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901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三.docx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三.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三.docx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三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三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2.赏析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技巧,培养对文言词句的理解能力。

二、自主学习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

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相关链接】关于史书体例

序号

体例

性质

示例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春秋》《左传》

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史记》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

《国语》《战国策》

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

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汉书》

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

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下列知识清单。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秦军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共()其乏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夫()晋阙()秦秦伯说()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不知()

(二)结合注释和课文,解释一下句子中虚词的意义或作用。

  ①以其无礼于晋①公从之

  ②敢以烦执事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越国以鄙远③行李之往来

 1.以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2.之④何厌之有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以乱易整⑥因人之力而敝之

  ⑦阙秦以利晋

  ①今急而求子①子亦有不利焉

 3.而②夜缒而出4.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5.其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的字,并解释。

1.烛之武退秦师  2.晋军函陵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邻之厚,君之薄也

5.越国以鄙远6.朝济而夕设版焉

7.与郑人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共其乏困10.阙秦以利晋

11.且贰于楚也12.夜缒而出

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4.君亦无所害

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6.若不阙秦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

3.秦伯说4.失其所与,不知

5.夫晋,何厌之有

(五)分别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1.行李之往来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以为古义:

今义:

今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东道主古义:

古义:

今义:

今义5.敢以烦执事

4.亦去之古义:

古义:

今义:

今义:

6.共其乏困古义:

今义:

(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是国人之过也。

2.夫晋,何厌之有?

3.佚之狐言于郑伯。

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7.敢以烦执事。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三、难点突破

1.秦晋为何围郑?

(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避”后“受”,有什么作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

(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4.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

(用原文语句回答)

5.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原文语句分析这一艺术形象。

小结: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

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

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

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四、拓展延伸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秦伯说,与郑人盟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无能为也已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两个)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

B.晋军函陵(驻军)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与郑人盟(结盟)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3.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B.焉用亡郑以陪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以乱易整,不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亦去之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B.以其无礼于晋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6.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寡人之过也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⑩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7.对“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一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使秦国土地减少而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认真考虑这件事。

B.烛之武劝说秦穆公不要做对秦国有害而对晋国有利的蠢事。

C.烛之武劝说秦穆公不要灭掉郑国而应该去攻打晋国。

D.烛之武本有求于秦,却从秦国的利益出发来游说穆公放弃灭郑。

8.对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一番话,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先分析灭郑于秦所失和存郑于秦所得,再分析晋国不讲信义和野心很大,以此说服了秦伯。

B.烛之武采用的是由近及远的分析思路。

C.烛之武在分析郑国的命运对秦的影响时,采用了对比手法。

D.烛之武自始至终将秦、晋两国加以对照,在对照中使秦伯看透了晋国的目的。

9.烛之武退秦师的这段说辞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外交辞令,其具体说辞内容(①~⑩句)可分为四层,前后关联,层层深入。

试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层意。

答:

 

 

10.烛之武一番说辞,不但一箭双雕,而且成了“一箭三雕”,真可谓“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这“三雕”分别指什么?

答:

 

 

一法一练——“多义词”语境推断法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有很多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指一个词有多个相关义项。

如“鄙”有:

①庸俗,鄙陋;②看不起,轻视;③边远的地方等义项。

文中“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结合语境看,“鄙”应为名词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再如“封”有:

①疆界,边界;②帝王以土地、爵位、名号赐人;③密封,加盖印章封藏等义项。

结合语境看,文中“又欲肆其西封”中的“封”应为“名词,疆界”;“既东封郑”中的“封”应为“使……成为疆界”。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的实词中无处不在,要想对它们的词义进行准确界定,常常需要借助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认真揣摩,仔细推断。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

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试用以上方法,完成下列题目。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敞,黄金百斤尽。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

“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年,揣摩成,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

扺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

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

“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说不行   行:

实行B.乃夜发书发:

打开

C.从风而服服:

服从D.四拜自跪而谢谢:

感谢

参考答案

二、自主学习

(一)氾,fàn;佚,yì;缒,zhuì;薄,bó;为,wéi;共,gōng;为,wéi;夫,fú(译为“那”,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阙秦:

quē;“说”通“悦”,yuè;杞,qǐ,逢,páng;夫,fú;知,zhì。

(二)1.因为,连词;拿,来,介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把,介词;用;用来。

2.连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连词。

3.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兼词,在那里。

4.代词,指代“使者”;代词,指代“那件事”;代词,自己的;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