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消毒设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8119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26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用水消毒设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饮用水消毒设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饮用水消毒设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饮用水消毒设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饮用水消毒设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饮用水消毒设备Word文档格式.docx

《饮用水消毒设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用水消毒设备Word文档格式.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饮用水消毒设备Word文档格式.docx

3KG雾化量量

6KG雾化量量

12KG雾化量量

开关控制

XD-06

XD-10

XD-20

XD-40

时序控制

XD-06S

XD-10S

XD-20S

XD-40S

XD系列超声波消毒机技术指标:

型号

雾化量

换风量

抗酸碱度

电源

功率

雾粒直径

净重

外型尺寸

Kg/h

M3/h

%

V/Hz

AV

μm

Kg

cm

≥1.8

350

≤5

220/50

180

≤10

30

57X70X28

≥3

300

35

≥6

600

40

≥12

1200

75

65X80X40

57X60X28

XD-系列超声波消毒机,配以适当的溶液,可用于杀菌、消毒、净化空气,增加空气中负离子含量等多项室内空气处理工作。

可广泛应用于机场、车站、酒店、商场、办公区等公共场所进行杀菌、消毒、净化空气等作业。

加入不同的溶液,也可用于养殖、种植、降尘、消除静电等工作场所。

用户可根据不同的应用方式,调整加入溶液的性质与浓度,以达到相应的环境或工作要求。

气溶胶喷雾器对空气消毒效果观察

如何进行有效地流感预防,已成为临床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空气消毒是消毒工作的一个难点,我们对气溶胶喷雾器雾化过氧乙酸的空气消毒效果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气溶胶喷雾器实验组对细菌的灭菌率为95.10%,对真菌的灭菌率为84.41%,远高于紫外线实验组,并且操作简单、迅速,无污染性,气溶胶喷雾器空气消毒方面效果肯定,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消毒剂及消毒器材:

过氧乙酸,ZD-1000型电动气溶胶喷雾器(正岛电器研制),30W石英紫外线灯(空军后勤部高温复合材料)生产。

1.2 消毒方法:

选择呼吸科、普外科等8个临床科室的治疗室、抢救室、换药室等28个房间(面积均16.5m2)作为观察对象,房间内部结构、设施等一般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

随机抽取4个房间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24个房间随机分为过氧乙酸实验组和紫外线实验组,每组12个房间,试验于晚21时~23时室内无时进行。

  试验时,对房间进行卫生清扫后,过氧乙酸试验组用气溶胶喷雾机对房间内行气溶胶喷雾(5ml/m3)消毒,消毒时间约10min;

紫外线实验组开紫外线灯照射30min消毒。

空白对照组不作消毒处理。

1.3 采样检测 消毒开始计时,于0min(即消毒前)和30min(即消毒后)分别用平板沉降法在各室内采样10min(每房间内1.5m高处设5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2个平板),采样后平板分别于34℃和32℃温箱培养48h,计数细菌数和真菌数。

2 结 果

2.1 对空气细菌的消毒效果 见表1

表1 两种消毒方法对空气细菌(CFU/m3)的杀灭率(%)

2.2 对空气真菌的消毒效果 见表2。

表2 两种消毒方法对空气真菌(CFU/m3)的杀灭率(%)

3 讨 论

  空气消毒常用的方法是紫外线照射,但效果不满意。

我们检测紫外线照射30min空气消毒对细菌的灭菌率为69.78%,对真菌的灭菌率为44.26%,与文献报道一致。

另外,在室内有人时紫外线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也是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的弊端之一。

我们将气溶胶喷雾器雾化过氧乙酸制成气溶胶进行空气消毒,对细菌、真菌及病毒具有广谱、高效、迅速的消毒效果,对室内自然细菌的杀灭率可达95.10%,对真菌的杀灭率可达84.41%,远高于紫外线照射法,并且时间短,数分钟内即可消毒完毕,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产品相关知识:

5参考文献

  1TasakaM,FutamuraH.Theeffectoftemperatureonthermoosmosis.JMembraneSci,1986,28:

183-190.

  2WangKL,etal.Hollowfiberairdrying.JMembraneSci,1992,72:

231-244.

  3CusslerEL,etal.Airdryingwithhollowfiber.AICHESepDivTopicalConference,Miami,FL,November,1992:

866.

  4JansenAE,etal.Methodstoimprovefluxduringalcohol/waterazeotropeseparationbyvaporpermeation.JMembraneSci,1992,68:

229-239.

  5PodderTKandSirkarKK.Ahybridofvaporpermeationanmembrane-basedabsorption-strippingforVOCremovalandrecoveryfromgaseousemissions.JMembraneSci,1997,132:

229-233.

  6许中强,陈庆龄,渗透蒸发膜及其在酯化反应过程中的应用,化工进展,1996,(55):

41-44

  7PinnauI,ToyLG.Transportoforganicvaporsthroughpoly(1-trimethylsily-1-propyne).JMembraneSci,1996,116:

199-209.

  8OkunoH,etal.Sorptionandpermeationofwaterandethanolvaporsinpoly(vinylchloride)membrane.JMembraneSci,1995,103:

31-38.

  9QiuMM,HwangST.Continuousvapor-gasseparationwithaporousmembranepermeationsystem.JMembraneSci,1991,59:

53-72.

  10PanCY,etal.Permeationofwatervaporthroughcellulosetriacetatemembranesinhollowfiberform.JAppliedPolymerSci,178,22:

2307-2323.

  11BonneU,etal.Membranedehumidification,USPat,4915838,10Apirl1990.

  12ChaJS,etal.RemovalofwatervaporandVOCsfromnitrogerninahydrophilichollowfibergelmembranepermeator.JMembraneSci,1996,119:

139-153.

  13刑丹敏,等,聚砚中空纤维膜法空气除湿的研究,膜科学与技术,1997,17

(2):

38-42。

  14彭曦,等。

碘化聚芳醚砜与可溶性聚酰亚胺共混材料制备气体除湿膜。

膜科学与技术,1997,17

(1):

42-46。

  15王安来,等。

脂肪醛与聚乙燃醇缩合膜透湿透气性的研究。

膜科学与技术,1990,10

(2):

32-36。

  16徐南平,时多,无机膜的发展现状与启示,化工学报,1998,49:

58-63。

  17AsaedaM,DuLD.Separationofalcohol/watergaseousmixturesbythinceramicmembrane.JChemEngng,Japan,1986,19:

72-77.

  18ChenSH,etal.Sorptionandtransportmechanismofgasesinpolycarbonatemembranes.JMembraneSci,1997,134:

143-195.

  19ArandaP,etal.Watertransportacrosspolystyrene-sulfonate/aluminacompositemembranes.JMembraneSci,1995,99:

185-195.

  20王金渠,李铮,A型沸石膜的制备及其在气体脱湿中的应用。

膜科学与技术,1998,18

(2):

54-58。

  21DeetzDW.Stabilizedultrathinliquidmembranesforgasseparations.ACSSypSer,1989,347,Chap11.

  22王保国,蒋维钧,中空纤维膜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化工进展,1994,2:

39-43。

1538次空调系统设计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2007-2-6]技术应用开发部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室内空气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很多国内外专家都开始研究如何创造健康建筑,避免病态建筑的产生。

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民用建筑空调系统设计方面,探讨如何防止病态建筑

产生,提高室内空气品质,从而使人们享受舒适现代生活的同时,不会被病态建筑综合症侵扰。

文章在新风量标准、新风处理和新风质量、空调系统运行工况及节能措施等方面展开了讨论,指出空调系统设计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笔者迫切希望广

大设计人员加强预防病态建筑的意识,及时参考国内外新技术研究资料,结合实际工程,优化系统设计,从而为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空调系统室内空气品质新风质量二次污染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室内空气品质IAQ(IndoorAirQuality)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为人类与建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人的一天中大约有80%的时间是在建筑物中度过的。

人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及身体健康程度都与建筑

内环境相关。

随着空调系统大量应用于建筑,极大地提高了室内舒适度,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很多国内外专家都开始研究如何创造健康建筑(HealthyBuilding),避免病态建筑(SickBuilding)的产生。

所谓健康建筑,就是空调系统运行良好,

并且用较低能耗,保证优良的室内空气品质和舒适环境。

与之相反的建筑,被称为“病态建筑”。

而“病态建筑综合症”(SickBuildingSyndrome),具体地讲,这类建筑轻者能引起人们头脑发昏、嗜睡、眼睛受到刺激、呼吸系统不适,严重的

会导致疾病的传染,造成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

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因素很多,从其性质来讲,大至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化学的,其成份多为挥发性的有机物,即VOC(VolatileOrganicCompounds)。

这些污染主要来自装修使用的各种建筑材料、

装饰材料等。

第二类是物理方面的,主要来自室外及室内的电器设备,成份为噪声、电磁辐射、光污染等;

第三类是生物的,主要是细菌滋生等。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不同建筑的室内空气品质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约53%的建筑(280个)中室内空气品质

问题是由于不合适的通风[1]。

对空调系统设计来讲,影响IAQ的原因主要有:

新风量不足、新风质量、气流组织、空调系统的二次污染、噪音等问题。

  本文主要从民用建筑空调系统设计方面,探讨如何防止病态建筑的产生,提高室内空气品质,从而使人们享受舒适现代生活的同时,不会被病态建筑综合症侵扰。

文章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新风量标准

新风处理和新风质量

气流组织

运行工况

节能措施

新风量标准

  新风对于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可以稀释和带走在室内产生的污染物。

目前国内尚无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标准。

美国ASHRAE标准62-1999给出的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AcceptableIndoorAirQuality)定义为室内已知的污染物

没有达到权威机构所确定的有害浓度,处于该空气中的绝大多数人员(≥80%)没有感到不满意[2]。

它的定义包括了主、客观评价两个方面,比较适合我国国情。

该标准还规定,由于人们对绝大多数气味适应很快,所以最小通风量的确定是依据已适应

者(室内人员)而不是未适应者(来访者)。

  按照现行规范,空调系统新风量的标准是取人员最小新风量和维持房间正压所需新风量中的较大值,并不应小于总送风量的10%[3]。

  关于人员新风标准,国内外标准不径相同。

美国ASHRAE标准62-1999给出了不同建筑物中人员新风量的标准,比以前版本提高了很多。

例如办公室人员新风标准为36m3/h.p,人员最大密度为14.3m2/人(7人/100m2)。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设备专

业技术措施中,普通办公室人员新风标准为25m3/h.p,按照国内办公室人员密度大约为6~10m2/人(10~16人/100m2)。

有文献提出人员新风标准应为33~42m3/h.p。

文献[4]实测了7幢办公楼的新风量发现,人员数量波动性比较大,所以人均新

风量差别比较大。

但是按面积平均却相差不大,新风量实测值为2.2~3.92m3/h.m2。

实际工程设计中,就目前我国办公室人员密度来讲,维持房间正压所需新风量一般小于人员最小新风量,笔者认为新风标准应为25~30m3/h.p(2.5~5m3/h.m2)

  因为室内人员的数量难以估计准确,所以笔者认为制定新风量标准时,应该参考国外标准,根据建筑物功能,给出新风量标准,同时也要给出人员密度指标。

许多专家提出应该考虑建筑污染,通风量应为人员和消除室内污染两部分之和。

但室内污染程度难以估计,所以新风量标准如何修改,目前尚无定论。

  新风量不是越大越好,有文献认为新风量从25%到100%,对病态建筑综合症而言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提高新风量的同时,要注重新风的处理与品质。

新风处理与新风质量

室外空气首先要经过滤除尘,然后再通过加热或冷却等手段,达到所需参数。

新风过滤对维护室内空气品质极为重要。

一般空调系统应设置两级过滤,第一级过滤采用效率30%的粗效过滤器,第二级过滤采用效率为65%~85%的中效过滤器。

对于净化

空调机组,应采用三级过滤,除初中效过滤器外,还要增加亚高效过滤器。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新风过滤主要考虑室外颗粒污染物的除去,而室内空气品质涉及到的除室外固体污染物外,还有室外气态污染物。

因此,新风处理还必须考虑室外气体污染物的过滤和吸附,从而使新风质量达到应有的标准。

  空气过滤器的清洗和更换是目前空调运行管理的难点,尤其是常用的玻璃纤维过滤器无法清洗,而无纺布过滤器只能清洗数次。

与超声波配合的静电除尘器可以获得很高的除尘效率并且不使粉尘积存在电极上,通过机械装置可实现自动清灰。

该成为今后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空气过滤器应设置自动清灰装置,以减轻人工清洗的维护工作量和防止灰尘的二次飞扬污染。

简单的方法是安装过滤器阻力声光报警装置,以便监督及时清洗。

  室外空气的质量只要不处于工业区,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

如果新风入口靠近装卸码头或高速公路,应装设一氧化碳检测器,当室外空气质量较差时,以减少进入建筑物的室外新风量。

工程设计中新风吸入口要避免污染,百叶窗应加防水罩等措

施,防止雨水或雪水渗入新风引入口污染过滤器。

新风口应该与排风口保持一定距离,或在不同方向设置,不要被冷却塔飘逸的水滴污染。

新风开口面积应满足全新风运行要求。

  有文献提出空气龄的概念,指出入室新风空气龄越小,途径污染越少,新风品质越好,对人的作用越大。

空调系统设计时,要加强新风过滤,提高入室新风的效率,缩短新风途径,减少室内空气停留时间,保证入室新风的品质。

有人提出新风口

和排风口采用“随风转向风帽”,通过风向标,能灵活地将风口始终迎向或背向风吹来的方向,从而有效地利用风压的正压或负压,达到节能目的。

  高品质的新风要直接送入室内,而不能只送到吊顶内。

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不仅与新风有关,很大程度上与空调系统气流组织有关。

气流组织

  空调系统设计的气流组织对IAQ影响很大,气流组织设计合理,不仅可以将新鲜空气按质按量地送到人员活动区,还可及时将污染物排出。

如果设计不当,容易造成送、回风短路,房间内有空气滞留区。

  工程设计中受各种条件限制,房间气流组织大多采用上送上回形式,送风散流器大都是平流型(射流的射出角度大于40°

),送风形成贴附,很容易经回风口带走而短路。

因此,选用散流器时应用射出角度小于40°

的直流型,这种散流器能较好地将

风送至人员活动区,避免了短路,提高了人员活动区的空气质量。

布置送、回风口时,应尽量布置合理,避免产生房间死角。

例如旅馆标准客房的卧式安装风机盘管,因为条件限制,只能位于门口上方位置,建议侧送风口采用双层或三层百叶送风口

,以便通过调节水平、垂直叶片,改变送风倾角和射流扩散角,达到减少空气滞留区的面积,以保证室内空气品质。

  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采用上送下回的形式,因为对工作区来讲,这种送风形式比上送上回系统排除污染物的能力强。

  作为设计人员,设计理念应该从空调为建筑服务,转变到“以人为本”的观点上来。

在风口布置、风量选择、风速确定等方面改善空气分配,满足工作区需求,及时消除污染物。

运行工况

  目前,空调系统的二次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外研究重点已经转移到研究建筑结构与通风空调系统的二次污染。

所谓二次污染是由于空调系统自身问题如盘管、凝水盘、水封、加湿器、长期处于高湿度下的空气过滤器所引起的局部积尘和高湿

度(一次污染),或建筑结构与材料吸潮积尘导致细菌大量定植、繁殖,产生大量有害的代谢物,大大降低了空气品质的可接受性,使人过敏,危害健康(二次污染)。

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当室内相对湿度高于70%,有利于微生物滋长。

而降低微生物污染的最有效手段是控制尘埃和湿度。

关于空气过滤的问题,文章前面已经讨论过。

空调系统中盘管、凝水盘和加湿器是微生物的主要生长地。

  对于新风加风机盘管系统,新风机组可采用低温送风,承担全部室内湿负荷,使风机盘管处于干工况运行,减少细菌滋生。

增加的新风负荷可通过全热或显热排风热回收装置,如转轮式全热交换器等,达到节能目的。

  空调加湿介质应优先采用蒸汽源,但蒸汽中必须不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如果采用循环水加湿时,水质应达到饮用水标准。

循环水应经过处理,防止细菌滋生,如可采用紫外线消毒的方法。

  工程中常用CO2浓度监测室内空气,但是室内空气中CO2浓度并不能真实反映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

许多研究调查发现,室内VOC浓度很高,而且大多数场合室内单项的挥发性有机物往往不会超过上限值,总的挥发性有机物(TVOC)却常常超标,

从而引起对人的综合的负面影响[5]。

空调系统的室内回风中VOC浓度非常高,新型高性能吸附材料活性碳纤维具有优异的结构特点和优良的吸附性能,对各种无机物和有机化合物都能有效吸附,特别适用于低浓度物质的吸附。

因此,设计时应考虑

在回风管道中安装具有吸附VOC功能的活性碳过滤器,降低VOC浓度。

  在空调系统实际运行中,应根据季节变化,调节新风量大小,夏、冬季保证最小新风量,过渡季尽量使用全新风。

必须指出的是,在变风量系统VAV(VariableAirVolume)中,应该注意变风量控制过程中,采取措施保证新风量至少为设计值的

90%以上。

  对于双风机组合式空调机组,设计时应该注意送、回风机风压的匹配,使机组风压零点达到预定点。

否则,如果回风机风压过高,新风、排风段成为正压,新风就很难进来。

如将送风机段和回风机段脱开布置,采用平行或垂直重叠布置,用新、

回、排风管道及风阀在机外连接等形式,可以解决问题。

  对空调设计工程师来讲,还应注意噪音对室内IAQ的影响。

空调系统的噪音大致有设备噪音、振动噪音、配件噪音等。

设备噪音是由冷水机组、水泵、风机、空调机等设备运转产生。

选购产品时可选择质量好、低噪音的名牌产品,基础及支架处

做减振处理。

与设备连接的水管、风管应安装相应的软接头,以免发生共振,产生噪音。

在施工安装过程中,风管应注意制作安装质量,风管弯头弧度应够大并装设导流片等。

穿墙穿楼板的管道应安装套管,套管与管道之间进行消声处理,在建筑物

伸缩缝处安装长度大于缝宽的软接头和帆布软接等。

水管设计中应注意减少弯头数量,减少急弯,管道变径应缓和,系统高点应注意安装排气阀等。

配件设计上应选择消声型的,如止回阀可采用缓闭消声止回阀,送回风口采用固定百叶或消声百叶等

  笔者迫切地希望广大设计人员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