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在课本中的例句浙教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96935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虚词在课本中的例句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文言虚词在课本中的例句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文言虚词在课本中的例句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文言虚词在课本中的例句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文言虚词在课本中的例句浙教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在课本中的例句浙教版Word格式.docx

《文言虚词在课本中的例句浙教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虚词在课本中的例句浙教版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虚词在课本中的例句浙教版Word格式.docx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荀子•劝学》)

④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⑤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

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三)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②而况:

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

③既而:

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五人墓碑记》)

【小结】作连词,有八种意义和用法。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一般来说在译时,“何”要后置。

①大王来何操?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③客何为者?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3、单独做谓语。

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

相当于为什么、何故、什么原因。

①秦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②何哉?

严大国以修敬业。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项脊轩志》)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青泥何盘盘(《蜀道难》)②开国何茫然。

(《蜀道难》)

(三)何:

通“呵”,呵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

(四)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③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⑤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则又何如哉?

【小结】可以从意义尚区别词性,翻译成“什么”“哪里”是代词,翻译成“怎么”“为什么”为副词,还可以从位置的角度来进行区别。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

欲食乎?

②客亦知乎水与月乎?

(《赤壁赋》)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④壮士!

能复饮乎?

⑤儿之成,则可待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报任安书》)

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④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⑤而况于明哲乎?

⑥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过秦论》)

⑦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③其是之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报任安书》)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③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有争议,一种认为词尾)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

(二)助词,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赤壁赋》)

(三)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表示时间、地点、范围。

在,在……时候,在……方面。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师说》)

相与枕藉乎舟中(乎:

)(《赤壁赋》)

②表示动作的对象。

对,对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

对。

)(《荀子•劝学》)

③表示比较,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小结】作助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作助词基本在句末,作介词基本在句中。

【四、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于是”等。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②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③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④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⑤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报任安书》)

⑥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报任安书》)

⑦乃有所不得已也(《报任安书》)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②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三)复音虚词。

①无乃:

表猜测,译为“恐怕……吧”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小结】基本就是做副词,三种用法。

【五、其】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②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④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⑤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⑦几世几年,摽掠其人(《阿房宫赋》)

⑧吾令人望其气樊哙覆其盾于地(《鸿门宴》)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②是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

③其声呜呜然

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

6、指示代词,其中的。

①择其一二扣之,硿硿也。

②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②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小结】作代词,可指代各种人称,做语气副词,三种语气,做连词,两种用法。

【六、且】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况且,再说。

①且臣少仕伪朝,历职朗署(《陈情表》)

②且勇者不必死节(《报任安书》)

③且而言过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④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

⑤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报任安书》)

⑥且在邦域之中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让步关系。

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顾,卮酒安足辞!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③彼且恶乎待哉?

(他们还有待于什么呢?

)(《逍遥游》)

3并列关系。

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4、转折关系,“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④且适南冥也(《逍遥游》)

2暂且,姑且。

①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②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

1、且夫:

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小结】做连词和做副词,区别的方法是做副词是表时间“将”“暂且姑且”。

【七、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②其自视也亦若此也(他们估价自己也像斥鴳一样)(《逍遥游》)

③其视下矣,亦若是则已矣(它俯瞰下方大地,也不过是像人仰望天空罢)(《逍遥游》)

④汩余若将不及兮(《离骚》)

(二)用作代词,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久不见若影,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四)复音虚词:

若夫,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

再说,至于。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逍遥游》)

②若夫淫雨菲菲,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小结】作动词连词和代词三种用法。

【八、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为吾与汝双栖之所(《与妻书》)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项脊轩志》)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④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⑤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⑥纵一苇之所如不知其所止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赤壁赋》)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此人皆意有所郁结(《报任安书》)

⑧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指南录后序》)

3、助词,和介词“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①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

②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三)复音虚词:

所以

①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而后私仇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人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小结】最基本的是“所”字结构两种,做助词。

【九、为】

(一)动词,读“wé

i”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余既为此志(《项脊轩志》)

②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③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阿房宫赋》)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⑤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⑦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鸿门宴》)

⑧君王为人不忍

⑨耳得之而为声(《赤壁赋》)

⑩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⑾委身为贾人妇(《琵琶行并序》)

⑿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始得西山宴游记》)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②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客为何者(《鸿门宴》)

③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

③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

④幸勿为过(《报任安书》)

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①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②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

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①为击破沛公军②臣为韩王送沛公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会(《鸿门宴》)

⑤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并序》)

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⑦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小结】作动词介词和语气助词三种。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逍遥游》)

③置杯焉则胶

④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⑤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⑥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⑦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论语》)

⑧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哪里还用得上那辅助的人呢?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未知生,焉知死割鸡焉用牛刀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寡人无复与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⑤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报任安书》)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小结】作兼词代词和助词三种。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语气。

①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4、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②毋从俱死也。

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赤壁赋》)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少,何也?

(《寡人之于国也》)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

1、【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③岂独怜人也哉!

2、也欤:

表感叹,相当于“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结】基本做语气助词,有五种语气。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

拿,用。

①娘以指叩门扉曰(《项脊轩志》)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臣具以表闻(《陈情表》)

④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⑤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示凭借。

凭,靠;

凭借……身份。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③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

④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

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⑥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凭……身份)

⑦翌日,一资政殿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凭……身份)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把。

①南取北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②以五百岁为春(《逍遥游》)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④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⑤輮以为轮(《荀子•劝学》)

⑥具告以事(《鸿门宴》)

⑦纫秋兰以为佩(《离骚》)天子以生人付公理(《段太尉逸事状》)

⑧秋以为期(《诗经•氓》)夜以继日

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5、按照、依据、根据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注意: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则纵情以傲物则思自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蔬》)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行》)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3表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②举匏尊以相属,挟飞仙以遨游(《赤壁赋》)

③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以愚黔首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④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⑤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⑥乘骐骥以驰骋兮(《离骚》)

⑦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

⑧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⑨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

⑩以乱天子边事(《段太尉逸事状》)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的分句前。

可译为“因为”。

①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诛治(《五人墓碑记》)

②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④臣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