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56043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docx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docx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与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实施

一、课前准备

(一)本课概述

《辛亥革命》是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13课。

作为一场近代中国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走出了数千年循环轮回的历史旧轨,是实现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

而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首义就发生在我们武昌,因此对于武汉的学生来说,辛亥革命并不陌生,不少学生也参观过武昌的辛亥革命博物馆。

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这段历史,如何从历史中体会今天“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大武汉精神,尤其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为此,笔者以理科班执教的一堂公开课为蓝本,结合经验和反思,重新整合了本课的教学设计。

本着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糅合本校“两主四环”教学模式的精髓,笔者设计了本课导学案式的教学设计,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辛亥革命中的重大事件,通过学生对历史人物袁世凯的探究,体会民主化已经成为时代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时代强音。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清末改革,同盟会,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临时约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阅读辛亥革命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充分发掘历史地图所包含的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研读袁世凯培养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体会教材、材料的研读概括以及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多角度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孙中山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民主化是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难点:

革命成果为什么会被袁世凯所夺取?

重点的确定是根据课标而定;难点是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疑问而定。

关于重难点的突破,主要是通过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配合教师的指导、点拨完成。

(四)学情分析

高一理科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相对于文科生来说,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都较强,但是在历史知识储备和发散思维能力方面则相对较弱一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结合理科生的特点,注意发挥他们在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方面的优势,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如何多维度、多角度的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

(五)教法、学法

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本课主要运用的是导学案指导探究学习法,针对本课的教材和课程标准以及学情,提前编写导学案。

学生课前完成预习,结合导学案自主完成导学案;然后小组为单位,针对本课重难点合作探究,通过学生自主展示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指引补充,完成本节课重难点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教具准备:

导学案;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2课时(预习课和展示点评课)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的设计与实施】

多媒体播放两幅图片导入——孙中山和袁世凯。

师:

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指导的,为何最后的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夺取了?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作为武汉的学生,对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都是有所了解的。

相反,对于袁世凯很多学生知之不多。

因此引入孙中山和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不同作为,结合学生对两人的不同认识,引发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预计时间1分钟。

【课题解读,构建历史概念】

师:

(多媒体播放导学案“知识链接”部分“辛亥革命大事年表”。

)我们这节课的课题是《辛亥革命》,那如何给辛亥革命下一个定义?

辛亥革命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

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因为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革命者有了革命的组织;结束的标志应该是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共和国建立了。

生:

我觉得开始的标志应该是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因为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比兴中会有了更严密的组织和纪律,目的性也更强,而且有了自己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正是在这个政党的领导下,革命党人才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生:

如果说共和国建立是辛亥革命结束的标志,那时间应该是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吧?

生:

我觉得开始的标志应该是1911年武昌首义,这不是开始武装革命了吗?

而且1911年是辛亥年啊,所以叫辛亥革命。

……

师:

(学生针对教材和年表,对辛亥革命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有不同的看法,并各抒己见。

课堂气氛热烈。

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引入学术观点)至今学术界对于“辛亥革命”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主要有两种观点:

广义的辛亥革命指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也就是从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开始(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同盟会建立开始),到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束。

当然,现在我们把1894年-1911年武昌首义前的政党及指导思想等准备称作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首义。

【设计意图】由于教材中的年代顺序不是很清晰,历史大事年表有利于学生按照时间逻辑思考问题。

再加上学术界对于辛亥革命的概念至今仍是争论不休,因此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大事年表的阅读,让学生自己构建“辛亥革命”的历史概念,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大事。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也让学生开阔思维,不唯一家所言限制。

当然,由于本身学术界就存在争论,课堂预设学生对此也会产生争论和疑惑,但由于时间限制,只好引入比较流行的学术观点,匆匆打断学生的思考和争论,这是遗憾之一。

(预计时间5分钟。

附导学案【知识链接】辛亥革命大事年表

年份

重要事件

1894年(光绪二十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孙中山(1866-1925)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给日本;康有为(1858-1927)等领导公车上书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列强纷纷向中国强借土地;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皇帝被囚禁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条约》签订;清廷下令变法新政

1904年(光绪三十年)

日俄战争,君主立宪的日本打败君主专制的俄国,引发清末预备立宪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废除科举制;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光绪皇帝(1871-1908)、慈禧太后(1835-1908)相继去世;溥仪(1906-1967)即位,年号宣统

1911年(宣统三年)

4月27日,黄花岗起义;5月9日四川保路运动;10月10日新军武昌起义,推黎元洪(1864-1928)为都督,辛亥革命爆发。

一个月内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1912年(元年)

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将筹组新政府的责任托付给袁世凯。

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之后孙中山宣布辞职,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

4月5日参议院投票决定北京为首都

【图说历史,感受历史】

师:

下面我们以“图说历史”的方式再次回顾本课辛亥革命中五件大事。

图一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发动,当夜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一夜激战后,革命军占领武昌。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11月下旬,全国十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

图二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代表五族共和。

图三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清朝的统治结束。

图四1912年3月,临时政府国会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图五1912年3月,袁世凯(前排左三)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夺取了革命果实。

历史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设计意图】选用历史图片,可以使学生更具有直观感受,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历史图片使学生对辛亥革命中的五件大事印象更深刻,再次对本课的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加深理解。

这里由于时间限制,减少了与学生的互动。

(预计时间2分钟)

【疑难点拨】

师: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落入了帝国主义和旧官僚支持的大军阀袁世凯手中。

后期不屈不挠的孙中山先生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果实,先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但是依然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虽然辛亥革命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但是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改变了数千年中国历史的演进走向。

辛亥革命对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贡献不可磨灭。

百年前,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以十多年的奋斗推翻清王朝,但成为民国元首的却是反对革命的袁世凯。

这种矛盾,后人或归于孙中山的拱手相让,或归于袁世凯的鼠窃狗偷。

那么历史是否真是如此?

袁世凯是否“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他为何可以成为后来的民国总统?

下面我们就通过探究案走进袁世凯。

【设计意图】辛亥革命的评价以及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一直是本课的重难点,但是由于本节课面向的是理科生,而且课堂45分钟的限制,所以将这一难点作为“疑难点拨”由教师讲述来完成。

当然这是有所遗憾的,如果时间充裕应该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来完成,效果更好。

(预计时间2分钟)

【合作探究,自主展示成果】

1、合作讨论,板书成果(5分钟)

多媒体播放探究案材料一、二

(学生针对导学案的合作探究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整合。

在学生积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堂,解答同学们的疑问,重点培训将要展示和点评的同学。

学生合作讨论3分钟以后,展示小组的小组长迅速到达指定位置——黑板,将本小组的答案板书。

其他同学则继续讨论,进行质疑。

教师深入学生中间,答疑解惑,并重点指导将要点评的学生。

2、学生点评,教师指引(10-15分钟)。

(点评主要以点评小组的小组长为主,评判正误,对合作探究题进行讲解,并对展示小组的结论进行打分,解答同学们的疑问。

点评之后老师则进行总结,注意对学生鼓励为主,并进行做题技巧的点拨。

3、教师点评,情感升华(1分钟)

师:

从袁世凯的生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客观、真实的袁世凯。

1912年以前他拥护共和,投身近代化运动,取得了帝国主义、立宪派甚至部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支持,成为他能夺取革命果实的重要原因;而在1913年以后他倒行逆施,谋求称帝,最后在人民的骂声中死去。

一前一后的反差,充分说明当民主化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身处其中的历史人物只有顺之者昌,否则逆之者亡。

附导学案【探究案】材料一袁世凯年表

时间事件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項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家族。

1886年为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

1895年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采取德国和日本建制

1898年出卖维新志士,光绪皇帝被囚。

1899年署理山东巡抚,主张剿团保教

1900年1900年参加“东南互保”。

1901年袁世凯创立山东大学堂。

11月,继李鴻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02年增募新军,改革军制。

创办巡警。

整饬吏治。

提倡实业,在保定创立农务局和农事试作场,在天津设立直隶工艺总局,作为官办实业的总机关,诱掖奖励全省绅民兴办实业。

派人到外国和外省学习工业技术,批准给发明者以专利权。

主张废科举,兴学堂。

1905年建议清廷设立巡警部,维持治安。

与周馥、张之洞联名奏请实行立宪、责任内阁制。

1906年1906年设立天津自治局,首先试办地方自治。

1907年调任军机大臣。

1909年载沣借口袁患足疾,命回原籍休养。

1911年资政院举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912年1月16日,袁世凯入宫奏请隆裕太后实行共和。

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

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

10月,胁迫议员选举自己为总统。

1914年解散国会。

制定《中华民国约法》。

1915年预定1916年元旦登极。

1916年6月6日病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1卷“袁世凯传”

材料二史学家唐德刚曾断言:

尽管有私利交织其间,但袁世凯在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路上确实做了很多实事,比孙中山做得多。

——转引自《论袁世凯》

(1)根据上述材料,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五个方面概括袁世凯在1895-1907年间的主要政治主张。

(2)1911-1912年袁世凯为什么能够夺取革命果实?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与时代的角度评价袁世凯。

【设计意图】探究案是针对本课的难点“辛亥革命的果实为何被袁世凯所夺取”而设计的。

从袁世凯生平这个角度来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使辛亥革命由于历史人物而更加鲜活。

这一部分是课堂的重点,充分体现出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并通过学生自主展示、自主点评,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但是教师的作用更加突出,在本部分,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联系史实,教授做题方法和解题技巧得出参考答案;并要鼓励学生的思维扩散,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预设和生成;充分做到学生主体,教师引导。

(预计25-30分钟)

【课堂小结的设计与实施】

(主要由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包括本节课的知识、同学们的表现、优秀小组和个人的评选以及教师的表现等,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2-3分钟)

【巩固练习】(2-3分钟)(略)课后:

学生巩固总结,构建本课知识结构

三、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历史概念

广义:

1894(1905——1912)建立共和国的全过程

狭义:

1911、10、10武昌首义

二、历史过程(5件大事)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

2、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3、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

4、颁布《临时约法》-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5、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三、历史评价

1、性质

2、积极性

3、局限性

四、课后反思

《辛亥革命》这一课题历久弥新,有不少名师都对这课进行过阐释。

本身课题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准备本课的过程中,我主要遇到了以下了几个难题:

第一,辛亥革命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要在短短的45分钟时间里向高中学生讲清楚对于教学者是个很大的挑战。

在准备这堂课之前,我也看过不少名师对本课的解读,包括聂幼犁先生和王雄老师等,名家各有所长。

课标要求学生能够“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但是这个历史过程由于史学界对这一概念的争论,时间划分都存在着争议,因此这是第一个难题;

第二,无论采用哪种观点,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结局以及评价都是其重点内容,在45分钟内将这些内容纯粹以讲授的方式都难以完成,又何况是对没有多少基础知识的理科班学生?

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这是难题二;

第三,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评价本身就是个难点,学生不好理解,如何处理这一难点问题这是难题三。

最后,我放弃了原来的补充大量史料和传统的背景、经过、结局及评价这样的授课内容,将重难点进行了调整。

重点放在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上,通过学生自己构建历史概念掌握历史过程。

而难点则结合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辛亥革命中另一个重要历史人物袁世凯为切入点,来切入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

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超出了我的预设。

首先是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概念。

历史年表的设置使学生有了时间的逻辑思考顺序,但是增加超出教材的部分也让学生产生了思维混乱;成功的挑起了学生对于辛亥革命起止时间的思考,但也挑起了争论。

虽然本着对学生有理有据的回答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但是却由于时间不得不打断学生激烈的争论。

其次是关于”以图说史”部分。

由于时间限制,只是选择了五件大事的历史图片,如果时间允许,多增加一些学生没有见过的历史图片,比如革命烈士、黎元洪等图片,并让学生自己选择辛亥革命中最重要的五件大事,各抒己见,效果会更好。

再次时间安排。

由于历史年表成功挑起了学生对辛亥革命历史概念的思考和争论,因此预定的5分钟时间是明显不够的。

在我看来,即使给45分钟时间让学生来探究也不一定能彻底搞清楚这一知识点。

学术界本身就存在争论的问题,给高一的学生来探究,虽然知识目标方面难以形成统一认识,但是贵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方面是达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