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一册复习提纲doc128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7001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第一册复习提纲doc128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第一册复习提纲doc128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第一册复习提纲doc128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第一册复习提纲doc128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第一册复习提纲doc128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第一册复习提纲doc128Word格式.docx

《七年级历史第一册复习提纲doc128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第一册复习提纲doc128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第一册复习提纲doc128Word格式.docx

8页地图。

找出远古人类的居住地,分别指出处于哪条河流的流域。

6、导致人类由流动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的关键因素是:

原始农业的出现

第三课 

华夏之祖 

区别出传说与历史:

(1)黄帝教人挖井、发明舟车。

(2)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3)黄帝的属下仓颉发明文字(4)神农教民农作。

(5)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

(6)黄帝、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华夏族是 

族的前身。

的建立,标志着 

社会的结束, 

社会开始。

3、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 

形成这种“天下为公”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6、 

按时间先后正确排列下列历史人物。

尧、黄帝、禹、舜、启 

6、“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中,轩辕指的是 

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它的建立者是 

,建立时间是 

它的建立标志我国 

结束, 

开始。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灭亡

朝代名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暴君

灭亡时间

功臣或贤臣

————

继承父亲禹的位置,标志 

制代替了 

制, 

变成了 

由于 

商朝都城屡次搬迁,直到 

把都城迁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

2、在 

大战中,商军阵前倒戈,周 

王灭掉了商朝,建立西周。

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 

的战争,西周通过 

制产生了众多的诸侯。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3、“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运》。

(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什么时候、什么人开始的?

(2)禅让制破坏后,被什么制度代替?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什么王朝?

国家的建立有什么意义?

4、(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巨桥之粟”材料和哪个朝代有关?

你对材料中反映出来的人物有什么印象?

5、从夏、商的灭亡中,我们得出的历史经验是:

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实行仁政。

(夏桀和商纣的残暴是夏朝和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也要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

6、本课中的成语:

阵前倒戈(牧野之战)、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周厉王)

五 

课 

灿烂的青铜文化

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 

和造型奇特的 

西南地区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即 

那里出土的 

、 

、 

引起中外瞩目。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 

的国家,商朝时已经有了原始的 

已经有了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

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种在 

就已经有了。

、 

共同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4、 

西周青铜器上记载,一匹马加一束丝就等于五个奴隶的身价。

这说明奴隶可以被随意的买卖,而且价格很低,反映了奴隶悲惨的命运。

P28页图出土的“商朝戴枷俑”说明奴隶么有人身自由,命运很悲惨。

奴隶社会采用奴隶集体劳动的方式是因为:

生产力水平低下

第 

六 

春秋战国的纷争

1、东周分为 

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是从 

开始,到 

年结束。

战国时期是从 

2、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

在 

的辅佐下,实行改革,发展生产,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在 

之战后成为中原的霸主;

后来, 

打败晋军,成为霸主。

3、春秋争霸的影响:

给社会带来了灾难,但在争霸中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4、战国七雄-----名称、地理位置、马陵之战、桂凌之战、长平之战地理位置,熟悉P31页地图。

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6、了解成语:

千金一笑(周幽王)、退避三舍(城濮之战)、问鼎中原(楚庄王)、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围魏救赵(孙膑)、纸上谈兵(长平之战)

7、思考:

(1)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2)春秋战国战争的区别:

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是大国争霸,因此,春秋战争是争霸战争。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兼并,所以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兼并战争。

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

1、铁农具出现在 

时期, 

时期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出现在 

末年,

时期进一步推广。

是农业发展历史上一次革命——因为:

牛耕节约了人力。

2、都江堰是 

时期秦国 

郡太守 

主持在 

中游修建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它使 

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3、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的使用。

牛耕的推广也是一项重要标志。

4、商鞅变法:

(1) 

背景:

春秋以来,随生产发展,部分土地变为私产,出现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新兴的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掀起变法运动,其中商鞅变法最有名。

(2) 

内容:

作用:

(3) 

讨论问题:

A、商鞅变法为什么会遭到反对?

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就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奖励耕战,废除了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B、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成功了——答作用。

失败了——讲自己的理由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这是谁说的?

意思是?

他主要的历史事迹是是什么?

D、国君为什么要支持变法?

——发展生产,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

E、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变法代表了作为当时社会进步力量的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变法的内容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加强中央集权;

商鞅本人的才能和品德,得到了最高统治者和人民的支持。

(4)思考:

A、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发展 

B、各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发展经济,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 

C、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D、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措施是 

建立县制 

E、商鞅变法中对奴隶主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 

奖励军功 

F、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发展;

形成的方式是变法运动。

第八课中华文明的勃兴

(一)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朝开始的。

原始居民陶器上的符号被认为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成一种样式叫 

时期,人们开始用毛笔在竹简或丝帛上写字。

2、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 

的历法有了闰月和大小月。

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出自战国时期著名诗人 

,他生活在 

时期的楚国,他的代表作《 

》被翻译成为多种文字, 

把他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5、相传黄帝的属下 

编写了乐谱,春秋战国盛行 

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

在湖北随州出土的乐器中,以 

最为珍贵。

第九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

(二)

1、填 

姓名

创立的学派

著 

主 

要 

思 

孔子

老子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表

学派

代表人物

所处时期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3、战国思想家中,与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 

的学说深受秦国国君赏识;

《 

》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是谁的名言?

他有什么主要的思想观点?

七年级历史第一册复习提纲

(二)

10课 

秦王扫六合 

变法使秦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 

国家。

公元前 

年 

之战的胜利,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 

年,秦王 

消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都城在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

第一、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内容是:

(1)规定 

(2)在中央 

(3)在地方 

第二、在经济上:

统一 

,在全国统一使用 

钱 

第三、在文化上:

统一 

,把 

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简单的 

(秦朝的官方文书的字体是 

第四、在思想上,为 

, 

(注意哪些属于秦朝的禁书:

以外的书)。

第五、在军事上,派 

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联系秦汉时期出击匈奴的名将)

3、秦长城西起 

东到 

秦始皇还派人兴修 

,沟通 

两大水系。

4、秦的疆域:

,西到 

,北到 

一带,南到 

5、读60页地图,填出秦朝疆域的四至。

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

秦朝都城。

6、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一方面——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另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注意教材58页郭沫若的评价)

7、从正反两方面评价秦始皇。

(正—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反—秦始皇“焚书坑儒”、秦的暴政)

11课 

伐无道 

诛暴秦

1、秦末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具体表现为:

(1)、 

(2)、 

(3)

直接原因:

陈胜吴广,到渔阳戍边,误期当斩

2、公元前 

年, 

领导农民在 

发动起义。

并在 

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第 

次大规模农民战争,其 

精神,鼓舞后世人民的反抗残暴的统治。

3、公元 

年, 

以少胜利多击败秦军主力。

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4、楚汉之争——时间:

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

性质:

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 

结果:

刘邦胜,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史称西汉,都长安

5、关于成语“约法三章”。

和谁有关?

主要内容:

(1)、杀人者死。

(2)伤人和盗窃的抵罪(3)废除秦的法律。

为什么要这样做?

收买人心

4、其他成语或典故,请在括号内填出与成语相关的人物:

斩木为兵( 

)、指鹿为马( 

破釜沉舟( 

)鸿门宴( 

)约法三章( 

)、四面楚歌(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楚河汉界( 

5、思考:

(1)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秦的暴政失去了民心,激起人民反抗推翻了秦朝;

刘邦约法三章,收买人心,最终得到了天下。

(2)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以秦朝灭亡为分界线,秦灭亡前是农民战争,秦灭亡前后的楚汉之争属于争夺帝位的战争。

(3)乌江亭长劝项羽渡江时,他说: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请问,真的是“天之亡我”吗?

思考项羽失败刘邦胜利的原因。

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重视“ 

”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 

”,这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的功绩)

(1)政治上:

接受 

的建议,削弱 

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思想上:

建议,“ 

”,以 

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文化:

推行 

教育,在长安兴办 

,以 

为主要教材;

4)军事上:

派将军 

和 

取得反击匈奴的决定性胜利。

(5)民族关系上:

两次派 

出西域,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 

(6)经济上:

盐铁官营,统一铸造钱币。

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大一统。

3、汉武帝时西汉能进入鼎盛时期的原因:

(1)“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奠定了基础 

(2)汉武帝自身的雄才大略。

4、比较汉文帝和秦始皇的作为:

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农民负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秦始皇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秦始皇实行暴政,刑罚残酷,激起人民反抗,汉文帝实行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社会的安定。

(1)认识到秦朝采纳“法家”思想,西汉初年采纳“道家”思想,汉武帝时采纳“儒家”思想,这和当时的发展形势有关。

(2)典型练习,通过练习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一: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

材料二:

汉代讲学图

问题:

A:

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

B:

汉武帝为什么要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C:

结合材料二说说汉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保证这个政策的实施?

13课 

两汉的经济

1、东汉明帝时,水利专家 

负责治理黄河。

2、东汉南阳太守 

发明的水力鼓风工具 

比西方早一千年。

耧车是一种 

工具。

14课 

汉与匈奴的和战

1、秦汉之际 

单于第一次统一 

,进入极盛时期。

(注意:

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民族和人物)。

时,匈奴的 

业发展起来,部分匈奴人学会了 

2、公元 

帝派 

出击匈奴, 

战役后,匈奴从此无力再与西汉抗衡。

3、公元 

中期,匈奴首领 

单于向汉称臣。

西汉时, 

帝把宫女 

嫁给

单于。

他们为汉匈奴的友好相处做出了贡献。

4、西汉初年为什么不能反击匈奴?

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反击匈奴?

结合教材80页的材料,思考对王昭君应该怎样评价?

5、比较西汉初年的和亲和王昭君时期的和亲有何区别:

(1)背景不同。

汉初和亲是在汉败情况下,统治者采取的纳贡求和之策,具有屈辱性;

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昭君也是自愿前往,是平等互利的结合。

(2)结果不同。

汉初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

而昭君出塞后带来的是友好的交流融合与长久的和平。

相同的是:

都是为了边境和平,为了双方友好相处。

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两汉时期,把进甘肃 

以西即今 

地区和更远地方的统称为西域。

年, 

帝为联络 

夹击匈奴,派 

第一次出使,了解了西域各国情况。

第二次出西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汉和西域的交往日益频繁。

因此有人说: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3、公元 

年,西汉政府设立 

,从此今 

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注意西域都护府的大致方位。

4、丝绸之路

(1)路线:

从 

通过 

、今 

地区运往 

,再转运 

(2)开通时间:

张骞出使西域后。

汉武帝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5、读83页地图,找到长安、阳关、玉门关、河西走廊、安息、大秦等重要地名。

6、了解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的情况,体会他们的勇敢精神。

成语:

投笔从戎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

这条中西交通要道对今天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影响?

有力的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汉代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

至今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8、熟悉西域传入中原的物品(物种):

葡萄、石榴、核桃、苜蓿、天马等,学会判断在此之前中原没有以上物品。

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1、造纸术:

甘肃天水汉墓中出土的纸发明于 

前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时,

宦官 

改进造纸术,这种纸被称为“ 

纸”。

纸的发明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蔡伦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数学成就:

成书于 

时的《 

》,总结了 

以来的数学成就,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