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组织行为学DOCWord格式.docx
《生活中的组织行为学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的组织行为学DOC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那么,让时光倒流,让空间逆转,让我们来到北京,走进那些重走青春的北京青年们。
(一)极具吸引力的剧情
——青春重新走一回
“我喜欢旅行是因为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我深深地被世界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和我们生活中所呈现的张力而吸引。
其实相对于旅行中所遇到的那些风光,我更加迷恋的是旅行中所遇到的人和事。
这些旅行中所遇到的人和事会让我们在回忆的时候,有剥洋葱的感觉,经常会
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其中,在这些需要当中,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当其他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时,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变得突出起来。
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要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并获得成就的需要。
自我实现有时候是人们内心的主观感受,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们内心的需要。
何家东南西北四兄弟的家庭条件相对于普通家庭要好,他们具有了重走青春的资本。
何东是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想挤也挤不进门槛的公务员,何西有一份稳定的医生工作,他们几个的前六个需要基本上都得到了满足,而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对没有得到满足,因此,青春重新走一回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有必要的而且也能够实现的。
虽然前六个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但是如果感觉不到自我实现的价值的话,人就会活的不幸福,在人性追求幸福的心理及本能的驱动下,人就会做出行动,开始改变这种状况,使自己变得更幸福一点。
在自我没有得到实现的时候,日子就像何东说的:
“我觉得自己的生活过的很压抑,过得不高兴,不痛快。
工作五年了,每一天过的生活都一样,今天跟昨天一样,昨天跟明天一样,日复一日的,按部就班无所事事,我只要一闭上眼睛我就能想到我未来十年的样子。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他的青春就过的跟植物似的,他要重走一回青春,实现自我。
(三)梦想酒吧
——兴趣与行为
现在,说说何北和唐娇。
他们真可谓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两人都喜欢打打闹闹的,感情在打闹中更好了。
此外,他们都非常地喜欢酒吧,喜欢酒吧的氛围,喜欢在酒吧工作,都想开属于自己的酒吧,一个人当老板,另一个则是老板娘。
他们对酒吧的钟爱这就说到了兴趣的问题。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在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体潜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兴趣影响人的工作方向选择,一个人从事的创造性活动如果符合自己的兴趣,就会潜心钻研、锲而不舍。
引起兴趣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客观事物对主体的重要意义;
而是该事物对主体情绪上的吸引力。
不得不说,酒吧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正是这种吸引力,让何北和唐娇决定从事酒吧行业;
正是这种吸引力,让何北顶撞了大款老爸,不去接管他的工厂而一心想着酒吧,然后后来毅然决然地随大家一起重走青春;
也正是这种吸引力,在他们这一群体到达重走青春之旅的广州站点后,何北、唐娇心里念念不忘的开酒吧的理想终于在努力下实现了。
(四)相亲相爱一家人
——群体
何家四兄弟、权筝、唐娇、丁香、任知了和叶坦,他们这些人组成了一个群体,共同重走青春。
群体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
1.拥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互相制约;
2.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互相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
3.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能获得如下的需要:
一是安全需要。
群体可以为个人提供安全感。
在他们重走青春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挫折,独自面对时可能会产生不安全感的焦虑,但是如果是群体一起去面对的时候,焦虑分到每个人身上,平均起来个人所承受的焦虑就能变小,就会减轻这种恐惧感。
并且,在群体中还有利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所谓“集思广益”、“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样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能减轻焦虑,给群体中的每个人以安全感。
二是情感需要。
群体可以满足个人的友谊和情感需要。
重走青春之旅中,尽管他们偶尔难免会有一些小矛盾,但是在小矛盾化解之后他们之间的感情(友情或者是爱情)更加坚固了。
每当一个人有了困难,其他人都帮着解决,伸出友谊之手,给你温暖,给你安慰,在艰难时期的友谊总能给人以感动。
就比如对于任知了,这么一个他们原本的陌生人,他们心怀善意救了她的生命并一直带着她,包容她一直以来疯疯癫癫的行为,在给她治病的时候,为使她的病情能好转,丁香甚至慷慨大度地把自己心爱的何西先暂时让给任知了。
多难得的友情与善良才能这样!
正是有他们这样一群好心的朋友,任知了才能从原本为爱情着魔到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了爱而迷糊了神经的状态变成一个健康向上阳光的女孩,才能找回她自己。
三是尊重和认同的需要。
群体给个人提供了称赞和认可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四是完成任务的需要。
在广州的时候,他们群体内各个成员各自分工,权筝就在家当后勤,其他人都各有任务,共同协作完成他们的重走青春之旅。
(五)领导的智慧
——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
在他们这个群体中,何东是老大,充当着领导的角色。
作为领导,懂得激励的方法十分重要。
根据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努力来自于报酬、奖励的价值,以及个人认为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受到奖励的概率。
第二,工作的实际绩效取决于能力的大小、努力程度以及对所需完成任务理解的深刻。
第三,奖励要以绩效为前提,不是先有奖励后有绩效,而是必须先完成组织任务才能导致精神的、物质的奖励。
第四,激励措施是否会产生满意,取决于受激励者认为获得的报偿是否公平。
第五,满意将导致进一步的努力。
在他们把各种银行卡全都交到一起,约定只能花仅有的现金不到最后一步不能把卡里的钱取出来的日子,何北过不惯苦日子,把钱一下花完了,自己以后也没钱吃饭了。
作为大哥的何东看着他饿却也不能给他食物,想着让老弟饿一回,给他一个教训,贪图享受,没有努力就没有奖励。
……
时光机滴答滴答地想着,让我们挥手告别了北京青年,进入组织行为学的课本。
阳光在指尖跳跃,随意翻开课本,寻找写论文的灵感,不觉翻到了书中的某一页,看到了“晕轮效应”。
这个词语让我们联想到了清风拂动的夜晚,月光吊起角楼,美丽动人的女子青衣拂动,深情弹奏,灵动的音符从纤纤细指中漂浮而出……
二.生活与“晕轮效应”
“咔”,再次回到现实,让我们进入有“爱屋及乌”这一特性的“晕轮效应”吧。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
它好像刮风天气到来之前,晚间月亮周围出现的月晕(又称晕轮)把月亮光芒扩大了一样。
晕轮效应是对别人认知的一种偏差倾向,实质上是“以点代面”的思想方法,只见一点,不及其余。
。
成语中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晕轮效应的体现。
(一)弥子瑕的故事
《韩非子·
说难篇》中讲过一个故事。
卫灵公非常宠幸弄臣弥子瑕。
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病了,他得知后就连夜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
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子是要处以刖刑(把脚砍掉)的。
但卫灵公却夸奖弥子瑕孝顺母亲。
只因为卫灵公宠幸他,他所做的行为也都是对的,即使和法律冲突,也被看成是孝顺母亲的体现。
又有一次,弥子瑕与卫灵公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很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尝,卫灵公又夸他爱君之心。
但是,物是人非,时过境迁,后来,弥子瑕年老色衰,不受宠幸了。
卫灵公不喜欢他的外貌也不喜欢他的别的品质了,甚至以前被他夸奖过的两件事,现在也变成弥子瑕的“欺君之罪”。
卫灵公对弥子瑕两个态度的极大反差,正是晕轮效应所带来的的两个正反例子。
(二)爱情&
“晕轮效应”
正所谓:
情人眼里出西施。
男女朋友之间也经常会出现晕轮效应。
两个热恋的人在一起,因为彼此的欣赏与吸引,便会觉得对方身上都是优点,没有缺点。
这就是在刚开始喜欢上某个人的时候,其实只是欣赏、喜欢上了对方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已,然后经过晕轮效应的扩大,爱屋及乌,觉得对方什么都是好的,潜意识里对方就是自己的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进而才使自己觉得对方身上全是优点。
(三)漂亮女人=智慧+高贵?
有人因晕轮效应而获益,同时也有人因它而吃亏,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就倒过这样的霉。
普希金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最终和她结了婚。
娜坦丽容貌出众,美丽动人,但她与普希金是志不同道不合。
每次当普希金兴高采烈地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
“我不要听!
不要听!
”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玩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致死。
一颗文学巨星从此陨落,消失于天际。
普希金原本以为,漂亮的女人必然也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四)避免人际中的“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与我们息息相关,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它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
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
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组织行为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细节,俗话所说:
人生处处皆学问啊。
在生活中学习组织行为学,在教材的组织行为学中融入生活的元素,我们就能很好地运用这门学科为我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