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银行业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一章中国银行业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中国银行业概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⑤信息披露监管。
(三)自律组织:
中国银行业协会1.成立时间:
2000年。
2.简称:
CBA。
3.性质:
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非营利社会团体。
4.主管单位:
5.协会宗旨:
促进会员单位实现共同利益为宗旨。
6.会员单位:
(1)会员:
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外资银行
(2)准会员: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银行业协会。
7.组织机构。
最高权力机构:
会员大会。
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
理事会。
6个专业委员会:
法律工作委员会、自律工作委员会、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委员会、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外资银行工作委员会。
日常办事机构:
秘书处。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
(一)政策性银行。
1.成立时间:
1994年。
2.构成及各自的主要业务。
国家开发银行: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融资。
中国进出口银行:
支持进出口贸易融资。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农业政策性贷款的任务。
3.政策性银行的改革:
按照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
首先推进国家开发银行改革,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主要从事中长期业务。
对政策性业务要施行公开透明的招标制。
(二)大型商业银行(三)中小商业银行 1.股份制商业银行
(1)组成。
12家商业银行:
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
(2)作用。
填补了国有商业银行收缩机构造成的市场空白,满足了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储蓄业务需求;
促进了银行体系竞争机制的形成和竞争水平的提高;
经营管理方面不断创新,推动了整个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2.城市商业银行。
(1)基础:
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
(2)发展历程:
1979年,第一家在河南驻马店市成立,为小企业、工商户、居民服务;
1986年,在大中城市正式推广,促进小企业发展和当地经济繁荣;
1994年成立城市合作银行;
1998年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
(3)发展趋势:
一是引进战略投资者;
二是跨区域经营;
三是联合重组。
(四)农村金融机构1.组成:
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 2.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
20世纪70年代,信用社交给国家银行管理(人行-农行)1984,恢复和加强三性:
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
1996,农信社与农行脱钩。
2000年7月,江苏改革试点。
2001年,第一家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张家港市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成立。
2003年,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成立。
3.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
村镇银行:
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
农村资金互助社:
由乡镇、行政村村民、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的社区性银行机构。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资金来源:
社员存款、社会捐赠、融入资金。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五)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批设时间:
2006年12月31日。
挂牌时间:
2007年3月20日。
组建基础:
邮政储蓄。
市场定位:
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
(六)外资银行。
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
1979日本输出入银行北京代表处。
两个条例及其生效时间:
2006年12月11日。
外资银行分类:
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作银行、外国银行分行(营业性机构)、外国银行代表处。
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作银行业务范围。
外国银行分行业务范围。
(七)非银行金融机构1.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组成:
信达、长城、东方、华融。
1999。
主要业务:
收购、管理和处置四大行和开发银行的部分不良资产。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实施时间:
经营目标:
保全资产、减少损失。
改革方向:
探索股份制改造和商业化经营。
2.信托公司。
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
1979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施行时间:
2007年3月。
3.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定义。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修订实施时间:
2004年7月27日。
业务禁止:
集团外吸收存款、为非成员单位提供服务。
4.金融租赁公司。
《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施行时间:
2007年3月1日。
融资租赁。
5.汽车金融公司。
《管理办法》施行时间:
2003年10月3日。
部分业务。
6.货币经纪公司。
《货币经纪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施行时间:
2005年9月1日。
背景知识:
中
出口的数量与结构直接对国内总供需产生重大的影响。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差额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既无巨额的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巨额的国际收支盈余。
2.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亦称经济循环或商业循环,是指经济处于生产和在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经济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经济波动的周期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
(二)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对商业银行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
从间接的角度来看,经济结构会通过影响一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来影响商业银行。
从直接的角度来看,经济结构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主体对商业银行服务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征。
1.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行业。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比低的重要原因。
2.消费投资结构。
从支出角度来看,GDP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部分构成。
其中,消费包括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
投资也称为资本形成,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其中含房地产和非房地产投资)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净出口是出口额减去进口额形成的差额。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私人购买住房的支出,包含在投资的固定资本形成中,不包含在私人消费之中。
在中国,推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投资,而私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企业,业务结构是批发业务的结构。
(三)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一)金融市场1.金融市场的功能。
金融市场是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等。
(1)货币资金融通功能。
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
(2)优化资源配置功能(3)风险分散与风险管理功能(4)经济调节功能。
金融市场的经济调节功能既表现在借助货币资金供应总量的变化影响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又表现在借助货币资金的流动和配置可以影响经济结构和布局,还表现在借助利率、汇率、金融资产价格变动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5)定价功能。
2.金融市场的种类
(1)按期限划分。
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①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指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的、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的短期资金融通市场。
因为其偿还期短、流动性强、风险小。
我国货币市场主要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
②资本市场。
是指以长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资金融通市场,主要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2)按具体的交易工具类型划分。
金融市场可分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等。
(3)按交易的阶段划分。
按金融工具交易的阶段来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①发行市场②流通市场(4)按交割时间划分。
按成交后是否立即交割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①现货市场。
现货市场是当日成交,当日、次日或隔日等几日内进行交割(即一方支付款项、另一方交付证券等金融工具)的市场。
②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是将款项和证券等金融工具的交割放在成交后的某一约定时间进行的市场。
(5)按交易场所划分。
金融市场可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
3.我国的金融市场。
从市场类型看,由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等组成的货币市场,由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等组成的资本市场,以及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等均已经建立并形成一定规模。
从市场层次看,以银行间市场为主体的场外市场与以交易所市场为主体的场内市场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1)货币市场。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从1984年同业拆借市场开始的。
1996年1月,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形成。
(2)资本市场。
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标志着我国股票市场正式形成。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并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债券市场。
(3)其它市场。
1994年4月,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
2002年10月,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
我国的商品期货市场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已有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3家期货交易所。
2006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4.金融市场发展对银行的影响。
(1)金融市场发展对银行的促进作用。
首先,银行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在很多方面直接促进银行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
货币市场是银行流动性管理,尤其是实现盈利性和流动性之间平衡的重要基础。
其次,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能为银行提供大量的风险管理工具,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
再次,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客户评价及风险度量提供了参考标准。
最后,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为银行创造和培养良好的优质客户。
(2)金融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第一,随着银行参与金融市场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市场波动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会不断加大,银行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
第二,金融市场会放大商业银行的风险事件。
第三,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大量储蓄者将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会减少银行的资金来源;
另一方面,大量的优质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会减少在银行的贷款,造成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
金融工具;
1.基本概念
金融工具是用来证明融资双方权利义务的条约
(1)按期限的长短划分
按期限的长短划分,金融工具分为短期金融工具和长期金融工具。
(2)按融资方式划分
按融资方式划分,金融工具可分为直接融资工具和间接融资工具。
(3)按投资人所拥有的权力划分
金融工具可分为债权工具、股权工具和混合工具
①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上面载明债券发行机构、面值、期限、利率等事项。
根据发行人的不同,债券可分为企业债、国债和金融债三大类。
②股票
优先股和普通股
A股、B股、H股、N股
③可转换公司债券
④证券投资基金
(4)按金融工具的职能划分
按金融工具的职能划分,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用于投资和筹资的工具,如股票、债券等;
第二类是用于支付、便于商品流通的金融工具,主要指各种票据;
第三类是用于保值、投机等目的的工具,如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用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息等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媒介。
货币政策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1.货币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直接引起操作目标的变动,操作目标的变动又通过一定的途径传导到整个金融体系,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化。
(1)最终目标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这四大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也有矛盾性,在一定的条件下要同时实现这四大目标是不可能的。
我国的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币值稳定包括货币对内币值稳定(即国内物价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即汇率稳定)两个方面。
(2)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时滞。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基础货币,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
基础货币又称为高能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通货和吸收的金融机构存款构成。
我国基础货币由三个部分构成:
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
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
我国按流动性不同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银行卡项下的个人人民币活期储蓄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其它存款
M1被称为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
M2被称为广义货币;
M2与M1之差被称为准货币,是潜在购买力。
由于M2通常反映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因此,一般所说的货币供应量是指M2。
2.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当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可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入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功能,最总导致货币总量的多倍增加。
同时,中央银行买入证券还可导致证券价格上涨,市场利率下降。
相反,当中央银行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时,可进行反向操作,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市场利率的上升。
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开始面向商业银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具有无风险、期限短、流动性高的特点。
(2)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两部分。
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超额存款准备金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金运用的备用资金。
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为货币政策工具。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可直接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在其它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或投资下降,引起存款的数量收缩,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
1984年,我国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2004年,我国进一步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商业银行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会抑制资本充足率较低且资产质量较差的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从而提高商业银行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积极性。
(3)再贷款与再贴现
①再贷款
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是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的再贷款分为三类:
一是为解决流动性不足的需要而发放的贷款;
二是为处置金融风险的需要而发放的贷款;
三是用于特定目的的贷款。
②再贴现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指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贴现的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转让票据的行为。
一是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
二是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
作用机制:
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意愿,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或贴现。
如果准备金不足,商业银行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规模,进而也就缩减了市场货币供应量。
我国于1986年正式开展对商业银行贴现票据的再贴现。
(4)利率政策
①利率及其种类
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收入同本金之间的比率。
市场利率、官方利率与公定利率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
即期利率与远期利率。
即期利率是指无息债券当前的到期收益率。
远期利率是从未来的某个时点开始到更远的时点的利率,也就是未来的即期利率。
②我国的利率政策工具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
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调整金融机构的法定存贷款利率;
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5)汇率政策①汇率及其种类。
汇率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价格。
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
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即期汇率,也称为现汇汇率,是指买卖外汇双方成交当天或两天以内进行交割的汇率。
远期汇率是在未来一定时期进行交割,而事先由买卖双方签订合同、达成协议的汇率。
远期外汇的汇率与即期汇率相比是有差额的。
这种差额叫远期差价,有升水、贴水、平价三种情况,升水时表示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贵,贴水则表示远期汇率比即期汇率便宜,平价表示两者相等。
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
②汇率政策
一是选择相应的汇率制度,二是确定适当的汇率水平,三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选择汇率制度是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又一次改革。
改革的内容是: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
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应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6)窗口指导
窗口指导指中央银行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声望,使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向金融机构通报金融形势,说明中央银行意图,劝其采取某些相应措施,贯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以限制贷款增减为主要特征的窗口指导。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以及相应措施,主要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
财政政策可以运用的工具主要有税收、政府支出和政府债券。
财政政策的一般做法是,在经济高涨时,需要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开支,增加税收,这样可以抑制总需求,使经济不致出现过热而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
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减税并扩大政府开支,以扩大总需求,增加就业。
财政政策工具:
税收。
政府支出。
它包括公共支出和政府投资两部分。
政府债券.
2011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考试大纲1 银行知识与业务1.1 中国银行体系概况
1.1.1 中央银行、监管机构与自律组织
中央银行
监管机构
自律组织
1.1.2 银行业金融机构
政策性银行
大型商业银行
中小商业银行
农村金融机构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外资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1.2银行经营环境
1.2.1 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运行
经济结构
经济全球化
1.2.2 金融环境
金融市场
金融工具
货币政策
1.3 银行主要业务
1.3.1 负债业务
存款业务
借款业务
1.3.2 资产业务
贷款业务
债券投资业务
现金资产业务
1.3.3 中间业务
交易业务
清算业务
支付结算业务
银行卡业务
代理业务
托管业务
担保业务
承诺业务
理财业务
电子银行业务
1.4 银行管理
1.4.1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的主体
利益相关者
信息披露
1.4.2 资本管理
银行资本的概念与作用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我国监管资本的构成
银监会的资本干预措施
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法
1.4.3 风险管理
银行风险的种类
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
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流程
1.4.4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原则
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1.4.5 合规管理
合规管理的相关概念
合规管理的目标
合规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
合规管理部门职责
1.4.6 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概述
金融创新的基本原则
金融创新与客户利益保护
2 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
2.1 银行业监管及反洗钱法律规定
2.1.1 《中国人民银行法》相关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的直接检查监督权
中国人民银行的建议检查监督权
中国人民银行在特定情况下的检查监督权
2.1.2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相关规定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适用范围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有关监督管理措施的规定
2.1.3 违反有关法律规定的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
行政处罚
行政处分
相关的处罚措施
2.1.4 反洗钱法律制度
洗钱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
《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
《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
违反反洗钱规定的法律责任
2.2 银行主要业务法律规定
2.2.1 存款业务法律规定
存款及其办理原则
存款业务的基本法律要求
对单位存款查询、冻结、扣划的条件和程序
存款利率的法律管制
存单纠纷案件的认定与处理
存款合同
2.2.2 授信业务法律规定
授信原则
授信审核
贷款业务的基本法律要求
贷款合同
2.2.3 银行业务禁止性规定
商业银行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的禁止
对商业银行存贷业务中不正当手段的禁止
同业拆借业务的禁止
2.2.4 银行业务限制性规定
对同一借款人贷款的限制
对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限制
对相关金融业务和直接投资的限制
对结算业务的限制
2.3 民商事法律基本规定
2.3.1 民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