现,如猪首、熊兽、马首等。

  4.整器圆钝,不见棱角,器表大多光素无纹,少数饰以网格纹,细部特征皆以阴刻线表示,造型原始质朴,雕工简约豪放。

  5.器表多有钻孔,为佩戴穿挂之用。

二、商代

商代冶金技术发展,青铜工具开始运用于制玉行业,从而促进了制玉工艺的发展。

商代的玉龙无论是数量、质量、图案装饰,还是工艺技术等,都较史前玉龙的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简单趋向繁复,由质朴变为华美,且造型风格从史前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龙,逐渐演变为一种符合奴隶社会礼制造型的龙。

但是商代玉龙在造型上仍然很大程度上受到史前玉龙之影响,即皆为蜷体玉龙,其基本形态与商代甲骨文之“龙”字极其接近。

此期玉龙虽数量较多,但造型、纹饰相对趋于程式化,共性特征不难察之:

整器多作扁片状,基本造型可分三类:

玦形(图1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环形(图2河南安阳花园庄54号墓出土)和扁平形(图3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其中以蜷曲成玦形者居多;

还有圆雕的龙,一种圆雕龙前足着地,长尾盘卷(图4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一种近似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图5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从雕工纹饰上看,龙体较短近似蛇身,玉龙头部长有蘑菇形兕角,眼睛多为“臣”字眼,还有圆形眼和菱形眼,且多雕成张口露齿状,以表示凶猛,大多仅雕一足,尾部细而勾卷,有的龙脊上开始出现扉棱形的脊齿纹,玉龙之器表多以双勾线即两条平行的细阴线琢出菱形纹、三角形纹、云雷纹等表现动物凶狠的纹饰,纹饰的浮雕感较强。

三、西周

西周玉龙基本沿续了商代玉龙的造型,主要有稍薄的片状龙和稍厚的板状龙两种,圆雕龙的造型极为少见。

此时的玉龙在构图和线条处理上比前期显得更加舒展,龙身上的刻划线条基本为浅显的柔长弯弧的风格,同时在工艺上改变了商代常用的双勾线技法,大多采用阴线与阳线相互配合使用,特别是直锋细线与斜刀的艺术表现方式,双线勾勒时有的能见一线尖细,一线呈斜刀的宽阔状,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形成刚柔并济、形制规范的独特美。

西周玉龙在形制上大体可分为三种:

玦形龙,复合形龙和龙纹玉器。

1.玦形龙(图6)造型直接延续了商代的特征,具体较前朝有以下几点变化:

龙身较商代更为细长,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细密,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此外椭圆形眼、菱形眼亦很多,上吻翻卷,口微张不露齿,脑后的蘑菇形兕角已不多见,更多以鬣形角和钝尖角代之,龙足似有似无,不特别雕琢。

2.复合形龙多以羽人、凤与龙复合成一器。

这类玉器多以镂雕技法制作,龙的眼部皆呈椭圆形,其余各部位与玦形龙相似。

如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一件(图7),高2.9、长4.5厘米,为羽人和龙合体,羽人位于龙之前端,身体自上而下与龙相接,龙作回首状,椭圆形眼,卷唇,细尾上卷。

3.龙纹玉器这类玉器以抽象的、呈图案化的龙纹作主要装饰,多为玉璧、玉璜、玉觿等。

此期龙纹多用娴熟的双勾技法和斜刀技法加阴线和阳线刻画,因器饰纹,根据器形特点组织图案布局,形成一种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体现了高超的构图能力。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一件龙纹玉璧属此类型(图8)。

直径15.6、孔径6.8厘米,褐色沁分布自然,器表纹饰章法井然,饰有两条蟠蜷的龙纹,龙首近环的外缘,体躯呈圆弧形,尾尖收于内缘,双龙首尾相接,龙鼻上卷,张口,“臣”字目,有利爪,间隙饰以卷云纹。

图案刻划准确,婉转顺畅而有力。

四、春秋

  春秋时期冶金技术的发展,铁工具开始运用于制玉工艺之中,此期玉器的工艺水平显著提高。

加之奴隶制度的逐步瓦解,文化和艺术领域迎来了繁荣、多元与创新的新时期。

此时,玉在贵族社会生活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东西。

《礼记·

玉藻》云:

“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由于儒家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完善,导致了此时成组佩玉之风的盛行,玉龙的制作更是盛况空前,其造型、纹饰和工艺技巧均已大大突破了早期的形制规范,创出了新颖、独特的时代风格。

  受春秋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影响,这一时期以龙为题材的玉器明显出现了很多变化,艺术风格也大相径庭,这种变化主要由各路诸侯有不同的审美取向和标准要求所造成的。

下面介绍几个不同地区出土的春秋龙纹玉器:

  1.山西地区:

春秋时期属晋国。

图1的玉饰是山西闻喜县出土的,属于春秋早期,风格上看还有西周遗风,用单阴线勾出龙的眼睛,双阴刻线勾勒出龙首的纹样,表现的非常抽象。

图2的玉龙是山西太原出土的,属于春秋晚期,龙作回首状,弓身,卷尾,器表饰以浮雕的谷纹和蟠虺纹,风格上看已经向战国玉龙演变了。

  2.山东地区:

春秋时期属齐鲁地区。

图3的玉璜出土于山东省沂水县,对称的龙首向外,龙身结合为一体,用双阴刻线勾勒出纹样图案,基本纹样元素为“S”型图案构成。

  3.陕西地区:

春秋时期属于秦国。

图4的玉佩出土于陕西省凤翔县,年代大约在春秋中晚期,整器用单阴线勾勒出上下两个龙首纹样,基本纹样元素为“几何”型。

  4.河南地区:

图5的玉璜出土于河南省光山县,春秋时期属于弦国,年代属于春秋中晚期,两端各饰以张口的龙首,体相连,通身饰鸟兽纹。

  5.江苏地区:

春秋时期属于吴国。

图6的玉璜出土于江苏吴县,风格上是春秋晚期,两端各饰张口卷唇的龙首,龙体相连饰以浅浮雕的三组龙首纹。

五、战国

  由于战国时期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儒家思想赋予玉的种种道德文化内涵,所以使得战国时期的王公贵族,皆以佩玉为时尚。

此时治玉工艺更加成熟,而且普遍使用了金属类工具,进而使玉雕业迅猛发展,创造了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战国玉龙的造型已完全摆脱了商周严谨规范、形制大多雷同的束缚,构思巧妙大胆而富于变化。

战国玉龙除沿用春秋玉龙的主要器形外,增加了大型镂空玉龙及精美无比的复合式多龙活环饰、多节活环龙凤佩(图2)及有龙形纹饰的出廓玉壁(图1)、玉带钩、玉剑饰等,玉壁上的夔龙纹(图3)更是此时的特色之一。

  1.此期玉龙的整体造型,仍然延续商代以来的传统,即绝大多数为扁平体,亦有圆雕制成而作圆柱体者,但数量极少,如河南省洛阳市唐宫路战国墓出土(图4)的两件,多通体光素或饰以绞丝纹和云纹。

  2.龙身较商代、西周为细长,身形大多翻转扭曲,呈S形、复合S形或M形,鼓腹卷尾,富有张力。

早期玉龙之躯干肥硕较短,稍作弯曲,弯转的个数较少,如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2件(图5),墓葬年代为战国初期,两件形制纹饰相同,体宽肥,龙曲身顾首岐尾,一面浅浮雕变形的龙纹,其间夹以谷纹。

中期以后逐渐演变为瘦长,且作显著弯曲,弯转个数较多,如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国1号墓出土(图8)的玉龙。

战国中期以后,拱起腹部两侧的头与尾开始呈均衡对称状,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商王村1号墓出土的1件玉龙当属战国玉龙的精品(图6),该墓属战国晚期,玉龙双龙首形,躯体相连,杏仁眼,独角,龙身通体饰以规整的勾连谷纹,内外缘出廓饰以透雕的云纹和凤纹,造型充满勃勃生机,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3.龙首较小,皆为侧面,脑后有呈钝尖状或耳朵状的角,龙眼早期沿用圆形眼和圆角长方形眼,后期多双线雕椭圆形眼和上眼框清晰、眼梢细长的杏仁眼,有些沿眼球外沿斜磨成微凸状。

  4.战国玉龙没有明显的四肢和龙爪,但也有少数的玉龙出现了如同爬行兽类的肢体(图7)。

  5.扁平体玉龙身上的纹饰最初浅浮雕以云纹、谷纹、变形龙纹、绳纹、弦纹、螭纹、网格纹表现,纹饰比较稀疏,布局不甚规矩,圆柱体玉龙则多通体饰以绞丝纹,由战国中期开始,趋于单一纹饰,即谷纹,纹饰布局繁密,十分规矩。

六.汉代

  汉代,统一国家和封建统治秩序重新建立,国力强盛,社会进步,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阶级需要利用龙这一人们崇尚的、神灵幻化的、理想性的人文动物,作为宣扬皇权的工具。

《史记高祖本纪第八》说“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己而有身,遂产高祖。

”这个故事显然是在统治者的授意下编的,意思是汉高祖刘邦老娘在梦中与龙交配而产刘邦,而且,刘邦老爹还亲眼目睹了自己老婆与龙交配的这一幕,还有记载说刘邦长大以后每次喝醉酒时候,都有人看到他身上有龙出现。

编这个故事的目的无非是说汉高祖刘邦是个龙种,以此来证明推翻暴秦之合法,统治天下之必然,可见龙与皇帝已一体化了。

从此,龙成为专制皇权的象征,龙纹主要就作为皇权的标志。

  汉代是龙纹造型的真正定型期,在形式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这一历史背景也充分反映在汉代玉器龙纹上。

我们看到,汉代玉龙一改战国时期那种自由奔放、生机勃勃、姿态万千的特点,而逐渐趋于表现龙的凶猛威武之态、翻云覆雨之势、气韵生动之神采。

此期龙纹大多与螭虎纹、凤纹组合或单独出现,作为玉璧(图1,图4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墓出土)、玉珩(图5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墓出土)、玉璜、玉环、玉觿、韘形佩等器物的装饰纹样,并出现了四灵题材中的龙。

单独成器的玉龙数量较少,代表者如江苏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的一件玉龙(图2),长17.1、宽10.8、厚0.6厘米,青白玉质地,局部有褐色沁,龙体蜷曲呈“S”形,作回首状,长尾上卷,器表遍布勾连云纹以示龙鳞,身边饰以镂雕云纹。

  综合大量考古出土资料,此期龙纹之主要特征可总结如下:

  1.龙身蟠曲如战国者,但弯转个数较少,多作团龙状。

后汉时王充《论衡》里说“世俗画龙,马首蛇尾”,正是汉代玉龙形象的真实写照。

  2.大多龙身上开始雕出四肢,若走兽般,四肢各侧的边沿,出现了耸立短直线阴刻细毛,用柔和的阴刻线勾出爪和掌,爪均呈圆球形,一般为三爪,长尾翻卷,少数在躯体上出现简单的飞翼(图3)。

  3.头部较长,若马首;

眼部呈杏核状,眼梢拉长,多以斜碾法磨去眼眶周围的底子,使其微凸;

口部大张,露出利牙,有的还吐舌;

上唇外翻,下唇勾卷,似斧形或鱼尾形;

云形耳,但较战国时期尖而长,有的耳后开始出现细长分岔的角。

  4.龙纹多以透雕结合细阴线刻的技法来表现,龙身表面大多浅浮雕有谷纹、勾连云纹,亦有的通体光素。

七.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分裂的时期,在玉器发展史上也是处于萧条的低谷阶段,故这一时期的墓葬出土的玉器很少。

从迄今为止出土的少量龙纹玉器看,基本延续汉代的风格。

最具代表性的是1951年江苏省南京市邓府山3号墓出土的龙凤形玉佩,玉呈青白色,作龙蟠与凤栖状,先将玉片裁出龙凤形体,再雕刻其部位纹饰而成,龙曲颈卷身,向背上卷,呈倒“S”形,凤即栖在上卷的龙尾上,侧首与龙首相背。

  八.唐代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强的朝代之一,其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唐代的统治者依然把龙纹作为皇权的标志,龙的造型较之前更加成熟、完善(图2唐代铜镜上的龙纹),玉器的龙纹上亦反映了这一点,龙纹表现的威武雄壮、富态华丽、蓬勃向上。

  唐代玉龙纹特征鲜明:

龙身若蛇,躯干粗壮,背部以脊齿纹表示背鳍;

四肢矫健、较长,呈奔跑状,小腿关节处多有山羊胡子状的腿毛;

龙爪肥硕,为三趾,爪尖锋利;

尾端光秃,不作装饰;

龙体或光素无纹,或遍布斜格纹龙鳞;

后者之腹部多有蛇鳞纹;

龙嘴大张,嘴角超过眼梢;

上唇外翻,露出的牙齿细密若梳板状,颚下多有髯;

耳部呈树叶形;

龙角主要有分叉角、尖角两种;

龙纹周围开始增加诸如火焰珠、朵云纹等辅助纹饰。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龙纹玉璧是此期龙纹玉器中的代表之作(图3),直径9.6、孔径3.7厘米,玉质青白,晶莹光润。

扁圆形,用浅浮雕和阴刻技法琢刻纹饰,一面浅浮雕团龙,其角、眼、发、嘴、须等用阴刻线琢成,满身饰斜格鳞纹,背鳍排列整齐,身有翼,腿弯曲处有毛,三爪,蛇形尾呈弯曲状,头尾间雕有火焰珠,另一面浅浮雕四朵如意形云纹,云头中间用阴线刻成扇状。

  1977年陕西西安东南郊唐代曲江池遗址出土一件圆雕青玉龙首(图4),这亦为唐代龙纹的鉴定提供了珍贵的标准器,长18、宽7.5、高10.2厘米。

青玉雕琢,巨目圆瞪,宽眉上卷,眉骨外凸,吻部高翘,嘴部巨大,方齿毕现,獠牙外露,头顶镂雕分叉双角,树叶形耳后抿,长髯后卷,龙首造型具有一种强烈的威慑感。

九、宋代

  宋代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经济文化较为繁荣的时期。

宋代是中国玉雕工艺的发达时期,这时玉雕行业初具规模,玉雕市场应运而生,出现了专门贩卖玉器的店铺,朝廷也选一些民间高水准的琢玉工场作为皇家“玉院”,由宫廷指定其制作一些玉器。

宋代以现实主义思想潮流影响着玉龙的表现题材和造型。

  宋代玉器上之龙纹,大体沿袭唐代之风格,但与唐代龙纹的威武、粗犷且富有动感不同,宋代龙纹大多矫健清秀,姿态优美,动中有静,图案感较强。

从大量资料中可以发现,此期龙纹玉器大多作为辅助装饰纹样以镂空或浅刻形式,出现在炉、壶、盘、杯、碗的耳部、柄部或表面,此外片状饰品如玉带饰、玉佩等物上面的龙纹亦较为流行,圆雕者甚少。

  宋人罗愿在《尔雅翼·

释龙》中所提出的“九似”说法——“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掌似虎、爪似鹰”,是对宋代龙纹的高度总结,可以说龙纹发展至此已经完全定型。

下面对宋代玉龙纹做个详细介绍:

  1. 

龙身较唐代细瘦,躯体圆润修长,蛇形特征更加明显,身形伸展多变,潇洒自如,常游戏于花草、云纹和海浪之间。

  2. 

身体表面大多光素无鳞,躯干两侧多有较粗的阴刻轮廓线;

少数有鳞,皆以细密的斜方格纹表现。

  3. 

头部出现重刀,张口之幅度不及唐代大,嘴角基本与眼梢持平。

  4. 

吻部细长,上唇硬折高翘,下唇略翘。

  5. 

多作丹凤眼,有点像兔眼。

  6. 

额后开始出现两根细长勾角,近似唐代龙的双鹿角,两腮后长髯飘逸。

  7. 

龙爪似鹰爪,多为三趾,少数为四趾。

  8. 

龙尾端大多光秃,有少数者开始装饰火焰纹。

  十、元代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从随高度发达的中原汉文化,亦制作了大量玉器。

元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位置。

其刀法粗犷、风格豪放,且不太注意细节上的修饰和大面积抛光,这似与蒙古民族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元代龙纹相较宋代者差别极大,比较讲究作品的气韵和粗犷,不作细部的刻划,极具蒙古族健壮豪迈之气魄。

此期龙纹,造型凶猛,粗犷有力,威武之极,或蜿蜒翻腾,或上下攀附,多作腾云戏水、穿花过草状(图5),工艺上除传统的透雕、浮雕之外,还出现了由透雕演进而成的多层镂雕、深层立体镂雕作品。

元代龙纹在这些新工艺的表现下,活灵活现,颇具动感。

此期龙纹还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头部较小,皆为侧首,丹凤眼,目光凶猛,眉骨高凸,粗眉上压;

少数开始在龙首一侧出现两只眼睛,此类皆为圆点眼;

龙口略张,上唇肥长翻卷;

龙的毛发大多作两到三股飘浮于脑后;

龙爪上三、四、五趾皆有,以三趾为多;

小胫上多刻划短阴线表示筋骨;

龙身修长,细颈、鼓腹、秃尾,四肢有力,龙鳞多以细密的网格纹表现;

颈部、躯干、四肢被重刀痕隔开,刻纹粗深,这是元代琢玉的重要风格,为使造型主题更具立体感。

  元代的龙纹玉器虽多,但绝大多数为传世品,考古出土资料甚少。

陕西西安小瓦寨胡同村出土一件白玉龙首螭纹带钩(图6),钩首为龙形,上额呈三角形凸起,眉骨隆起,粗眉上扬,蒜头状鼻,大口微张,露齿,龙首长双勾角,后披三绺长发。

十一、明代

  明代有着近300年的历史,其间国力强盛,一派盛世景象。

明代玉器生产比前期更为广泛发达,出现了工艺美、装饰美及商品美的新特点。

但由于受时代风格影响,此期玉器上的龙纹已开始趋于图案感,且大有颓软之势,与宋元之龙相比缺少力度和气势。

  明代龙纹玉器数量大且特征鲜明,大多出现于玉带饰之上(如图1),还见于玉簪、玉磬、玉玺、玉带钩(图3)、玉佩饰及玉器皿(图2)上。

玉带板多采用“花下压花”技法,即分层镂雕工艺雕琢,先剔地留出主体纹案,再对上下两层进行线刻、打洼、镂空,其下层图案多为繁密的锦地纹、蔓草纹或卷云纹,底纹与上层主题呈两重分布,层次分明,具有较好的透视感。

  玉带板上的龙纹特点是,龙首部长而宽,与狭长而没有宽窄过渡的条带状身形相衬,比例明显失调(如图1);

两只眼睛呈饼形,呆滞而无生气;

毛发较元代为短,首部的毛发向前冲;

鼻部多用如意云头纹装饰,形似猪鼻;

龙鳞常以细密的斜格纹表现,尾部多用云纹、火焰纹装饰;

腿部呈棍状,大、小腿关节处多以深刀雕刻的卷云纹装饰;

小腿很细,表面有排列整齐的阴刻线;

龙爪有三、四、五趾形,以四爪居多,其中四、五爪的作风车状,团爪如握着球一样。

  玉带钩上的龙纹特点是,龙头刻划的刀口深,脸雕得又长又宽,大多是侧面脸,但两只眼睛都露出来了;

眼睛为圆眼,是用管钻打出深槽,以中间的小圆乳钉为眼睛,突出很高,俗称“虾米眼”。

  十二、清代

  清代是我国古代玉器史上的一个登峰造极的时代,乾隆时期更是玉器制作的鼎盛时期,并继承和发扬了数千年来传统琢玉技术和风尚,集历代之大成,堪称玉文化发展的顶峰。

  清代玉器上的龙纹,早期者甚少,自中期以后比比皆是,以浮雕、镂雕、线刻等工艺出现在玉玺(图5)、玉磬(图4)、玉带饰、玉佩饰(图6)、玉制器皿的耳部、柄部或器面,有单条,亦有多条,有的甚至九龙为饰,亦有的龙、螭同饰。

总而言之,清代龙纹雕琢繁琐,富贵华丽,龙的整体形态显得拙重苍老,形容为“苍龙”是很恰当的。

  综观此期玉器上的龙纹,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和变化:

  1.龙首部多作正面出现,头形大而方,额部宽阔饱满;

眼部若明代的“虾米眼”,做法同明代中博一样,但在乳钉四周又博华打磨,比明代细致;

鼻部呈蒜头状,两侧有长须;

头部发毛丛生,须发不分,蓬乱繁杂;

皆龙口大张,上下颚各有一对獠牙外露;

眉毛和腮部开始用锯齿形纹表现。

  2.双角距离较宽,呈松树枝干般苍劲;

此期常见玉龙爪部皆作四趾或五趾鹰爪状;

尾部以及腿部关节之处多以火焰纹装饰。

  3.龙身细弱,颓软萎靡,龙鳞多用扇形纹、斜格纹表现。

  4.此期玉龙相列同一纹图的还有海水、山峰、云纹等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