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9842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儿科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儿科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儿科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儿科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

《儿科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考试资料Word格式.docx

累积损失量(扣除扩容量)一般8-12h内输完,约8-10ml/h.kg。

纠正脱水后,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速度减慢,于12-16h输完,约5ml/h.kg。

若吐泻缓解,可酌情减少或改为口服。

纠正酸中毒:

因输入的混合液中已有碱性成分,输液后循环和肾功能改善,可纠正。

也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学期,另加碱性液纠正。

对重度酸中毒,可用1.4%碳酸氢钠扩容。

纠正低血钾:

当有尿和来院前6h内有尿时才能补钾,静脉补钾。

浓度不超过0.3%,每日时间不应少于8h。

需持续4-6天。

纠正低血钙、镁:

出现低血钙可用10%葡萄糖酸钙加葡萄糖稀释后静注。

低镁血症用20%硫酸镁每次0.1mg/kg深部肌内注射,每6h一次,每日3.4次,缓解后停用。

第二天:

主要是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继续补钾,供给热量。

一般可口服补液。

丢多少补多少,随时丢随时补。

1、过度期食物的引入:

①4-6个月:

泥状食物,菜泥、水果泥

②7-9个月:

末状食物,蛋、鱼

③10-12个月:

碎食物,软饭、烂面碎肉、碎菜、蛋、鱼肉、豆制品、水果。

2、维生素A缺乏病:

缺乏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一系列症状,是不发达国家中威胁人类健康,尤其是儿童的主要疾病,临床表现除了皮肤黏膜改变和影响视网膜上视紫红质更新引起夜盲外,还能在此之前出现免疫功能损伤,导致易感性上升。

3、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

临床表现:

①初期:

神经兴奋性增高,常无骨骼病变。

②激期:

方头,乒乓头,佝偻病串珠,手足镯,鸡胸,肋膈沟,O形X形腿。

此期血生化除血清钙稍低外,其余指标改变更加显著。

X线显示:

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样改变,骨骺软骨盘增宽,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

③恢复期:

血生化改变:

血钙、磷逐渐恢复正常;

碱性磷酸酶约需1~2月降至正常水平。

X线:

治疗2~3周后出现不规则钙化线,骨骺软骨盘逐渐恢复正常。

④后遗症期:

血生化:

完全恢复正常。

骨骼干骺端病变消失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诊断:

正确的诊断必须依据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临床表现、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

“金标准”:

血生化与骨骼X线检查。

鉴别诊断:

与佝偻病类似的表现和体征:

粘多糖病,软骨营养不良,脑积水

其他病因导致的佝偻病:

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肾性佝偻病,肝性佝偻病。

目的在于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

一般治疗:

VitD制剂:

以口服治疗为主。

钙补充:

食物、Ca制剂。

4、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

能量和/或蛋白质缺乏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1、高危儿:

是指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的新生儿。

2、高危儿常见于:

母亲疾病史,母孕史,分娩史,新生儿。

3、新生儿窒息:

定义:

新生儿窒息是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本质是缺氧;

凡影响胎盘或肺气体交换的因素均可引起窒息;

可出现于妊娠期、但绝大多数出现在产程开始后。

宫内窒息:

早期胎动↑胎心率>160次/分;

晚期胎动↓胎心率<100次/分,羊水胎粪污染

新生儿窒息:

重度0~3分轻度4~7分正常8~10分;

生后1分钟、5分钟和10分钟评分;

如婴儿需复苏,15、20分钟仍需评分

多脏器受损症状

复苏方案:

A:

尽量吸尽呼吸道黏液;

B:

建立呼吸;

C:

维持正常循环,保持足够心搏出量;

D:

药物治疗;

E:

评价。

前3项最为重要,其中A是根本,通气是关键。

4、Apgar评分:

皮肤颜色、心率、对刺激反应、肌张力、呼吸

5、缺氧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核心。

6、呼吸窘迫综合征(RDS)

又称肺透明膜病(HMD);

主要原因是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

多见于早产儿,生后不久(2~6小时内)出现呼吸窘迫,并进行性加重;

胸部X片呈细颗粒网状影、支气管充气征,重者白肺。

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12hrs内),鼻扇和三凹征,呼吸快(RR>

60/min),呼气呻吟,发绀,胸廓扁平,肺部呼吸音减弱,恢复期易出现PDA,3天后病情将明显好转。

X片:

呈毛玻璃改变、支气管充气征,重者白肺,肺容量减少。

7、生理性黄疸:

①黄疸于生后2~3d出现,足月儿在14d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

②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

③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

257μmol/L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

85μmol/L(5mg/dl)。

8、病理性黄疸:

①黄疸出现过早,在24h内出现;

②黄疸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

257μmol/L;

③黄疸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④黄疸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

⑤血清结合胆红素>26μmol/L(1.5mg/dl)。

9、新生儿溶血

发生在母亲O型而胎儿A或B型。

辅助检查:

检查母子血型,确定有无溶血,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抗体释放试验,游离抗体实验。

换血治疗方法:

血源的选择,换血量:

一般为患儿血量的2倍(约150~180ml/kg)。

换血途径:

脐静脉或其他较大静脉进行换血。

动、静脉同步换血。

21三体的临表:

智能落后,生长发育迟缓,特殊面容,皮纹特点通贯手和特殊皮纹,伴发畸形。

1、风湿热

①临表:

一般表现:

急性患者半数以上病前1~5周有咽炎、扁桃体炎或猩红热感染史。

心脏炎:

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

关节炎,舞蹈病。

皮肤症状:

环形红班,皮下小结。

②辅助检查:

链球菌感染证据:

咽拭子培养发现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一周ASO上升,两个月后下降。

风湿热活动指标:

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和粘蛋白增高,白细胞计数增高

③治疗:

一般治疗和护理:

无心脏炎患儿卧床休息2周,心脏炎无心衰患儿卧床休息4周,心脏炎伴心衰患儿卧床休息至心功能恢复后3~4周

清除链球菌感染:

青霉素im或iv2周,青霉素过敏改用其它有效抗生素

抗风湿药物治疗:

水杨酸类药物:

适用于无心脏炎者,常用阿司匹林,急性期80~100mg/(kg·

d)(最大3g/d);

至体温正常、关节症状消失、实验室活动指标正常,可逐渐减量,疗程4~8周

心力衰竭的治疗:

强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慎用洋地黄类药物(快速制剂、不饱和、不维持),血管活性药物、利尿剂

舞蹈病的治疗:

无特效药物,心理支持,镇静剂

2、过敏性紫癜:

是免疫介导的小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

病理基础:

全身广泛性小血管无菌性炎症

临床主要表现:

皮肤紫癜,腹痛和消化道出血,关节肿痛,肾脏受累,其他症状

3、川崎病:

发热,球结合膜充血,唇及口腔表现(充血皲裂,草莓舌),手足症状(硬性水肿、红斑和脱落蜕皮),皮肤表现(皮疹红斑),颈淋巴结肿大,心脏表现(炎症),其他。

②诊断标准:

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排除其他疾病。

a四肢变化:

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蜕皮。

b多形性红斑。

c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

d唇充血皲裂,口腔鸟麽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e颈部淋巴结肿大。

1、麻疹

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全身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预防:

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建。

包括主动免疫,被动免疫,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麻疹的监测管理。

2、结核:

(1)结核菌素实验:

硬结平均直径不足5mm为阴性,5-9阳(+),10-19中阳(++),≥20强阳(+++),局部除硬结外,还有水肿、破溃、淋巴管炎及双圈反应等为极强阳(++++)

(2)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临床意义:

①曾接种过卡介苗,人工免疫所致;

②儿童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仅呈一般阳性反应,表示受过结核感染,但不一定有活动病灶;

③3岁以下,尤其是1岁以下小儿,阳性表现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年龄越小,活动性结核可能性越大;

④小儿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者,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⑤在2年之内有阴性反应转为阳性反应,或反应强度从原来<10mm增至>10mm,且增加的幅度为6mm以上时,表示新近有感染。

(3)治疗方案:

强化治疗阶段:

联合使用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3~4个月。

巩固治疗阶段:

继用异烟肼、利福平、总疗程异烟肼1~2年,利福平9~12个月,如不用利福平则改用乙胺丁醇9~12个月.

3、结核性脑膜炎:

(1)临表:

早期:

性格改变,发热、食欲不振、盗汗、消瘦、呕吐、便秘等。

年长儿头痛,婴儿皱眉,凝视,嗜睡,发育迟滞。

中期(脑膜刺激期):

颅内压升高症状,剧烈头痛、喷射呕吐、嗜睡或烦躁、惊厥。

婴儿前囟彭隆、颅缝裂开。

视乳头水肿、视神经炎或脉络膜粟粒状结核结节。

晚期(昏迷期):

意识朦胧,昏迷,阵挛性或强直性惊厥频发,极度消瘦,舟状腹。

(2)鉴别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隐球菌、脑肿瘤

4、脑脊液:

正常、化脑、结脑、病脑、隐脑

+压力/新生儿0.29-0.78儿童0.69-1.96/升/升/正常或升/高

+外观/清亮/浑浊脓样/毛玻璃样/清亮微混/不太清

+WBC/婴儿0-10儿童0-5/数百到万多核为主/数十到百淋巴为主/正常到数百淋巴为主/数十到百单核为主

+蛋白质/新生儿0.2儿童0.2-0.4/明显升/升/正常或稍高/升

+糖/婴儿3.9-4.9儿童2.8-4.5/明显减/减/正常/减

+Cl/婴儿110-122儿童117-127/正常或减/减/正常/减

1、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特点:

常见于秋、冬季,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

潜伏期1~3d,多发生在6~24个月的婴幼儿,4岁以上者少见。

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

病初1~2d常发生呕吐,随后出现腹泻。

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

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近年报道,轮状病毒感染亦可侵犯多个脏器,可产生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等;

50%左右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异常。

数日后呕吐渐停,腹泻减轻,自然病程约3~8d,少数较长。

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

2、补液方法:

1、毛细支气管肺炎控制喘憋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

2、支气管哮喘:

(1)定义:

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以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临表:

症状:

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发绀;

严重者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言语不能等。

体征:

烦躁、气促;

胸廓饱满,呼气相哮鸣音;

反复发作可有胸廓畸形、发育落后。

(3)辅助检查:

肺功能检查:

舒张试验、激发试验;

胸部X线检查;

血清特异性IgE;

皮肤变应原点刺试验;

血气分析

(4)诊断:

儿童哮喘诊断标准:

喘息反复发作,发作时肺部可闻及哮鸣音,支气管舒张剂有效,除外其他疾病致喘息、胸闷或咳嗽等症,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喘乐宁吸入或肾上腺素皮下注射FEV1上升率15%,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标准:

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

1月;

无感染征象或长期抗生素无效;

支气管舒张剂诊断性治疗咳嗽缓解(基本诊断条件);

辅诊:

个人或家庭过敏史、家族哮喘病史、变应原检测(+);

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5)治疗:

目标:

最少或没有症状,最少的哮喘发作,肺功能接近正常,体力活动不受限,防止不可逆气流受限,避免药物不良反应,防止因哮喘而死亡。

原则:

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

发作期:

快速缓解症状、抗炎、平喘

持续期:

长期控制症状、抗炎、降低气体高反应性、避免触发因素、自我保健

3、支气管肺炎:

(1)病因:

易感因素、病原体、诱因

(2)病生:

主要变化是由于支气管、肺泡炎症引起通气和换气障碍,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从而造成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3)临表:

一般肺炎临床表现:

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固定中细湿啰音

主要症状:

发热、咳嗽、气促、全身症状

体征:

呼吸增快、鼻翼扇动和三凹征、发绀、肺部啰音

重症肺炎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呼吸衰竭、循环系统---中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消化系统---中毒性肠麻痹,消化道出血、神经系统---中毒性脑病

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IADH):

1.血钠≤130mmol/L,血渗透压﹤275mmol/kg2.肾脏排钠增加,尿钠≥20mmol/L3.临床上无血容量不足,皮肤弹性正常4.尿渗透克分子浓度高于血渗透克分子浓度5.肾功能正常6.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7.ADH升高

(4)并发症:

脓胸、脓气胸、肺大泡

(5)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WBC增高、N增高-提示细菌感染;

WBC正常或降低、L增高-提示病毒感染;

C反应蛋白(CRP)。

细菌学检查:

细菌培养、涂片。

病毒学检查:

病毒分离与血清学试验、快速诊断、检测抗原、检测抗体、分子生物学技术。

其他病原学检测:

肺炎支原体(MP),冷凝集试验,特异性诊断,衣原体,CT、CP。

X线检查:

早期肺纹理增强,透光度减低,大小不等的点状或小斑片状影,大片状阴影,甚至波及节段,肺气肿、肺不张,脓胸、脓气胸、肺大疱

(6)诊断:

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的症状,肺部听到中、细啰音,X线有肺炎的改变,确诊支气管肺炎后应进一步了解引起肺炎的可能病原体和病情轻重

(7)鉴别诊断:

支气管炎支气管异物支气管哮喘肺结核

(8)治疗原则:

综合治疗:

控制炎症,改善肺通气功能,防止并发症,对症支持

1、出生后血循环的改变:

卵圆孔瓣膜先在功能上关闭,到出生后5-7个月,解剖上大多闭合。

脐血管在血流停止后6-8周完全闭锁。

2、先天性心脏病分类及常见病有 

①左向右分流型(潜在紫绀型):

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等;

②右向左分流型(紫绀型):

如法洛四联症和大动脉转位等;

③无分流型(无紫绀型):

如肺动脉狭窄和主动脉缩窄等。

3、房间隔缺损听诊特点:

①第一心音亢进,肺动脉第二心音增强;

②出现不受呼吸影响的第二心音固定分裂;

③胸骨左缘第2、3肋间ⅡⅢ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

④当肺循环血流超过体循环1倍以上时,出现胸骨左下第45肋间短促低频的舒张早中期杂音。

4、房间隔缺损的X表现:

右心房、右心室扩大,肺动脉段突出,肺野充血,可见“肺门舞蹈”征

5、艾森曼格综合征:

当右心室收缩压超过左心室收缩压时,左向右分流逆转为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出现发绀。

6、室间隔缺损的听诊:

胸骨左缘第34肋间响亮的全收缩期杂音,常伴震颤,肺动脉第二心音正常或稍增强。

7、差异性发绀(differentcyanosis):

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力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产生肺动脉血流逆向分流如主动脉,患儿呈现差异性发绀,下半身青紫,左上肢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

8、法洛四联症的畸形包括:

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9、法洛四联症的临床表现:

青紫,蹲踞症状,杵状指,阵发性缺氧发作。

10、病毒性心肌炎表现轻重不易,取决于年龄和感染的急性或慢性过程。

1、急性肾小球肾炎:

(APSGN)

指一组不同病因所致的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两侧肾脏弥漫性肾小球非化脓性炎性病变,临床以水肿、少尿、血尿及高血压为主要表现,预后良好,但如处理不当也可于急性期死于肺水肿、高血压脑病或ARF。

绝大多数为链球菌感染后所致,称之为APSGEN,即通常临床所谓的急性肾炎。

(2)临床表现:

①前驱感染②典型表现:

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尿量减少。

③严重表现:

严重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

④非典型表现:

无症状性急性肾炎,肾外症状性急性肾炎,以肾病综合征表现的急性肾炎。

(3)实验室检查:

蛋白尿+--+++,尿红细胞,管型,血沉加快,白细胞轻度升高或正常,C3下降,第八周恢复。

(4)诊断和鉴别诊断:

前期链球菌感染史,急性起病,具备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水肿及高血压等。

急性期ASO滴度升高,C3浓度降低。

鉴别:

其他病原体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其他。

休息,饮食,抗感染,对症治疗:

利尿、降压,严重循环充血治疗:

矫正水钠潴留,恢复正常血容量,难治病例饿透析或滤过治疗。

高血压脑病治疗,急性肾衰治疗。

2、肾病综合征:

(NS)

NS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血浆白蛋白自尿中丢失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症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水肿为特征。

水肿最常见,开始见于眼睑,以后逐渐遍及全身,呈凹陷性,严重者可出现腹水或胸腔积液。

尿量减少颜色深,可以肉眼血尿及高血压,肾功能一般正常。

(3)并发症:

感染,电解质紊乱和低容量,血栓形成,急性肾功衰,肾小管功能障碍。

(4)实验室检查:

①尿常规:

尿蛋白+++,少数短暂显微镜下血尿,大多课件透明管型、颗粒管型和卵圆脂肪小体。

蛋白定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40或>50为肾病范围的蛋白尿,尿蛋白/尿肌酐大于3.5。

血清白蛋白小于30可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的低白蛋白血症。

胆固醇>5.7。

血清补体测定,正常或下降。

系统性疾病血清学检查。

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检查。

经皮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

一般治疗(休息、饮食、防治感染、利尿,对家属教育),糖皮质激素(初治病例确诊后尽早使用泼尼松治疗;

复发和糖皮依赖性肾病的其他激素治疗)

1、生理性贫血:

小儿出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暂时性造血功能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而且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红细胞破坏较多,加之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

1012/L,血红蛋白量降至11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

2、贫血标准:

6个月-6岁:

110g/L,6-14岁120,海拔每升高1000米,血红蛋白上升4%,低于此值为贫血。

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生理性贫血等原因,变化较大。

暂定于:

新生儿期<145,1-4个月<90,4-6个月<100者为贫血。

3、缺铁性贫血(IDA):

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奸杀,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

4、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骨髓象、铁代谢检查(血清铁蛋白、红细胞游离原卟啉、血清铁、总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骨髓可染铁

5、口服铁剂:

硫酸亚铁,补铁后12-24h后,小内含铁酶开始恢复,烦躁等精神症状减轻,食欲增加,网织红细胞于服药后2-3天开始上升5-7d达高峰,2-3w后下降至正常。

治疗1-2w后血红蛋白逐渐上升。

6、溶血性贫血三大特征:

贫血、黄疸、脾大。

1、化脓性脑膜炎:

是小儿,尤其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

2/3患儿是由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

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表现,脑膜刺激征。

(3)鉴别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接触史、PPD延续、肺部结核病灶,脑脊液毛玻璃样,白细胞小于500*106/L,单核为主,涂片抗酸染色和结核菌培养可诊断),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清亮,白细胞少,淋巴为主,特异性抗体和病毒分离可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情缓慢,颅内压更持久,脑脊液墨汁染色和培养可诊断)

(4)处理:

抗生素治疗:

力求用药24h内杀灭脑脊液中的致病菌,应选择对病原菌敏感且能较高浓度透过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