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素材让看起来很美的新兴职业破壁出圈等1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作文写作素材让看起来很美的新兴职业破壁出圈等1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写作素材让看起来很美的新兴职业破壁出圈等1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噙着泪水感叹“中国人,真朋友”;
在阳台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引来社区越来越多人加入,形成气势如虹的合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危难时刻的真诚援助,让外国民众由衷感动。
世界各地上演一幕幕感人场景,回应着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着全球携手抗疫的坚定信念。
疫情没有国界,人间自有真情。
在全球抗疫的关键时刻,“中国邮包”火速派发,“中国专家”陆续出征,“中国经验”倾囊相授……对外抗疫援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紧急人道主义行动。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中国抗击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江苏无锡新吴区当初收到友好城市日本丰川市捐赠的4500只口罩,在得知友城物资告急后,迅速组织返捐5万只口罩;
意大利当初赠送中国4万只口罩,中国回赠达数百万只;
俄罗斯曾送来200万只口罩,此后通过各种渠道收到1.5亿只来自中国的口罩;
美国社会各界人士曾纷纷向中国抗疫伸出援手,现在中国已经累计向美国提供口罩超过66亿只……统计显示,中国已经或正在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急需的医疗物资援助,并积极为各国在华进行商业采购提供便利。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赓续千载的优良传统,也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道德基因。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真诚尊重每一个生命、全力拯救每一个病患,保护好本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离不开人道主义精神,打赢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同样离不开人道主义精神。
疫情发生以来,向多个国家派遣抗疫医疗队、建立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举行数十场专家视频会议、提供大量抗疫物资援助……中国在继续做好国内疫情防控的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援助,这是出于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价值理念,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与爱心。
“我们是同海之浪,同树之叶,同园之花”。
正如中国对外提供的援助物资上写的这句意大利名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各国共处“地球村”。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警示世人,面对人类共同的敌人,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当前,抗击疫情早已不是一国一城的事情,而是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之战、维护人类健康福祉之战、维护世界发展繁荣之战。
中国的对外抗疫援助,是秉持初心计天下利而不是谋私利,这是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坚持正确义利观的自觉行动,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责任担当。
在全球疫情大考面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孤军作战,没有任何地方能成世外桃源。
中国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愿望是真诚的,行动是自觉的。
正因如此,中国将始终同各国安危与共、风雨同舟,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力量。
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各方携手同心,才能实现战疫完胜。
人民日报纵横:
顾阳
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关城市与建筑风貌的讨论从未停止。
“建筑是城市的灵魂”已成社会共识,但“建筑的灵魂又是什么”仍在一次次拷问着各地城市管理者。
现实中,个别地方争相“比高”的摩天大楼成为很多城市发展的“脸面”,一些所谓“新、奇、特”的建筑物也异化为不少城市的“标签”。
正因如此,前不久,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引发广泛关注。
文件的一大亮点在于旗帜鲜明地强调了新时期的建筑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
这种高度概括,折射着城市治理理念之变。
城市与建筑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内质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城市文化素质的直接体现。
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业主有钱也不能任性,特别是在涉及公共服务的一些超大体量公共建筑、城市安全的超高层地标建筑,以及事关历史自然文化的保护传承等重点地段建筑,都必须遵循上述方针。
此外,文件还明确了“不拆除历史建筑、不拆传统民居、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的底线,负面“清单”之外则均交给市场决定。
建筑工程投入巨大,一旦建成再做拆改可谓劳民伤财。
对此,文件强调要完善设计规范和管理制度,从方案设计一开始就强化监管审核,强化城市设计对建筑的指导约束,确保建筑物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和空间环境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避免出现所谓的“木已成舟”现象,最大程度地维护公共利益。
城市和公共建筑一旦建成,即成为一个公共产品,其风貌品质不能由少数人的喜好来决定,更不能罔顾公众感受。
文件首次提出探索城市总建筑师制度,从制度层面确立了城市与建筑物风貌管控的科学性、有效性,从而让专业的力量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建筑是城市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告别“贪大、媚洋、求怪”,既要守住保护和传承的底线,也要迈向体现时代审美的“高线”,唯此才能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丽。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闻白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许多网友与考古人一起在“云端”,见证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产生的全过程。
一段时间以来,利用互联网发布馆藏、介绍展览、选评项目等“云端”文化供给新方式不断涌现,一起开启着文博领域的数字时代。
往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都是进入最后候选项目的领队或者负责人暂时放下田野考古的手铲,前往北京向同行及评委交流汇报自己的工作。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终评会主动创新形式,利用“五一”小长假在网络会议平台全程直播了20个入围项目的汇报展示、专家提问点评以及最后的荣誉揭晓。
据不完全统计,观看总量达2278万人次,与“十大考古”相关的网络互动话题总阅读量达到1.66亿人次。
“云考古”开创性的一小步,促成了考古文博经由网络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一大步,考古人把一个原本属于业界的聚会,变成了与大众共享的活动。
“云端”文博不仅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和平台,更因其共享性、便捷性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面。
通过“云端”漫步、手指触行,公众轻松进入到国家级的考古评审现场,走进考古人的世界。
这种文化体验非同凡响:
原来考古人要研究从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南宋的沉船这么迥然不同的年代;
原来考古人既可复原9000年前的玉器生产技术,又能在看似简单的土层中辨识出4000年前的车辙;
原来在地处江淮地区的安徽肥西县三官庙遗址也可以一次性出土那么多夏商时期的青铜器;
原来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就是史书中的疏勒城……
一个个“原来”的背后,凝结着中国考古人的心血和汗水。
他们通过自己的手铲不懈付出和专业攻关,丰富提升着我们的历史文化认知。
在直播中,评审专家发出近乎刁钻的专业提问,考古领队的学术解答启人深思,讲述的考古历程同样极为吸引人。
“茫茫沙漠中如何找到玉矿遗址?
”面对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占奎老师抛出的这一问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国科在“答辩”中回顾了自己寻找玉矿遗址的种种艰辛和孜孜探求未知历史的心路历程,感动了不少网友。
许多人现在才知道,有些考古领队和自己负责的项目已经一起走过了一二十年甚至几十年。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文物使命神圣。
“考古人为何总是追着盗墓贼跑?
”在公众面前谈考古,盗墓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每年总有很多重要考古发现是盗掘后的抢救性发掘。
即使经历了盗墓的“劫后余生”,许多考古项目还是发现了令人惊艳的文物,能提供丰富的知识与信息,能够产生填补历史空白之类的重大考古影响。
这次考古评审直播,有助于正本清源、激浊扬清,建树起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脉的正确态度。
这些年来,我国的公共考古一直在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考古现场直播、考古文博综艺节目、关于考古发现的纪录片、博物馆考古类展览等创新形式不断出现,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中有滋有味的记忆。
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创办的初衷,也是为了面向社会、开放共享,让更多的人了解考古、支持考古事业的发展。
如今这初衷并没有变,而且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借助互联网这个广阔平台,考古文博工作必会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中青报:
王钟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夫妻对子女“冠姓权”的问题,在性别平等的话题讨论中频频成为焦点。
最新的案例是,自媒体从业者姜逸磊(papi酱)因为自己的孩子随夫姓,被认为违背了她以往塑造的独立女性形象。
一些网友使用激烈的言辞指责papi酱的做法,甚至出现了人身攻击的倾向。
一些批评者的逻辑是:
生孩子就是不独立的体现,就算有了孩子,那也是papi酱为自己生的,不是为男人而生,孩子应该随母姓。
这种主张女性在经济、社会、家庭生活等领域与男性对抗的观念,并不是争取性别权益平等的理想姿态。
我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这在法律上明确了子女姓氏的选择机会对夫妻双方是平等的。
现实中,因为文化传统的影响,孩子随夫姓的居多,但也存在不少孩子跟随母姓的案例。
随着性别平等意识的深入人心,也出现了将父母双方姓氏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办法,孩子的名字中同时存在父姓和母姓。
说到底,给未成年子女起名字,是夫妻双方彼此协商的事情。
孩子跟谁姓,不能说明在家庭生活中一方处于强势还是弱势,而纯粹是社会习惯和双方意志共同作用下作出的选择。
不管怎样,孩子只能有一个姓,就算父母的姓都用上,还存在排序先后的问题,“孩子跟谁姓”根本不是性别权益的度量衡。
对允许孩子跟丈夫姓的女性横加羞辱和谩骂,则是对基本人身权利的侵犯。
以所谓“冠姓权”为靶子争取性别平等,掩盖了部分人对公民的普遍权益的漠视。
性别权益的争取,不该以牺牲一个群体的合法合理权益为代价,来实现另一个群体的权益的上升。
否则,那就不是捍卫性别权益的平等,而是一种精致包装下的权益侵占,是一种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利己主义。
争取性别独立的姿态值得欣赏,但实现性别独立的方法,不是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彻底割裂,甚至把女性结婚生子贬低为“婚驴”。
那种怼天怼地的性别观,非但不能赢得主流社会观念的认可,还将自己逼进狭隘的角落。
只有携手并进,共同击碎造成性别不平等的枷锁,让性别平权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才能为当前的弱势者争取更好的处境。
在“冠姓权”之争中,未成年子女的真实需求常常被搁在一边。
无论是在成长过程中,还是在成年以后,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因为自己跟谁姓的问题,父母产生芥蒂,家庭关系发生撕裂;
更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在家庭矛盾中长大。
如果连这个最基本的事情都不能达成一致,那么夫妻间的感情基础恐怕要打一个问号。
对孩子负责,是一段婚姻关系必须承担的义务。
毋庸置疑,关于性别平等,社会要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
“男性优先”依然是很多岗位招聘的潜规则,女性的职业天花板也真实存在,在家庭生活中,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一些地方甚嚣尘上。
让女性的努力被看到、被尊重,让女性的真实意愿得到充分表达,才是当下争取两性权益平等的主要目标。
白毅鹏
有机构数据显示,在“五一”小长假中,随着新兴玩乐消费的异军突起,许多新兴职业进入大众视野,有侍弄萌宠的撸鸭官,也有整理收纳师、密室策划师、自习室社长和宠物摄影师。
疫情催生“宅经济”,还让电商直播破壁出圈。
相比传统行业,新兴职业从业形式更为灵活,工作时间相对自由,因此吸引了许多市场嗅觉敏锐的年轻人。
或许不少新兴职业仅跻身“利基市场”,投入少、规模小,难比肩涉及群体更广的传统行业,但新兴职业活力迸发,是社会流动加速的表现,也助推社会要素重组,体现了经济的活力。
许多投身新兴职业,做出一定成绩的人,往往不乏专业背景。
比如,密室策划师有不少是设计专业出身;
直播带货的李佳琦,先在线下专柜卖货,之后默默坚持“触屏”,才实现了现在的爆发;
宠物摄影师的硕士研究方向为较小众的“犬类摄影”,进而在此领域大显身手。
人才素质的专业化,不仅能优化队伍质量、提高实际技能,更为新兴职业群体注入职业归属感,为行业共同体形成提供精神纽带。
行业共同体形成,会产生群体约束和行业职业规范。
而新兴职业发展壮大、行业共同体日益凝聚,也能反哺新兴职业教育,保障从业者的生存发展权益。
此外,放飞新兴职业想象力,来自社会的欣然悦纳、宽容鼓励,从国家政策层面作出的扶持支持、监督规范同样不可缺少。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向贤彪
“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令人沉醉其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
宋人翁森云: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孔子“韦编三绝”,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杨万里“半山绝句当早餐”……回溯历史,古人留下许多有关读书的佳话。
阅读,凝结着超越时空的力量。
书籍是人类的挚友。
前不久,一幕场景令人难忘:
在武汉的方舱医院里,一名患者躺在病床上读书,神情专注。
网友感叹这位年轻人面对病毒时的淡定,更感慨书籍的魅力。
疫情防控期间,人们居家的时间变多了,许多人重新翻开纸质书籍,嗅到了久违的书香。
有人发出内心感悟:
有书相伴,真好!
疫情防控期间的“宅读”,让人更加懂得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关爱他人。
一个微信书友群中,大家互相交流抗疫期间读书收获的新知与启迪。
有人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感悟人类应该自警自省、更加谦逊,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有人读了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从“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这句话中,体会到爱的力量;
有人读了《中国抗疫简史》,纵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防疫抗疫的历史经验,增强了战疫的必胜信念;
有人读了泰戈尔的《飞鸟集》,与群友分享“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引人思索生命的意义。
一位作家说:
“人拥有宁静的时光,这本身便是幸福,而宁静的时光因阅读会显得尤其美好。
”通过坚持不辍的阅读,我们可以寻觅到温暖的阳光地带,采撷到五彩缤纷的花朵,领略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
“有书便是艳阳天”,生动诠释了读书之于人的意义。
这个“艳阳天”,是毛泽东青年时为了练就在嘈杂环境中静心读书的本事,专门跑到熙熙攘攘的闹市去读书;
是刘伯承在烽火连天、军务繁忙的战争年代,字斟句酌地翻译出大量国外军事论著;
是樊锦诗在戈壁深处孤灯相伴、勤奋夜读,用青春书写“锦瑟华年去,莫高永留诗”。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我们深深懂得,正因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正因无数人为疫情防控冲锋在前、守土尽责,才使得我们在山河无恙、春回大地的暖意中,感觉到生活是多么美好,阅读是多么美妙。
从浓缩版的文化经典到现实版的“生活之书”,都在召唤我们,“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书籍是人类记忆和想象的延伸。
一册在手,书里的风景、书外的故事、阅读的心境都深刻交融在一起,构成独特的体验。
因为有书相陪,我们的生命得以延伸,我们的人生更为宽广。
人民日报一线视角:
龚仕建
毛乌素沙漠变成了“毛乌素绿洲”!
不久前,陕西省林业局统计显示,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
这意味着,经过几代治沙人的不懈努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毛乌素沙漠将在陕西被“赶走”。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榆林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
林木覆盖率由0.9%提高到34.8%,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如果以千年的时间单位观察,毛乌素沙漠的变迁,折射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联。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还是水草肥美的沃土。
然而,由于不加节制的开垦,毛乌素在唐朝时期就出现了一块小沙地,开始逐步侵蚀草原。
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乌素已经发展成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的大沙漠,被人形容为:
“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
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
从“千年沙漠”到“今日绿野”,创造毛乌素的生态奇迹,靠的是锲而不舍,凭的是久久为功。
在当地的治沙史上,这样的故事被人传颂:
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民兵,扛着“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红旗,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0多条;
一位名叫石光银的农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联合农户治沙”的农民治沙公司,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
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万亩,把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世代坚守在一线的治沙人,践行“愚公移山”精神,默默执着“一件事”,造就了今日的“毛乌素绿洲”。
毛乌素“旧貌换新颜”,给我们以启示。
守护生态环境是千年之计、万年之谋。
修复生态环境,是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现实中,一些地方和个别人贪图一时之快、一己之利,透支生态,破坏环境。
在陕西,秦岭北麓违建上千栋别墅就是鲜明一例。
对此,陕西痛定思痛,专门修订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启动秦岭生态状况遥感监测与评价及秦岭北麓面源污染遥感监测;
整治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等问题;
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这个“五一”假期,不少游客走进“绿色秦岭”,草木葱茏,溪水潺潺,山川竞绿,翠意欲滴,爽气宜人。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生态兴则文明兴。
人人都是绿水青山的受益者,人人都应是生态环境卫士。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人民日报:
李晓明
疫情防控期间,一本名为《抗疫家书》的书籍出版,其中收录的家书,有的来自一线医务工作者,有的来自党员干部,有的来自他们的子女、爱人。
信中的表达各异、故事不同,却能给读者带来同样的感动。
不久前,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推出抗疫特别制作版,节目从全国抗疫战斗中精选出感人至深的书信,邀请明星在家朗读并完成录制。
朴实的话语、真挚的感情,通过朗读的形式呈现出来,令人感动,引发热烈反响。
与抗疫家书相关的内容之所以带来如此多感动,不仅在于书信本身,更因为书信中承载着太多共通的情感、共同的记忆。
展读一封封家书,其中谈到最多的,就是面对疫情时的“抉择”。
“当更多的中国孩子有了危险时,我站了出来,这是职责所在,也是从小刻在骨血里的精神传承。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医生余腊梅这样写道。
“对国家需要而言,我们是武装到牙齿的‘先锋部队’。
儿子不是‘出走’,而是胜券在握地‘出征’。
”北京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文力面对父母,既有愧疚,也有自豪。
“视频中的你蹲在高速收费站的角落,脸上全是被口罩勒出的压痕,满眼的红血丝,我向来明白身为交警的你责任重大、工作繁琐,可仍旧是不忍心。
”一名警察的亲人表达着作为一线工作者家属的担心。
一字一句、一行一段,传递着温暖、信心和感动,更流淌着中华民族代代相承的家国情怀。
家书纸短,家国情长。
如果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与国,就很难真正理解中国人民在抗疫中的奉献与牺牲,真正读懂深藏在每一封家书背后最赤诚、最真挚的情怀。
一对年轻夫妻,丈夫是民警,妻子是医务工作者,双双走上一线,父亲在临别时嘱咐:
国难时刻,你们得上!
国内疫情最严峻的时候,海外华侨华人捐来大批物资,有人甚至走遍所在国家、辗转多个渠道筹措口罩,并不宽裕的留学生拿出生活费捐给祖国。
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是在信里还是在信外,每一个中国人都深深明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每一个人都搭把手、出份力,国家就一定能渡过难关,每个小家也才能安享幸福生活。
没有人生而英勇,却可以选择无畏。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还有更多普通人挺身而出、无私奉献,他们没有留下家书,他们的故事甚至可能无人知晓。
但正因为他们的默默付出,我们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有了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底气。
“谢谢你,每一个平凡的中国人。
”让我们继续肩并肩、手挽手,朝着胜利前进,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出发。
人民网评:
子川
5月18日,“三驴友打岩钉攀爬巨蟒峰案”二审宣判,3人被判赔600万元。
该案系首例故意损毁自然遗迹入刑案,2017案发伊始就曾吸引全民关注。
几名户外爱好者一时“任性”,在岩壁上插了26颗钉子,换来牢狱之灾和天价罚单,冤不冤?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巨蟒峰地质遗迹不同于普通花岗岩,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石柱,虽历经14亿年沧海桑田屹立不倒,峰体本身有无数横断裂痕,最细处直径仅约7米。
被告人采用破坏性方式攀爬巨蟒峰,对巨蟒峰造成不可逆的严重损毁,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理应依法惩处。
作为道教圣地三清山的标志性景观,巨蟒峰是人类共同的珍贵自然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美学价值。
被告人绕开景区管理人员,电钻、岩钉、铁锤、绳索等“宝贝”齐上,蓄意破坏自然遗迹,不仅法治观念淡薄,完全置他人情感爱好于不顾,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试问,一旦山体被毁,区区600万岂能重塑绝世奇景?
长期以来,非法攀登、自驾、穿越,包括景区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其中不乏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造成严重损坏者,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很难得到有效治理。
针对涂刻“到此一游”陋习,日前,公安机关“邀请”留名慕田峪长城者自己到场清理;
游客在游览古郎洞景区时,将两颗上万年才形成的钟乳石掰断,只赔偿了2500元……多数惩处无异“罚酒三杯”。
此次对三名违法攀爬者入刑,并判令赔偿生态环境损失,不仅是对他们自身行为的否定,更传递出国家依法保护自然遗产、名胜古迹的强烈信号,给所有“观众”敲响警钟。
户外攀爬切勿以个人兴趣挑战法律红线,勿因一己之私欲破坏自然资源,勿让一时任性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任性胡为者,必将付出惨痛代价。
“我们的视频有三、四个点击率都是几十万的,我们(攀登)对巨蟒出山没有产生多大影响”,这是当事人张某明在当年接受采访时的“豪言壮语”。
其无知、无畏,至今看来仍令人既愤怒,又心生不忍。
这一细节启示我们,未来,有效遏制破坏环境等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亟待在民众之中普及环境资源保护常识,普及公共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常识,以此来培养和增强公众保护环境资源的自觉性,形成公序良俗。
另一方面,强化法律法规的震慑和强力打击势在必行。
我国法律已明确将自然遗迹、风景名胜区列为环境要素加以保护,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下一步还要继续织牢监管网络,细化相关法律条文,落实违规惩处举措,将现实中那些屡禁不止、禁而难绝的痛点、难点,一一纳入法治轨道,对违规者严惩不贷。
当然,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对重要的自然遗迹加强人工巡查和技术监控,多些防患于未然,少些亡羊补牢。
北青报:
让更多人学会“教科书式撤离”
张涛
5月18日21时47分在云南昭通市巧家县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
面对地震,巧家一中、二中的师生们没有慌乱,大家先是第一时间躲在书桌下,随后依照平时演练,有序撤离。
学生顶教科书护头分成两排,1分钟不到就有序撤离了教室。
近年来发生的地震事件中,一些学校屡屡上演“教科书式撤离”,令人刮目相看。
2018年11月26日,台湾海峡发生6.2级地震,厦门有强烈震感。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厦门很多学校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全体师生普遍2分钟内就在操场集合完毕,没有发生任何争抢踩踏事故。
去年12月19日,四川内江资中县突发5.2级地震,内江市威远县凤翔中学一段事发时学生们躲在课桌下避险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老师的临危不乱和学生的机敏表现赢得网友的点赞。
“教科书式撤离”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学校重视防灾教育,加强逃生演练。
只有把平时学到的自救常识用于实践,师生们才能从容不迫地应对突发灾害。
目前巧家县教育局