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工业区工业遗产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198721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洛阳工业区工业遗产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洛阳工业区工业遗产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洛阳工业区工业遗产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洛阳工业区工业遗产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洛阳工业区工业遗产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洛阳工业区工业遗产文档格式.docx

《洛阳工业区工业遗产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洛阳工业区工业遗产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洛阳工业区工业遗产文档格式.docx

一、 

洛阳工业区在中国工业史上的重要地位

1.洛阳工业区是中国“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奠定中国现代工业基础”的156项目最集中的工业区之一,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苏联政府的大规模援助下进行的。

围绕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中国开展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基础。

156项目中,有6个安排在洛阳工业区(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轴承厂、矿山机器制造厂、铜加工厂、热电厂、高速柴油机厂;

以及中国自己设计的耐火材料厂,共计7个大型工厂,11万产业工人);

洛阳成为156项目最集中的工业区之一。

156项目,苏联不但提供了全套图纸和成套设备,培训了大批中国技术人员与干部、工人(洛阳拖拉机厂曾选派两批共计160余名干部、工人到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各个岗位实习),而且派出了数千名专家,直接参与、指导项目的进行。

1950年代,曾经有各个专业的一百余位苏联专家,在洛阳工业区工作,洛阳市专门建设了友谊宾馆供苏联专家居住,各个工厂都成立了专家办公室,配备大量翻译,成为当时工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机构。

洛阳工业区的选址、勘探、规划、工厂设计、设备安装与调试等等方面,苏联专家都进行了全程协助与指导,对洛阳工业区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洛阳工业区的干部、工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些来自兄弟的社会主义友好国家的专家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中国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中。

苏联专家们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高超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现代职业素质,给刚刚从其他各个领域(当时绝大部分干部、工人都是来自农村)转业到现代工业领域的洛阳工业区的干部和工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对洛阳工业区干部、工人现代职业素质的培育,对洛阳工业区各大工厂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巨大作用。

对这些苏联专家的敬仰和怀念,深深埋藏在洛阳工业区干部和工人的心中,从来没有因历史风云的变幻而消逝。

在人类东西方文化交流历史上,像1950年代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那样,一个欧洲国家对一个东方国家大规模的、全面的经济、技术援助和文化交流,是极其罕见的。

它是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对这一段历史,学术界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

研究洛阳工业区的发展与演变,调查洛阳工业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遗产的保存情况和历史与文化价值,对我们重新认识这一段历史,对研究中国工业发展史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有非常重要的的意义。

现在,当年参加洛阳工业区建设的干部、工人都已到暮年,近年来许多人已经陆续离世。

大量中国工业区建设的细节,大量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细节,正在离我们而去,正在成为历史永远的秘密。

因此,这项研究已经非常紧迫,与抢救性考古发掘,有某种近似之处。

2、洛阳工业区规划科学、合理;

是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工业遗产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工业区之一。

洛阳工业区的规划,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在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直接参与下,在苏联著名城市规划专家、苏联列宁格勒国家城市设计院建筑师巴拉金的指导下进行的。

建工部城市规划局专门成立洛阳城市规划组,与洛阳市城市建设委员会规划处一起,在巴拉金的参与下,共同进行洛阳城市规划。

洛阳工业区的规划设计,汲取了长春、包头等城市工业区规划的经验与教训,规划科学、合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得到了国内外城市规划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洛阳模式”,是当时中国的样板。

在工业区规划上,洛阳工业区堪称“中国第一”。

洛阳工业区以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为中心,包括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3.4万人——1980年代,下同)、最大的轴承厂(2.1万人)、最大的矿山机器制造厂(1.9万人)和最大的铜加工厂(1.2万人)、最大的高速船用柴油机厂(河南柴油机厂,0.69万人)、最大的耐火材料厂(0.43万人)。

其中,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生产的拖拉机,长期占有中国拖拉机保有量(按标准台计算)的50%以上,承担着中国60%机耕地的耕种作业量。

矿山机器制造厂生产的矿山用大型提升机、洗煤厂用大型洗选设备和钢厂用冷轧管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90%和80%以上。

轴承厂生产的精密轴承和超大型轴承,装备了包括“神五”、“神六”在内的几乎所有国防尖端设备。

铜加工厂生产的特种材料,广泛用于航天、航空、兵器、舰船、通信等国防领域。

河南柴油机厂生产的轻型高速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在1960-1980年代,曾经装备了中国海军90%以上的高速炮艇、鱼雷快艇、轻型护卫舰和海岸巡逻艇。

这些工厂的厂部大楼与厂前广场,雄伟开阔,气势磅礴;

具有独特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宏大叙事风格,与北京国庆10周年十大建筑在政治文化背景、建筑设计的审美追求与内在精神、气韵等方面都有惊人的一致之处,是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工业遗产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工业区之一。

它可以看做新中国工业的标志性建筑群,与北京十大建筑(新中国政治、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群)互相补充,互相辉映;

构成了1950年代新中国建筑的一首宏伟雄壮的交响曲。

新中国的绝大多数领导人,都曾经视察过洛阳工业区。

作为新中国工业区的典范,从1960年代开始,中国外交部陆续安排了许多外国友人和与中国建交的绝大部分国家的驻华使节,来洛阳工业区参观访问。

即使在“十年动乱”中,洛阳工业区也是中国少数几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之一。

洛阳工业区在国际上,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城市规划,是中国当代城市规划的黄金时代,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当时的中国政府,面对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和城市规划,谦虚谨慎,认真细致,全力以赴,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从195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的工业建设和城市规划走上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1958年,在大跃进浪潮中,城市建设一涌而上,盲目冒进,绝大部分城市规划不切实际,造成极大的浪费。

1960年11月,中央又宣布“三年不做城市规划”,各地纷纷撤消城市规划机构,精简规划人员,使城市建设失去了规划的指导,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中国的城市发展走上了混乱无序的道路。

1960年开始的严重困难,迫使1887万职工返回农村,减少城市人口共计2600万人。

中国的城市发展陷于停顿状态。

1965年开始的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以“三线”建设为主,强调“三、山、散”和“羊拉屎”、“撒黄豆”,“消灭城乡差别”;

1970年代建设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各个分厂和车间,竟然分布在连绵几十公里的多条山沟里。

“十年动乱”中,中国的城市规划机构甚至被取消和“砸烂”,城市建设的大量档案资料被销毁。

除了大庆油田萨尔图地区和唐山市、攀枝花市几个特例外,其他城市的规划基本都处于停滞状态。

直到1970年代后期,中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才开始逐渐恢复。

1990年代,才终于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

因此,1950年代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城市规划,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在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史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意义。

3、洛阳工业区是洛阳城市文明史上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是洛阳城市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

洛阳是中国著名古都,中国第一个朝代——夏代,即在洛阳盆地建都。

洛阳城市建设史达3800年,先后有13个朝代在洛阳建都,洛阳作为中国都城的历史长达1500余年,在中国八大古都中,历史最久,年代最长。

洛阳附近分布着夏、商、周、汉魏、隋唐五个大都城遗址,形成“五都贯洛”的宏伟气势,在世界上都是不多见的,历来得到中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但是,对洛阳1949年以后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56项目中的重要地位和洛阳工业区工业建筑群的重大历史意义与价值,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洛阳工业区的城市建设,在洛阳城市文明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是洛阳3800年城市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

二、保护洛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工业遗产的具体思考和建议:

1.四个工厂大门的保护:

洛阳工业区第一批建设的统一规划的拖拉机厂、矿山厂、轴承厂以及稍后规划的铜加工厂等四个工厂厂门及厂部办公大楼和厂前广场,一线相连,神脉贯通,开朗舒展,雄伟磅礴;

沿建设路连绵5.6公里,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建筑风景带,风格独特,举世罕见(其中的矿山厂、轴承厂厂部办公大楼虽然在1980年代改建,但是厂门区的整体布局没有改变,气势犹存。

改建后的办公大楼,仍然具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宏大叙事风格,依然雄伟壮观,与周围建筑和广场的风貌基本一致——见附图)。

它们构成了洛阳工业区最重要的、成系列的核心建筑群;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工业遗产的特点,应列入绝对保护范围,并争取尽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重要工业建筑的保护:

拖厂的冲压、工具、装配、发动机四个分厂的厂房与拖厂厂门区及厂区中央大道(见附图);

矿山厂的一金工车间(现提升设备分厂)、二金工车间(现洗选设备分厂)、水压机车间(现锻压分厂)与矿山厂厂门区(见附图);

以及轴承厂、铜加工厂的主要车间与厂门区,均是有机相连、互相呼应的整体,是重要的工业建筑群;

拖拉机厂的中国第一条拖拉机装配线、矿山厂的八千吨水压机,在中国工业史、洛阳工业史上有重要历史意义。

这些建筑物和生产线,是洛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视为未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部分,只能保护利用,不能随意拆除改建。

3.配套的教育、研究、设计等单位建筑群的保护

与洛阳工业区各个企业配套的洛阳农机学院(河南科技大学)、洛阳拖拉机研究所(中国拖拉机研究中心)、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中国耐火材料研究中心)、725所(中国船舶材料研究中心)、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院(中国农机工厂设计中心)、有色金属设计院(中国有色金属工厂设计中心)、机械工业部第十设计院(中国轴承工厂设计中心)、轴承研究所(中国轴承研究中心)等,均是国内同行业中最大、最重要的教育、研究、设计单位。

这些单位的主楼,大部分是1950、1960年代建设,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讲究对称布局,突出中轴线,具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宏大叙事风格,雄伟壮观,个性鲜明,线条流畅丰满,善于铺叙细节,洋溢着崇高感和自豪感,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与后来盛行的方盒子式建筑截然不同)。

洛阳农机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的教学主楼,通过1.5公里长的宽阔的长安路,与第一拖拉机厂的厂部办公大楼正面相对,遥相互应(洛阳农机学院的早期领导,均由拖拉机厂的主要领导兼任)。

它与上述各个研究、设计单位的主楼,沿西苑路(林荫大道,原规划中是艺术干道,街心花园设计了十几个雕塑小品,曾经号称是中国第一条城市雕塑大街)一线排列,与沿建设路(即厂前路,货运干道)一线排列的洛阳工业区的工业建筑群面面相对,风格一致,遥相互应(中间是职工生活区的一座座红色或灰色的坡顶楼房),构成了洛阳工业区宏伟明朗、庄重肃穆的整体风貌,配合中间的一条条林荫大道(包括中州路,客运干道;

景华路,商业大街)和点缀其间的工人文化宫、友谊宾馆(1954年为苏联专家专门建设,居住过新中国绝大多数领导人和一些外国国家元首和国际友人,与同时建设的洛阳市政府大楼、洛阳饭店风格近似,2005年拆除)、洛阳饭店、中原电影院、红星剧院、牡丹公园、牡丹广场(工业区中心广场)、一拖体育馆(1980年代建设,中国最早、最大的企业体育馆之一)、一拖展览馆(1990年代建设,中国最大的企业展览馆之一和最大的农业机械展览馆)以及各个工厂的职工俱乐部、图书馆、体育场、职工医院、子弟学校等公共建筑群,形成了一个统一有序、层次分明的完美的现代工业区。

这些教育、研究、设计等单位的建筑群和公共建筑群,都是洛阳工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个别已经拆除改建的建筑(如洛阳友谊宾馆、中原电影院、红星剧院)外,也应考虑列入国家重点保护范围。

4.居民街坊的保护:

洛阳工业区居民街坊的保护,比较复杂,难度也最大。

A.洛阳工业区居民街坊楼群的基本类型

洛阳市工业区规划,设计安排了70多个居民街坊区,一五时期陆续建设完成的有36个街坊,共计425栋楼房。

这36个街坊的425栋楼房,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高档型:

十号街坊、十一号街坊、二号街坊等三个街坊的居民楼,是1954年9月,与洛阳友谊宾馆一起,最先开工建设的居民住宅楼。

它们按照建工部提供的301号图纸建设,均是红砖红瓦(红砖墙面,红机瓦坡顶),楼面、楼门有装饰性花纹,房顶有檐角,个别楼层铺设了木地板,造价较高,风格相对比较华丽(见附图)。

这类住宅,1980年代就已经引起一些专家的注意。

1987年在洛阳市政府领导下,由洛阳市土地规划局等单位编制的《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经将十号街坊、十一号街坊、二号街坊列为保护对象。

中档型:

洛阳工业区大部分街坊的居民楼,去掉了楼面装饰性花纹与房顶檐角,保留楼门的部分装饰性花纹,风格简洁朴素。

以五号街坊为代表的明走廊楼房,个性鲜明、明朗大方、风格独特(见附图)。

而且它的明走廊设计与十号、二号、十一号街坊的暗楼洞设计相比,对邻里关系有很大的亲和力,对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街坊文化、邻里关系有重要历史意义,在中国住宅建筑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

它与十号、二号、十一号街坊的楼型一样,都反映了195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初期那种蓬勃向上、团结自信、温暖和煦的时代精神和人文风貌,有一种特别的审美追求,有自己的个性和风采,是中国民居建筑史上重要的一页。

而且它是灰砖红瓦(灰砖墙面,红机瓦坡顶),在中国1950年代的工业区居民住宅中,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现在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在1980-2005年的街区改造中,大部分已经被拆除。

五号街坊与十号、二号、十一号这几个街坊,保存了新中国早期工业居民区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人们对那个难忘时代的温暖、明亮的群体记忆的物质化载体和物质本源,是洛阳工业区、也是中国工业化历史上极其重要的物质遗存。

低档型:

1958年以后建设的简易楼房与大部分集体宿舍,没有任何装饰,设计极其简陋,看不出创作者的任何审美追求,而且内部设计极不合理,局促阴暗,多家共用一个厨房与厕所,居住极不方便;

工艺也突然变得粗糙和马虎。

这些建筑,实际上隐含着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危机,它的丑陋与病态,看上去令人触目惊心,不能唤起人们的任何美感,是大跃进留下的一块块伤疤与创痛的物质化标记。

这类住宅,目前绝大部分已经被拆除。

B.存在的问题

理论问题 

新中国1950年代中期(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的工业区,已经过去50年了。

它是在中央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主导型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在苏联政府的大规模援助下,出现的带有特殊历史印记的经济现象乃至文化现象。

这类工业区,一般均有庞大而统一的布局,宏伟而充满象征性与崇高感、自豪感的建筑物、广场,注意对称布局和突出建筑物中轴线的设计,追求庄严宏伟的效果,以及一些带有政治色彩的标志物(如有镰刀斧头、红旗红星、麦穗齿轮等苏维埃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风格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的厂徽,原洛阳市政府大楼顶端有红星、红旗的楼徽以及洛阳第一拖拉机厂、轴承厂门前1960年代建造的巨大的毛泽东塑像,等等);

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的宏大叙事风格与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色彩。

由于中国1958年大跃进带来的城市规划的混乱与停滞和随后的经济困难,以及1965——1975年“三五”、“四五”时期转向以三线建设为主的战备经济,这一类布局宏伟、规模巨大、风格独特的工业区,很少再出现。

随着中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中国于1979——2000年,在邓论指导下,基本完成了经济体制的转型。

以此作为标志,中国(实际上也包括世界社会主义)完成了由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经验主义的回归,中国实际上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这种类型的工业区,已经不可能再出现。

因此,1950年代中期中国建设的工业区,在中国工业建设史上,有着非常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它实际上已经进入历史,已经是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重要遗存,已经可以归之于社会主义的一个特定历史时代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现在中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工业遗产乃至人类文化遗产的范畴。

它的特殊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即将逐步展现。

但是,多年来,我们对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建设的工业区的物质、文化、历史内涵(包括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及其时代特征与精神风貌),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还没有形成起码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

这种理论上的滞后,不能不影响到我们对这一特殊而重要的历史时期的工业文化及其物质遗存的认识,不能不影响到我们对它的历史街区特别是居民街坊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认识。

我们对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建设的工业区的巨大、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它的不可再生性,目前还缺乏基本的认识与理解。

中国1950年代工业区工业遗产的定义,也值得讨论和商榷。

对于还在使用的工业区,能不能称之为工业遗产或者文化遗产(广义的文化)?

我们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代替工业遗产或者文化遗产的称谓。

我们注意到,许多归入文化遗产的优秀的近现代建筑物以及许多古代建筑物(如周庄等),实际上都还正在继续使用中。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1950年代工业区,也可以称之为工业遗产或者文化遗产(广义的)。

现状问题 

1980年以来,洛阳工业区在“一五”时期建设的36个街坊,大部分已经改造重建,较完整保存1950年代原貌的街坊已经不多。

目前我们还能够见到的,只有十号街坊、五号街坊、十一号街坊、二号街坊等。

其中二号街坊、十一号街坊插建了多栋后期建筑,整体风格已经被破坏;

五号街坊南部、十号街坊北部整体面貌保存较好,但是即将拆迁,已经危在旦夕;

五号街坊的2、22两栋楼大部分居民已经搬迁;

十一号街坊的洛阳饭店已经破产,即将改建,最近更遭遇火灾,楼顶已经焚毁。

这几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街坊的生存,面临非常严峻的局面,已经处在危机中。

历史遗留问题 

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街坊也存在盲目模仿苏联寒带地区的周边式街坊布局、结果造成许多房间朝向不合理、以及楼栋间距过大、土地资源浪费和单元内部结构不完全合理、缺乏家庭公共生活空间(客厅)的缺陷。

另外,十一号街坊北部和十号街坊中部的多栋集体宿舍楼,公共卫生间与盥洗间(俗称水房)的墙面严重腐蚀,实际上已经是危楼。

同时,由于人口结构的改变(工业区单身职工大幅度减少),十一号街坊有的集体宿舍楼已经处于无人居住的荒废状态。

显然,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改造,很难继续使用。

这些,都增加了保护的难度,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C.保护的必要性与设想

作为洛阳工业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适当留下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包括当年的高档居民区——如十号街坊、中档居民区——如五号街坊),作为洛阳工业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工业文化遗产有机体的基本构成,是非常必要的,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历史使命。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这几个街坊,特别是五号街坊,想要完整保存下来,困难极大。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它们的历史价值,迎接挑战,克服这些困难,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合理、科学地改造,并且清除几个街坊内1960年以后插建的平房建筑和1980年以后插建的另类建筑(大部分是缺乏个性的方盒子式居民楼),恢复1950年代的原貌,特别是恢复1950年代这几个街坊中的绿化设施(十号街坊的绿化和建筑与拖拉机厂的建设过程一起,1958年曾拍成记录电影,在国内广泛播映,知名度很高,影响很大,是当时新中国工业居民区的典范)。

那么,它们会成为美丽的花园住宅小区,成为洛阳工业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工业区建筑史和中国民居建筑史上重要的代表性遗存。

这将是洛阳市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个历史性贡献。

历史将永远铭记那些为洛阳的文化遗产保护付出辛勤劳动和巨大心血的人们,55年来洛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曲折而动人,它激荡人心的一页页篇章,必将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上,永远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洛阳工业区的工业遗产,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工业遗产的最典型范例之一;

中国、俄罗斯、乌克兰(第一拖拉机厂厂徽与前苏联、现在乌克兰最大的拖拉机厂——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厂徽是一套图纸建设的,一模一样,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十分罕见)友好交往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最典型范例之一,应该积极探索、研究将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

建议洛阳市与乌克兰哈尔科夫市结为友好城市,并且收集1950年代在洛阳工业区工作过的百余位苏联专家的生平情况与在华事迹,出版有关著作,使这一段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与洛阳工业区的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文化遗存共同载入史册。

2005.10-2006.6 

作者单位:

研究组顾问:

吴良镛 

清华大学教授

谢辰生 

国家文物局顾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