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翼城县浇底乡浇底村建设规划说明书Word下载.docx
《本科毕业设计翼城县浇底乡浇底村建设规划说明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设计翼城县浇底乡浇底村建设规划说明书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村庄基础设施规划11
第一节给水排水规划11
一、给水工程规划11
二、排水工程规划12
第二节电力电信规划12
一、电力工程规划12
二、电信工程规划13
第三节环卫环保规划13
一、环境保护规划13
二、环卫设施规划13
第四节防灾规划14
一、消防工程规划14
二、抗震工程规划14
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4
第五章村庄近期建设规划15
第一节治理目标、重点与基本原则15
一、村庄治理目标和重点15
二、治理的基本原则15
第二节村庄建设用地调整与土地治理15
一、村庄建设用地调整15
二、土地整理15
第三节建筑与庭院治理16
一、建筑治理16
二、庭院治理16
第四节设施建设与治理16
一、道路设施建设16
二、给排水设施的建设17
第五节绿化美化与村容村貌治理17
一、村庄园林绿化17
二、村庄公共环境美化17
第六节村庄治理行动计划18
第六章规划实施管理19
附表一:
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20
结束语21
参考文献22
致谢语23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浇底村是浇底乡政府所在地,地处半山区,位于翼城县东北部。
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
东至石村,南至翟庄,东至青城。
浇底村是浇底乡政府所在地,是浇底乡经济文化中心。
浇底乡下辖浇底村、东村、东洋社、宋家庄、苜蓿古垛、西马沟、张家庄、卫庄、辛家角、南角、杨家庄和郭家庄12个自然村,现有人口1400人,340户。
农村人口1280人,非农村人口128人;
劳动力520个,其中农业从业人员340人,外出从业人员180人;
受中等专业教育以上23人,初高中文化程度230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526人;
分布在三河一垣共12个自然村。
浇底乡社会经济情况一览表
序号
村庄
户数(户)
人口
耕地面积(亩)
男性
女性
小计
1
浇底村
120
220
210
430
600
2
东村
25
65
60
125
3
东洋社
20
42
38
80
530
4
杨家庄
50
110
550
5
苜蓿古垛
18
43
37
280
6
张家庄
14
11
7
宋家庄
10
22
23
45
180
8
西马沟
12
9
21
90
卫庄
97
95
192
900
辛家角
51
49
100
350
南角
17
40
700
郭家庄
19
310
合计
340
722
678
1400
5170
二、气候资源
浇底村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多风少雨,夏季多雨高温,秋季凉爽宜人,冬季寒冷干燥,冬夏季略长,春秋季略短,多年平均气温12.4℃,最冷为一月,平均气温-3.5℃,最热七月份,平均气温27.6℃。
最高年份平均气温13.6℃,最低年份平均气温11.3℃。
多年日照时数2400.2小时,2月份日照最短,6月份最长。
最大年份日照时数为2796小时,最小年份日照时数为2081.6小时。
多年平均无霜期219天,,最大年份无霜期265天,最小年份无霜期165天。
多年平均冻土深35mm,最大年份冻土深60mm,最小年份冻土深度19mm。
除霜期一般出现在10月下旬,最早在9月下旬,终霜日在4月上旬。
三、土地资源
浇底村现有耕地面积5170亩,其中退耕还林1170亩,实际耕地面积4000亩。
粮食总产量为75万公斤,农民收入95%来源于粮食种植,发展酸枣是本村的优势。
土地属于沙土。
气候土壤宜农宜林,农作物主要盛产小麦、玉米、谷子。
植被覆盖率21.98%,主要以经济林、果园、四旁植树为主。
浇底村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
地表水主要是大气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境内有石门河、石村河和史演河,三河在浇底村交汇,河水常年不断流,河床宽窄分明,地势平坦,水流缓慢。
农作物灌溉用水资源主要靠地下水资源,地下打井深80米。
四、村庄建设现状与人居环境
浇底村建设用地比较分散,地形复杂,各类建筑布局杂乱,村庄现状西北部住宅建筑多为建筑质量差的土坯房、窑洞等,村内新修了南北向主要道路,路面质量较好,有效解决了浇底村交通不畅,不够便利的问题。
村庄西南部及东部有近几年来修建的砖结构住房及新建住房,比较整洁。
建筑形式以独立的院落式住宅为主,布局规整。
第二章总则
第一节规划目的与作用
一、规划的目的
1、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会议精神,全面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体系的健康发展及其广大的农村腹地持续发展,必须编制合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用以支撑各项行动的科学实施。
2、为了改善村镇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从建设的角度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为了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合理、科学地发展农村事业,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
二、规划的作用
村庄建设规划是村庄建设的蓝图,凡经过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便作为该村庄建设的法律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
如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实需要变更的,需分别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和村民会议同意,镇人民政府可以对集镇、世间村庄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
但涉及村庄、集镇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等重大变更的,应当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认证,然后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后,由镇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村镇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必须服从规划管理。
第二节规划编制的依据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三、《山西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五、《山西省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导则》;
六、《山西省村庄治理技术细则》;
七、国家及地方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
八、浇底村1:
1000电子版地形图;
第三节规划指导思想
一、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资源节约,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充分考虑农业产业化的影响,因地制宜,力求找到现代乡村的最佳生活状态和生活空间的结合。
三、现实与长远相结合,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循序渐进,远近结合,重视规划的弹性和可操作性,适应土地开发和建设的实施。
第四节规划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都是农民。
因此在村庄建设规划的过程当中,必须尊重民意,大量征求公众意见,使规划更合理、更可靠。
第一,本次规划要与上一层次规划统一协调;
第二,本次规划内部各种用地、各种空间之间要统一协调;
第三,本规划区要与外部用地、空间统一协调;
第四,规划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其它各项活动统一协调。
村庄建设规划首先要体现各种安全规划,防止各种灾害;
同时,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规划,使农村的人居环境尽快得到改善。
四、特色性原则
首先,规划要分析地方特色,尽量保存固有的农村风格,发展特色人居环境;
第二,规划要量力而行,不能脱离实际,千篇一律,搞城市化。
五、注重生态原则
在村庄建设规划过程之中,必须注重生态保护,加强地方生态培育,使村庄的绿地景观系统与大生态系统和谐共生。
六、尊重文明原则
农村作为一种生活形态,有其独有的农村文明,这种文明反映在布局、空间、建筑形态、景观等各个方面,承载着广大农民的记忆和爱恨,规划应该在借鉴中发展村庄。
第五节村庄人口预测与建设用地控制
一、人口预测
2007年,浇底村现有居民120户,共430人,人口历年自然增长率6‰,现有政府机关、学生等流动人口300人。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人口统计资料,预计规划期末流动人口为380人,采用综合平衡法对XX村人口进行预测:
综合平衡法是以国民经济为依据,对人口增长采用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计算公式为:
Pn=P0×
(1+A)8+B
其中Pn—规划期末人口数;
P0—现状常住人口,取430人;
A—为自然增长率;
A取6‰
B—为机械增长人口;
为380人
n—为规划年限,取8年。
由以上公式计算可得,规划期末浇底村总人口为830人左右。
二、建设用地控制
规划至2015年村庄建设用地控制为9.27ha,人均111.69㎡。
第六节村庄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期限是2008-2015年。
其中近期2008——2010年,远期2011——2015年。
第三章村庄建设布局规划
第一节村庄建设现状
一、现状建设特征
1、道路系统现状
道路作为村庄的基本骨架,它把居民的各种出行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交通系统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乡村的生活方式。
根据浇底村地形特点,其交通组织采用主要干道加小支路的形式,安全快捷;
规划主路由于地形地势原因,采用半环路形式。
在保证内部交通的同时与空间领域的划分相适应。
主要道路控制红线为20米,路面宽度为8米、宅前路路面宽度2.5-3.5米。
道路保证车行入户,村庄主要道路有条件时应设置照明设施。
村庄巷路可根据当地特点,因地制宜选取材料进行硬化。
2、住宅建筑存在的问题
居民住房布局较散乱,住宅间用地难以利用,浪费现象较严重。
拆除部分年久失修、房屋破损的居民点,新建居住组团;
整治旧区的街巷及内部环境,使其与新建区相协调。
3、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村内排水不成系统,污水无处理设施。
村中乱拉电线的现象较重,存在火灾隐患。
4、环境卫生存在的问题
生活垃圾缺乏管理,影响了村庄的环境卫生质量。
居民家庭为露天厕所或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
5、景观环境质量
绿地率低,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
村庄建设用地分散,周边不规整,绿化较差,垃圾较多。
村内“裸”房子居多,严重影响村庄的整体形象,村庄内没有供村民休憩、娱乐的公共绿地空间。
第二节总体布局规划
一、总体布局结构
根据村庄整治建设时序的发展,采用分区建设的模式,结合核心区的乡政府、村委会、商业、停车场、中学、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等公建设施,将村庄建设分成四个居住片区、一个公共服务区。
居住片区围绕公共服务区布置,共同组成完整的村庄新格局。
二、居住用地规划
1、用地布局
逐步拆除西侧老村的窑洞、土坯房及年久失修、房屋破损的居民点,避免再在地形复杂的地方搞建设,搬迁后用于绿化、植树、复垦等。
村庄居住一区、二区已经形成,主要整治街巷及内部环境,使其与整体新面貌相协调。
村庄居住三区位于主要道路东侧,规划拆除破旧的窑洞,新建居住区;
居住四区位于主要道路西侧,利用现在的空闲用地发展一外居住新区。
2、住宅单体设计
住宅单体设计结合当地地形和地区气候,选择适宜户型,并充分考虑居住功能空间关系,满足各功能空间的不同要求,减少相互干扰。
实现公私分离、食寝分离和洁污分离。
同时考虑当地的生活文化特征、传统和居住习惯,注重地方的特色。
充分符合当地居民的生活特点,院落统一采用南朝向。
采用联立式布置方式,住宅院落主要占地为12.5米×
16米的二层住宅和因地制宜的占地16米×
20米的一层住宅院落两种。
平均每户占地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左右,并于院落中附建有车库、杂物间等。
三、园林绿地规划
规划将村庄外围的农田、林地与村庄内部集中公共绿地、街头绿地、防护绿地等相互贯穿,相互渗透,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层次丰富、变化多样的绿化系统。
1、公共绿地
依据现状条件,按合理的服务半径及功能要求,在居民区布置小游园,包括入口公园及多处街头绿地;
街头绿地在劣地布置,见缝插绿,充分利用不适宜的建设用地。
村庄东南侧活动广场的设计突出主题,铺装色彩简洁明快。
布局健身器材和座椅,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
营造自然、和谐的生态空间。
2、道路绿化
道路绿化应优先满足现代交通要求与步行环境要求。
选择吸污、滞尘、降噪能力强且形态优美的树种,乔灌及草本结合,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同时塑造村庄对外良好形象。
3、植物配置
村庄绿化对外部环境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面广量大的绿化,不追求名贵的花木树种,树种选择应以适合当地自然条件、价廉、易长、易管、四季见绿、三季有花为原则,少量采用一些形态优美、具有色、香、味的花木。
道路绿化以乔木为主,可搭配低矮的灌木和花卉,把不同等级的绿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绿化有机整体。
四、竖向规划
竖向规划是建设规划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能更好地为建设与管理提供依据,增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1、规划依据
本建设规划道路竖向依据村庄的1/1000地形图做出,以现状地形、地貌、现状道路标高为参考。
2、规划目标
满足道路的交通功能,排水功能;
保证一定面积内的土方工程量的平衡,使各设计高程相互协调,并通过竖向规划对平面规划方案加以调整和修正,为给排水规划提供依据。
3、规划原则
充分利用现状地形,符合生产和生活的使用要求,同时满足土石方工程量小、投资少的综合要求。
4、规划要求
由道路划分的各种功能用地,要求对自然地貌的坡向、坡度作适当整平,为规划及修建提供条件。
规划坐标及标高均为计算所得,具体施工时需校核后使用。
在本工程初步设计及施工图阶段,可依据本规划详细做土方平衡及土方计算,依据土方平衡情况,可对竖向规划适当调整。
5、规划内容
确定各项建设用地地面的排水方式和平整标高。
村庄整体排水方向为由北向南。
确定各主要道路交叉口的高程值及坐标值,见竖向规划图。
第四章村庄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给水排水规划
一、给水工程规划
规划加强对地表、地下水源的保护,输配水管网安全运行的维护,完善供水管网,实现供水到户。
1、用水量预测
1)生活用水量
采用综合生活用水定额法,定额中包括居住建筑生活用水和公共建筑用水,根据《农村给水设计规范》和山西省建设厅《山西省村庄治理技术细则》的规定,农村生活用水定额取远期(2015年)120L/人·
d。
公共建筑的生活用水量为居住建筑生活用水量的20%。
则生活用水量为:
119m3/d
2)浇洒道路、浇洒绿地、广场用水量
浇洒标准为1.0—2.0L/m2·
次,2—3次/日,本预测取标准的下限即1L/m2·
次,每日浇洒一次,则浇洒道路、浇洒绿地、广场用水量为30m3/d。
3)消防用水量
根据规划人口和大部分房屋为一层及两层建筑,确定消防用水取值10L/S,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为1次,火灾延续时间为1小时。
消防用水量为36m3/次。
4)管网漏失量及未预见水量
取上述用水量之和(消防除外)的10%。
则管网漏失及未预见水量22m3/d。
5)最高日用水量为远期242m3/d。
2、水源
XX村水源来自村庄北部的高位水池集中供水。
3、给水管网规划
规划区内给水管网按最高日最大时流量设计,沿道路及宅前路树枝状敷设。
二、排水工程规划
采用雨污合流制。
排入道路两侧的排水边沟,排水方向总体由北向南,由西到东。
1、污水量计算
规划设计污水量按综合生活用水量的85%计算,则规划区污水量为101m3/d。
2、雨水量计算
借用临汾市暴雨强度公式: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a)
p-设计重现期,一般取p=1年
t-集水时间
第二节电力电信规划
一、电力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
1)根据电力负荷、供电距离和变电站的服务半径,合理选择配电室的位置,提高供电可靠性。
2)线路宜采取地下敷设方式,满足街道景观和安全要求。
3)制订合理的满载系数,避免设备浪费或超负荷。
2、负荷预测
影响电力负荷的因素主要有:
能源形式的选择,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地理条件等。
按分类综合用电指标,公建按30w/㎡,居住按每户3kw。
则村庄生活用电负荷约700KW。
3、电源
电源来自村庄西部的隆化10KV变电站接入浇底乡电力管理站。
4、供电方式
380V/220V电力线路采用架空线路。
二、电信工程规划
1、电信设备规划
电信光缆由村西方向县城电信局接入,电信线路原则上在路西侧、路南侧敷设。
规划在其入口处绿化地边角地带安装电话模块变换机,语音电话、数据电话均从机房引出。
2、负荷估算及规划
规划大力发展数据通信业务,固话普及率规划1部/户,总容量为370门,在容量规模上充分考虑新业务对传输的要求,实现电话网与数据网联网,大力发展宽带服务,提供影音、图像、数据等业务的综合,建立信息高速公路。
实现无线和有线相结合的混合覆盖政策,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网建设。
第三节环卫环保规划
一、环境保护规划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搞好功能布局规划,选择适用的环保技术,有计划地落实治理措施,使村庄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大气环境污染控制规划
1、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村庄按大气环境一级标准控制为一类区。
2、大气污染控制
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耗,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严禁在汇丰路以西的工业园区发展有较大污染工业。
对外交通道路加大防护绿化带建设,强制实行“封闭式”运输,加盖蓬布等遮盖物,坚决杜绝抛洒、扬尘等公路污染。
二、环卫设施规划
1、规划目标
在村庄建设和管理中合理布局,完善配套各类环卫设施,美化环境,方便使用,逐步提高环卫工作的机械化程度,实现清运作业机械化率达100%;
垃圾集运的容器化,密封化达100%;
妥善处理综合利用废弃物,环境卫生管理科学化,实现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容器化收集率达100%的目标。
防止环境污染,创造整洁的村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
2、垃圾产量预测
3、环卫公共设施
1)公共厕所 规划在村庄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处布置公共厕所一处,占地面积为30平方米,及时清扫和消毒。
2)垃圾收集点 在收集点设置活动垃圾桶,以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清除。
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共布置四处垃圾收集点,分别选在交通方便又较为隐蔽的位置。
3)废物箱 街道设置间距为80-100米。
第四节防灾规划
一、消防工程规划
贯彻“以防为主、消防结合”的方针。
消防用水由给水管网供给,给水干管每120米设消火栓1个,单侧设置为宜,消火栓宜靠近道路交叉口。
二、抗震工程规划
新建永久性建(构)筑物按地震烈度七度的抗震要求设防。
生命线工程提高1度设防。
广场、绿地、体育场的用地布局及医疗卫生设施布局,应同时考虑满足震时疏散和救护的需要。
完善抗震防灾指挥体系及各专业部门的救防队伍,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以便对地震突发做出迅速的反应。
建设中注意场地工程地质的差异性,重要的项目选址应避开不良地质情况。
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护村民的人身、财产和公共财产安全,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规划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及时预报,使地质灾害的危害减少至最少,及时制止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早发现、早预报。
第五章村庄近期建设规划
第一节治理目标、重点与基本原则
一、村庄治理目标和重点
村庄治理充分考虑村庄发展的实际需要与村民意愿,因地制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治理重点放在设施配套和环境治理上。
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治缺”,村庄环境“治乱”“治脏”,并改变家庭与现代化不相符的脏乱差局面,达到翼城县政府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化要求,即“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
二、治理的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务求实效:
在村庄整治的过程中,要分析考虑整治对象的特性,根据其地理位置、家庭经济状况等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政策区别对待,避免“一刀切”的僵化模式。
2、整治为先,量力而行:
在村庄整治的过程中,对规划确定整治和建设的内容,应本着整治为先、量力而行的原则,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改造项目的轻重缓急,逐步进行,科学推进,要坚决避免大拆大建,盲目铺开。
3、多种方式、有效实施:
整治过程中应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村庄整治及建设工作。
第二节村庄建设用地调整与土地治理
一、村庄建设用地调整
规划逐步拆除村庄西北侧的窑洞、土坯房及年久失修、房屋破损的居民点,避免再在地形复杂的地方搞建设,搬迁后用于绿化、植树、复垦等。
二、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
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及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建筑与庭院治理
一、建筑治理
现状村庄北部和西部大多是土坯房、窑洞等老建筑,质量差,高差大,不利于村庄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投入,规划全部搬迁至东部的新村。
东部和南部是村庄新区,建筑质量较好,建设有序。
在村庄建筑整治中,首先是针对拆除类和更新类建筑。
由于建筑质量破旧,已成危房,多数建筑存在火灾隐患,急需整治。
其次是整治改善类建筑。
对于这类建筑,需通过内部修缮和对外墙面清洗粉刷,特别是沿街建筑的外立面清洗来进行改善。
对新建类建筑,应就地取材,突出地方特色,体现乡土气息。
通过整治,使整个村庄建筑形成新旧有别,格调统一,展现协调整洁的村容村貌。
二、庭院治理
积极鼓励村民利用花坛、绿带等分割院落空间,进行绿化,美化院落空间;
对新建院落力求通透,形成开敞空间。
第四节设施建设与治理
一、道路设施建设
疏通道路,进行路面改造和道路断面设计。
首先是拆除或改造影响干道交通的建筑,疏通道路,满足交通要求。
新建的支路应顺应地势,尽量减少拆迁,形成富于变化的空间。
其次,合理确定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