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00257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8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外国教育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外国教育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外国教育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外国教育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外国教育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教育史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首先,《外国教育史》的学习不是一般理论知识的学习,它应从最基本的教育史实入手,掌握学习和记忆的一般方法。

其次,《外国教育史》学习也不是杂乱无章的,它可以利用“结构图”等形式来进行学习。

第一章史前教育和东方古国的教育

第一节史前教育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种形态。

在原始社会里,教育活动一般是与生产活动、家庭生活、宗教仪式,以及禁忌活动等融合在一起的。

从总体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教育活动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它是与原始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一、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

(一)前氏族时期的教育。

儿童公有公育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二)母系氏族时期的教育。

这是氏族公社(公元前一万五千年—前五、六千年为氏族公社)的第一阶段。

这时的教育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1.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受原始社会生活的发展影响的。

美国的教育史学家孟禄认为,原始社会生活的特点是“泛灵论”(animism)。

他指出,原始人在解释他们的生活时,认为在他们所有所感知的事物背后,都有一种精神实体或“灵魂”在控制着物体。

三、原始社会后期教育的变化

1.原始社会后期教育的变化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十分简单和落后的。

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文字。

在原始社会的后期,也出现了学校教育机构的萌芽。

第二节东方古国的教育

一、巴比伦的教育

巴比伦位于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苏美尔文化。

苏美尔衰落后,巴比伦城兴起。

到汉谟拉比(前1792-前1750,巴比伦的第六位国王)王朝时,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二、古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在古埃及社会,法老(即皇帝)的权力至上,全国土地归他所有,由他分给贵族和僧侣,而强迫奴隶耕种土地。

公元前332年,古埃及为马其顿所征服。

1、古埃及的文字和学校

与巴比伦一样,古代埃及很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

2、古埃及学校的类型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3、古埃及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

古埃及人对教育的认识与他们的对生活的认识是分不开的。

在古埃及文里,“教育”一词有“使其成为”的含义。

在埃及人的生活里,由于人们信奉“多神论”和“万物有灵论”,因此人们非常崇拜各式各样的神,在教育上则有“学神”。

另外在埃及的教育理念中,也是比较强调和谐和秩序的。

三、古印度的教育

印度也是世界文明古老的发祥地之一。

公元前2000年中叶,北部的雅利安人部落进入印度,征服了当地人,建立了王国。

1、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其中婆罗门是僧侣祭司,刹帝利是军事贵族,以上两个属于高级种姓,是特权阶级。

吠舍是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首陀罗地位最低,不属于再生种姓,是没有权利的奴隶,为非“再生”人。

2、婆罗门教的教育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崇拜“梵天”,认为梵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宇宙的最高主宰。

婆罗门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

与婆罗门教的发展相适应,婆罗门的教育非常重视这种维持种姓间的等级和进行宗教意识的教育。

3、印度佛教的教育

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

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

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

四、希伯来的教育

希伯来是以犹太教立国的国家。

所谓犹太教是以耶和华为唯一神的宗教。

《圣经》中的“旧约”就是以犹太教为基础的。

犹太教成为希伯来教育的核心。

其特点是把信仰与求知结合起来,信仰至上,求知为信仰服务。

1、早期的家庭教育

在早期希伯来人的家庭中,以父权为中心的家长制占有绝对的地位。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宗教信仰为主要目标,《圣经·

旧约》成为学习内容。

另外,希伯来家庭还重视对子女进行职业技能的传授。

2、后期的学校教育

希伯来人从巴比伦返回耶路撒冷后,教育形式也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学校开始出现了。

公元前2世纪左右,学校从犹太会堂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较完备的制度。

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解释《圣经》的著作。

 

古代希腊教育制度

第一节古希腊教育发展概述

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其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爱奥尼亚海的岛屿、今土耳其西南沿岸地区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东部沿岸地区。

希腊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荷马时代

(2)城邦制时代;

(3)希腊化时代。

一、荷马时代的教育(公元前1100——公元前800年)

在荷马时代,尚未出现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主要是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进行的。

教育的内容大致以军事和与军事直接有关的知识、技能为主,同时也注重演说能力的培养。

荷马时代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道德教育。

荷马时代的教育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

虽然荷马时代的教育还处于较为低级的发展阶段,但是,它对希腊教育的历史发展却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荷马时代教育中所具有的既注重个性发展又重视群体利益、既强调实行实干又注重雄辩、谋略的特点,为后来希腊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城邦制时代的教育

1.古风时代的教育

在众多希腊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的是最具代表性的。

因为,第一,他们代表了两个相反的政治体制类型和教育类型。

第二,他们又是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根源。

2、古典时代的智者派教育

古典时代是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

以智者的出现为标志,希腊(尤其是雅典)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所谓智者(Sophistes,又称诡辩家),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作为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

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智者派的出现在希腊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智者们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因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第二,智者既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第三,智者们最为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得到的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智者对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尤为突出。

正是由于智者的出现,希腊教育思想才真正成型。

这主要表现在,希腊教育思想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大多已由智者提出,并在不同程度上作了理论的探讨。

简言之,在智者的教育思想中,已经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

三、希腊化时代的教育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开始向东扩张,先后征服了希腊、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和印度(部分地区)等地区,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军事帝国,开始了东西方文化和教育相融合的新时期。

在希腊化时期,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变化呈现出明显不同于古典时期的特点。

在希腊化时期,教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第一,希腊,特别是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地传播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等广大地区,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文化和教育中心的转移。

第三,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蜕变。

第四,在希腊化时期,中等教育日益偏重于知识教学,尤其强调文学教育,体育和美育被忽视。

第五,希腊化时期教育中真正得到发展的是高等教育。

本节小结:

第一,古代希腊教育制度反映了西方奴隶制社会文化、科学的繁荣,它是奴隶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与古代东方国家教育制度相比,古希腊教育不仅形成了初步的学校制度,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和谐教育、发展人的职能的思想等,都对以后各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希腊化时期希腊教育的传播,推动了其他国家教育的发展,也使希腊文化教育得以保存,使希腊教育与其他民族的教育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新的教育的形成。

第二节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

如前所述,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是古希腊城邦制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教育类型。

一、斯巴达的教育

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各尼亚平原。

斯巴达国家的居民分为三个等级。

斯巴达人为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是皮里阿西人(perioeci),第三个等级是希洛人(helois),为了维护其统治,斯巴达实行举国皆兵的体制,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军营。

1、斯巴达的教育目的

斯巴达立法者为了适应其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建立了一套以培养军人为唯一目的的教育制度。

这种教育,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

2、斯巴达教育的过程和内容

斯巴达的儿童在7岁以前主要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育。

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神话、传说。

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ephebia)。

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与绝大多数古代国家不同的是,斯巴达人非常重视女子教育。

通过以上对斯巴达教育的分析,可以将斯巴达教育的特征归纳如下:

第一,斯巴达人把教育看作最重要的国家职能和社会职能;

第二,建立公共的国家教育机关以教育统治阶级的青年一代;

第三,整个统治阶级对于教育问题的注意;

第四,注意培养勇敢、坚韧性和爱国主义精神,实施体育与军事训练;

第五,国家注意女子教育。

总之,斯巴达教育的性质是野蛮的、落后的,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内容是片面的。

不过,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训练勇敢的战士,用来防御和增强斯巴达国家的实力,维护公民的地位,这在当时是成功的。

二、雅典的教育

雅典原是阿提卡半岛上的一个城市的名称,从公元前594年至公元前593年梭伦(solon)改革开始,中经前509年至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cleisthenes)改革,雅典逐步向奴隶主民主制度过渡。

这对雅典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1、雅典教育的目的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它不仅要把他们训练成为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求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2、雅典教育的过程和内容

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

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

男孩7随后则开始进入弦琴学校学习。

到十二、三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弦琴学校和文法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

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

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教育有许多成功之处:

第一,它把国家的意志与青少年的内在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了。

第二,它使人的才能、倾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雅典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在公元前4世纪通过亚历山大帝国的政治威力而广泛流传,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的区别:

第一,就城邦对教育的态度而言,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

雅典,在教育上则采取宽松的政策。

第二,就培养目标而言,斯巴达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主,而雅典教育则竭力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

第三,就教育机构而言,斯巴达教育机构多为统一的、尚武的特点。

雅典教育机构则具有私人和国家并举的特点。

第四,就课程而言,斯巴达以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为主。

雅典则于体育习武之外,着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第五,就教育方法而言,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习练。

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第六,就师资队伍而言。

第三章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希腊出现了许多哲学派别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中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尽管从政治观上看,他们都是维护奴隶制的;

在哲学观上,也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但他们的思想对于教育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

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

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

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

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

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

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

“德即知识”(Virtueis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

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

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

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

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三、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

2、苏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运用包括三个步骤:

1、讽刺。

2、定义。

在前一个步骤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归纳,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3、助产术。

在这个步骤中,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苏格拉底创立的“苏格拉底方法”,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提出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也提出了教育者在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和真诚的“无知”态度。

在苏格拉底的时代,他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但他的教育主张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通过他们,对西方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本世纪中叶,他所倡导的“苏格拉底法”仍为现代教育家所推崇。

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客观唯物主义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青少年时期曾学习文学、音乐和绘画,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20岁后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前后8年。

苏格拉底去世后,他离开雅典,四处游历。

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收徒讲学,培养了包括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学生。

一、理念论与“回忆说”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的哲学基石,也是他的教育学说的理论基础。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一切个别的可感觉的事物,都不具有真理性,只有理念才具有真理性。

所谓理念就是共相、概念和普遍的真理。

每一个理念统摄着与他同名的众多的个体事物,每一类众多的个别事物都有一个相应的理念。

这个相应的理念就是众多个体普遍的东西,是他们的本质,是他们的源泉。

所谓真理、就是理念。

那么,理性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理念的呢?

柏拉图的回答是:

通过回忆。

柏拉图在《斐多篇》里,提出了他的“回忆说”。

柏拉图把回忆心中固有知识的过程看成是一种教育和启发的过程。

二、灵魂说与“哲学王”

柏拉图认为,灵魂包括理性部分、激情部分和欲望部分。

理性是先天所成,得之于理念世界;

欲望和激情是后天所成,是灵魂和肉体结合后的产物。

灵魂的这三种功能表现在教育方面,强调理性知识的重要性,贬低乃至否定感性知识的作用;

教育在于发展人的理性、节制人的欲望。

依据他的灵魂说,柏拉图提出了“哲学王”的培养目标。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想一个理想的国家。

在这种国度里,统治者既不是单纯的政治家,也不是不问实际政治的哲学家,而是集政治权力和哲学思考于一身的哲学王。

三、《理想国》与教育制度

《理想国》(Republic)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

书中以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等人的对话形式表述其哲学、政治和教育思想,讨论了政治体制、婚姻、优生、宗教、道德、教育、文艺等各种问题。

在本书中,他精心设计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国立学校教育体制。

根据柏拉图的观点,公民的子女为国家所有,由国家负责其养育和教育。

柏拉图很重视学前教育。

为使幼儿受到美好教育,他认为教育应从幼年开始,一切事情都应该慎之于始,幼儿教育更是如此。

在幼儿教育之后,青少年要从7~17岁接受普通教育。

这时期的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体育。

音乐教育为了陶冶心灵,体育为了锻炼身体。

二者不可偏废。

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青年们要接受两年(从18岁到20岁)军事训练,一般青年到了20岁,学业就算基本结束了。

少数优秀的对智力有兴趣的各方面发展良好的青年要继续学习。

他们从20岁到30岁期间要研究高深的科学理论。

到30岁以后,要进一步挑选为数极少的最优秀的人继续深造,这就进入到了学习哲学的阶段,一直学5年,到35岁为止。

学完5年哲学以后,还必须取得实际工作的经验。

到了50岁时,他的知识、经验都丰富了,他就可以成为最高统治者—哲学王。

柏拉图的教育制度是为了培养军人和执政者,这两种人在全体人民中是少数。

他们是人中的精英,是国家的栋梁,唯有他们才能过共产主义的生活。

共产主义既是优秀人物所组成的制度,又是保证能够创造优秀人物的制度。

在柏拉图的教育体系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执政者即哲学王,哲学家应是热爱知识,不是爱一般的变幻无常的东西,而是爱永恒不变的真理。

他所有的快乐不是肉体的而是精神的,他不贪婪、不偏狭、不怯懦。

柏拉图的教育学说博大精深,它几乎涉及到教育领域中的所有的重要问题。

柏拉图的教育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经常可以使人们感觉到并且想到的。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年),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师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一生著述非常丰富,涉及哲学、政治学、物理学、伦理学、逻辑学、植物学、文学,等等。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政治学》和《伦理学》等著作中。

一、灵魂说与和谐教育

1.灵魂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相应于植物的、动物的和人的生命。

人的灵魂包含两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

一是理性灵魂。

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如同一块空无所有的白板,它是感觉的接受器,感觉是灵魂感知外界事物的一种能力,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

2.和谐教育

以其灵魂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和谐教育的思想。

与灵魂三个组成部分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

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

他指出,只有通过这种多方面的教育,儿童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把这种和谐教育的思想与他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相结合,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儿童成长的中心不同,因而教育的重点也有所区别。

0~7岁为第一个阶段。

7~14岁为第二个阶段。

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为理性教育阶段。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

他首次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理。

二、论自由教育

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提出的自由教育理论。

一个人仅仅把理性用来控制情感还是不够的,还应当追求更高级的东西,即自由思考的生活。

这种教育就是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的对象是人的理性灵魂,人的理性灵魂的功能是沉思。

自由教育的实施,要想达到沉思的效果,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1)闲暇;

(2)自由学科。

沉思活动需要充分的闲暇。

闲暇并非无所事事,闲暇与沉思相联系。

沉思的活动也是一种有为的活动,他本身既有较高的严肃的价值。

自由学科是自由教育实施的另一个必备条件。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学科,才是自由人应当学习的知识。

所谓自由学科,包括读写算、体操、哲学、音乐、绘画等。

总之,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自由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

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的、专业化的训练。

三、知识论与求知方法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类”的概念。

他认为尽管一切知识最初都是要通过感觉的,但感觉所获得的只是个别的,零碎的知识,只有把这些知识放到“类”里面去,才能够理解这些知识,才可以获得更高级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分“类”的思想在人类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类的观念不但独立,还有系统,它可以形成知识的系列和条理性;

同时,分类的观念还提供了寻求知识的方法和条件,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亚里士多德的求知方法主要有二,一是“下定义”法。

二是“三段论”法。

如:

大前提:

“凡人都是要死的”小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

“所以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